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齐白石:诗书画印独霸天下
文/唐恺
一幅画,画满画家才情;一面镜,照出李唐盛世。画里画外,看画家艺术人生;镜中镜外,品收藏无穷乐趣。
齐白石(1863—1957)出生在湖南湘潭县杏子坞星斗塘,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早年种田,15岁起从民间艺人学雕花木工活,颇具匠气。三年出师后,人称芝木匠。41岁到北京结识了曾熙和杨度等书法名家,并改号为寄萍堂主人。以后的书法改学唐代李邕和清代郑板桥,此时期画了大量的花鸟草虫画。50岁后齐白石治印突变,融入汉印古风,印名远扬百里。55岁后定居北京法源寺,结识了老乡陈师曾和伯乐徐悲鸿,以及陈半丁和王梦白等名家。从此改名璜,并改字频生(萍生),号湘上老人,借山翁等。在陈师曾的鼓励下,齐白石衰年变法,汲取了扬州八怪和吴昌硕的画风(每天习画5到10张)。并改晚号为白石。十年后终于成为中国诗书画印独霸天下的一代巨匠(把民族传统艺术,文人书画和海派书画融合到最高境界——大写意墨叶红花金石画派)。
抗战期间,耿直的齐白石一身骨气,在家门前贴一纸:画不卖官家,齐白石死了。可见其爱国之情实在令人钦佩。齐白石把陈师曾引为知遇并写道:君无我不进,我无君则退。1956年4月7日在法国巴黎世界和平理事会上,齐白石获世界和平大奖。会上毕加索对张大千讲:在这世界上谈艺术,第一是中国。齐白石画鱼,没有颜色,用一根线条画水,使人看到了江河,闻到水的清香,真是奇迹。1957年95岁的齐白石聘任为北京画院名誉院长。
齐白石的画风与特点:笔法凝重粗辣,笔墨率直外张,充满乡土气息。构图轻松简练而平远,富有新意,意境开阔深远,多求画外之意。他的书法刚劲沉着,篆书更是有若大将把门。他的篆刻单刀直入,纵横平直,独树天下。他的花鸟草虫设色艳丽绝伦而不俗气,天趣昂然,雅俗共赏,贴近生活。
本文介绍的《秋渡图》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从这幅山水画中,可以明显看到画家以大自然为母题,精勾细描的茅屋和小写意的人物小舟,以及顿挫变化加轻染的水波,给人充满了生命张力的想像空间。画中的山石平缓爽快,笔墨粗皱酣畅,似破墨法。作品充分体现了画家艺术生涯的三个方面:生命特征,生命情趣,生命境界。齐白石就是这样通过平平常常生活现象,直悟妙香远闻的禅意。
齐白石的画是市场上最受欢迎的画,价格一路攀升,甚至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同时仿品也越来越多。从年代分析,仿白石70岁以后的具多数,尤其80岁以后更多。相对来讲山水画假的较少,最多的是花鸟草虫画。
盛世的镜鉴
□文/宋仁良
宋仁良,上海民间收藏家,多年致力于收藏古钱币、铜镜等,获精品多件,如战国、东汉等时期的方镜。并对古玩所蕴藏的文化体味颇深。
海兽葡萄镜为唐代著名典型镜种之一,种类繁多,形式优美。其在收藏界的地位可比宋代之汝窑、或明朝之青花。我收获的这件双凤四兽葡萄镜更属罕见的精品,历经千年时光洗练,镜背仍然能光亮照人,表面手摸上去光滑如新。镜纹铸造精细,清晰可见。
此镜外观呈圆形,直径约17厘米。其尺寸在同类铜镜中属比较少见。中间以龟为纽座,龟背部有花纹。镜背以凸炫纹分隔内外区。内区饰双凤四兽及缠枝葡萄.双凤展翅飞翔,凤为中国传统吉物,装饰在此代表如意吉祥,双凤展翅象征着唐王朝的鼎盛和繁荣昌盛。四兽外形似狮非狮,似马非马,绕纽奔驰嬉戏,憨态可掬,又动感十足。外区饰以三兽三雀,缠枝葡萄,雀鸟形态各异,或飞翔、或栖息、或啄食葡萄,生机盎然。缘上饰叠云一周,此是开元天宝以前的时尚。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顶峰阶段,经济水平高度发达,铸镜技术得到大幅提高,铜镜的形制,花纹和铭文与前朝有所不同,是汉代以来铜镜发展的又一高峰。此时铜镜形状有:菱凤形,葵花形,方形等花式镜.纹饰有瑞兽,禽鸟,龙纹,植物和人物故事。此时的中国空前强大,四夷臣服,八方来朝。经济文化交流也得到很大的发展,那时东到东瀛(今日本),西至西域(今西亚波斯湾一带),有很多商贾和留学生到长安经商或求学。各国不同的风俗习惯在中原一一展现,以至体现在很多绘画、器皿或是建筑等工艺上。
而海兽葡萄之入铜镜,乃是唐人对西域一种异国情调的迷恋。那时的长安东城沿春明门往南的胡姬酒肆,与平康坊的歌妓平分春色。当年张骞把葡萄种子带入中国种植,并在汉宫上林苑果实累串,皆是当作水果食用。虽然后来五世纪时,因为敦煌气候及土壤适宜,大量繁殖,但仍未有足够条件酿酒。唐代以来,葡萄在今山西太原大量繁殖,酿酒工业随而兴起。葡萄美酒这种稀有饮料一直是文人们的向往与渴望,一旦获得满足与尽情,再加上长安胡贾聚居,把这种饮料与他们的原居地西域联想在一起,更是激荡着异国风情了,令文人骚客流连忘返。李太白有诗云:
五陵年少金市东,
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
笑入胡姬酒肆中。
可想而知,意气风发的五陵少年笑入酒家要点的酒,自是非葡萄酒莫属。再由容貌如花的胡姬当垆,歌舞罗衣,那又如何不尽醉而归?
因而葡萄成为唐镜图案主要格调,也是顺理成章,再加瑞兽吉鸟,犹如胡姬之配美酒。更是让玩家们趋之若鹜,藏之而后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