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教材“活动·探究”单元打破了传统的篇章组元方式,它以能力为旨归,以任务为引导,以活动为路径,将听说读写做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丰富多元的动态系统。
戏剧“活动·探究”单元编排在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包括课文《屈原(节选)》《天下第一楼(节选)》《枣儿》,同时包含了“文本借鉴:阅读与思考”“实践体验:准备与排练”“表演呈现:演出与评议”三个学习任务。
在西方国家,戏剧是特别重要的课程,其集合了创作、视听、表演、舞美等多个艺术门类。一个学生,只有拥有较高的思维水平和表达能力,才能顺利完成这项任务,而对此的训练,其实就是一项综合能力的训练。
基于这样的考量,结合情境教学的理念,笔者设计了以“杭城群星闪耀时”为主题的戏剧“活动·探究”单元活动,并在任教的九年级实施。以下是这一单元的实施过程与思考。
一、确立主题、目标和资源
本次戏剧“活动·探究”单元的主题是“杭城群星闪耀时”。笔者试图结合本土人文历史和区域特色,讓学生理解戏剧的要素和特征,并从体裁特点、人物塑造、情节设计、表演呈现等角度深入理解戏剧的特点,迁移所学。基于此,确立学习目标如下:
①阅读经典剧本,把握剧本要素,了解戏剧冲突,理解人物形象。
②了解剧本创作的方法和技巧,用亲身实践的方式来表达对戏剧要素和特征的理解。
③在讨论交流、创作表演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时间管理和统筹规划的能力,提升思维水平。
为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笔者提供了三类学习资源:
①影像资源。影视资源:《我和我的祖国》(电影)、《红楼梦》(宝黛初见、刘姥姥进大观园1987版、1989版、2016版)、电影《十二公民》(由话剧改编)、《雷雨》(电影,1983年)、《驴得水》(电影)。话剧资源:国家大剧院版《活着》《简·爱》《暗恋桃花源》,中戏学生戏剧创作短视频(B站),综艺节目《演员的诞生》。
②文本资源。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文《屈原(节选)》《天下第一楼(节选)》《枣儿》,《暗恋桃花源》(剧本),《认识戏剧(节选)》。
③辅助资源。戏剧外教提供咨询,告知相关资料查询途径。
“影像资源”主要为经典的话剧作品,旨在让学生鉴赏表演,了解戏剧的基本组织结构;“文本资源”主要为课内学习资料;“辅助资源”为学校聘请的专业戏剧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思路的帮助。
二、设计整合核心知识的驱动型任务
在戏剧“活动·探究”单元的教学之前,学生对戏剧表演有着比较感性的认识,但在剧本写作、精细化的表演呈现等方面还有欠缺。杭州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市。对过去的探究也必将指达未来,笔者创设的整合核心知识的驱动任务如下:
我们班受邀参加学校的毕业会演,主题是“杭城群星闪耀时”,请你阅读并查找有代表性的杭州人物,搜索资料,了解故事内容,以杭城的人物故事为原型,发挥想象,合理创设戏剧冲突,编写剧本并进行汇报演出。
要完成这样的综合性任务,学生必须要了解什么是戏剧、怎样才是好的戏剧表演,同时要去阅读并筛选杭城的人物故事,以合作的方式进行戏剧编排并汇报演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要完成诸如舞台、音效、邀请函和海报设计等一系列的小任务,这些活动构成了指向核心任务的任务群。
三、戏剧“活动·探究”单元的言语实践活动
“活动·探究”单元共计三个学习任务,按照班级人数、男女比例和兴趣爱好,笔者将班级分成4个小组。此次单元学习持续近3周,小组初排在课外进行,整合串场则利用课内时间,共约15课时。
(一)制订单元学习的计划表
单元学习计划表如表1。
(二)教学实施与推进
【第一阶段】文本借鉴:阅读与思考
在这个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如下:
1.你不得不知的戏剧知识。了解学生对戏剧艺术知识的掌握情况(戏剧体裁特点、分类、剧本构成要素等),开展戏剧表演热身活动。
(1)打招呼:两名学生上台示范用肢体打招呼,碰拳,击掌,手肘碰手肘,脚碰脚,挥手再见。
(2)小笼包与大比萨:将面部五官不断往里收缩,想象自己的脸是包子,越紧密越好,然后想象自己的脸是大比萨,不断往外扩张。
(3)变形记:学生上台,唯一的道具是椅子,台下的同学发指令,台上学生随台下同学的指令开展想象式表演。
2.基于教材的样本解读。以《枣儿》《屈原(节选)》《天下第一楼(节选)》为范本,了解剧本的构成要素:舞台说明和台词(旁白、对白、对白)。通过演读理解人物形象,把握戏剧冲突,并绘制人物角色卡片。
3.微剧本写作初体验。出示微小说以及由微小说改编的微剧本,通过对比明确剧本语言特点:(1)将心理活动化为动作性的画面,忌小说化描述;(2)用人物的对话和动作去推动情节,忌用直接陈述交代剧情;(3)情节集中,有戏剧冲突。
学生在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以及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三首词中选一首,发挥想象,将其改写成微剧本(舞台说明和台词用不同色号笔标识),初步感知剧本创作规范;笔者评讲并分享。
4.多幕剧《杭城群星闪耀时》创写。推荐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其故事标题分别为前夜、相遇、夺冠、回归、北京你好、护航、白昼流星,七个故事彼此独立又统整于大主题下,主人公并非名流功勋,而是再平凡不过的普通人,将小故事与大事件相关联,同时将矛盾冲突人为聚焦,达到戏剧化的效果。
学生观摩学习这部电影的组材方式、海报设计艺术等,明确:人物故事的切入点应小,因为打动人心的永远是故事和情感,而不是身份权威。各小组寻找具有杭州气质的代表人物,聚焦戏剧冲突,笔者作为总设计师将其按时间顺序作统整编排。 【第二阶段】实践体验:准备与排练
“准备与排练”阶段的任务主要有四项,分别是合作组建剧组、完善剧目资料、认真排练剧目、及时反馈跟进。参照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编写的《语文作业本》的相关内容,笔者设计了如下环节:
1.学生根据剧目角色特点,组建剧组并分工。剧组的岗位包括导演(统筹安排剧目的排练、表演)、演员(扮演角色、塑造人物)、音乐(选择音乐,烘托人物情感与剧情)、道具(根据剧情布置道具、提供道具)、服装(选择、搭配服装)、宣传(制作宣传海报、邀请函等)。
2.完善剧本。学生在组内初读剧本材料,在实践的过程中感知剧本是否合适,结合表演再进行调整。
3.组织排练。每组推选一位核心导演,统筹安排,分为“小组初排—连排—合成(彩排)—表演”四个阶段;整个多幕剧的串场由两位主持人调度。
4.师生共同评议,初看表演的整体效果,并共同讨论如何调整改进。
【第三阶段】表演呈现:演出与评议
这个阶段的任务分为设计海报和邀请函、组织汇报演出、撰写观剧手记。
在设计宣传海报環节,学生在线搜索优秀的海报画面,寻找规律,了解海报的组织形式。组内负责美编的学生寻找所要表演人物的相关图片,并设计关键性语句或有哲理的话,兼顾创意与审美,合成一张海报。
笔者推荐学生观看电影《十二公民》(由话剧改编),引导学生分析评价: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位陪审员,为什么?此外,截选不同版本的《刘姥姥进大观园》片段,结合具体的细节,对比分析演员的表演。
观剧手记卡片如下:
观剧手记卡
“光,落在你脸上。”舞台上的时刻,是我们的初中生涯中难得的高光时刻。先锋戏剧导演孟京辉在谈及他的戏剧理念时说:“戏剧给了我空气、面包、友谊和爱情。”这,就是戏剧的魅力。
请认真观看多幕剧《杭城群星闪耀时》,在文字框内写下你的观剧手记。你可以结合具体情节进行点评,比如台词水准、肢体动作、神态揣摩、舞台设计、气氛营造等;也可以选定某位演员,给予赞赏;还可以深入情境,设想一下,如果你是剧中的那个“他/她”,你会如何演绎。
四、戏剧“活动·探究”单元的评价设计
“活动·探究”单元的表现性评价贯穿在整个单元学习过程,它既是评价也是支架,支撑并构建起整个单元活动。戏剧“活动·探究”单元涉及的任务有剧本创作、舞台设计、舞台表演、观剧手记。其中前三者是一场好的戏剧演出所必不可少的,而观剧手记的撰写则引导学生通过点评去反思整个单元的学习过程。
评价标准和细则(如表2)由笔者和学生共同商定。在四个评价维度之下,我们将具体类目再细化,每项标准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差(1~2分)、尚可(3~4分)、良好(5~6分)、优秀(7~8分)。利用评价标准,笔者对学生的进步和表现作“最符合”(best fit)的评判。在整个过程中,笔者收集并汇总学生阶段性的文本和视频材料作为档案文件,并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后写下反思自评。
五、戏剧“活动·探究”单元的教学反思
(一)学习资源选择:必要和适切
“活动·探究”单元学习摒弃了单纯的知识性学习,指向学生的综合素养,但因为学生能力水平层级不一,学习素材也比较纷繁,很容易在过程中陷入无所适从的境况。所以,教师很有必要在阶段性活动中提供支架和资源——范例展示或目标分解,适时嵌入指导。
在这个活动的过程中,学习资源不是单一的,而是动态和多维的:既有静态的文本资源,也有影像资源。同时,资源不是学生模仿的终点,而是学生在完成单元项目时的支架性材料。比如:在学写剧本前,笔者“投喂”大量经典剧目和材料,使学生的学习基础是“厚实”的;在设计多幕剧之前,笔者和学生一起分析探讨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的组材方式和切入途径,带领学生敏感地发现“讲故事”的方法;在评价作品的时候,笔者明确告知学生可以从哪几个角度点评,而这些角度也恰好是表演者需要重点把握的;在活动的进行过程中,也有学生不满足于仅从纸面上了解人物,开始着手去实地探访,对此笔者也及时提供意见和资源帮助。
(二)方案流程管理:精细和开放
就个人而言,笔者非常喜爱杭州这座城市,同时也觉得杭州这座城市有人文有故事,将人文要素和语文素养相结合,向故事深处探寻,会“更厚重也更有看头”,不会失于戏谑。当然,教师也可以挖掘自己所处区域的特点,设计例如“南京·南京”“成都茶馆里的众生相”等不同主题的活动,同时,在特定的时代情境下,还可以结合时事背景设计例如“我和我的祖国”这一主题,以时间为线串场。
学生对于活动设计的认同度也影响着他们的参与热情和投入程度,在整个实施和推进的过程中,无论是主题的最终敲定、人物的选择范围还是串场的形式,笔者都是和学生共同商议的,并以学生最愿意参与的方式为第一选择。在戏剧材料的阅读和创作阶段,笔者“扶着领着”,和学生一起品析人物、品味台词、修改剧本,以教师的经验和直觉判断给学生提供合理的建议。
而后半段的实施环节,则由“教师设计”慢慢过渡为“学生自我管理”。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分配组员任务,学会在任务交织时如何协作开展,学会如何在有不同意见的时候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以时间节点的倒推法来规划几场彩排等。在道具的选择、服装的租借、音效的设计上,笔者给予学生自由选择和发挥才华的空间。因此,整个探究的过程,是从“收”到“放”的过程,也是教师“慢慢后退”的过程。
(三)评价标准设计:引领和发现
“活动·探究”单元困扰教师的,除了课文和资源需要重新筛选和整合之外,更难的一点就是评价体系的构建,“活动·探究”单元学习的评价主要是表现性评价,评价的功能不是给学生分层,而是要对学生的活动过程有正向的引导作用。
在部分需要合作完成的工作中,不同的任务应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在接受度上,语言的表达应清晰简洁,避免“不接地气”的书面化和烦琐。在戏剧表演的呈现阶段,邀请家长、老师和其他年级的同学参与观剧,将整个过程录像并推送分享到公众号,则可以将社会评价和教师评价结合起来考量。如果技术条件充分,我们也可以利用在线投票小程序来进行评价和点赞,使现场感和互动性更强。
戏剧“活动·探究”单元的教学,无论是对笔者还是学生而言都是初次尝试。我校开设有戏剧校本课程,班级学生在学习中往往重戏剧呈现轻戏剧文本,所以在单元设计上,笔者将剧本和剧评写作纳入,旨在引导规范写作。而在人物选择和呈现上,笔者则给予学生充分的自我展示空间。此为基于学情的一收一放,在此一并予以说明。
戏剧“活动·探究”单元编排在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包括课文《屈原(节选)》《天下第一楼(节选)》《枣儿》,同时包含了“文本借鉴:阅读与思考”“实践体验:准备与排练”“表演呈现:演出与评议”三个学习任务。
在西方国家,戏剧是特别重要的课程,其集合了创作、视听、表演、舞美等多个艺术门类。一个学生,只有拥有较高的思维水平和表达能力,才能顺利完成这项任务,而对此的训练,其实就是一项综合能力的训练。
基于这样的考量,结合情境教学的理念,笔者设计了以“杭城群星闪耀时”为主题的戏剧“活动·探究”单元活动,并在任教的九年级实施。以下是这一单元的实施过程与思考。
一、确立主题、目标和资源
本次戏剧“活动·探究”单元的主题是“杭城群星闪耀时”。笔者试图结合本土人文历史和区域特色,讓学生理解戏剧的要素和特征,并从体裁特点、人物塑造、情节设计、表演呈现等角度深入理解戏剧的特点,迁移所学。基于此,确立学习目标如下:
①阅读经典剧本,把握剧本要素,了解戏剧冲突,理解人物形象。
②了解剧本创作的方法和技巧,用亲身实践的方式来表达对戏剧要素和特征的理解。
③在讨论交流、创作表演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时间管理和统筹规划的能力,提升思维水平。
为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笔者提供了三类学习资源:
①影像资源。影视资源:《我和我的祖国》(电影)、《红楼梦》(宝黛初见、刘姥姥进大观园1987版、1989版、2016版)、电影《十二公民》(由话剧改编)、《雷雨》(电影,1983年)、《驴得水》(电影)。话剧资源:国家大剧院版《活着》《简·爱》《暗恋桃花源》,中戏学生戏剧创作短视频(B站),综艺节目《演员的诞生》。
②文本资源。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文《屈原(节选)》《天下第一楼(节选)》《枣儿》,《暗恋桃花源》(剧本),《认识戏剧(节选)》。
③辅助资源。戏剧外教提供咨询,告知相关资料查询途径。
“影像资源”主要为经典的话剧作品,旨在让学生鉴赏表演,了解戏剧的基本组织结构;“文本资源”主要为课内学习资料;“辅助资源”为学校聘请的专业戏剧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思路的帮助。
二、设计整合核心知识的驱动型任务
在戏剧“活动·探究”单元的教学之前,学生对戏剧表演有着比较感性的认识,但在剧本写作、精细化的表演呈现等方面还有欠缺。杭州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市。对过去的探究也必将指达未来,笔者创设的整合核心知识的驱动任务如下:
我们班受邀参加学校的毕业会演,主题是“杭城群星闪耀时”,请你阅读并查找有代表性的杭州人物,搜索资料,了解故事内容,以杭城的人物故事为原型,发挥想象,合理创设戏剧冲突,编写剧本并进行汇报演出。
要完成这样的综合性任务,学生必须要了解什么是戏剧、怎样才是好的戏剧表演,同时要去阅读并筛选杭城的人物故事,以合作的方式进行戏剧编排并汇报演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要完成诸如舞台、音效、邀请函和海报设计等一系列的小任务,这些活动构成了指向核心任务的任务群。
三、戏剧“活动·探究”单元的言语实践活动
“活动·探究”单元共计三个学习任务,按照班级人数、男女比例和兴趣爱好,笔者将班级分成4个小组。此次单元学习持续近3周,小组初排在课外进行,整合串场则利用课内时间,共约15课时。
(一)制订单元学习的计划表
单元学习计划表如表1。
(二)教学实施与推进
【第一阶段】文本借鉴:阅读与思考
在这个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如下:
1.你不得不知的戏剧知识。了解学生对戏剧艺术知识的掌握情况(戏剧体裁特点、分类、剧本构成要素等),开展戏剧表演热身活动。
(1)打招呼:两名学生上台示范用肢体打招呼,碰拳,击掌,手肘碰手肘,脚碰脚,挥手再见。
(2)小笼包与大比萨:将面部五官不断往里收缩,想象自己的脸是包子,越紧密越好,然后想象自己的脸是大比萨,不断往外扩张。
(3)变形记:学生上台,唯一的道具是椅子,台下的同学发指令,台上学生随台下同学的指令开展想象式表演。
2.基于教材的样本解读。以《枣儿》《屈原(节选)》《天下第一楼(节选)》为范本,了解剧本的构成要素:舞台说明和台词(旁白、对白、对白)。通过演读理解人物形象,把握戏剧冲突,并绘制人物角色卡片。
3.微剧本写作初体验。出示微小说以及由微小说改编的微剧本,通过对比明确剧本语言特点:(1)将心理活动化为动作性的画面,忌小说化描述;(2)用人物的对话和动作去推动情节,忌用直接陈述交代剧情;(3)情节集中,有戏剧冲突。
学生在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以及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三首词中选一首,发挥想象,将其改写成微剧本(舞台说明和台词用不同色号笔标识),初步感知剧本创作规范;笔者评讲并分享。
4.多幕剧《杭城群星闪耀时》创写。推荐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其故事标题分别为前夜、相遇、夺冠、回归、北京你好、护航、白昼流星,七个故事彼此独立又统整于大主题下,主人公并非名流功勋,而是再平凡不过的普通人,将小故事与大事件相关联,同时将矛盾冲突人为聚焦,达到戏剧化的效果。
学生观摩学习这部电影的组材方式、海报设计艺术等,明确:人物故事的切入点应小,因为打动人心的永远是故事和情感,而不是身份权威。各小组寻找具有杭州气质的代表人物,聚焦戏剧冲突,笔者作为总设计师将其按时间顺序作统整编排。 【第二阶段】实践体验:准备与排练
“准备与排练”阶段的任务主要有四项,分别是合作组建剧组、完善剧目资料、认真排练剧目、及时反馈跟进。参照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编写的《语文作业本》的相关内容,笔者设计了如下环节:
1.学生根据剧目角色特点,组建剧组并分工。剧组的岗位包括导演(统筹安排剧目的排练、表演)、演员(扮演角色、塑造人物)、音乐(选择音乐,烘托人物情感与剧情)、道具(根据剧情布置道具、提供道具)、服装(选择、搭配服装)、宣传(制作宣传海报、邀请函等)。
2.完善剧本。学生在组内初读剧本材料,在实践的过程中感知剧本是否合适,结合表演再进行调整。
3.组织排练。每组推选一位核心导演,统筹安排,分为“小组初排—连排—合成(彩排)—表演”四个阶段;整个多幕剧的串场由两位主持人调度。
4.师生共同评议,初看表演的整体效果,并共同讨论如何调整改进。
【第三阶段】表演呈现:演出与评议
这个阶段的任务分为设计海报和邀请函、组织汇报演出、撰写观剧手记。
在设计宣传海报環节,学生在线搜索优秀的海报画面,寻找规律,了解海报的组织形式。组内负责美编的学生寻找所要表演人物的相关图片,并设计关键性语句或有哲理的话,兼顾创意与审美,合成一张海报。
笔者推荐学生观看电影《十二公民》(由话剧改编),引导学生分析评价: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位陪审员,为什么?此外,截选不同版本的《刘姥姥进大观园》片段,结合具体的细节,对比分析演员的表演。
观剧手记卡片如下:
观剧手记卡
“光,落在你脸上。”舞台上的时刻,是我们的初中生涯中难得的高光时刻。先锋戏剧导演孟京辉在谈及他的戏剧理念时说:“戏剧给了我空气、面包、友谊和爱情。”这,就是戏剧的魅力。
请认真观看多幕剧《杭城群星闪耀时》,在文字框内写下你的观剧手记。你可以结合具体情节进行点评,比如台词水准、肢体动作、神态揣摩、舞台设计、气氛营造等;也可以选定某位演员,给予赞赏;还可以深入情境,设想一下,如果你是剧中的那个“他/她”,你会如何演绎。
四、戏剧“活动·探究”单元的评价设计
“活动·探究”单元的表现性评价贯穿在整个单元学习过程,它既是评价也是支架,支撑并构建起整个单元活动。戏剧“活动·探究”单元涉及的任务有剧本创作、舞台设计、舞台表演、观剧手记。其中前三者是一场好的戏剧演出所必不可少的,而观剧手记的撰写则引导学生通过点评去反思整个单元的学习过程。
评价标准和细则(如表2)由笔者和学生共同商定。在四个评价维度之下,我们将具体类目再细化,每项标准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差(1~2分)、尚可(3~4分)、良好(5~6分)、优秀(7~8分)。利用评价标准,笔者对学生的进步和表现作“最符合”(best fit)的评判。在整个过程中,笔者收集并汇总学生阶段性的文本和视频材料作为档案文件,并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后写下反思自评。
五、戏剧“活动·探究”单元的教学反思
(一)学习资源选择:必要和适切
“活动·探究”单元学习摒弃了单纯的知识性学习,指向学生的综合素养,但因为学生能力水平层级不一,学习素材也比较纷繁,很容易在过程中陷入无所适从的境况。所以,教师很有必要在阶段性活动中提供支架和资源——范例展示或目标分解,适时嵌入指导。
在这个活动的过程中,学习资源不是单一的,而是动态和多维的:既有静态的文本资源,也有影像资源。同时,资源不是学生模仿的终点,而是学生在完成单元项目时的支架性材料。比如:在学写剧本前,笔者“投喂”大量经典剧目和材料,使学生的学习基础是“厚实”的;在设计多幕剧之前,笔者和学生一起分析探讨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的组材方式和切入途径,带领学生敏感地发现“讲故事”的方法;在评价作品的时候,笔者明确告知学生可以从哪几个角度点评,而这些角度也恰好是表演者需要重点把握的;在活动的进行过程中,也有学生不满足于仅从纸面上了解人物,开始着手去实地探访,对此笔者也及时提供意见和资源帮助。
(二)方案流程管理:精细和开放
就个人而言,笔者非常喜爱杭州这座城市,同时也觉得杭州这座城市有人文有故事,将人文要素和语文素养相结合,向故事深处探寻,会“更厚重也更有看头”,不会失于戏谑。当然,教师也可以挖掘自己所处区域的特点,设计例如“南京·南京”“成都茶馆里的众生相”等不同主题的活动,同时,在特定的时代情境下,还可以结合时事背景设计例如“我和我的祖国”这一主题,以时间为线串场。
学生对于活动设计的认同度也影响着他们的参与热情和投入程度,在整个实施和推进的过程中,无论是主题的最终敲定、人物的选择范围还是串场的形式,笔者都是和学生共同商议的,并以学生最愿意参与的方式为第一选择。在戏剧材料的阅读和创作阶段,笔者“扶着领着”,和学生一起品析人物、品味台词、修改剧本,以教师的经验和直觉判断给学生提供合理的建议。
而后半段的实施环节,则由“教师设计”慢慢过渡为“学生自我管理”。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分配组员任务,学会在任务交织时如何协作开展,学会如何在有不同意见的时候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以时间节点的倒推法来规划几场彩排等。在道具的选择、服装的租借、音效的设计上,笔者给予学生自由选择和发挥才华的空间。因此,整个探究的过程,是从“收”到“放”的过程,也是教师“慢慢后退”的过程。
(三)评价标准设计:引领和发现
“活动·探究”单元困扰教师的,除了课文和资源需要重新筛选和整合之外,更难的一点就是评价体系的构建,“活动·探究”单元学习的评价主要是表现性评价,评价的功能不是给学生分层,而是要对学生的活动过程有正向的引导作用。
在部分需要合作完成的工作中,不同的任务应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在接受度上,语言的表达应清晰简洁,避免“不接地气”的书面化和烦琐。在戏剧表演的呈现阶段,邀请家长、老师和其他年级的同学参与观剧,将整个过程录像并推送分享到公众号,则可以将社会评价和教师评价结合起来考量。如果技术条件充分,我们也可以利用在线投票小程序来进行评价和点赞,使现场感和互动性更强。
戏剧“活动·探究”单元的教学,无论是对笔者还是学生而言都是初次尝试。我校开设有戏剧校本课程,班级学生在学习中往往重戏剧呈现轻戏剧文本,所以在单元设计上,笔者将剧本和剧评写作纳入,旨在引导规范写作。而在人物选择和呈现上,笔者则给予学生充分的自我展示空间。此为基于学情的一收一放,在此一并予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