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实中绽光华

来源 :参花·青春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bodyp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喜欢《参花》主编徐文的卷首语,平实中绽光华。
  和徐文主编有过一面之缘,记得那是2012年8月,《参花》编辑部组织部分吉林籍作家走进长白山采风,事后,组织了一次“幸福长白,生态长白”征文大赛。获奖作品发在2012年第11期长白山笔会专号上。我的两首七律,一首《英灵赋》,一首散文诗均获得一席之地。
  那时,《参花》的社长、主编是青年作家王怀宇,徐文是其中一个栏目的编辑,那次长白山笔会由他带队,通过近距离接触,徐文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徐文当时看上去四十出头吧,也许更年轻些。他沉稳老练,话语不多,语速不快,一副踏踏实实的样子。给人第一印象就是,这个年轻人是个做学问的人。
  采风结束后,我又给编辑部寄过几篇稿子,均未采用,渐渐地,和《参花》少了联系。今年,通过朋友的关系,得到了几期《参花》刊物,看到卷首语的作者几乎都是徐文,才知道他已经坐上了主编的位置上,感慨天道酬勤,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读徐文主编的卷首语,读出了一份平实,读出了一份感动,读出了一份感慨,读出了一份感激!
  一般来说,卷首语都是一篇统领全书内容的小散文,短小精悍的小故事,或者是几句含有哲理的精美诗句。虽篇幅短小,却是开篇之作,这样的文章,要吸引人读下去,要有意境,要有趣味,要有内涵,引人入胜,耐人寻味。我每每捧读一本刊物时,还真的最喜欢读卷首语。短短的一篇小文,蹦跳出来的字,都是有灵魂、有血有肉的小精灵,让你在怦然心动中,亲近它,接受它,拥抱它。
  然而,也有让你不知所云的卷首语,喋喋不休的辞藻罗列,无病呻吟的风花雪月,毫无见地的故作姿态,读完不知其所以然。
  读徐文主编的卷首语,让人心生温暖,没有距离,没有故作高深的做作。仿佛他就坐在你面前,像一杯茗茶,或一壶老酒,和你聊,和你拉家常,家长里短中,不乏诗和远方。
  譬如他的那篇《新年新气象》,从题目上看,应该是一篇对新的一年的希望和憧憬,展望激励,富有鼓动色彩的小散文。然而作者一反常规,全篇唠的是家长里短,讲的是儿女情长。
  作者笔下的“宝宝”,可真是个“宝贝”,娇贵无赖加惰性,浮躁自私加虚无。最后一句话扔出来,哪个父母都要被砸个跟头——“只要有你们二老在,宝宝是饿不死的!”一个当下“啃老族”的娇小姐形象活脱脱站在你面前,你哭不得笑不得,咋办?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呗!
  譬如那篇《守住我们的好日子》,读起来有点酸溜溜的味道,尤其是我们这代人,对比以前来说,我们现在过得就是好日子。从哪见得?作者在描述一部电视剧,演的是清朝末年灾民的情景,可是,当那些灾民出现在屏幕上时,真的让人笑喷了。这些灾民无论怎样衣不遮体,脸上无论抹上多少黑泥,都遮不住他们皮里肉外的油水,当下无饥民哟,你让导演上哪去找骨瘦如柴的演员?
  没有饥民不就是好日子吗?可是,总有一些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公知”們,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者有之,儿嫌母丑,狗嫌家贫者有之,羡慕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者有之。
  作者在这里语重心长地开导我们,好日子来之不易,是几代人努力换来的,守住我们的好日子就是硬道理。
  再如《做好事也有风险》一文,读着读着,就有点心惊肉跳了,“老人跌倒了扶不扶”还要讨论一番。就好像一则寓言故事:一只大雁飞过来,两个射手在争论大雁射下来是烤着吃还是蒸着吃的时候,大雁早就飞远了。这真是莫大的讽刺!做好人、做好事本来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们民族的天性使然,如今却要由妈妈告诉孩子,“有老人摔倒了不要扶!”这扶不起的道德,滑下去的良知比比皆是,由此上演出一幕幕围观漠视“无助者”的悲剧,让人倒吸几口冷气。如果我们身处在一个做好事也要担风险的大环境中,不是太可怕了吗?
  读徐文主编的几篇卷首语,你会发出“大俗就是大雅”的感叹!他笔下的文字没有高深地论道,没有矫情地附雅,没有刻意地渲染,就是这样娓娓道来,就是这样谆谆告诫,就是这样循循善诱,如春雨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样的文章不应该是编辑眼中的“钻石之于珠宝”,读者心中的“精华之于精品”吗?其文妙哉!
  (责任编辑 慧玥)
其他文献
若是让我写关于郑州的回忆,我是可以写出些什么来的,可若是让我单单写郑州,只怕会愁坏了我。这个我生活了十年的城市,还真是有不少我不曾见过的风景,不曾走过的路。  可是我真的很爱郑州,哪怕我只是了解她小小的一隅。  北环边上,即便与市中心相去较远,也依旧拥堵得厉害。在这个京广和陇海两条铁路干线的交会处,这样的交通要冲,人满为患是再平常不过的了。挤是一码事儿,却并不影响这里的风景。  郑州的天空虽然少有
期刊
我在蝉声中睡去  又被蝉鸣惊醒  披衣坐起  揉揉眼睛  呆呆地听着  窗外传来的  一阵阵  一声声  时远时近  时疏时密  时重时轻  天地精灵的吟咏  我听得入了迷  竟突發奇想  意欲问蝉  你也有情感  也有思维  也有喜怒哀乐吗  蝉们没有回答  只回报我一阵更响的长鸣  噢  我明白了  这是一个无需提出的问题  答案本来就十分肯定  如若不然  被囚禁的骆宾王何以有  西陆蝉声唱
期刊
四月,这是一个明媚的季节,而北方春的足音却在途中流连,那料峭的寒意让春的脚步仿佛比往年迟缓了许多。  在我接到“吉林边防建设巡礼”通知的这一刻,霎时,我的心仿佛被一缕春的暖意所包围。“走边防”可是一直萦绕在我心头的一个夙愿,今天如此幸运地降临在我的身上,怎能不欣喜!  那些年,爱人在呼伦贝尔边防戍边,20多年的光阴里,我也一直跟随着爱人的足迹,几乎走遍了呼伦贝尔的边防线。现在爱人已经转业多年,我们
期刊
一月零度等温线  八百等降线年现  亚热暖温说再见  湿润半湿分界线  亚季气连温季气  南北水旱分仔细  河流冰期在此停  常绿落叶阔叶林  江河水系来分界  稻米麦面各喜爱  水陆运输自然来  南船北马自古代  地理难学有分界  南北分界找“情怀”  (責任编辑 蔡慧玥)
期刊
读书,实乃与粗茶、淡饭、光气一起,为生活生命之必须。  与阳光绿荫下,在摇曳灯光中,恰夜雪围炉际,逢临风寂寥时,均可执展长卷,舒气凝虑,神游古今,思接千载,如鼓乐齐鸣、如醍醐灌顶,其趣妙不可言。  在那别有洞天之际,添砖加瓦、种树栽花,营造心灵驿屋,为人生一大快事,其能所为者乃雅士也;读书后能不随波逐流者,随时俯仰亦不仰人鼻息、獻笑谄媚并能大隐于市、懂人情世故、敬天地人伦、福百姓生民、于世有补者,
期刊
卖肉的女人总是给我一种豪爽的印象,她们的性格像手中那把剁肉刀一样,手起刀落,没半点商量余地。当然,更佩服的还是她们手上的那股劲儿,那么大,那么重的一把刀,竟然被一个看似文弱的女人单手高高举起。  我拎着几个装着蔬菜的塑料袋,耐心地等候,前面那个顾客走后,卖肉的女人问我:“要啥子?”那声音真是大,如同静寂的夜空里突然响起惊雷。我指着一块排骨说:“这个半块。”女人一听,马上把排骨放在砧板上,左手高高抡
期刊
观 日 出  我们住的工人疗养院,位于半山腰。听工作人员介绍,黄山的日出很美,心生观赏之意,又见爱好者拍摄的美照,更令人心驰神往,然听闻要凌晨4点起床,且要在黑暗中走半个多小时的山路,犹豫油然升起。但王安石的“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和毛主席的“无限风光在险峰”又都告诉人们:想观奇景,必先付出。于是与聂总和李姐做了不确定相约。  次日,闹铃惊醒了美梦,在睡意蒙眬中又做了一番思想斗争,我
期刊
摘要:《灯下漫笔》写于袁世凯复辟帝制前后,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比较有代表性的杂文。文章以当时百姓对市面流通的几种不同货币的态度为切入点,对中国百姓的民族性进行了深刻剖析,对黑暗的封建等级制度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通过这些剖析和批判,我们可以发现鲁迅意在主张人的价值的伸张和人格的健全发展,这也是鲁迅毕生奋斗的事业。这篇文章文字凝练、思想深刻,以高超的技巧和饱满的激情描绘了那个时代的精神群象。时至今日,
期刊
陈三平路过晒谷场的时候,一缕晃眼的阳光打在那棵粗壮高大的柳树上。  那是一棵上百岁的柳树。村里的老人说,这柳树是人变的,成了精的,青年们都嘲笑老人们的迂腐,唯独陈三平每次路过都会毕恭毕敬地跪拜,因为这柳树背后有一个他从爷爷陈二狗那里听来的,很久远的故事……  “鬼子都打到柳条县了”,四爷翘着腿躺在藤椅上,嘴上叼根烟,“我有好女婿,你们也尽早找个靠山去!”四爷说这话的时候,露出满口黄牙,眼睛笑得眯成
期刊
我和妻子结婚刚半年,就搬了两次家。第一次租住在长春市桂林路附近,2000年春天,我们搬到了青浦路上。青浦路位于长春西郊,那时还是一条土路。春天风大,我们搬家那天又赶上刮风,车子在坑坑洼洼的路上摇晃着,带起的尘土迷了我的眼睛。而那座屋子,也好长时间没收拾了,我和妻子,还有另外一个朋友,整整擦了一个下午,才稍微整理出一点模样来。阴暗潮湿的傍晚,我们三人在灰呛呛的路边简单吃了一顿饭,我跟妻子说:“以后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