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识到语言教学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语言教学能够实实在在地得到落实。语文课堂上的语言教学还有误区,存在着概念化、简单化的倾向。离开了语言去从事语文教学,是难以把语文教好的。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依托语言,在“语言”上下足功夫。
一、从文体出发,深入到文字内部赏析语言
诗歌言情明志,散文重写景抒情,小说亮在人物塑造。针对不同的文体,明确语言表达的目的,有的放矢地进行语言教学。如《祝福》一文中,有这样的二次对话:
①“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
她讪讪地缩了手,又去取烛台。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
她转了几个圆圈,终于没有事情做,只得疑惑的走开。
②“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
在一般的练习设计中,往往是问学生,“你放着罢,祥林嫂”与“祥林嫂,你放着罢”在表达上有何不同,但在我看来,仅仅赏析这两句,是假赏析,是不能很好地深入到这两段文字内部去的。
中国小说以情节见长,以塑造特定环境中典型人物为目标。因此,从小说这种文学样式的特点出发,有目的性去赏析这两小段话,就有味道了。①处的祥林嫂经历了再嫁及丧子之痛,面对四婶的呵止,从“讪讪”,“又去”,终“疑惑”离去,可以看出其对社会的认识仍处于一种“懵懂”状态。四婶虽同情祥林嫂的遭遇,但在四叔“暗暗地告诫”下,对祥林嫂已有了防范之心,但二人的主仆关系还能保持着表面的和谐。所以①处四婶的话有着主人对仆人的指令,却也有着四婶对祥林嫂的表面上的客气。而在②处,鲁镇人对祥林嫂的厌烦早已超过了同情。祥林嫂想通过捐门槛的方式洗清自己,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她“终于”或者说“已经”认识到自己身上“罪恶”。她想通过捐门槛的方式来“漂白”自己,接近最庄严的祭祀,此时四婶除了不客气地制止她,是别无他法了。所以②处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是主人给仆人下的命令,不再有点滴同情与尊重。离开了小说这一文学样式的特殊性,忽略小说本身的情节与环境,所谓的深入与理解体悟必定是肤浅的,或者说是公式化的浅阅读。
二、从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出发,赏析语言
现今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尚有诸多问题,其鉴赏能力高低不言自明。结合学情,我们可以把那些需要鉴赏的句子拿出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再与文本语言作比较,就教学效果来说,这种方式可能更有效高效些。如: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不少学生对这句话是没有感觉的。怎样让学生对这句话有感触呢?最佳的方式是让学生阅读后,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大致的意思。不少学生很容易写出这样的话: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放着一个空的破碗;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下端开了裂的竹竿: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现出他们的语言鉴赏水平。我们将学生改写的句子与原作比较,让学生自己找出二种语言表达的差异,尤其提醒学生注意不同的语言表达在表情达意上有哪些差异。学生当然就能看出原句“个性”之所在:“空的”单独提出放在句子后面,起强调作用,能反映出鲁镇人对祥林嫂的冷酷;“下端开了裂”也有类似作用,它说明祥林嫂沦为乞丐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而自己的语言表达固然清楚简洁到位,但只是客观地陈述了一个事实,缺了鲁迅文字中的那种“言外之意”,少了点“味”。这个“味”是语言的“味”,也是语文的“味”!
三、抓细节,品读语言
优秀的语文老师往往抓住常人无视处,从而使课堂精彩纷呈,语言鉴赏亦如此。
《雷雨》中对周朴园性格的把握,大多是通过故事情节来总结概括的,但如果能通过周朴园本人的言语挖掘效果更佳。
在《雷雨》的前半节,也就是周鲁二人重逢的场景中,细加观察,就发现周朴园有一口头禅:哦。这当然体现了周朴园作为一家之主高高在上的那种优越感,但难道仅有此意味吗?文本前半节出自周朴园之口的“哦”居然有几十处之多啊。如果将“哦”单独提出来,对“哦”多加赏析,就能品出不同的味道。试举一处的“哦”感悟下。
周:(忽然立起)你是谁?
鲁:我是这儿四凤的妈,老爷。
周:哦。
此处的“哦”,试吟诵品味,应以降调处理,可以适当地有此拖音,周朴园借这个“哦”掩饰了他那个一瞬间的慌乱。此刻的周朴园心理想必极为复杂:有对鲁侍萍的警惕,有怕被人揭开老底的惊慌,也有自以为是的心安。虚伪丑陋之本性一下子就出来了。如果在教学中,将文本的“哦”多找几个出来,一个个地揣摩,深入感觉一下周朴园的心理,这个人物形象一定会鲜活地显露在我们面前。
长期以来,我们教学生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上品味鉴赏语言,如果一味这样去指导学生,必须存在着程式化、片面化的弊端。语言的赏析除了修辞和表现手法这两条路外,应该有更多的方法与途径,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追求与探索,让语言这朵美丽的花,结出绚烂的语文的果!
一、从文体出发,深入到文字内部赏析语言
诗歌言情明志,散文重写景抒情,小说亮在人物塑造。针对不同的文体,明确语言表达的目的,有的放矢地进行语言教学。如《祝福》一文中,有这样的二次对话:
①“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
她讪讪地缩了手,又去取烛台。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
她转了几个圆圈,终于没有事情做,只得疑惑的走开。
②“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
在一般的练习设计中,往往是问学生,“你放着罢,祥林嫂”与“祥林嫂,你放着罢”在表达上有何不同,但在我看来,仅仅赏析这两句,是假赏析,是不能很好地深入到这两段文字内部去的。
中国小说以情节见长,以塑造特定环境中典型人物为目标。因此,从小说这种文学样式的特点出发,有目的性去赏析这两小段话,就有味道了。①处的祥林嫂经历了再嫁及丧子之痛,面对四婶的呵止,从“讪讪”,“又去”,终“疑惑”离去,可以看出其对社会的认识仍处于一种“懵懂”状态。四婶虽同情祥林嫂的遭遇,但在四叔“暗暗地告诫”下,对祥林嫂已有了防范之心,但二人的主仆关系还能保持着表面的和谐。所以①处四婶的话有着主人对仆人的指令,却也有着四婶对祥林嫂的表面上的客气。而在②处,鲁镇人对祥林嫂的厌烦早已超过了同情。祥林嫂想通过捐门槛的方式洗清自己,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她“终于”或者说“已经”认识到自己身上“罪恶”。她想通过捐门槛的方式来“漂白”自己,接近最庄严的祭祀,此时四婶除了不客气地制止她,是别无他法了。所以②处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是主人给仆人下的命令,不再有点滴同情与尊重。离开了小说这一文学样式的特殊性,忽略小说本身的情节与环境,所谓的深入与理解体悟必定是肤浅的,或者说是公式化的浅阅读。
二、从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出发,赏析语言
现今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尚有诸多问题,其鉴赏能力高低不言自明。结合学情,我们可以把那些需要鉴赏的句子拿出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再与文本语言作比较,就教学效果来说,这种方式可能更有效高效些。如: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不少学生对这句话是没有感觉的。怎样让学生对这句话有感触呢?最佳的方式是让学生阅读后,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大致的意思。不少学生很容易写出这样的话: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放着一个空的破碗;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下端开了裂的竹竿: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现出他们的语言鉴赏水平。我们将学生改写的句子与原作比较,让学生自己找出二种语言表达的差异,尤其提醒学生注意不同的语言表达在表情达意上有哪些差异。学生当然就能看出原句“个性”之所在:“空的”单独提出放在句子后面,起强调作用,能反映出鲁镇人对祥林嫂的冷酷;“下端开了裂”也有类似作用,它说明祥林嫂沦为乞丐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而自己的语言表达固然清楚简洁到位,但只是客观地陈述了一个事实,缺了鲁迅文字中的那种“言外之意”,少了点“味”。这个“味”是语言的“味”,也是语文的“味”!
三、抓细节,品读语言
优秀的语文老师往往抓住常人无视处,从而使课堂精彩纷呈,语言鉴赏亦如此。
《雷雨》中对周朴园性格的把握,大多是通过故事情节来总结概括的,但如果能通过周朴园本人的言语挖掘效果更佳。
在《雷雨》的前半节,也就是周鲁二人重逢的场景中,细加观察,就发现周朴园有一口头禅:哦。这当然体现了周朴园作为一家之主高高在上的那种优越感,但难道仅有此意味吗?文本前半节出自周朴园之口的“哦”居然有几十处之多啊。如果将“哦”单独提出来,对“哦”多加赏析,就能品出不同的味道。试举一处的“哦”感悟下。
周:(忽然立起)你是谁?
鲁:我是这儿四凤的妈,老爷。
周:哦。
此处的“哦”,试吟诵品味,应以降调处理,可以适当地有此拖音,周朴园借这个“哦”掩饰了他那个一瞬间的慌乱。此刻的周朴园心理想必极为复杂:有对鲁侍萍的警惕,有怕被人揭开老底的惊慌,也有自以为是的心安。虚伪丑陋之本性一下子就出来了。如果在教学中,将文本的“哦”多找几个出来,一个个地揣摩,深入感觉一下周朴园的心理,这个人物形象一定会鲜活地显露在我们面前。
长期以来,我们教学生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上品味鉴赏语言,如果一味这样去指导学生,必须存在着程式化、片面化的弊端。语言的赏析除了修辞和表现手法这两条路外,应该有更多的方法与途径,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追求与探索,让语言这朵美丽的花,结出绚烂的语文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