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主题 两种视角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gshuang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国自白派女诗人西尔维亚·普拉斯的诗歌曾对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诗人产生过巨大影响,尤其是对中国女性诗歌的影响更为深远。中国当代著名女诗人翟永明就曾在其诗歌题记中提及普拉斯对自己的影响。本文试从社会文化背景、主题、修辞和意境等方面对普拉斯的《晨歌》与翟永明的《母亲》进行比较,从而探讨普拉斯和翟永明如何运用不同的艺术手段描述对爱和生命的思考。
  关键词:女性诗歌 自白 社会文化背景 主题 修辞 意境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美国自白派女诗人西尔维亚·普拉斯(Sivia pluen,1932—1963)对20世纪80年代中国诗人的影响已不容置疑,正如诗歌评论家崔卫平所说:
  “普拉斯的诗歌对那些急于摆脱意识形态枷锁的中国诗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诗人对个体生命和经验直白的表达,震撼了非官方诗坛。”
  而普拉斯对中国女性诗歌的影响则更为深远。中国当代著名女诗人翟永明就曾在其诗歌题记中提及普拉斯对自己的影响。下面,本文试从社会文化背景、主题、修辞和意境等方面对普拉斯的《晨歌》与翟永明的《母亲》进行比较,进而探讨二者是如何运用不同的艺术手段描述对爱和生命的思考。
  一 “黑暗”时代的终结与“自白”
  诗人是社会人,他们的作品不可避免地折射出其所处的特定社会文化背景。普拉斯和翟永明在社会文化背景方面似乎毫无共同之处:普拉斯是成长于二战之后的美国新一代文学青年;翟永明是“文革”后的中国第一批知识分子。唯一相同,也是最明显的共同点是她们都经历了各自国家历史上最黑暗的历史阶段——美国的“麦卡锡时代”(1950-1955)和中国的“文化大革命”(1966-1976)。因此,她们的诗歌看似局限于女性主题,但是却反映了所有人经历了“黑暗”之后的痛苦和迷惑,以及人们对生命的反思。
  美国宪法标榜自由和平等,但是20世纪50年代臭名昭著的“麦卡锡主义”却在美国历史上留下了黑暗的一笔。在“冷战”的名义下,美国的知识分子、移民和左倾人士饱受压制和迫害。麦卡锡时代结束后,标榜个人解放和人权的民权运动如火如荼地进行,而“自白派”诗歌的出现正是与这种时代精神相吻合的。一些评论家认为“自白派”诗人摆脱了旧时代诗歌的桎梏和束缚,获得了诗歌的“解放”;还有些评论家认为“自白派”诗人在诗歌作品中敢于袒露心声,他们的真诚和无畏精神打动了读者。普拉斯曾是“自白派”代表诗人罗伯特? 罗威尔的学生,她的诗歌具有鲜明的“自白”特点——以第一人称对主人公的心理状态进行大胆而细致入微的描述,使用新颖而出人意料的比喻等等。其作品多以第一人称描述女性生活中的问题,如对传统身份的困惑、对自由和完美爱情的渴望等等。
  1982年,普拉斯去世近20年,其遗作《诗选》由其丈夫泰德·休斯编辑出版,并于同年获得了美国普利策诗歌奖,继而在世界各地掀起了一股“普拉斯”热。翟永明曾经上山下乡,在“文革”结束后考入大学。大学毕业后,她开始文学创作,“普拉斯热”不可避免地对她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1983年,她出版了《女人》组诗,成为中国现代诗歌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如果说翟永明是通过‘创造黑夜’而参与了‘女性诗歌’的话,那么,可以期待,‘女性诗歌’将通过她而进一步从黑夜走向白昼。”《女人》组诗虽然有“借鉴”的痕迹,但是呈现出“变化无端的活力、难以言说的神秘和浑然自在的实体性”。翟永明在中国现代诗歌、尤其是女性诗歌领域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二 永恒的主题——生命
  普拉斯从小聪慧过人,少女时代就开始在地方报刊上发表作品。1955年,她赴英国剑桥大学纽纳姆学院深造。1956年,她与后来成为英国桂冠诗人的泰德·休斯结婚,育有一子、一女。1963年,因不堪忧郁症的折磨和婚姻的破裂,普拉斯在伦敦的寓所里抛下一双年幼的儿女,自杀身亡。
  普拉斯的《晨歌》创作于1961年,属于她后期的作品,是为刚刚降临人世的女儿弗利达所作。这首诗歌似乎是在赞美生命,实则充满了对生命的怀疑和困惑,时不时浮现“黑暗”的阴影:
  
  爱将你发动犹如大金表开始滴答,
  助产士轻拍你的脚心,一声光秃秃的哭叫
  你来到风雨天地间
  
  我们的声音应和着,将你的到来放大。新雕像
  在一座透风的博物馆里,赤裸的
  为我们的安全蒙上阴影。我们伫立着茫然犹如墙壁。
  
  我不是你的母亲。如是
  最多也就像那云彩,蒸馏出一面镜子,照出自身慢慢地
  隐没在风中。
  
  夜里呢蛾子般的呼吸
  在平面的粉色的玫瑰中闪烁。我醒来倾听:
  远方的大海在耳边涌动。
  
  你一声哭叫,我跌撞下床,奶水涨满像待挤的母牛 带花的
  维多利亚式的睡袍里
  你嘴巴张开像只小猫。方形的窗子
  
  泛出白色,吞没了黯淡的星空。这时你一显身手
  发出串串音符
  清凌凌的元音升起像气球。
  
  诗歌中的母亲穿着维多利亚式样的睡衣,仍然是传统意义中温柔而具有牺牲精神的母亲形象,但是母亲显然对这个世界并不认同,因为这个世界冷冰冰的,像是一个四壁皆空的大房间。母亲对自己的身份还有些诚惶诚恐和困惑,她认定自己会远离自己的孩子,像“云彩”一样消逝。黑夜里,母亲听到婴儿的呼吸,感觉到生命的伟大。孩子哭叫时,她立刻起身去给孩子喂奶,充满了母亲的温情。黎明到来时,孩子似乎也醒了,她美妙的声音萦绕在房间里。
  翟永明的《母亲》创作于1983年,是《女人》组诗的第七首。翟永明认为自己在创作《女人》组诗时正处于人生中最压抑的阶段。当时年青的诗人在生活中感受到诸多困惑:她热爱诗歌创作,但是没有得到工作单位的理解,精神压力很大;同时,她的母亲病重入院。而这段黑暗的时期也造就了翟永明诗歌的巅峰。《母亲》似乎是《晨歌》的第二部,在《母亲》中,女儿长大成人,略带忧郁而又独立不羁:
  
  无力到达的地方太多了,脚在疼痛,母亲,你没有
  教会我在贪婪的朝霞中染上古老的哀愁。我的心只像你
  你是我的母亲,我甚至是你的血液在黎明流出的
  血泊中使你惊讶地看到你自己,你使我醒来
  
  听到这世界的声音,你让我生下来,你让我与不幸构成
  这世界的可怕的双胞胎。多年来,我已记不得今夜的哭声
  
  那使你受孕的光芒,来得多么遥远,多么可疑,站在生与死之间,你的眼睛拥有黑暗而进入脚底的阴影何等沉重
  
  在你怀抱之中,我曾露出谜底似的笑容,有谁知道
  你让我以童贞方式领悟一切,但我却无动于衷
  
  我把这世界当作处女,难道我对着你发出的
  爽朗的笑声没有燃烧起足够的夏季吗?没有?
  
  我被遗弃在世上,只身一人,太阳的光线悲哀地
  笼罩着我,当你俯身世界时是否知道你遗落了什么?
  
  岁月把我放在磨子里,让我亲眼看见自己被碾碎
  呵,母亲,当我终于变得沉默,你是否为之欣喜
  
  没有人知道我是怎样不着边际地爱你,这秘密
  来自你的一部分,我的眼睛像两个伤口痛苦地望着你
  
  活着为了活着,我自取灭亡,以对抗亘古已久的爱
  一块石头被抛弃,直到像骨髓一样风干,这世界
  
  有了孤儿,使一切祝福暴露无遗,然而谁最清楚
  凡在母亲手上站过的人,终会因诞生而死去
  
  翟永明诗歌中的女儿对母亲述说生活的艰辛和自己对世界、对生与死的理解。“这不是女儿和母亲之间的交谈,而是女人之间的对话和默契,充满矛盾、彻悟、迷茫和忧伤。”她不幸,她饱受痛苦的折磨,几乎“被生活碾碎”。她的热情没有得到这个世界的回应,她孤独而茫然地生活着。她不但质疑传统观念中母亲的角色,还质疑自己降临到世界的理由,在诗歌的结尾,诗人对所有人的生命做了总结。纵观全诗,翟永明没有迷失在个人的“自白”中,读者感受到的是诗人对中国女性整体命运的思考,对历史的回顾,对未来的担忧。
  三 修辞
  普拉斯的《晨歌》中有很多精巧而又新颖的比喻,如把新生儿比作“胖胖的金表”,把新生儿的心跳比作滴答的表针的声音;世界是个冷冰冰的博物馆;母亲像云彩一样会很快从孩子的世界中消逝;孩子的呼吸像“蛾子”一样柔弱、惹人爱怜,她的床单是一片粉色的玫瑰,她的生命力像大海;母亲像“奶牛”一样富有牺牲精神,宝宝像小猫一样嗷嗷待哺;黎明时分,宝宝的声音像气球一样美妙,充满在整个房间。《晨歌》中的每一句诗句都包含有比喻,这些新颖而贴切的比喻为诗歌营造了一种温馨而、忧郁而又有些奇特的气氛。
  《母亲》的修辞技巧使语言优美而瑰丽。朝霞是“贪婪的”,因为它像“女儿”一样年轻而不谙世事;哀愁是“古老”的,因为女性在过去的年代一直都是受压抑和压制的;眼睛像“伤口”,因为看到了太多的不幸;女儿在人世间生活得不幸福,但是这就是生活,只能像面对自己的双胞胎一样面对生活的磨难;她曾经认为世界很纯洁,很美好,试图用热情感染这个世界,但是没能“燃起夏季”,没能改变这个世界;终于,女儿也被生活“碾碎”,变得沉默。
  四 意境
  普拉斯在《晨歌》中营造了两种意境:初生的女儿在温馨的卧室中酣睡,她躺在粉色的带有玫瑰图案的被子里,母亲穿着睡袍起身照看女儿,这是个静谧而甜蜜的世界。可是,外面似乎是另一番境地:有风风雨雨,有冷漠的、空荡荡的大屋子,有随时飘逝的云彩,有起伏的大海。《晨歌》中两种截然不同的意境让读者在对比和思维的跳跃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多变与不确定。
  翟永明在《母亲》中,通过色彩的运用描绘了另一幅迥然不同的图景:女儿伫立于天地间,仰望苍穹,似乎有些“绝世而独立”的孤独感。朝霞也是云彩,但是朝霞的美丽颜色让人感觉到青春的活力;女儿回忆起自己出生于黎明时分,伴随着鲜血的颜色;母亲因为“光芒”而受孕,但是母亲转而进入阴影,走入黑暗;女儿失去了母亲,太阳光的温暖也无济于事;其实所有人都曾站立于大地母亲的手上,可是有生命就有死亡,这个规律谁也逃脱不了。《母亲》似一幅斑斓的油画,让读者感受到女性至真至爱的内心世界。
  五 结语
  综上所述,《晨歌》与《母亲》具有相似的主题,但是两位诗人从不同的角度,用截然不同的艺术手段描述了母女之爱以及对生命的思考。与《晨歌》相比,《母亲》中瑰丽的语言和厚重的历史感远远超越了“自白”的局限。中国80年代的“普拉斯”旋风是中国“文革”后的诗歌,尤其是女性诗歌繁荣的推力。之后,由于中国文化环境的日益开放和中国诗歌的不断成熟,互文的作用不再如此明显地再现。可以预见的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同时,文化的互通和融合是必然的,但是艺术的独创性、社会文化因素和语言的差异决定了互文的有限影响。
  
   参考文献:
   [1] 张小红、连敏:《〈女人〉中的女人:翟永明和普拉斯比较》,《中国比较文学》,2007年第66卷第1期。
   [2] Sally Bayley,“I have my head on my wall”:Sylvia Plath and the Rhetoric of Cold War America,European Journal of American Culture Volume 25 No.3,2006.
   [3] Christopher Beach,Twentieth Century American Poetry,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
   [4] 李子丹:从《〈生日信扎〉解读泰德·休斯和西尔维娅·普拉斯的悲剧》,《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8卷第2期。
   [5] 唐晓渡:《谁是翟永明?》,中国艺术批评网,2008年7月26日。
   http://www.zgyspp.com/Article/y2/y14/200807/11653.html
   [6] 李屹:《西尔维娅 普拉斯的〈晨歌〉与〈词语〉——形式解读和翻译之二》,《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年第12期。
   [7] 翟永明:《翟永明访谈》,中国艺术批评网,2010年4月18日。
   http://www.zgyspp.com/Article/y6/y52/2010/0418/
  22469.html
   [8] 张清华:《中国优秀诗歌(1978-2008)》,现代出版社,2009年版。
  
   作者简介:魏云巍,女,1972—,辽宁沈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上海杉达学院大学英语部。
其他文献
摘要拉尔夫·埃里森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黑人作家,其代表作《看不见的人》塑造了一个具有现代思想意识的黑人形象。埃里森在着力表现黑人在寻找自我这一中心主题的同时,巧妙地安插了其他相关主题来进一步探讨找回黑人自我的途径。而在这些相关的主题当中,骄傲这一主题尤为值得探讨。本文旨在就这一主题进行解读,从而使我们对埃里森的作品有一个更好的了解。  关键词:拉尔夫·埃里森 寻找自我 相关主题 骄傲  中图分类号:I
期刊
摘要威廉·福克纳笔下的南方自然物象往往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在《押沙龙,押沙龙!》中,紫藤就被内化为南方女性的话语,再现了父系秩序下女性的失落和焦虑感,传达了她们边缘、窒息、异化的生存状态,反讽性地体现出父系制下男性与女性的深层对立关系,进而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揭示出美国旧南方社会动荡的根源。  关键词:福克纳 《押沙龙,押沙龙!》 紫藤 女性命运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期刊
摘要故国回望是新移民作家严歌苓创作的一个主要母题。她以一个在美华人的特殊身份,以一种真正自由的创作姿态,书写着她所思、所感、所理解、所记忆的大陆。在这类作品中,有对“文革”的历史怀旧和人性反思,有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思考,有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现实观照,还有对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迷雾中个体生命的极大关注。在这些依凭大陆展开的文学世界里,“人性”始终是她要探寻的重要话题。  关键词:历史记忆 现实观照
期刊
摘要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长期生活于各种矛盾之中,对个人可以无忧无虑、充分自由发展的社会制度充满幻想。在其唯一的政论文《社会主义制度下人的灵魂》中,他对个人主义价值观进行了论述,即凸显个性、反对平庸,艺术至上、反对私有制。尽管这种通过艺术教育来解决社会矛盾的理想近似于乌托邦,但也体现了他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唯美主义思考。  关键词:奥斯卡·王尔德 《社会主义制度下人的灵魂》 个人主义    奥斯卡·
期刊
摘要本文从《一位女士的画像》中的主人公伊莎贝尔的婚姻抉择入手,着重分析了其自由精神的背景以及文化内涵,反映了欧美文化碰撞下美国精神符码的异质性建构。最后论析了伊莎贝尔对其婚姻坚守的动因,昭示了某种清教传统精神的延续,也表明了这是作者詹姆斯在受到乔治·艾略特道德观念影响下的集中体现。  关键词:自由 自主精神 道德观 伊莎贝尔 詹姆斯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在《一位女士的
期刊
摘要马克·吐温是美国19世纪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著名的幽默小说家。其作品语言诙谐幽默,情节真实感人,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体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本文主要对他的经历及作品,做一简单的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马克·吐温 个性 作品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 -1910),是19世纪后期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卓越代表。他的幽默不
期刊
摘要畅销全世界70余年的《飘》,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壮阔画卷,对理解美国内战历史的全貌是难得的资料。然而,传统文学观为高雅与通俗文化之间划了一条清楚的界限,小说《飘》始终不能摆脱其通俗文学的地位——长期以来被当作“亚文化”而不受学界的重视。其实通俗文学和经典文学本是同源所生、相互影响,并没有确定的界限,本文试图重新审视《飘》的文学价值,论证它具有成为经典的潜力。  关键词:通俗 经典
期刊
摘要本文试通过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54首的主题、结构、韵律、意象等方面的分析,揭示诗中所体现的真与美的永恒主题,探讨诗人如何运用结构来突出主题,用中心意象及复合意象来提升整首诗的表现效果。  关键词: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主题 结构 意象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是世界家喻户晓的英国文学巨匠。他不
期刊
摘要约瑟夫·康拉德的短篇小说《秘密的分享者》是其海洋题材小说中很有影响的一部。但是该篇小说没有像他其它海洋小说一样,直接描写神秘的海洋,而是着力探索了同样神秘的人的内心世界。从精神分析学的理论角度来看,小说的主人公船长“我”的心理危机的产生与消除其实就是其“意识”与“潜意识”对抗融合的过程,即“理性”的船长“我”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非理性”中原始本能的“魔鬼”自我,实现了心理人格的完善。 
期刊
摘要评论界对凯特·肖邦的小说《觉醒》中的埃德娜自杀原因的分析大致可以归为两类:“逃避现实说”和“寻找女性特质说”。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看,埃德娜之所以自杀是因为男权社会的压抑性规约与她的个体独立性之间的矛盾导致她心理失衡;埃德娜之所以选择大海作为其长眠之地,是因为她渴求在自然中释放自我、迷失自我从而重构自我。埃德娜的自杀象征着父权社会二元对立的终结;回归大海象征着回归母体,获得再生;而与自然取得认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