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处于核心地位,根据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中存在的不足,教师应指导学生注重概念的掌握和规律的应用与感性知识紧密联系;讲究方法,真正使学生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并学会利用物理概念和规律之间的联系来处理物理问题。
【关键词】概念规律掌握应用核心感性知识
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高中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牢固正确的物理概念和灵活应用物理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十几年的教学摸索,要使学生掌握概念,应用规律,决不是简单的,被动地从教科书上或教师那里接受一些概念和规律的条文,而应是在学生头脑深处发生一系列极其深刻,极其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一、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中存在的不足
1.只背公式或只从数学角度理解物理公式,不理解其含义和条件
如力学中,速度、平均速度、加速度的定义式,电学中有关电场强度的定义式E=F/q、这些公式都能计算相对应的物理量,但不能只从数学角度理解这些公式。讲解这些公式,我的看法是可以复习初中的密度公式,因为学生对物体的密度有比较好的感性认识,这时再教物理量的定义方法——比值法,学生就比较好接受。
2.只记结论,不注意物理过程
现举道习题说明。
例:足球以10m/s的速度水平飞向墙壁,碰到墙壁经0.1s后以8m/s的速度沿同一直线反弹回来,求足球在与墙壁碰撞过程中的平均加速度。
刚进高一的同学在做这题时对0.1s的过程是理解不到位的,有的同学认为末速度为0m/s,有的同学认为末速度为8m/s,而少数知道-8m/s也是糊里糊涂对的。
3.只重视物理,不重视用词语直接表达的概念
中学物理课本中用语言直接表达的物理概念比物理量还要多,如质点和点电荷、重心、平动、转动、内能、理想气体等。这些概念不仅定义严谨,而且能与其他物理概念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如果模糊不清,不但直接影响解答习题,而且对于学习新知识、对于系统掌握物理知识都造成障碍。比如在讲机械运动的定义时书上是这样说的: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而我们老师往往都简单带过,而不懂讲清一些问题,如果我们这样向学生设置一个问题:概念中一个物体是指什么?(研究对象)另一个物体又是指什么?(参照物)这样对概念的理解就比较深入。
二,注重概念的掌握和规律的应用与感性知识的关系。
(一) 教师应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感性材料,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这是学生掌握概念和应用规律的基础。
在物理学习中,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获得生动而具体的感性认识是非常必要的。在物理教学中,如果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还没有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还没有认清必要的物理现象,教师就急于向学生讲解概念和规律,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学生靠灌输得来的"概念"和"规律"就将是空中楼阁。其实,当学生对教师介绍有关的物理现象和物理事例有了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而学生自己用已学的知识又无法合理地说明和解释这些现象与事例时,便会有强烈的求知欲。
每一个物理概念和规律都包含着大量的具体事例。在物理教学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具体事例越多越好,为了帮助学生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我们教师必须精选典型事例,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在学生掌握概念
。应用规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进行科学抽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这是掌握概念,应用规律的关键。观察同一个物理现象,不同的学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为在每一个物理现象中,存在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把握不住抽象思维的正确方向,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例如,在"马拉车"的问题上,尽管学生把牛顿第三定律背得滚瓜烂熟,思想上总还认为"马对车有拉力,车对马没拉力"或者"马对车的拉力大于车对马的拉力"。学生"最有力的证据"是:反正是马拉着车向前走,而不是车拉着马向后退。学生主要是固执地盯住了马拉车向前走这一直观的表面现象,而没有对车,马的启动过程以及车,马与路面之间的作用力做深入细致的饿分析。
(三)学生对相关物理问题的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
得出结论后,为了强化概念和规律,还得使学生理解所学概念和规律,那么学生怎样才算形成了物理概念呢?至少明白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能说出这个概念是如何定义的,对于物理量要记住它的单位,对于有定义式的物理量要记住它的定义式,明确概念的适用范围,弄清楚一些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之间的区别和三、教师在教学中的策略
三、教师在教学中的策略。
1.通过表格对比法整理易混概念与规律
如理解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时,可引导学生列表进行对比(见表1),该方法适用于类似容易搞混的概念和规律的学习和掌握。
表1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表
2.框架示意图法适合整理关系复杂的概念与规律的关系
许多物理概念和规律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特别是有些交叉关系的,用语言表达很难讲清楚,而用框架示意图则一目了然。当然这种图与上面两种情况相比要困难得多,只有对物理内容的理解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能画出理想的框架示意图,而框架示意图又使我们在识记知识方面更加轻松。
3.树形结构图法和框架示意图法
树形结构图法和框架示意图法适合在一章或一个板块学习之后,因为这个时候会出现大量的零散概念,它们互相影响,这就增加了学习的难度,觉得自己越学越糊涂。这时候,不妨静下心来整理这些知识,用一条或几条线把这些概念串起来,构成一个知识体系的大树,把所有概念放在它们应有的位置上,这样既便于记忆又便于理解物理概念。
4.流程图示法适合对概念和规律形成的思维过程进行总结
流程图示法有点类似于框架示意图,在解题时流程图示法有助于我们对题目快速定位,并确定使用何种手段处理问题,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的重点应当放在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上,不能搞题海战术,学物理是要做一定量题目,但难度和数量要适合学生的实际,应当让学生认识到,做题要独立思考,不能机械套题,要深化概念和规律。教学时应把握课堂,讲究方法,真正使学生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并学会利用物理概念和规律之间的联系来处理物理问题。
【关键词】概念规律掌握应用核心感性知识
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高中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牢固正确的物理概念和灵活应用物理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十几年的教学摸索,要使学生掌握概念,应用规律,决不是简单的,被动地从教科书上或教师那里接受一些概念和规律的条文,而应是在学生头脑深处发生一系列极其深刻,极其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一、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中存在的不足
1.只背公式或只从数学角度理解物理公式,不理解其含义和条件
如力学中,速度、平均速度、加速度的定义式,电学中有关电场强度的定义式E=F/q、这些公式都能计算相对应的物理量,但不能只从数学角度理解这些公式。讲解这些公式,我的看法是可以复习初中的密度公式,因为学生对物体的密度有比较好的感性认识,这时再教物理量的定义方法——比值法,学生就比较好接受。
2.只记结论,不注意物理过程
现举道习题说明。
例:足球以10m/s的速度水平飞向墙壁,碰到墙壁经0.1s后以8m/s的速度沿同一直线反弹回来,求足球在与墙壁碰撞过程中的平均加速度。
刚进高一的同学在做这题时对0.1s的过程是理解不到位的,有的同学认为末速度为0m/s,有的同学认为末速度为8m/s,而少数知道-8m/s也是糊里糊涂对的。
3.只重视物理,不重视用词语直接表达的概念
中学物理课本中用语言直接表达的物理概念比物理量还要多,如质点和点电荷、重心、平动、转动、内能、理想气体等。这些概念不仅定义严谨,而且能与其他物理概念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如果模糊不清,不但直接影响解答习题,而且对于学习新知识、对于系统掌握物理知识都造成障碍。比如在讲机械运动的定义时书上是这样说的: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而我们老师往往都简单带过,而不懂讲清一些问题,如果我们这样向学生设置一个问题:概念中一个物体是指什么?(研究对象)另一个物体又是指什么?(参照物)这样对概念的理解就比较深入。
二,注重概念的掌握和规律的应用与感性知识的关系。
(一) 教师应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感性材料,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这是学生掌握概念和应用规律的基础。
在物理学习中,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获得生动而具体的感性认识是非常必要的。在物理教学中,如果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还没有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还没有认清必要的物理现象,教师就急于向学生讲解概念和规律,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学生靠灌输得来的"概念"和"规律"就将是空中楼阁。其实,当学生对教师介绍有关的物理现象和物理事例有了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而学生自己用已学的知识又无法合理地说明和解释这些现象与事例时,便会有强烈的求知欲。
每一个物理概念和规律都包含着大量的具体事例。在物理教学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具体事例越多越好,为了帮助学生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我们教师必须精选典型事例,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在学生掌握概念
。应用规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进行科学抽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这是掌握概念,应用规律的关键。观察同一个物理现象,不同的学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为在每一个物理现象中,存在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把握不住抽象思维的正确方向,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例如,在"马拉车"的问题上,尽管学生把牛顿第三定律背得滚瓜烂熟,思想上总还认为"马对车有拉力,车对马没拉力"或者"马对车的拉力大于车对马的拉力"。学生"最有力的证据"是:反正是马拉着车向前走,而不是车拉着马向后退。学生主要是固执地盯住了马拉车向前走这一直观的表面现象,而没有对车,马的启动过程以及车,马与路面之间的作用力做深入细致的饿分析。
(三)学生对相关物理问题的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
得出结论后,为了强化概念和规律,还得使学生理解所学概念和规律,那么学生怎样才算形成了物理概念呢?至少明白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能说出这个概念是如何定义的,对于物理量要记住它的单位,对于有定义式的物理量要记住它的定义式,明确概念的适用范围,弄清楚一些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之间的区别和三、教师在教学中的策略
三、教师在教学中的策略。
1.通过表格对比法整理易混概念与规律
如理解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时,可引导学生列表进行对比(见表1),该方法适用于类似容易搞混的概念和规律的学习和掌握。
表1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表
2.框架示意图法适合整理关系复杂的概念与规律的关系
许多物理概念和规律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特别是有些交叉关系的,用语言表达很难讲清楚,而用框架示意图则一目了然。当然这种图与上面两种情况相比要困难得多,只有对物理内容的理解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能画出理想的框架示意图,而框架示意图又使我们在识记知识方面更加轻松。
3.树形结构图法和框架示意图法
树形结构图法和框架示意图法适合在一章或一个板块学习之后,因为这个时候会出现大量的零散概念,它们互相影响,这就增加了学习的难度,觉得自己越学越糊涂。这时候,不妨静下心来整理这些知识,用一条或几条线把这些概念串起来,构成一个知识体系的大树,把所有概念放在它们应有的位置上,这样既便于记忆又便于理解物理概念。
4.流程图示法适合对概念和规律形成的思维过程进行总结
流程图示法有点类似于框架示意图,在解题时流程图示法有助于我们对题目快速定位,并确定使用何种手段处理问题,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的重点应当放在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上,不能搞题海战术,学物理是要做一定量题目,但难度和数量要适合学生的实际,应当让学生认识到,做题要独立思考,不能机械套题,要深化概念和规律。教学时应把握课堂,讲究方法,真正使学生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并学会利用物理概念和规律之间的联系来处理物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