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始终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这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论。党的十九大之后,伴随新的伟大实践探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又获得了新的丰富和发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就集中体现了这一思想丰富发展的新成果。我们要深刻领会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时代背景、基本内涵,并在实践中全面贯彻落实。
深刻领会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对唯物辩证法的创造性发展
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就来年经济工作征求党外人士意见时指出:“面对国际经济的复杂环境,面对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及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位置,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进展。”这是我们党首次明确提出“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强调:“我们认识到,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仅要有正确思想和政策,而且要有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中稳和进的关系,把握宏观调控的度,提高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精准度。”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把稳中求进作为经济工作的方法论。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党外人士座谈时再次强调:“稳中求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工作总基调。我们做工作就要以稳求进、以进固稳,经济发展是这样,社会发展也是这样。”这标志着,稳中求进成为我们党推进各项工作的重要原则和科学方法论。
坚持稳中求进是应对百年大变局的客观需要。进入本世纪以来,世界大变局加速演变的特征更加明显,世界多极化趋势与单边主义、霸权主义的交锋更加激烈,世界的“不确定性”越来越明显。只有坚持稳中求进,才能更好地应对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的百年大变局。
坚持稳中求进是由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决定的。经过多年努力,我们党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把握,我们的国家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科技整体水平、产业竞争力大幅提升,一些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某些领域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这标志着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已经发生重大改变。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过去,我们落在别人后面,只需沿着别人走过的路子走就行了;现在,我们的面前是无人涉足的“原始森林”。要自行探路,就不得不付出路径选择时的“机会成本”。只有坚持稳中求进,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机会成本”,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坚持稳中求进是妥善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理性选择。进入新时代,人们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民主、法治、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适应新常态,我国经济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投资有回报、产品有市场、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环境有改善”,发展目标不再单一。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各种体制性、结构性、周期性矛盾交织,各种外部风险、内部困难相互影响。只有坚持稳中求进,才能统筹好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协同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谋定而后動,厚积而薄发,更加主动办好自己的事情。
“稳中求进”作为各项工作的总基调,是我们党冷静观察、缜密思考世界大势后作出的重要判断,体现了我们党对宏观形势的判断更加全面、对战略全局的掌控更加客观、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更加科学成熟。“稳中求进”作为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和重要的工作方法,大大丰富和拓展了唯物辩证法,成为我们党认识社会规律、开创历史新局的重要原则。
深刻领会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基本内涵
关于“稳中求进”的基本内涵,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要长期坚持。‘稳’和‘进’是辩证统一的,要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把握好工作节奏和力度。”
从总体上看,“稳”和“进”是辩证统一的,两者不能割裂。其中,稳是主调,是大局;进是方向,是目标。稳中求进不是无所作为、不敢作为,而是要奋发有为、以进促稳;没有发展、没有进,就不会真正实现稳。既不能再像过去单方面追求高速度发展,也不能一味为了稳而放弃来之不易的奋斗成果、发展机遇,而是要把两者有机统一起来,以稳求进、以进固稳,把握好工作的节奏和力度,使两者良性互动。
从具体上看,“稳中求进”具有很强的包容性、适应性和强大生命力,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后,呈现出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生动鲜活的图景。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初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建立统一市场、加快转方式调结构,这是已经明确的方向和重点,要用‘快思维’、做加法。而科学利用水资源、优化产业布局、统筹港口岸线资源和安排一些重大投资项目,如果一时看不透,或者认识不统一,则要用‘慢思维’,有时就要做减法。对一些二选一甚至多选一的‘两难’、‘多难’问题,要科学论证,比较选优。对那些不能做的事情,要列出负面清单。”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把“稳中求进”具体化为“快思维”、“慢思维”和负面清单的有机结合。
又如,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中稳和进的关系;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久久为功、坚持底线思维,发扬钉钉子精神,积小胜为大胜,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把“稳中求进”具体化为“积小胜为大胜,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
实际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谋定而后动”,“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坚持稳字当头,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等等,都是“稳中求进”总基调的具体化。
贯彻落实好“稳中求进”总基调 “稳中求进”总基调是贯穿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条红线,我们需要认真领会、用心体悟,并在实践中贯彻落实。通过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笔者认为尤其需要把握好以下四点:
一是保持战略定力,深思熟虑谋划。习近平总书记在阐释稳中求进时,首先强调的是“要审时度势、深思熟虑”。这是坚持稳中求进的前提。我们看问题、想对策、抓落实时,绝不能冲动蛮干、急于求成,而是要有足够的定力,头脑冷静客观,把方方面面的情况搞清楚、弄明白,反复思考、深入比选、系统谋划,然后一步一步加以实施。只有这样,各项工作才能取得成效。
二是坚持底线思维,防范各种风险。所谓“底线”,就是不能突破的红线。底线思维就是“凡事从最坏处着眼、向最好处努力,打有准备、有把握之仗,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稳中求进”本身就是面对各种矛盾和风险时需要采取的一种思维方式。如果出现“稳不住”的情况,怎么办?就必须要有应对“最坏情况”的准备。去年,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很大,国务院部署精准施策,加大力度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的“六稳”工作;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经济形势更加复杂严峻,中央又出台了“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的“六保”任务。可见,在“六稳”面临困难时,中央坚持底线思维,推出“六保”举措,这是坚持“稳中求进”的生动实践,值得各级领导干部用心体悟。
三是发扬斗争精神,敢于经历磨难。当前,各种困难和风险交织,在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发扬斗争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做打持久战的准备,敢于经历痛苦的磨难。”既有斗争精神,又作好经受磨难的思想准备,我们就能战胜一切困难,不断开拓前进。
四是牢记初心使命,敢于担当作为。2014年2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指出:“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真挚的为民情怀和强烈的历史担当,为全党树立了标杆。贯彻落实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要求每个党员要牢记初心使命,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以对历史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理念,以“久久為功、利在长远”的耐心和耐力,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敢于担当、积极作为,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以实实在在的业绩造福人民。
(作者系重庆市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深刻领会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对唯物辩证法的创造性发展
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就来年经济工作征求党外人士意见时指出:“面对国际经济的复杂环境,面对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及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位置,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进展。”这是我们党首次明确提出“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强调:“我们认识到,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仅要有正确思想和政策,而且要有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中稳和进的关系,把握宏观调控的度,提高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精准度。”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把稳中求进作为经济工作的方法论。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党外人士座谈时再次强调:“稳中求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工作总基调。我们做工作就要以稳求进、以进固稳,经济发展是这样,社会发展也是这样。”这标志着,稳中求进成为我们党推进各项工作的重要原则和科学方法论。
坚持稳中求进是应对百年大变局的客观需要。进入本世纪以来,世界大变局加速演变的特征更加明显,世界多极化趋势与单边主义、霸权主义的交锋更加激烈,世界的“不确定性”越来越明显。只有坚持稳中求进,才能更好地应对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的百年大变局。
坚持稳中求进是由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决定的。经过多年努力,我们党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把握,我们的国家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科技整体水平、产业竞争力大幅提升,一些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某些领域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这标志着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已经发生重大改变。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过去,我们落在别人后面,只需沿着别人走过的路子走就行了;现在,我们的面前是无人涉足的“原始森林”。要自行探路,就不得不付出路径选择时的“机会成本”。只有坚持稳中求进,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机会成本”,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坚持稳中求进是妥善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理性选择。进入新时代,人们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民主、法治、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适应新常态,我国经济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投资有回报、产品有市场、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环境有改善”,发展目标不再单一。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各种体制性、结构性、周期性矛盾交织,各种外部风险、内部困难相互影响。只有坚持稳中求进,才能统筹好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协同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谋定而后動,厚积而薄发,更加主动办好自己的事情。
“稳中求进”作为各项工作的总基调,是我们党冷静观察、缜密思考世界大势后作出的重要判断,体现了我们党对宏观形势的判断更加全面、对战略全局的掌控更加客观、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更加科学成熟。“稳中求进”作为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和重要的工作方法,大大丰富和拓展了唯物辩证法,成为我们党认识社会规律、开创历史新局的重要原则。
深刻领会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基本内涵
关于“稳中求进”的基本内涵,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要长期坚持。‘稳’和‘进’是辩证统一的,要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把握好工作节奏和力度。”
从总体上看,“稳”和“进”是辩证统一的,两者不能割裂。其中,稳是主调,是大局;进是方向,是目标。稳中求进不是无所作为、不敢作为,而是要奋发有为、以进促稳;没有发展、没有进,就不会真正实现稳。既不能再像过去单方面追求高速度发展,也不能一味为了稳而放弃来之不易的奋斗成果、发展机遇,而是要把两者有机统一起来,以稳求进、以进固稳,把握好工作的节奏和力度,使两者良性互动。
从具体上看,“稳中求进”具有很强的包容性、适应性和强大生命力,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后,呈现出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生动鲜活的图景。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初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建立统一市场、加快转方式调结构,这是已经明确的方向和重点,要用‘快思维’、做加法。而科学利用水资源、优化产业布局、统筹港口岸线资源和安排一些重大投资项目,如果一时看不透,或者认识不统一,则要用‘慢思维’,有时就要做减法。对一些二选一甚至多选一的‘两难’、‘多难’问题,要科学论证,比较选优。对那些不能做的事情,要列出负面清单。”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把“稳中求进”具体化为“快思维”、“慢思维”和负面清单的有机结合。
又如,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中稳和进的关系;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久久为功、坚持底线思维,发扬钉钉子精神,积小胜为大胜,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把“稳中求进”具体化为“积小胜为大胜,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
实际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谋定而后动”,“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坚持稳字当头,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等等,都是“稳中求进”总基调的具体化。
贯彻落实好“稳中求进”总基调 “稳中求进”总基调是贯穿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条红线,我们需要认真领会、用心体悟,并在实践中贯彻落实。通过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笔者认为尤其需要把握好以下四点:
一是保持战略定力,深思熟虑谋划。习近平总书记在阐释稳中求进时,首先强调的是“要审时度势、深思熟虑”。这是坚持稳中求进的前提。我们看问题、想对策、抓落实时,绝不能冲动蛮干、急于求成,而是要有足够的定力,头脑冷静客观,把方方面面的情况搞清楚、弄明白,反复思考、深入比选、系统谋划,然后一步一步加以实施。只有这样,各项工作才能取得成效。
二是坚持底线思维,防范各种风险。所谓“底线”,就是不能突破的红线。底线思维就是“凡事从最坏处着眼、向最好处努力,打有准备、有把握之仗,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稳中求进”本身就是面对各种矛盾和风险时需要采取的一种思维方式。如果出现“稳不住”的情况,怎么办?就必须要有应对“最坏情况”的准备。去年,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很大,国务院部署精准施策,加大力度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的“六稳”工作;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经济形势更加复杂严峻,中央又出台了“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的“六保”任务。可见,在“六稳”面临困难时,中央坚持底线思维,推出“六保”举措,这是坚持“稳中求进”的生动实践,值得各级领导干部用心体悟。
三是发扬斗争精神,敢于经历磨难。当前,各种困难和风险交织,在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发扬斗争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做打持久战的准备,敢于经历痛苦的磨难。”既有斗争精神,又作好经受磨难的思想准备,我们就能战胜一切困难,不断开拓前进。
四是牢记初心使命,敢于担当作为。2014年2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指出:“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真挚的为民情怀和强烈的历史担当,为全党树立了标杆。贯彻落实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要求每个党员要牢记初心使命,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以对历史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理念,以“久久為功、利在长远”的耐心和耐力,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敢于担当、积极作为,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以实实在在的业绩造福人民。
(作者系重庆市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