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浮光掠影威尔士小镇
儿子邀我和老伴去英国玩,我们也乐得此行。他们全家住在英国威尔士一栋乡村别墅内,房子是新建筑,很现代,外表却要做旧,所以显得挺古朴。儿子说:这就是英国人的风格——怀旧。家里院子大,光草坪足有篮球场那么大,跟美国不同的是家家有院墙,有铁栅栏门。
刚到威尔士,周末儿子、儿媳、孙子带我们到离家最近的商业中心去逛,顺便到公交总站买月票,好让我们平日逛街、排遣寂寞。儿子把我们的护照、照片及信用卡递过去,他们只把照片留下,护照、信用卡退了回来,告之我们,在威尔士60岁以上老人乘车免费。这可省了不少钱,要知道,从家到镇上7站地,一张单程车票要1.6英镑,合人民币20多元呢。4天之后两张印制精美的塑料乘车证便寄到了儿子家,我和老伴又可以像在北京一样天天外出了。
威尔士的公交站,都标明车到达时间,误差不会超过两三分钟。公交车底盘跟马路牙子持平,婴儿车、残疾车上车如履平地,我们老年人上车也方便。我们出示乘车证,司机给了我们两张纸质车票,等我们坐下才开车。公路两旁大部分是牧场,可以看到成群牛羊,空气中迷漫着牲畜的粪便味儿。老伴幽默地说:这才叫纯天然呢。
乘公交车回家时,我和老伴有些紧张,怕坐过站,心里数着站,早早地站在车门等着。如果没有人上下车,司机就疾驰而过,不会停车。乘客要下车,需提前按动座位旁边的按钮,通知司机,到站才会停车。我们最终没有坐过站,下车时便学着英国人跟司机道一声“thank”(谢谢),司机也回答“byebye”(再见)。儿子担心我们外出走失,给了我们一部手机,以便随时联络。结果直到我们回北京,4个月一次也没用过。
儿子、儿媳都要上班,我和老伴闲着没事,主动把家里一周采购一次食品的任务接下来,天天逛街,天天买新鲜果蔬。镇上有许多条街道,街道比较窄,很繁华,大多为步行街。大商场、超市跟北京无异,只是感觉卖鲜花的多。小商店价格灵活,我们往往能买到比超市更新鲜、更便宜的水果和蔬菜。不会英语的我们却会砍价。老伴看中一条台湾产的折叠式金属拐杖,轻巧漂亮,只是没有价签。我们只好指指有价签的拐杖,再指指这个没有价签的拐杖,在空中划了个问号。售货员明白了,拿出纸笔写给我14英镑。我拿过他的笔写10,他摇头;他再写12,我又写11,他点头成交。还有一次我们看中一条编织腰带,不知道是否是真皮的,又不会用英语问售货员。老伴灵机一动,一手拿着腰带,一手拉扯自己手背上皮肤,对着售货员皱皱眉头。没想到,售货员还真的理解了,笑着也拉扯自己的皮肤,看来是真皮的,于是我和老伴欣然买下。
儿子说:你们别急着往家赶,渴了、饿了就在路边咖啡店吃点东西,歇会儿,花不了多少钱。有一天,我们走进一家散发着诱人香气的面包房,只见里面零零散散坐着些老年人,悠闲地喝着茶。我们一看价目表:一杯咖啡1.5英镑,两块面包2英镑,哇!太宰人!想想我们在北京买一大瓶雀巢咖啡才花人民币48元,足够我们俩喝半个月。于是我和老伴赶紧退出来。儿子说我们想不开,我和老伴却觉得家里的茉莉花茶好喝。
小镇有个广场每隔两周就开办农贸市场,农民摆着一个个摊位卖水果、果酱面包、糕点、蜂蜜、蔬菜、肉类等等,也请顾客品尝。我们竟然买到了在国外久违的西葫芦,逛到傍晚才回家。街上的英国人都挺谦和,几个月下来没见过吵架的,街上没有乞丐,街面干净,只是汽车总站地面有些烟头。人们衣着整洁休闲,老头没有胡子拉茬的,却有老太太光脚穿夹指拖鞋。
异国逛超市乐趣多
在国内,我和老伴爱逛超市,尤其是大型超市。超市品种繁多、琳琅满目的商品及随意选购的购物方式收放自如,每每肩背手提,满载而归,心中无比愉悦。这次到英国,当然也不能错过遍访当地超市的机会。
英国不仅有类似我国的大小超市,还有适合不同消费人群的异类超市,很是新鲜有趣。第一类超市面积相当于我国的中型超市,门前放着一排排购物车,这些车用铁链锁着,只有投进硬币才能推走。如果不想花硬币,可以使用超市提供的免费购物筐。超市的停车场可供免费停车半小时,超过时间要收费。
进入超市后,我和老伴发现它和一般超市没有太大区别,只是少了鲜鱼、鲜肉,其他冷冻食品也不少,但价格却便宜两三成。选购完商品到柜台付款,假如你没有自备塑料袋,需要超市提供,也要付费。这类超市开门时间晚,关门时间早,节假日照常休息。
第二类超市为不见货物的超市,叫argos。这是一间灯火通明的大厅,厅内放置好多桌椅,桌上摆放许多印刷精美的广告册。我和老伴坐在大厅里翻阅着广告彩页,将自己选中的货物的代码连同货款交到收银台。收银员递给我们一个取货编号,让我们在大厅里等候取货员拿出货物,我们领完就可以直接走人。仔细想想,有点像我们国内在医院交费取药的形式。儿子介绍说,这类超市在美国没有,因为美国地方大,而英国地方小,这种超市就是为了节省空间。
英国也有中国城超市,到了这里便跟在国内一样,大部分是国货。服务人员大都是黄皮肤、黑头发,我和老伴甚至可以甩开北京腔跟他们对话。在这里可以买到当地买不到的豆制品,整条活鱼、虾、小站稻、韭菜、糕点等具有我国特色的食品、日用百货。只是跟国内比,价格太贵了。刚开始,我和老伴买东西总是“缩手缩脚”,将价钱兑换成人民币计算,儿子、儿媳开导我们说:我们赚这里的钱,在这里消费,又不是用人民币,不用这么计算着花。慢慢地,我们才适应,逐渐想开了,重新感受到了在国内购物时的愉快感觉。
我们连英国的小便利超市也逛到了,感觉跟国内的便利店差不多。儿子都感到惊讶,他们在英国生活这么多年,都不知道这类小超市,因为他们平时根本没有什么闲暇逛超市。
儿子邀我和老伴去英国玩,我们也乐得此行。他们全家住在英国威尔士一栋乡村别墅内,房子是新建筑,很现代,外表却要做旧,所以显得挺古朴。儿子说:这就是英国人的风格——怀旧。家里院子大,光草坪足有篮球场那么大,跟美国不同的是家家有院墙,有铁栅栏门。
刚到威尔士,周末儿子、儿媳、孙子带我们到离家最近的商业中心去逛,顺便到公交总站买月票,好让我们平日逛街、排遣寂寞。儿子把我们的护照、照片及信用卡递过去,他们只把照片留下,护照、信用卡退了回来,告之我们,在威尔士60岁以上老人乘车免费。这可省了不少钱,要知道,从家到镇上7站地,一张单程车票要1.6英镑,合人民币20多元呢。4天之后两张印制精美的塑料乘车证便寄到了儿子家,我和老伴又可以像在北京一样天天外出了。
威尔士的公交站,都标明车到达时间,误差不会超过两三分钟。公交车底盘跟马路牙子持平,婴儿车、残疾车上车如履平地,我们老年人上车也方便。我们出示乘车证,司机给了我们两张纸质车票,等我们坐下才开车。公路两旁大部分是牧场,可以看到成群牛羊,空气中迷漫着牲畜的粪便味儿。老伴幽默地说:这才叫纯天然呢。
乘公交车回家时,我和老伴有些紧张,怕坐过站,心里数着站,早早地站在车门等着。如果没有人上下车,司机就疾驰而过,不会停车。乘客要下车,需提前按动座位旁边的按钮,通知司机,到站才会停车。我们最终没有坐过站,下车时便学着英国人跟司机道一声“thank”(谢谢),司机也回答“byebye”(再见)。儿子担心我们外出走失,给了我们一部手机,以便随时联络。结果直到我们回北京,4个月一次也没用过。
儿子、儿媳都要上班,我和老伴闲着没事,主动把家里一周采购一次食品的任务接下来,天天逛街,天天买新鲜果蔬。镇上有许多条街道,街道比较窄,很繁华,大多为步行街。大商场、超市跟北京无异,只是感觉卖鲜花的多。小商店价格灵活,我们往往能买到比超市更新鲜、更便宜的水果和蔬菜。不会英语的我们却会砍价。老伴看中一条台湾产的折叠式金属拐杖,轻巧漂亮,只是没有价签。我们只好指指有价签的拐杖,再指指这个没有价签的拐杖,在空中划了个问号。售货员明白了,拿出纸笔写给我14英镑。我拿过他的笔写10,他摇头;他再写12,我又写11,他点头成交。还有一次我们看中一条编织腰带,不知道是否是真皮的,又不会用英语问售货员。老伴灵机一动,一手拿着腰带,一手拉扯自己手背上皮肤,对着售货员皱皱眉头。没想到,售货员还真的理解了,笑着也拉扯自己的皮肤,看来是真皮的,于是我和老伴欣然买下。
儿子说:你们别急着往家赶,渴了、饿了就在路边咖啡店吃点东西,歇会儿,花不了多少钱。有一天,我们走进一家散发着诱人香气的面包房,只见里面零零散散坐着些老年人,悠闲地喝着茶。我们一看价目表:一杯咖啡1.5英镑,两块面包2英镑,哇!太宰人!想想我们在北京买一大瓶雀巢咖啡才花人民币48元,足够我们俩喝半个月。于是我和老伴赶紧退出来。儿子说我们想不开,我和老伴却觉得家里的茉莉花茶好喝。
小镇有个广场每隔两周就开办农贸市场,农民摆着一个个摊位卖水果、果酱面包、糕点、蜂蜜、蔬菜、肉类等等,也请顾客品尝。我们竟然买到了在国外久违的西葫芦,逛到傍晚才回家。街上的英国人都挺谦和,几个月下来没见过吵架的,街上没有乞丐,街面干净,只是汽车总站地面有些烟头。人们衣着整洁休闲,老头没有胡子拉茬的,却有老太太光脚穿夹指拖鞋。
异国逛超市乐趣多
在国内,我和老伴爱逛超市,尤其是大型超市。超市品种繁多、琳琅满目的商品及随意选购的购物方式收放自如,每每肩背手提,满载而归,心中无比愉悦。这次到英国,当然也不能错过遍访当地超市的机会。
英国不仅有类似我国的大小超市,还有适合不同消费人群的异类超市,很是新鲜有趣。第一类超市面积相当于我国的中型超市,门前放着一排排购物车,这些车用铁链锁着,只有投进硬币才能推走。如果不想花硬币,可以使用超市提供的免费购物筐。超市的停车场可供免费停车半小时,超过时间要收费。
进入超市后,我和老伴发现它和一般超市没有太大区别,只是少了鲜鱼、鲜肉,其他冷冻食品也不少,但价格却便宜两三成。选购完商品到柜台付款,假如你没有自备塑料袋,需要超市提供,也要付费。这类超市开门时间晚,关门时间早,节假日照常休息。
第二类超市为不见货物的超市,叫argos。这是一间灯火通明的大厅,厅内放置好多桌椅,桌上摆放许多印刷精美的广告册。我和老伴坐在大厅里翻阅着广告彩页,将自己选中的货物的代码连同货款交到收银台。收银员递给我们一个取货编号,让我们在大厅里等候取货员拿出货物,我们领完就可以直接走人。仔细想想,有点像我们国内在医院交费取药的形式。儿子介绍说,这类超市在美国没有,因为美国地方大,而英国地方小,这种超市就是为了节省空间。
英国也有中国城超市,到了这里便跟在国内一样,大部分是国货。服务人员大都是黄皮肤、黑头发,我和老伴甚至可以甩开北京腔跟他们对话。在这里可以买到当地买不到的豆制品,整条活鱼、虾、小站稻、韭菜、糕点等具有我国特色的食品、日用百货。只是跟国内比,价格太贵了。刚开始,我和老伴买东西总是“缩手缩脚”,将价钱兑换成人民币计算,儿子、儿媳开导我们说:我们赚这里的钱,在这里消费,又不是用人民币,不用这么计算着花。慢慢地,我们才适应,逐渐想开了,重新感受到了在国内购物时的愉快感觉。
我们连英国的小便利超市也逛到了,感觉跟国内的便利店差不多。儿子都感到惊讶,他们在英国生活这么多年,都不知道这类小超市,因为他们平时根本没有什么闲暇逛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