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读书日”由来已久,无论平日里读不读书,当我们听到这个光辉的名词,往往会反思自己今年读了多少书,收获了多少思想果实。
今年“世界读书日”到来前夕,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数据显示,不仅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7.8%,较2012年上升了2.9个百分点,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也比2012年增加了0.38本,变为4.77本。尤其50.1%的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较2012年上升了9.8个百分点,首次过半。
其实,在当下的网络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已有了多元选择;在数字时代,越来越多的信息流既将人们分化、分离,又将有相似背景与经历的人聚合起来。读书越来越成为私人化的行为,读什么书,什么时候读书,在哪读书……这一系列与读书相关的话题,业已成为热爱知识的人们的常见话题。
该调查结果还显示,2013年我国国民人均报纸和期刊的阅读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传统的纸质阅读显然面临着网络阅读的挑战。成年国民人均每日读书时间不足14分钟,而上网时间则超过了50分钟,这不啻为大众阅读依附于网络又添佐证。
2013年,对于个人总体阅读情况有21%的国民表示满意,比2012年的19.1%略有上升,这似乎预示着国民阅读自觉性的提升;同时,我国国民对于当地举办全民阅读活动的呼声日益高涨,农村居民的期望程度高于城镇居民,有66.3%的成年国民认为有关部门应举办读书活动或读书节,大众对于优质阅读的需求可见一斑。
伴随着“世界读书日”的到来,人民日报微博和央视新闻微博共同发起了“我们读书吧”的线上线下联合行动,在提出设立全国性“全民阅读周”的倡议之后,还牵头发布了首部《中国网民年度阅读大数据》。长期以来,许多知识界人士和民间学者也不断发出类似建立“读书节”的呼吁。读书,本应是再平常不过的一件事,如今竟变得需要设立节日来引导推广;而对于中国这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度,读书在当下普遍已不再有如生理需求般不可或缺。我们前进的步子太过快速,时常快得忘记了停下来等一等灵魂。
2013年,《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列入了国家立法计划,法律的介入与引导,或将有助于改善民众阅读条件,并促进阅读活动的开展。倘若在大众文化的层面上理解,许多国人读书功利性目的很强,不是为了应试,便是为了消遣。反而以读书为一种基本生理需求的“读书热”似乎已消失殆尽。我们常常在一种矫饰的状态下进行肤浅阅读,不时地看一下手机,或发一条微博,似乎再也不去挖掘整块的阅读时间。
其实,我们不是不懂得读书之重要,不是不懂得读书的益处。在一个浮躁到浮夸的时代,似乎谁再“以读书为生命的一部分”,便是另一种孤傲与不合群,便是不识时务的另类。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另类呢?当我们以不读书为常态,而以读书为异样时,当我们不得不羞答答地拿出一本《哈姆雷特》,在这个虚幻的时代探讨“读,还是不读,这是个问题”时,一切显得那么荒诞。
然而,所谓实现梦想,不就是需要“纵有千夫指,吾独往矣”的决心与勇气么?每一个愿意成为全面发展的个体的公民,都可站在维护心灵健全的高度,站在解决现世人文危机和心灵缺氧的角度,慢下来,读一读书。或许这一微小的举动,能像蝴蝶效应一般,引起不可估量的连锁反应。
当下阅读危机的实质,即是人们由于缺乏深入而专注地阅读的精神深呼吸,而陷入了被大量信息垃圾包围的选择困境。由于缺乏深度的精神体验,人们在网络上的性格特质也变得雷同。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先生的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读什么书,成就什么人”的现实可能性。阅读不仅是最基本的教育手段,也是促进精神沟通,实现真正的公共生活的必经之途。当一国国民将阅读当作生理需求,像吃饭和睡觉一般不读不罢休时,这个国家的国民精神才更灵动,其民族也才更有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资本。
今年“世界读书日”到来前夕,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数据显示,不仅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7.8%,较2012年上升了2.9个百分点,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也比2012年增加了0.38本,变为4.77本。尤其50.1%的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较2012年上升了9.8个百分点,首次过半。
其实,在当下的网络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已有了多元选择;在数字时代,越来越多的信息流既将人们分化、分离,又将有相似背景与经历的人聚合起来。读书越来越成为私人化的行为,读什么书,什么时候读书,在哪读书……这一系列与读书相关的话题,业已成为热爱知识的人们的常见话题。
该调查结果还显示,2013年我国国民人均报纸和期刊的阅读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传统的纸质阅读显然面临着网络阅读的挑战。成年国民人均每日读书时间不足14分钟,而上网时间则超过了50分钟,这不啻为大众阅读依附于网络又添佐证。
2013年,对于个人总体阅读情况有21%的国民表示满意,比2012年的19.1%略有上升,这似乎预示着国民阅读自觉性的提升;同时,我国国民对于当地举办全民阅读活动的呼声日益高涨,农村居民的期望程度高于城镇居民,有66.3%的成年国民认为有关部门应举办读书活动或读书节,大众对于优质阅读的需求可见一斑。
伴随着“世界读书日”的到来,人民日报微博和央视新闻微博共同发起了“我们读书吧”的线上线下联合行动,在提出设立全国性“全民阅读周”的倡议之后,还牵头发布了首部《中国网民年度阅读大数据》。长期以来,许多知识界人士和民间学者也不断发出类似建立“读书节”的呼吁。读书,本应是再平常不过的一件事,如今竟变得需要设立节日来引导推广;而对于中国这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度,读书在当下普遍已不再有如生理需求般不可或缺。我们前进的步子太过快速,时常快得忘记了停下来等一等灵魂。
2013年,《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列入了国家立法计划,法律的介入与引导,或将有助于改善民众阅读条件,并促进阅读活动的开展。倘若在大众文化的层面上理解,许多国人读书功利性目的很强,不是为了应试,便是为了消遣。反而以读书为一种基本生理需求的“读书热”似乎已消失殆尽。我们常常在一种矫饰的状态下进行肤浅阅读,不时地看一下手机,或发一条微博,似乎再也不去挖掘整块的阅读时间。
其实,我们不是不懂得读书之重要,不是不懂得读书的益处。在一个浮躁到浮夸的时代,似乎谁再“以读书为生命的一部分”,便是另一种孤傲与不合群,便是不识时务的另类。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另类呢?当我们以不读书为常态,而以读书为异样时,当我们不得不羞答答地拿出一本《哈姆雷特》,在这个虚幻的时代探讨“读,还是不读,这是个问题”时,一切显得那么荒诞。
然而,所谓实现梦想,不就是需要“纵有千夫指,吾独往矣”的决心与勇气么?每一个愿意成为全面发展的个体的公民,都可站在维护心灵健全的高度,站在解决现世人文危机和心灵缺氧的角度,慢下来,读一读书。或许这一微小的举动,能像蝴蝶效应一般,引起不可估量的连锁反应。
当下阅读危机的实质,即是人们由于缺乏深入而专注地阅读的精神深呼吸,而陷入了被大量信息垃圾包围的选择困境。由于缺乏深度的精神体验,人们在网络上的性格特质也变得雷同。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先生的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读什么书,成就什么人”的现实可能性。阅读不仅是最基本的教育手段,也是促进精神沟通,实现真正的公共生活的必经之途。当一国国民将阅读当作生理需求,像吃饭和睡觉一般不读不罢休时,这个国家的国民精神才更灵动,其民族也才更有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