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育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存在着许多困难,尤其是在遣词造句方面。他们往往一看到形近字组词就头痛,一看到多音字组词就皱眉,一看到将陈述句改为反问句就流泪……针对以上小学生学习上存在的困难,我从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着手,谈几点经验。
一、强化语感训练
加强语感训练是提高学生说话能力的重要方法,学生语感能力越强,说话能力就越强,分析理解能力就越强。语感训练的内容以说一明确的话题或一件事为材料,强调说前准备,以培养先想后说的能力,要求写好说话提纲,言之有序,讲述清楚明白,完整畅达,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语词准确丰富,语调、语音适当,表情姿态自然大方,说话语言表达更接近于书面表达的要求。这样就能为儿童从说话表达顺利向书面表达过渡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强调练习
学生在形近字组词方面的头痛并不是无中生有、无病呻吟的。有些字他们区分起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他们粗心一点,更加对那些混淆不清的形近字难以分辨,组词更加难以下手了。如:我在教小学二年级语文时,题目要求学生用形近字“今和令”和“免和兔”等组词时,学生们要么是一筹莫展,要么是胡乱组“令天”等错误词语,或者是给出“免子”的答案,让我哭笑不得。于是,在教学工作中,我加强对这些形近字的字形结构进行分析、解说,告诉他们“令”字比“今”字多一点,“免”字比“兔”字少一点,同时还告诉他们容易混淆的形近字间的细微区别。让他们在掌握牢固的字形结构的基础上,加强形近字组词的练习,不断提升他们遣词的能力,不断让他们感觉到学习形近字的诱惑所在,产生学习形近字组词的冲动。我在教小学语文二年级时,发现学生由于刚刚接触多音字,对多音字比较陌生,也不甚了解,因此多音字组词又成为教学的一个重点。比如:许多小学生用多音字“都(dū)”字来组词,大部分都组成了“都是”。我看到学生们犯的这些错误,在心痛之余,认为不得不痛下功夫了。首先告诉他们何谓多音字——多音字即是一字多音。其次,让他们从平常的词语中来分清楚多音字的“音”,再运用到题目中来巩固练习,让他们喜欢上多音字的奇妙和变幻莫测之处,越来越爱恋上多音字组词。总的来说,在教学小学生遣词方面,应在重点分析字形结构的基础上,加强巩固练习,让学生爱上“这份差事”,那么很多遣词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三、突出对比,巧妙变幻
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多年,我发现不少学生一看到把陈述句改为反问句就会停止不前,歇下笔来。原因有三:一是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层次尚处于字词阶段,突然让他们接触到句型转换,无论是知识面还是心理状态,都无法承受;二是反问句的转换还牵涉到标点符号和句末词的运用,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较难突破的难点;三是反问句的转换并不是简单的照例转换,而是陈述句是肯定,变为反问句便是否定;陈述句是否定,变为反问句便是肯定。反问句的转换必须遵循这一规律,这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也是个盲点。因此,在转换反问句句型的这一块教学中应突出陈述句与变换后的反问句的对比性,让学生在知道两者的差异性的基础上,再进行巧妙的变换。如陈述句:树子上有几条虫子不可怕。我在教学时,首先告诉学生转换反问句的规律:陈述句为肯定,反问句为否定,反之亦然。那么学生应该首先确定:“树子上有几条虫子不可怕。”这为否定句,反问句则应为肯定句的道理。教师还应告诉学生反问句的标点符号必须为“?”,且需在句末加“吗”等语气助词的道理。那么将陈述句改为反问句时学生切记将陈述句中的“。”改为“?”,如果学生们能在反问句句首加上一个词语“难道”那就锦上添花了。在学生们已经对陈述句和反问句有了一个鲜明的对比,熟悉了两者的差异性之后,我告诉他们巧妙的变换方法:陈述句否定—变→反问句肯定,陈述句是肯定—变→反问句否定;陈述句句末是句号的—变→反问句句末是问号;陈述句句首没有“难道”一词—变→反问句句首有了“难道”一词,则是锦上添花了;同时强调,陈述句的其他词语即词语的顺序都不宜改变。那么“树子上有几条虫子不可怕。”就可改为“树子有几条很可怕吗?”或“难道树子有几条虫子很可怕吗?”。将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难题解决了,但随之又出来了一个新的难题:如何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难题。在一次测试中,有这样一个题目:要求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在题目的前面还有范例。但学生们做这样的题,如:“难道我们祖国——中国不美丽壮观吗?”学生们稍一变化就不会做了,有四分之三的学生就是照抄句子来应付差事。反问句加了一个词“难道”学生们便无从下手了?于是我又不得不再次教会学生用“难道”一词和“?”这一标点符号来识别反问句,再教给他们反问句变为陈述句的规律:反问句是肯定的变为陈述句则为否定的,反问句是否定的变为陈述句则为肯定的;同时还必须将反问句中的“?”变为陈述句中的“。”,将反问句句首的“难道”一词和句末的“吗”等语气助词删除;再让学生巧妙转换,加强训练,达到能举一反三的效果。总的来说,“突出对比,巧妙变换”便是反问句转换的诀窍所在。
详细地分析字形结构,让学生在熟知形近字字形结构的基础上加以区别并组词,可谓是遣词的一剂良方。仔细地观察对比陈述句与反问句的差异性来着手两者的句型转换,不但能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而且能让学生真正融会贯通。如能在小学语文遣词造句方面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地运用上述两剂良药的话,那么学生们遣词造句能力的提高便指日可待。
一、强化语感训练
加强语感训练是提高学生说话能力的重要方法,学生语感能力越强,说话能力就越强,分析理解能力就越强。语感训练的内容以说一明确的话题或一件事为材料,强调说前准备,以培养先想后说的能力,要求写好说话提纲,言之有序,讲述清楚明白,完整畅达,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语词准确丰富,语调、语音适当,表情姿态自然大方,说话语言表达更接近于书面表达的要求。这样就能为儿童从说话表达顺利向书面表达过渡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强调练习
学生在形近字组词方面的头痛并不是无中生有、无病呻吟的。有些字他们区分起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他们粗心一点,更加对那些混淆不清的形近字难以分辨,组词更加难以下手了。如:我在教小学二年级语文时,题目要求学生用形近字“今和令”和“免和兔”等组词时,学生们要么是一筹莫展,要么是胡乱组“令天”等错误词语,或者是给出“免子”的答案,让我哭笑不得。于是,在教学工作中,我加强对这些形近字的字形结构进行分析、解说,告诉他们“令”字比“今”字多一点,“免”字比“兔”字少一点,同时还告诉他们容易混淆的形近字间的细微区别。让他们在掌握牢固的字形结构的基础上,加强形近字组词的练习,不断提升他们遣词的能力,不断让他们感觉到学习形近字的诱惑所在,产生学习形近字组词的冲动。我在教小学语文二年级时,发现学生由于刚刚接触多音字,对多音字比较陌生,也不甚了解,因此多音字组词又成为教学的一个重点。比如:许多小学生用多音字“都(dū)”字来组词,大部分都组成了“都是”。我看到学生们犯的这些错误,在心痛之余,认为不得不痛下功夫了。首先告诉他们何谓多音字——多音字即是一字多音。其次,让他们从平常的词语中来分清楚多音字的“音”,再运用到题目中来巩固练习,让他们喜欢上多音字的奇妙和变幻莫测之处,越来越爱恋上多音字组词。总的来说,在教学小学生遣词方面,应在重点分析字形结构的基础上,加强巩固练习,让学生爱上“这份差事”,那么很多遣词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三、突出对比,巧妙变幻
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多年,我发现不少学生一看到把陈述句改为反问句就会停止不前,歇下笔来。原因有三:一是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层次尚处于字词阶段,突然让他们接触到句型转换,无论是知识面还是心理状态,都无法承受;二是反问句的转换还牵涉到标点符号和句末词的运用,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较难突破的难点;三是反问句的转换并不是简单的照例转换,而是陈述句是肯定,变为反问句便是否定;陈述句是否定,变为反问句便是肯定。反问句的转换必须遵循这一规律,这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也是个盲点。因此,在转换反问句句型的这一块教学中应突出陈述句与变换后的反问句的对比性,让学生在知道两者的差异性的基础上,再进行巧妙的变换。如陈述句:树子上有几条虫子不可怕。我在教学时,首先告诉学生转换反问句的规律:陈述句为肯定,反问句为否定,反之亦然。那么学生应该首先确定:“树子上有几条虫子不可怕。”这为否定句,反问句则应为肯定句的道理。教师还应告诉学生反问句的标点符号必须为“?”,且需在句末加“吗”等语气助词的道理。那么将陈述句改为反问句时学生切记将陈述句中的“。”改为“?”,如果学生们能在反问句句首加上一个词语“难道”那就锦上添花了。在学生们已经对陈述句和反问句有了一个鲜明的对比,熟悉了两者的差异性之后,我告诉他们巧妙的变换方法:陈述句否定—变→反问句肯定,陈述句是肯定—变→反问句否定;陈述句句末是句号的—变→反问句句末是问号;陈述句句首没有“难道”一词—变→反问句句首有了“难道”一词,则是锦上添花了;同时强调,陈述句的其他词语即词语的顺序都不宜改变。那么“树子上有几条虫子不可怕。”就可改为“树子有几条很可怕吗?”或“难道树子有几条虫子很可怕吗?”。将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难题解决了,但随之又出来了一个新的难题:如何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难题。在一次测试中,有这样一个题目:要求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在题目的前面还有范例。但学生们做这样的题,如:“难道我们祖国——中国不美丽壮观吗?”学生们稍一变化就不会做了,有四分之三的学生就是照抄句子来应付差事。反问句加了一个词“难道”学生们便无从下手了?于是我又不得不再次教会学生用“难道”一词和“?”这一标点符号来识别反问句,再教给他们反问句变为陈述句的规律:反问句是肯定的变为陈述句则为否定的,反问句是否定的变为陈述句则为肯定的;同时还必须将反问句中的“?”变为陈述句中的“。”,将反问句句首的“难道”一词和句末的“吗”等语气助词删除;再让学生巧妙转换,加强训练,达到能举一反三的效果。总的来说,“突出对比,巧妙变换”便是反问句转换的诀窍所在。
详细地分析字形结构,让学生在熟知形近字字形结构的基础上加以区别并组词,可谓是遣词的一剂良方。仔细地观察对比陈述句与反问句的差异性来着手两者的句型转换,不但能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而且能让学生真正融会贯通。如能在小学语文遣词造句方面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地运用上述两剂良药的话,那么学生们遣词造句能力的提高便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