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乡村学校任教几十年,周凤丽的学生大多成了普通打工者,她说自己“没教出一个清华北大生,毕业生中没有一个教授、学者。”
如果教育不能改变乡村孩子的命运,老师要教给孩子什么?坚守的意义又是什么?
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永阳学校教师周凤丽用22年的乡村教学生涯给出答案。
为乡村老师正名
从教22年的周凤丽第一次开启线上教学,是在今年疫情期间。
此前,因为乡村网不好,她从未将线上教学列为教学方式,接到开展线上教学的要求时,周凤丽不会用线上教学软件,不会用钉钉的直播功能。
“(疫情初期)这是给孩子教学的唯一方式,必须尽快学会。”她下了决心。除了区里培训,她上网学习,向技术老师请教,逼着自己很快学会了做课件、直播、找资源包。
为了保证线上教学的效果,她每天从早忙到晚:根据学生学情,拟定每天的新课预习提纲;精心设计教学预案、课件和练习题;直播授课,互动交流;课后盯着手机检查学生听课情况,一一打电话询问学生听课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孩子所在村子网络不好,她要确认课上的内容他们都接收到了;批改完作业后,再打电话或发微信提醒学生订正问题,直到学生理解、掌握为止。此外,她还要指导年轻教师的网上授课,每天累得头晕眼花。但为了学生们在疫情期间不掉队,她愿拼。
周凤丽身上一直有股倔劲儿,要做到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最好”。前些年,乡村中小学生源外流现象严重。家长们觉得县城老师好,县城教育质量好,即使“高花费”陪读,也要把孩子往城里送;乡村老师也想往城里调。2009年,全镇200多名新生,永阳学校只招了21人。学校要求老师入户招生。周凤丽在入户的过程中,有的家长把门一关,不让进;有的家长质疑“乡村能有什么好老师”?周凤丽委屈、不服。“我要为乡村老师正名,乡村学校也有好老师。”
周凤丽清楚,要让家长满意,首先要提高教学成绩。于是她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学习教育教学新理念、新方法。后来,她多次获得学科教学奖项。
2013年,永阳镇提出了“一激三学(激发学生兴趣-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课改方案。周凤丽在此基础上多走了一步——不仅让学生自学,还让学生“教学”。学生当老师,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在把知识教给同学的过程中巩固自身所学;老师当学生,进行提问,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同时设置学习小组,学优生与学困生组成小组,实行“捆绑”评价。学困生敢提问敢“教学”了,学优生也在指导同学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课堂活力迸发。
对学生的学业,周凤丽费了很多心力。2017年春天,周凤丽坐公交车去县城办事,路上出了车祸,胳膊被确诊粉碎性骨折。在医院的日子里,她的班级由其他老师代课,学生不适应,不爱学。她带的是小学毕业班,“数学科目耽误一点,到初中就不太跟得上了”。为了不耽误学生的课程,原本应休息两个月的周凤丽,休养了一周就带病上课了。每个寒暑假是她辅导后进生的重要时段,每天让学生把作业发到她的微信上,批改作业并进行指导。她所教的班数学成绩获得县教学成绩优秀奖,自己也获评涞水县学科名师。
作为班主任,周凤丽在学生生活方面也倾注了很多心血。早些年,学校还没有暖气,周凤丽每天早上6点前到学校,为学生生上炉子。现在她带一年级,怕孩子烫着,每天给学生接好热水。有一个学生姥姥生病了,家长要照顾病人,不能及时接孩子。整整一个学期家长每天都是下午6:30才接走孩子,周凤丽便陪孩子等着,等孩子被接走,自己再赶回县城家里。凭借这种作风,周凤丽赢得了家长们的认可与称赞,获评涞水县优秀班主任、保定市优秀班主任、保定市师德标兵、河北省优秀乡村教师。她证明了自己当初的话——“乡村学校也有好老师”。
让孩子“成人”
永阳镇是一个普通的小镇,镇上没有特色经济,劳动力大多外出打短工,一两个月回家一次,孩子处于留守或半留守状态。
周凤丽带的2007级学生任毅是留守儿童之一。他读幼儿园时母亲便离开了家,再没回来。父亲常年在外打工,任毅跟随奶奶一起生活。任毅家离学校远,从家到学校要走四五里路。到了冬天,每天早上摸黑走到学校,晚上再摸黑回家。
一天早晨,周凤丽在教室里生炉子,任毅进了教室,穿着一件单棉袄,小脸通红,手缩在袖口。
周凤丽问任毅:“冷吗?”任毅点点头。
“路上害怕吗?”
“嗯。”
“回家奶奶能迎你一路吗?”
“奶奶身体不好,走不动。”
“同样是孩子,太遭罪了。”周凤丽把任毅接回了自己家,让他不用那么早起,不用在路上冻着,能按时吃上饭,晚上还为他补习功课。任毅太瘦,周凤丽怕他正长身体营养供不上,便把给女儿买奶粉的钱省下来给他买营养品。
任毅在周凤丽家住了一个多月,直到冬天结束。离开的时候,任毅对他说:“要不是您,我這个冬天就遭罪了。我一定好好学习,以后报答您。”
任毅顺利升入了初中。但是,这个故事没有迎来美好结局。读完初中后,任毅辍学了。周凤丽质问他“你不是说要好好学习吗?”她太痛心了。这孩子聪明、身世苦,她多希望他能考上大学,走出乡村,改变命运。任毅回答她“一言难尽”。周凤丽后来知道,任毅一直没人管,上了初中后成绩下滑,与老师处不好关系,读不下去了。
在永阳镇,孩子读完初中便辍学打工是常事。这几年家长对教育稍重视了些,会让孩子读职高,但总体来说,能考上大学的极少。教了20多年书,周凤丽说她“没教出一个清华北大生,毕业生里没出过一个教授、学者”。
对于镇子里大多数可能考不上好大学、仍会留在镇上的孩子来说,教育意味着什么?
在周凤丽的观念里,第一要务仍是为他们打好知识基础,尽可能地让他们能往上走。孩子们考大学、走出乡村,是她最大的希望。她也清楚,小学只是孩子们求学的一个阶段,学校教育也只是教育的一个方面,老师个人的力量太单薄。但即使孩子们以后都只能打工,基础的知识和素养也是必要的,也要好好教,要让孩子“成人”。
周凤丽带的班级,会设一个“心灵小信箱”,孩子们有困难、困惑,都可以写信、写小纸条投递到信箱,再由周凤丽解决、解答。和父母闹矛盾、和好朋友闹别扭、喜欢上班里同学、想去挣“大钱”……从2009年至今,孩子们投递到信箱里的“心事”无数,通过这个信箱,周凤丽走进一届又一届学生的心灵世界,一次次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
“其实我们乡村地区和县城教学质量差不多,差距体现在孩子们接触的东西。”那些“素质”类课外班,乡村太缺了。
2012年,周凤丽带学生去县城参加演讲比赛,有一个县城学生说:“第一肯定是我们的,他们村里的孩子怎么能和我们比呢?”那次演讲比赛,他们确实没拿到名次。周凤丽又不服了,她想把乡村孩子培养得跟城里一样好。
回来后,学校组织演讲比赛,让学生参与“国旗下讲话”,以锻炼学生的演讲能力;周凤丽利用在课堂上让学生当“老师”的机会,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与表达能力。后来学校在一次县级演讲比赛中获得二等奖。乡村孩子上培训班的机会少,学校便提供课后服务,开设了石头画、刮画、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兴趣课程,周凤丽积极鼓励孩子们参加,自己也开设了两门课。“当然还是太有限,钢琴之类的也不能提供。能接触多少是多少吧。”孩子们爱看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她没有将其视为洪水猛兽,而是当作孩子“看世界”的窗口,引导孩子们将手机从玩具变成学习的工具,让孩子们展示从短视频上学到的知识、舞蹈、游戏等。她觉得,在乡村,孩子们的世界确实很小,她能做的也不多,唯有“在平凡的岗位上播撒赤诚”。
有一次,周凤丽开班会,和孩子们谈“理想”。有一个孩子说以后想当老师。周凤丽问她为什么,孩子说:“因为老师很受人尊敬,还可以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分享给大家。”周凤丽想起当初的自己,也是因为老师受人尊敬而选择了当老师,一入行,半辈子。
“也算是种下了一颗种子吧。”她想。
如果教育不能改变乡村孩子的命运,老师要教给孩子什么?坚守的意义又是什么?
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永阳学校教师周凤丽用22年的乡村教学生涯给出答案。
为乡村老师正名
从教22年的周凤丽第一次开启线上教学,是在今年疫情期间。
此前,因为乡村网不好,她从未将线上教学列为教学方式,接到开展线上教学的要求时,周凤丽不会用线上教学软件,不会用钉钉的直播功能。
“(疫情初期)这是给孩子教学的唯一方式,必须尽快学会。”她下了决心。除了区里培训,她上网学习,向技术老师请教,逼着自己很快学会了做课件、直播、找资源包。
为了保证线上教学的效果,她每天从早忙到晚:根据学生学情,拟定每天的新课预习提纲;精心设计教学预案、课件和练习题;直播授课,互动交流;课后盯着手机检查学生听课情况,一一打电话询问学生听课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孩子所在村子网络不好,她要确认课上的内容他们都接收到了;批改完作业后,再打电话或发微信提醒学生订正问题,直到学生理解、掌握为止。此外,她还要指导年轻教师的网上授课,每天累得头晕眼花。但为了学生们在疫情期间不掉队,她愿拼。
周凤丽身上一直有股倔劲儿,要做到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最好”。前些年,乡村中小学生源外流现象严重。家长们觉得县城老师好,县城教育质量好,即使“高花费”陪读,也要把孩子往城里送;乡村老师也想往城里调。2009年,全镇200多名新生,永阳学校只招了21人。学校要求老师入户招生。周凤丽在入户的过程中,有的家长把门一关,不让进;有的家长质疑“乡村能有什么好老师”?周凤丽委屈、不服。“我要为乡村老师正名,乡村学校也有好老师。”
周凤丽清楚,要让家长满意,首先要提高教学成绩。于是她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学习教育教学新理念、新方法。后来,她多次获得学科教学奖项。
2013年,永阳镇提出了“一激三学(激发学生兴趣-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课改方案。周凤丽在此基础上多走了一步——不仅让学生自学,还让学生“教学”。学生当老师,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在把知识教给同学的过程中巩固自身所学;老师当学生,进行提问,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同时设置学习小组,学优生与学困生组成小组,实行“捆绑”评价。学困生敢提问敢“教学”了,学优生也在指导同学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课堂活力迸发。
对学生的学业,周凤丽费了很多心力。2017年春天,周凤丽坐公交车去县城办事,路上出了车祸,胳膊被确诊粉碎性骨折。在医院的日子里,她的班级由其他老师代课,学生不适应,不爱学。她带的是小学毕业班,“数学科目耽误一点,到初中就不太跟得上了”。为了不耽误学生的课程,原本应休息两个月的周凤丽,休养了一周就带病上课了。每个寒暑假是她辅导后进生的重要时段,每天让学生把作业发到她的微信上,批改作业并进行指导。她所教的班数学成绩获得县教学成绩优秀奖,自己也获评涞水县学科名师。
作为班主任,周凤丽在学生生活方面也倾注了很多心血。早些年,学校还没有暖气,周凤丽每天早上6点前到学校,为学生生上炉子。现在她带一年级,怕孩子烫着,每天给学生接好热水。有一个学生姥姥生病了,家长要照顾病人,不能及时接孩子。整整一个学期家长每天都是下午6:30才接走孩子,周凤丽便陪孩子等着,等孩子被接走,自己再赶回县城家里。凭借这种作风,周凤丽赢得了家长们的认可与称赞,获评涞水县优秀班主任、保定市优秀班主任、保定市师德标兵、河北省优秀乡村教师。她证明了自己当初的话——“乡村学校也有好老师”。
让孩子“成人”
永阳镇是一个普通的小镇,镇上没有特色经济,劳动力大多外出打短工,一两个月回家一次,孩子处于留守或半留守状态。
周凤丽带的2007级学生任毅是留守儿童之一。他读幼儿园时母亲便离开了家,再没回来。父亲常年在外打工,任毅跟随奶奶一起生活。任毅家离学校远,从家到学校要走四五里路。到了冬天,每天早上摸黑走到学校,晚上再摸黑回家。
一天早晨,周凤丽在教室里生炉子,任毅进了教室,穿着一件单棉袄,小脸通红,手缩在袖口。
周凤丽问任毅:“冷吗?”任毅点点头。
“路上害怕吗?”
“嗯。”
“回家奶奶能迎你一路吗?”
“奶奶身体不好,走不动。”
“同样是孩子,太遭罪了。”周凤丽把任毅接回了自己家,让他不用那么早起,不用在路上冻着,能按时吃上饭,晚上还为他补习功课。任毅太瘦,周凤丽怕他正长身体营养供不上,便把给女儿买奶粉的钱省下来给他买营养品。
任毅在周凤丽家住了一个多月,直到冬天结束。离开的时候,任毅对他说:“要不是您,我這个冬天就遭罪了。我一定好好学习,以后报答您。”
任毅顺利升入了初中。但是,这个故事没有迎来美好结局。读完初中后,任毅辍学了。周凤丽质问他“你不是说要好好学习吗?”她太痛心了。这孩子聪明、身世苦,她多希望他能考上大学,走出乡村,改变命运。任毅回答她“一言难尽”。周凤丽后来知道,任毅一直没人管,上了初中后成绩下滑,与老师处不好关系,读不下去了。
在永阳镇,孩子读完初中便辍学打工是常事。这几年家长对教育稍重视了些,会让孩子读职高,但总体来说,能考上大学的极少。教了20多年书,周凤丽说她“没教出一个清华北大生,毕业生里没出过一个教授、学者”。
对于镇子里大多数可能考不上好大学、仍会留在镇上的孩子来说,教育意味着什么?
在周凤丽的观念里,第一要务仍是为他们打好知识基础,尽可能地让他们能往上走。孩子们考大学、走出乡村,是她最大的希望。她也清楚,小学只是孩子们求学的一个阶段,学校教育也只是教育的一个方面,老师个人的力量太单薄。但即使孩子们以后都只能打工,基础的知识和素养也是必要的,也要好好教,要让孩子“成人”。
周凤丽带的班级,会设一个“心灵小信箱”,孩子们有困难、困惑,都可以写信、写小纸条投递到信箱,再由周凤丽解决、解答。和父母闹矛盾、和好朋友闹别扭、喜欢上班里同学、想去挣“大钱”……从2009年至今,孩子们投递到信箱里的“心事”无数,通过这个信箱,周凤丽走进一届又一届学生的心灵世界,一次次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
“其实我们乡村地区和县城教学质量差不多,差距体现在孩子们接触的东西。”那些“素质”类课外班,乡村太缺了。
2012年,周凤丽带学生去县城参加演讲比赛,有一个县城学生说:“第一肯定是我们的,他们村里的孩子怎么能和我们比呢?”那次演讲比赛,他们确实没拿到名次。周凤丽又不服了,她想把乡村孩子培养得跟城里一样好。
回来后,学校组织演讲比赛,让学生参与“国旗下讲话”,以锻炼学生的演讲能力;周凤丽利用在课堂上让学生当“老师”的机会,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与表达能力。后来学校在一次县级演讲比赛中获得二等奖。乡村孩子上培训班的机会少,学校便提供课后服务,开设了石头画、刮画、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兴趣课程,周凤丽积极鼓励孩子们参加,自己也开设了两门课。“当然还是太有限,钢琴之类的也不能提供。能接触多少是多少吧。”孩子们爱看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她没有将其视为洪水猛兽,而是当作孩子“看世界”的窗口,引导孩子们将手机从玩具变成学习的工具,让孩子们展示从短视频上学到的知识、舞蹈、游戏等。她觉得,在乡村,孩子们的世界确实很小,她能做的也不多,唯有“在平凡的岗位上播撒赤诚”。
有一次,周凤丽开班会,和孩子们谈“理想”。有一个孩子说以后想当老师。周凤丽问她为什么,孩子说:“因为老师很受人尊敬,还可以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分享给大家。”周凤丽想起当初的自己,也是因为老师受人尊敬而选择了当老师,一入行,半辈子。
“也算是种下了一颗种子吧。”她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