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常写议论文,都是先正面亮出观点,然后摆事实讲道理来论证这一观点,最后总结全文,圆满收尾。这叫立论。其实,议论文还有一种写作方式,叫驳论,即先给出一个错误的观点,然后对这一观点进行批驳,通过论述证明其错误所在,最后给出正确的观点。比如对于浪费粮食现象,有人认为,现在生活富裕了,浪费一点没什么。我们就可针对这一错误观点写一篇议论文,先驳后立,让人明白,任何时候浪费粮食都是不对的。
那么,如何来写好一篇驳论文呢?
首先,要选好批驳的靶子。驳论文需要“炮轰”一个观点,驳倒对方后再让自己的观点立起来。我们在确立批驳对象时,一定要慎之又慎,确保批驳的观点是错误的,或者是片面的,而自己所要立的观点是全面的,正确的。否则,你批得再激烈,再有技巧,读者也不会相信你。
要做到這一点其实并不难,那就是避开有争议的观点,避开自己拿不定主意的观点,专门选那些明显出错,或明显有漏洞的观点作为靶子。比如在全民阅读率走低的情况下,不少人对电子阅读不怀好感。在这种情况下,有人竟然说“电子阅读好处多多”,这一观点看似不符我们的主观看法,让人忍不住想去批驳它一下。可是你再仔细想想,电子阅读方便快捷,几乎能满足各种阅读需要,确实好处多多。很明显,这是一个有争议的观点,就不宜把它列为批驳的靶子。不过,如果有人说“应该让电子阅读取代书本阅读”,那这一观点就明显出错了,值得一驳。
其次,要掌握批驳的基本方法。驳论文的驳法一般有三种:一是直接去批驳别人的错误观点。比如有人认为,青少年根本无须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品质。那你就可直接痛斥这一观点是极其错误的;然后通过列举正、反两面的事例,证明青少年从小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对其一生、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多么的深远;最后给出正确观点:让青少年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品质,不仅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一个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
二是去批驳对方的论据。错误和反动的论点,往往是建立在虚假的论据之上,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了。比如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有一篇鲁迅的文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在这篇文章中,有人之所以认为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是源于三个所谓的“事实”,即“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针对对方的三个论据,鲁迅运用层层剥茧的方法,指出其虚伪性和欺骗性,抨击其卖国行径。你想想看,当对方所使用的三个“事实”,被证明只是“他信力”“自欺力”,根本就不是真正的“自信”,更不能代表所有中国人的心理,论据一垮塌,观点自然成了无本之木,不堪一击。
三是去驳斥对方的论证,即通过批驳对方论证过程的谬误来驳倒对方的论点。驳倒了它的论证中关键问题,也就把谬论驳倒了。比如有人说“学雷锋不好!如果一旦学雷锋,那就没时间学习科学知识,就没时间进行自我修养”。在这里,“学雷锋不好”是错误观点,如果你能指出“学雷锋”与“学习科学知识”“自我修养”之间根本就没有必然的影响,那对方的观点自然就被驳倒了。
这样的例子在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创造宣言》一文中也有不少。比如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太单调”与“不能创造”之间真有因果关系吗?作者虽然没有明说,但却列举了好几个例子,比如“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再如“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赛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贯通起来”,这足以证明,单调的生活不影响创造。作者根本不用开口批驳,错误的观点就倒下去了。
最后,亮出自己的观点。驳倒对方的错误观点后,这时候,要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让读者明白自己的写作意图。当然,接下来,你还可对自己的这一观点进行一番论述。
那么,如何来写好一篇驳论文呢?
首先,要选好批驳的靶子。驳论文需要“炮轰”一个观点,驳倒对方后再让自己的观点立起来。我们在确立批驳对象时,一定要慎之又慎,确保批驳的观点是错误的,或者是片面的,而自己所要立的观点是全面的,正确的。否则,你批得再激烈,再有技巧,读者也不会相信你。
要做到這一点其实并不难,那就是避开有争议的观点,避开自己拿不定主意的观点,专门选那些明显出错,或明显有漏洞的观点作为靶子。比如在全民阅读率走低的情况下,不少人对电子阅读不怀好感。在这种情况下,有人竟然说“电子阅读好处多多”,这一观点看似不符我们的主观看法,让人忍不住想去批驳它一下。可是你再仔细想想,电子阅读方便快捷,几乎能满足各种阅读需要,确实好处多多。很明显,这是一个有争议的观点,就不宜把它列为批驳的靶子。不过,如果有人说“应该让电子阅读取代书本阅读”,那这一观点就明显出错了,值得一驳。
其次,要掌握批驳的基本方法。驳论文的驳法一般有三种:一是直接去批驳别人的错误观点。比如有人认为,青少年根本无须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品质。那你就可直接痛斥这一观点是极其错误的;然后通过列举正、反两面的事例,证明青少年从小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对其一生、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多么的深远;最后给出正确观点:让青少年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品质,不仅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一个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
二是去批驳对方的论据。错误和反动的论点,往往是建立在虚假的论据之上,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了。比如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有一篇鲁迅的文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在这篇文章中,有人之所以认为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是源于三个所谓的“事实”,即“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针对对方的三个论据,鲁迅运用层层剥茧的方法,指出其虚伪性和欺骗性,抨击其卖国行径。你想想看,当对方所使用的三个“事实”,被证明只是“他信力”“自欺力”,根本就不是真正的“自信”,更不能代表所有中国人的心理,论据一垮塌,观点自然成了无本之木,不堪一击。
三是去驳斥对方的论证,即通过批驳对方论证过程的谬误来驳倒对方的论点。驳倒了它的论证中关键问题,也就把谬论驳倒了。比如有人说“学雷锋不好!如果一旦学雷锋,那就没时间学习科学知识,就没时间进行自我修养”。在这里,“学雷锋不好”是错误观点,如果你能指出“学雷锋”与“学习科学知识”“自我修养”之间根本就没有必然的影响,那对方的观点自然就被驳倒了。
这样的例子在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创造宣言》一文中也有不少。比如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太单调”与“不能创造”之间真有因果关系吗?作者虽然没有明说,但却列举了好几个例子,比如“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再如“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赛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贯通起来”,这足以证明,单调的生活不影响创造。作者根本不用开口批驳,错误的观点就倒下去了。
最后,亮出自己的观点。驳倒对方的错误观点后,这时候,要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让读者明白自己的写作意图。当然,接下来,你还可对自己的这一观点进行一番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