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云桥是云龙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云龙县城西南角的沘江上,地处北纬25°53′,东经99°22′。
一、青云桥的历史价值
青云桥建于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为曾任陕西省巡抚的石门井人杨名飚出资建造。至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了,依然默默无闻地为云龙的交通做贡献。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杨名飚母丧回乡,见沘江水涨,为谋生,人们不避危险,仍乘筏过江,乃侧然“念先人成梁之意”,遂捐资倡建。桥建成后,取名为“青云桥”,“盖取康乐题石门,共登青云梯之意”。
青云桥为铁链吊桥,架设在云龙县城石门的沘江两岸山壁之间。桥长36米,宽2.8米,桥底有5根铁链,上覆木板组成桥面,左右两边各有一条铁链作为扶手。桥的东西两端建有桥亭,东桥亭是原石门通往宝丰乡必经之道,为石券门,桥亭南门上方嵌有石刻《石门关》匾额一方,南面墙内嵌有杨名飚撰写的《新建青云桥碑记》,西桥亭为两层,上层塑有观音佛像,下层为往来通道,石壁上刻有隶书“衮雪”二字,西桥亭上方刻有“碧嶂迴澜”四字摩崖。1987年,云龙县人民政府将青云桥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青云桥的文化价值
青云桥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摩崖石刻上,现保存完好的有“碧嶂迥澜”、“衮雪”、“石门关”、《青云桥碑记》等众多摩崖石刻,位于桥东岸原来有好几块建桥碑记,可惜在“文革”期间被毁。只留下一块《青云桥碑记》,记录了建桥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最原始的记录。
“衮雪”是三国时魏王曹操屯兵陕西汉中褒谷南口石门时,题刻于石崖上的题记,道光年间被杨名飚拓印带回老家后翻刻,为何“衮”字会缺少三点水,这里面还有这样一个典故呢。相传曹操挥笔写下“衮雪”二字后,众臣皆不解其意,不得要领,曹操于是指着滚滚激流说“这不是水吗?”文武百官才如梦初醒,赞叹不已。“碧嶂迴澜”被杨名飚题为“石门八景”之一,“飞雪重重落,天花乱坠看。中流撑砥柱,倒影漾危栏。一折波千丈。双清月满盘。慈航今普渡,奕叶庆安澜”。杨名飏所题《新建青云桥碑记》记载:“人才之炳蔚,产物之繁昌,谓必归美于风水,是通都大邑皆不贫贱,而山陬僻壤,无富贵时矣。夫岂其然。论地理惟决之于天理,人其乡而礼让成风,勤俭成俗,知必有阀阅之家,素封之室,出乎其中也。石门关峻岭嵯峨,激湍澎湃,堪舆家以为沘江东北水口之一大都会也。先大夫有志成梁其间而未逮,癸未岁,余以母丧自秦回籍,适当秋水时至,见夫乘槎竞渡者,屡濒于危,而莫之避。询之,则日:‘采薪以供课,性命不遑恤也。’乃侧然念先人成梁之意,大且远矣。非仅培植风水之说也。使此梁而成,竟无胥溺之灾。即酿祥和善气。咸遂急公之愿,即成共顺谆风,岂非盛世一仁寿之域哉。即以是为培植风水,抑亦地理之转移于天理者也。程子云:‘一命之土,苟存心于爱物。于人必有所济。’余愧乏舟楫材,无济于人,窃会先人之意,而谋诸井里父老,佥日:‘有系于人命,有关于国课,即有裨于风脉,是一举而三善备者,宜共成之。’于是鸠工庀材,四阅月而告竣,颜之曰‘青云’,盖取康乐题石门,‘共登青云梯’之意,望我乡之应运而兴者,他日得路,本济乡人之意,以济国人,以济天下人,则天理之推施,岂不更大且远,而地理之转移。斯为信而有徵矣。”道光四年岁次甲申孟夏邑人杨名飚撰。东桥亭南门上方嵌有石刻《石门关》匾额一方,为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县知事蔡学禹所题。
三、青云桥的旅游价值
云龙县是滇西古县之一,据史书记载,从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设比苏县,境内南部置巂唐县,属益州郡。宋称“云龙赕”,明为“云龙州”,治所在旧州,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迁往宝丰,1926年迁石门,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云龙地域广阔,山川秀丽,民族众多,蕴藏着古盐井、古桥、吹吹腔等丰富的山地白族原生态文化,境内有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诺邓千年白族村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州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2处;有高原明珠——天池,有自然地貌——太极图。沘江沿线有众多的摩崖碑刻。记载了前人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
根据云南建设“旅游文化大省”的宏伟目标,今后我们的文化发展方向将围绕“白族原生态文化”保护规划。主要以桥梁文化、盐井文化、吹吹腔文化为主体,结合顺荡火葬墓群、桥梁建筑、民居建筑、摩崖石刻、洞经古乐、吹吹腔艺术、儒释道文化为一体,形成一个民风民俗区域,而青云桥所处的位置刚好位于这些文化的中心地带。
一、青云桥的历史价值
青云桥建于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为曾任陕西省巡抚的石门井人杨名飚出资建造。至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了,依然默默无闻地为云龙的交通做贡献。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杨名飚母丧回乡,见沘江水涨,为谋生,人们不避危险,仍乘筏过江,乃侧然“念先人成梁之意”,遂捐资倡建。桥建成后,取名为“青云桥”,“盖取康乐题石门,共登青云梯之意”。
青云桥为铁链吊桥,架设在云龙县城石门的沘江两岸山壁之间。桥长36米,宽2.8米,桥底有5根铁链,上覆木板组成桥面,左右两边各有一条铁链作为扶手。桥的东西两端建有桥亭,东桥亭是原石门通往宝丰乡必经之道,为石券门,桥亭南门上方嵌有石刻《石门关》匾额一方,南面墙内嵌有杨名飚撰写的《新建青云桥碑记》,西桥亭为两层,上层塑有观音佛像,下层为往来通道,石壁上刻有隶书“衮雪”二字,西桥亭上方刻有“碧嶂迴澜”四字摩崖。1987年,云龙县人民政府将青云桥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青云桥的文化价值
青云桥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摩崖石刻上,现保存完好的有“碧嶂迥澜”、“衮雪”、“石门关”、《青云桥碑记》等众多摩崖石刻,位于桥东岸原来有好几块建桥碑记,可惜在“文革”期间被毁。只留下一块《青云桥碑记》,记录了建桥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最原始的记录。
“衮雪”是三国时魏王曹操屯兵陕西汉中褒谷南口石门时,题刻于石崖上的题记,道光年间被杨名飚拓印带回老家后翻刻,为何“衮”字会缺少三点水,这里面还有这样一个典故呢。相传曹操挥笔写下“衮雪”二字后,众臣皆不解其意,不得要领,曹操于是指着滚滚激流说“这不是水吗?”文武百官才如梦初醒,赞叹不已。“碧嶂迴澜”被杨名飚题为“石门八景”之一,“飞雪重重落,天花乱坠看。中流撑砥柱,倒影漾危栏。一折波千丈。双清月满盘。慈航今普渡,奕叶庆安澜”。杨名飏所题《新建青云桥碑记》记载:“人才之炳蔚,产物之繁昌,谓必归美于风水,是通都大邑皆不贫贱,而山陬僻壤,无富贵时矣。夫岂其然。论地理惟决之于天理,人其乡而礼让成风,勤俭成俗,知必有阀阅之家,素封之室,出乎其中也。石门关峻岭嵯峨,激湍澎湃,堪舆家以为沘江东北水口之一大都会也。先大夫有志成梁其间而未逮,癸未岁,余以母丧自秦回籍,适当秋水时至,见夫乘槎竞渡者,屡濒于危,而莫之避。询之,则日:‘采薪以供课,性命不遑恤也。’乃侧然念先人成梁之意,大且远矣。非仅培植风水之说也。使此梁而成,竟无胥溺之灾。即酿祥和善气。咸遂急公之愿,即成共顺谆风,岂非盛世一仁寿之域哉。即以是为培植风水,抑亦地理之转移于天理者也。程子云:‘一命之土,苟存心于爱物。于人必有所济。’余愧乏舟楫材,无济于人,窃会先人之意,而谋诸井里父老,佥日:‘有系于人命,有关于国课,即有裨于风脉,是一举而三善备者,宜共成之。’于是鸠工庀材,四阅月而告竣,颜之曰‘青云’,盖取康乐题石门,‘共登青云梯’之意,望我乡之应运而兴者,他日得路,本济乡人之意,以济国人,以济天下人,则天理之推施,岂不更大且远,而地理之转移。斯为信而有徵矣。”道光四年岁次甲申孟夏邑人杨名飚撰。东桥亭南门上方嵌有石刻《石门关》匾额一方,为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县知事蔡学禹所题。
三、青云桥的旅游价值
云龙县是滇西古县之一,据史书记载,从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设比苏县,境内南部置巂唐县,属益州郡。宋称“云龙赕”,明为“云龙州”,治所在旧州,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迁往宝丰,1926年迁石门,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云龙地域广阔,山川秀丽,民族众多,蕴藏着古盐井、古桥、吹吹腔等丰富的山地白族原生态文化,境内有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诺邓千年白族村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州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2处;有高原明珠——天池,有自然地貌——太极图。沘江沿线有众多的摩崖碑刻。记载了前人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
根据云南建设“旅游文化大省”的宏伟目标,今后我们的文化发展方向将围绕“白族原生态文化”保护规划。主要以桥梁文化、盐井文化、吹吹腔文化为主体,结合顺荡火葬墓群、桥梁建筑、民居建筑、摩崖石刻、洞经古乐、吹吹腔艺术、儒释道文化为一体,形成一个民风民俗区域,而青云桥所处的位置刚好位于这些文化的中心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