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团队简介·
南京东山外国语学校是一所2003年创办的民办学校。学校占地130亩,总投资3亿多元,总建筑面积72608平方米,设施先进,美丽壮观。学校现有初中部、高中部、国际部共65个班级,2800余名在校学生,208名专任教师。教师中,现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江苏省特级教师2人,南京市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30人,江宁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135人。学校践行“素养教育”,其管乐团、轻音乐团、合唱团、啦啦操、花样跳绳、棒球等社团课程表现突出,学生多次荣获国际国内大奖,学校棒球队员许桂源、宫海成、强巴仁增先后与MLB美国职业棒球联盟签约。学校教学质量优异,高中部、国际部成立以来,一大批优秀学子考入国内外知名高校。学校先后成为全国养成教育实验学校、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实验学校、全国百强特色学校,先后被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东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认定为“优质生源基地”。
【摘 要】生态取向是学校促进教师多元发展的宽广路径。生态取向下,教师发展目标和方式呈现多样化,学校营造多个生态圈,形成了教师“个性化、和谐、开放、共赢、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关键词】生态取向;教师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94-0034-04
【作者簡介】赵庭标,南京东山外国语学校(南京,211100)校长,高级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南京市学科带头人,南京市“陶行知奖”获得者。
“生态”源于希腊语,原意为“住所”或“栖息地”。在自然科学语境中,生态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喻示着物种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及“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自觉舒展的蓬勃生命状态。在当下的社会学语境中,“生态发展”意味着可持续发展,被赋予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新的意涵。在十多年来的办学实践中,我校践行“素养教育”理念,秉持“守正出奇”的校训,取得突出办学成效。在推动和促进全体教师的发展上,我们确立生态取向,创设和营造了教师主动发展、错位发展、多元发展的喜人局面,教师专业发展势头迅猛、成绩斐然。建校14年来,从我校走出3位江苏省特级教师,30多人次获评南京市学科带头人、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称号,30多人次获省级、国家级赛课或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特等奖。更为可喜的是,教师们沉潜或徜徉在自己的专业或特长领域里,研发课程、著书立说、指导社团,推动着学校丰富的高品质课程建设,使得东外的学子茁壮成长、摇曳生姿,东外的百花园里生机盎然、美不胜收!
一、开放、共享,营造多个教师发展生态圈
生态的观点,从根本上说就是生命的观点、有机的观点、自组织的观点、内在联系的观点。生态取向的教师发展实践不是原发性、放养式的自由发展,而是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文化”“教师文化”甚至家庭文化和社会文化等环境系统中,正是这些为教师的工作提供了意义、支持和身份认同,因此,努力营造教师发展的生态圈尤为必要。
1.营造学习生态,引领教师专注内省。
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说明一个人所处的生态环境对自己影响非常之大。学习也需要一定的生态环境,良好的学习生态,会对身处其中的人产生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
为此,学校采用各种方法,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态。学校定期邀请大家名师进入校园开设专题讲座,开阔教师眼界。如我们邀请《上海教育科研》杂志社徐士强副主编来我校讲学,从教育科研的方法论、操作策略着手,消除教师开展教科研的神秘感;邀请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特级教师杨九俊来我校开设题为“名师的成长”的专题讲座,让广大教师了解了名师应有的特质,明确了应该从哪些方面发展成名师,引领教师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专业发展姿态;此外,中国教育报刊社总编辑翟博、《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杂志社黄建炜主编等也先后来校讲学。
学校还持续开展读书活动,掀起一股又一股读书的热潮。对于教育专著,学校做到教师人手一册,如学校发放了《素养教育——以养为道的生命修行》《有效教学》《生命发展的阶梯》等书籍。学校除了发书、借书给教师看,还结合实际,开展了“我的图书我做主”活动,由教师自己购买喜爱的书籍或订阅专业期刊,看完后,学校进行回购,充实到学校的图书馆中,这极大地促进了教师阅读的积极性。学校还开设了茶屋、咖啡馆、书吧,里面放置了大量图书杂志,给教师营造一个轻松的读书氛围。与此同时,学校定期举行读书演讲比赛、读书沙龙、读后感评比等活动,以评促读、以写促读,如今,读书已成为东外教师的一种专业生活方式。
2.营造教学生态,推动教师能力提升。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任何教师的成长都不可能游离于教学之外。学校首先大力推行“素养课堂”,实施“教学实践提升工程”,促进教师在锤炼中淬炼品质、提升水平。学校以备课组为单位,每学期至少开展两次同课异构活动,备课组长统一安排,做到组内教师全覆盖。各备课组内还积极开展推磨听课活动,每位教师要确保相互之间每学期听课10节以上。教研组以校级公开课、组内公开课为研究平台,针对“素养课堂”的研究目标以及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开展研究,形成专项课题。每学期末,教务处牵头组织学科特色公开课展示、各学科组学习力研讨交流等活动,汇报学科“素养课堂”研究成果,真正让“素养课堂”的研究系列化、课例化、成果化。
一人上课,全组磨课,这是东外所有教研组几乎每周都能看到的情景,东外教师的基本功就是在这样不断的磨砺中养成的。东外教师开设的公开课,曾一度被冠以“东外创造”的名号,教师基本功扎实、教学理念先进、课堂特色鲜明。一大批教师在“素养课堂”的实践中脱颖而出,走出东外,走向全国。在全国、省、市举行的说课、赛课等活动中,数十位教师获得一等奖,如朱翠华、陆冬群老师先后荣获全国思想品德学科、地理学科优质课评比特等奖;徐杉老师获全国思想政治学科赛课老师一等奖和最佳风采奖,成国平老师获全国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大赛一等奖,汤春老师、李亚妮老师、万丽萍老师获江苏省初中物理、初中英语、综合实践学科教学竞赛一等奖…… 学校还搭建平台,积极承担各级各类教学研讨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相关教学竞赛活动,让每一位教师都获得学习和展示的机会,自我提升,促进自身发展。如2013年9月“全国初中特色课堂展示交流研讨会”、2014年4月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2014年12月首届“苏派名师教学流派观摩研讨”、2017年9月江苏省初中英语观摩研讨暨优质课评比等大型活动先后在我校举行,这些活动为学校教师带来了教学观摩展示的饕餮盛宴。此外,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培训班同课异构活动、南京师范大学高中政治学科骨干教师提高培训班研讨活动、南京市中学体育特色课程观摩研讨活动……这些丰富的、高层次的教学研讨活动为各学科教师提供了舞台,展示了东外教师的高素养,也极大地促进了青年教师的成长。
3.营造科研生态,提高教师学术素养。
教学、教科研是教师发展之双翼,缺一不可。走进教科研最好的方法是开展课题研究。无论是个人课题还是学校课题,都能促进教师研究和改善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促进教师树立科学精神、创新意识、成果意识,在日积月累中促成专业成长的飞跃。
学校积极举办相关教科研活动,助推教师深度卷入教科研实践。如2013、2017年度的南京市中学“个人课题”成果展示现场会均在我校召开,现场会由我校承办,集中展示了我校教师暨全市课题研究者课堂教学和课题研究的智慧,展示了基于行动研究的课题与课堂共生的教学探索成果,为教师们在实践中改善教学、改革课堂作了很好的示范,也对提炼、总结教师教学风格与教学主张起到了很好的助推、引领作用。
4.营造家园生态,关心教师幸福成长。
“东外,是我的第二个家,在这里我被照顾得很好。”这是东外教师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在每次的教职工代表大会上,我们都会针对教师专业成长进行调查研究,充分讨论教师代表的提案,制定积极的政策,为教师发展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在东外,有许多让教师们引以为豪的“人本化”制度:每天都可以在疲倦时到阅览室、咖啡吧、健身房、体育馆放松身心、享受运动或闲适;参加太极拳、瑜伽兴趣班的教师有专职教练辅导;子女入学、入托等难题都可以向学校申请帮助,学校全力解决……
二、自主、多样,生成百花齐放的教师发展生态园
生态取向的教师发展,是教师的主体发展,是个性健全、“顺性而为”的发展,也是兼容并包、可持续的发展。
1.研究主题化——依循规律、把握本质,引领教师共同发展。
素养教育是我校的核心理念和办学特色,是学校坚守教育理想,更是基于校本践行素质教育的一种创新实践和理论探索,素养教育已推动学校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学校。为了深化素养教育,在省、市专家的指导下,“中学生素养教育的实践研究”被立项为江苏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课题。在此基础上,学校建立了素养教育课题研究网络,成立“鹰一样的个人,雁一样的团队”的“鹰雁”团队,形成了全员参与、共同发展的局面。在素养教育课题研究网络中,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教师个人均有课题研究任务,学校则认真做好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课题申报、立项和结题等工作,抓实“个人课题”过程研究,积极开展课题成果的推广工作,通过讲座、网站、“个人课题”沙龙研讨形式推广与转化优秀的“个人课题”研究成果。
学校还创办了《素养教育》杂志,号召全体教师参与到素养教育的学习研究中来,在杂志上刊登教师平时研究的成果,探索素养教育的实施途径,总结出具有我校特色的学校管理、課程建设、文化建设、德育、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引领教师在教学中不再片面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再把眼光局限于一本教材、一节课,而是从学生终身发展这一层面上来认识教学行为。
2.资源多样化——“内整外联”、借智借力,助力教师快速发展。
教师的发展与培养需要专业性服务、学术性引领,使之在正确轨道上健康地前行。多年来,我校坚持“内整外联”,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为广大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和专业发展搭建了有效平台。
学校在区内率先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整合学校教务处、德育处和教科室的力量,最大限度为教师发展提供帮助。同时学校还成立了学术委员会,集聚了学校15名特级教师、市学科带头人以及各学科的顶尖高手,肩负起教师发展的规划、组织和管理重任。
为了引导教师关注自身发展状况,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制定了《南京东山外国语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情况调查表》,发给每一位教师填写,引导教师从现有称号、发展目标、所获荣誉、课题、论文、讲座、公开课、教学技能竞赛、主编或参编教材、出版专著、校本课程等方面进行自我总结,并制定出三年发展规划;教师发展中心根据调查表,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询问每位教师达成目标欠缺的条件,把握每位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的需求,量体裁衣,为教师专业发展给予相应的帮助,为不同层次教师的专业发展助力。有的教师课题研究上缺乏经验,有的教师在论文写作上摸不着门道,教师发展中心就请市区专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组织教师开展交流,提升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和教育写作的积极性和水平;有的教师缺乏公开课、讲座,教师发展中心与教务处相互协调,共同努力,创设机会、条件,让这些教师开设公开课、讲座,同时主动和上级主管部门联系,推荐相应教师走上市、区讲台,展示自己的实力;学术委员会则承担学校开展的各种科研活动,如进行青年教师论文的评选、课题研究的指导等。
学校还积极开展“外联”,借智借力。2012年4月,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在江苏省设立的第一家“教师发展学校”在我校成立。“教师发展学校”突破传统思维,打破原有疆界,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引领教师注重理论学习、深入实践研究、常态化交流反思。学校还成立学科导师团,外聘南京市著名特级教师为我校学科导师,定期来校授课、听课、讲座,给学校教师示范指导,推动教师发展更上一层楼。
3.选择自主化——开展“菜单式”师徒结对,倡导教师自主组合发展。 我们大胆改变相对于学校、学科内的传统师徒结对做法,开展了“菜单式”师徒结对,倡导跨学校、跨学科的师徒结对,倡导多方面多角度的师徒结对,分“教学师徒”“科研师徒”“班主任师徒”三大门类,可以是“一师多徒”,也可以是“一徒多师”,既可以本学科内拜师,还可以跨学科收徒,一名教师既可以是师傅,也可以当徒弟,两名教师之间可以互为师徒……这样就能从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来促进教师成长。
在“菜单式”师徒结对的基础上,学校的相关教师可以围绕某一个问题组成团队,开展研究。在这样综合性的活动中,各学科教师相互交流,极大提高了自己的科研能力。如由我领衔的学校素养课堂团队、周智宁副校长领衔的南京市“周智宁名师工作室”就是由师徒结对中对课堂教学志趣相投的教师组成的,各团队多次开展校内活动,并走出东外,与市内外兄弟学校共同研究素养课堂,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提升了我校素养教育的影响力。
4.发展阶梯化——从青年骨干到特级教师,致力教师持续发展。
学校根据教师的发展需求层次,成立了学科带头人发展班、骨干教师发展班和青年教师发展班,要求学员在三年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明确自己的目标,从而推动教师发展的持续化、终身化。
学校根据不同类别教師群体的成长特点及发展诉求,采取了个性化的活动,增强教师发展的实效性。如针对青年教师发展班,学校主要开展了如何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主题研讨活动,开展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培训,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针对骨干教师发展班,学校开展了如何成为名师的主题培训,引领骨干教师向更高层次发展;对于带头人发展班,则开展“特级教师成长之路”主题活动,请区内外特级教师、专家进行指导,提升他们的教学层次,丰富他们的教学教研成果,提炼其教育教学特色,为成长为省市名师奠定良好的基础。实践证明,这一举措确有成效。
5.成长个性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促进教师特色发展。
在东外,对于不同教师的不同发展方向、发展愿望,学校总会开放包容,并想方设法创造条件,积极支持教师的个性发展、特色发展。
我校张荣老师热爱写作,致力于做一名作家教师,她的文学素养也在课堂上得到学生的高度认可,学生也因为她爱上文字、爱上语文。物理教师陈刚擅长科技竞赛辅导,学校用其所长,安排他任教综合实践学科,并担任科技辅导员,他悉心辅导学生参赛,在各级大赛中斩获颇丰。前不久,学校专门建成比特实验室,满足了他多年的夙愿。物理教师谢礼平在教学之余,广泛阅读、多方求教,研发了校本教材《仰望星空》,该教材即将获得资助正式出版……这些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将自己的专业、特长发挥到了极致,找到了生命在工作、在学校的价值体现,他们也因此而更加热爱教育、热爱学校,而所有这些,最终受惠的都是学生。
生态取向的教师发展,使得我校的教师发展呈现出“个性化、和谐、开放、共赢、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学校整体发展也因此蒸蒸日上,学校品牌影响力与日俱增。
南京东山外国语学校是一所2003年创办的民办学校。学校占地130亩,总投资3亿多元,总建筑面积72608平方米,设施先进,美丽壮观。学校现有初中部、高中部、国际部共65个班级,2800余名在校学生,208名专任教师。教师中,现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江苏省特级教师2人,南京市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30人,江宁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135人。学校践行“素养教育”,其管乐团、轻音乐团、合唱团、啦啦操、花样跳绳、棒球等社团课程表现突出,学生多次荣获国际国内大奖,学校棒球队员许桂源、宫海成、强巴仁增先后与MLB美国职业棒球联盟签约。学校教学质量优异,高中部、国际部成立以来,一大批优秀学子考入国内外知名高校。学校先后成为全国养成教育实验学校、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实验学校、全国百强特色学校,先后被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东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认定为“优质生源基地”。
【摘 要】生态取向是学校促进教师多元发展的宽广路径。生态取向下,教师发展目标和方式呈现多样化,学校营造多个生态圈,形成了教师“个性化、和谐、开放、共赢、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关键词】生态取向;教师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94-0034-04
【作者簡介】赵庭标,南京东山外国语学校(南京,211100)校长,高级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南京市学科带头人,南京市“陶行知奖”获得者。
“生态”源于希腊语,原意为“住所”或“栖息地”。在自然科学语境中,生态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喻示着物种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及“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自觉舒展的蓬勃生命状态。在当下的社会学语境中,“生态发展”意味着可持续发展,被赋予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新的意涵。在十多年来的办学实践中,我校践行“素养教育”理念,秉持“守正出奇”的校训,取得突出办学成效。在推动和促进全体教师的发展上,我们确立生态取向,创设和营造了教师主动发展、错位发展、多元发展的喜人局面,教师专业发展势头迅猛、成绩斐然。建校14年来,从我校走出3位江苏省特级教师,30多人次获评南京市学科带头人、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称号,30多人次获省级、国家级赛课或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特等奖。更为可喜的是,教师们沉潜或徜徉在自己的专业或特长领域里,研发课程、著书立说、指导社团,推动着学校丰富的高品质课程建设,使得东外的学子茁壮成长、摇曳生姿,东外的百花园里生机盎然、美不胜收!
一、开放、共享,营造多个教师发展生态圈
生态的观点,从根本上说就是生命的观点、有机的观点、自组织的观点、内在联系的观点。生态取向的教师发展实践不是原发性、放养式的自由发展,而是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文化”“教师文化”甚至家庭文化和社会文化等环境系统中,正是这些为教师的工作提供了意义、支持和身份认同,因此,努力营造教师发展的生态圈尤为必要。
1.营造学习生态,引领教师专注内省。
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说明一个人所处的生态环境对自己影响非常之大。学习也需要一定的生态环境,良好的学习生态,会对身处其中的人产生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
为此,学校采用各种方法,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态。学校定期邀请大家名师进入校园开设专题讲座,开阔教师眼界。如我们邀请《上海教育科研》杂志社徐士强副主编来我校讲学,从教育科研的方法论、操作策略着手,消除教师开展教科研的神秘感;邀请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特级教师杨九俊来我校开设题为“名师的成长”的专题讲座,让广大教师了解了名师应有的特质,明确了应该从哪些方面发展成名师,引领教师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专业发展姿态;此外,中国教育报刊社总编辑翟博、《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杂志社黄建炜主编等也先后来校讲学。
学校还持续开展读书活动,掀起一股又一股读书的热潮。对于教育专著,学校做到教师人手一册,如学校发放了《素养教育——以养为道的生命修行》《有效教学》《生命发展的阶梯》等书籍。学校除了发书、借书给教师看,还结合实际,开展了“我的图书我做主”活动,由教师自己购买喜爱的书籍或订阅专业期刊,看完后,学校进行回购,充实到学校的图书馆中,这极大地促进了教师阅读的积极性。学校还开设了茶屋、咖啡馆、书吧,里面放置了大量图书杂志,给教师营造一个轻松的读书氛围。与此同时,学校定期举行读书演讲比赛、读书沙龙、读后感评比等活动,以评促读、以写促读,如今,读书已成为东外教师的一种专业生活方式。
2.营造教学生态,推动教师能力提升。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任何教师的成长都不可能游离于教学之外。学校首先大力推行“素养课堂”,实施“教学实践提升工程”,促进教师在锤炼中淬炼品质、提升水平。学校以备课组为单位,每学期至少开展两次同课异构活动,备课组长统一安排,做到组内教师全覆盖。各备课组内还积极开展推磨听课活动,每位教师要确保相互之间每学期听课10节以上。教研组以校级公开课、组内公开课为研究平台,针对“素养课堂”的研究目标以及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开展研究,形成专项课题。每学期末,教务处牵头组织学科特色公开课展示、各学科组学习力研讨交流等活动,汇报学科“素养课堂”研究成果,真正让“素养课堂”的研究系列化、课例化、成果化。
一人上课,全组磨课,这是东外所有教研组几乎每周都能看到的情景,东外教师的基本功就是在这样不断的磨砺中养成的。东外教师开设的公开课,曾一度被冠以“东外创造”的名号,教师基本功扎实、教学理念先进、课堂特色鲜明。一大批教师在“素养课堂”的实践中脱颖而出,走出东外,走向全国。在全国、省、市举行的说课、赛课等活动中,数十位教师获得一等奖,如朱翠华、陆冬群老师先后荣获全国思想品德学科、地理学科优质课评比特等奖;徐杉老师获全国思想政治学科赛课老师一等奖和最佳风采奖,成国平老师获全国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大赛一等奖,汤春老师、李亚妮老师、万丽萍老师获江苏省初中物理、初中英语、综合实践学科教学竞赛一等奖…… 学校还搭建平台,积极承担各级各类教学研讨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相关教学竞赛活动,让每一位教师都获得学习和展示的机会,自我提升,促进自身发展。如2013年9月“全国初中特色课堂展示交流研讨会”、2014年4月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2014年12月首届“苏派名师教学流派观摩研讨”、2017年9月江苏省初中英语观摩研讨暨优质课评比等大型活动先后在我校举行,这些活动为学校教师带来了教学观摩展示的饕餮盛宴。此外,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培训班同课异构活动、南京师范大学高中政治学科骨干教师提高培训班研讨活动、南京市中学体育特色课程观摩研讨活动……这些丰富的、高层次的教学研讨活动为各学科教师提供了舞台,展示了东外教师的高素养,也极大地促进了青年教师的成长。
3.营造科研生态,提高教师学术素养。
教学、教科研是教师发展之双翼,缺一不可。走进教科研最好的方法是开展课题研究。无论是个人课题还是学校课题,都能促进教师研究和改善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促进教师树立科学精神、创新意识、成果意识,在日积月累中促成专业成长的飞跃。
学校积极举办相关教科研活动,助推教师深度卷入教科研实践。如2013、2017年度的南京市中学“个人课题”成果展示现场会均在我校召开,现场会由我校承办,集中展示了我校教师暨全市课题研究者课堂教学和课题研究的智慧,展示了基于行动研究的课题与课堂共生的教学探索成果,为教师们在实践中改善教学、改革课堂作了很好的示范,也对提炼、总结教师教学风格与教学主张起到了很好的助推、引领作用。
4.营造家园生态,关心教师幸福成长。
“东外,是我的第二个家,在这里我被照顾得很好。”这是东外教师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在每次的教职工代表大会上,我们都会针对教师专业成长进行调查研究,充分讨论教师代表的提案,制定积极的政策,为教师发展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在东外,有许多让教师们引以为豪的“人本化”制度:每天都可以在疲倦时到阅览室、咖啡吧、健身房、体育馆放松身心、享受运动或闲适;参加太极拳、瑜伽兴趣班的教师有专职教练辅导;子女入学、入托等难题都可以向学校申请帮助,学校全力解决……
二、自主、多样,生成百花齐放的教师发展生态园
生态取向的教师发展,是教师的主体发展,是个性健全、“顺性而为”的发展,也是兼容并包、可持续的发展。
1.研究主题化——依循规律、把握本质,引领教师共同发展。
素养教育是我校的核心理念和办学特色,是学校坚守教育理想,更是基于校本践行素质教育的一种创新实践和理论探索,素养教育已推动学校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学校。为了深化素养教育,在省、市专家的指导下,“中学生素养教育的实践研究”被立项为江苏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课题。在此基础上,学校建立了素养教育课题研究网络,成立“鹰一样的个人,雁一样的团队”的“鹰雁”团队,形成了全员参与、共同发展的局面。在素养教育课题研究网络中,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教师个人均有课题研究任务,学校则认真做好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课题申报、立项和结题等工作,抓实“个人课题”过程研究,积极开展课题成果的推广工作,通过讲座、网站、“个人课题”沙龙研讨形式推广与转化优秀的“个人课题”研究成果。
学校还创办了《素养教育》杂志,号召全体教师参与到素养教育的学习研究中来,在杂志上刊登教师平时研究的成果,探索素养教育的实施途径,总结出具有我校特色的学校管理、課程建设、文化建设、德育、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引领教师在教学中不再片面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再把眼光局限于一本教材、一节课,而是从学生终身发展这一层面上来认识教学行为。
2.资源多样化——“内整外联”、借智借力,助力教师快速发展。
教师的发展与培养需要专业性服务、学术性引领,使之在正确轨道上健康地前行。多年来,我校坚持“内整外联”,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为广大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和专业发展搭建了有效平台。
学校在区内率先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整合学校教务处、德育处和教科室的力量,最大限度为教师发展提供帮助。同时学校还成立了学术委员会,集聚了学校15名特级教师、市学科带头人以及各学科的顶尖高手,肩负起教师发展的规划、组织和管理重任。
为了引导教师关注自身发展状况,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制定了《南京东山外国语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情况调查表》,发给每一位教师填写,引导教师从现有称号、发展目标、所获荣誉、课题、论文、讲座、公开课、教学技能竞赛、主编或参编教材、出版专著、校本课程等方面进行自我总结,并制定出三年发展规划;教师发展中心根据调查表,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询问每位教师达成目标欠缺的条件,把握每位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的需求,量体裁衣,为教师专业发展给予相应的帮助,为不同层次教师的专业发展助力。有的教师课题研究上缺乏经验,有的教师在论文写作上摸不着门道,教师发展中心就请市区专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组织教师开展交流,提升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和教育写作的积极性和水平;有的教师缺乏公开课、讲座,教师发展中心与教务处相互协调,共同努力,创设机会、条件,让这些教师开设公开课、讲座,同时主动和上级主管部门联系,推荐相应教师走上市、区讲台,展示自己的实力;学术委员会则承担学校开展的各种科研活动,如进行青年教师论文的评选、课题研究的指导等。
学校还积极开展“外联”,借智借力。2012年4月,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在江苏省设立的第一家“教师发展学校”在我校成立。“教师发展学校”突破传统思维,打破原有疆界,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引领教师注重理论学习、深入实践研究、常态化交流反思。学校还成立学科导师团,外聘南京市著名特级教师为我校学科导师,定期来校授课、听课、讲座,给学校教师示范指导,推动教师发展更上一层楼。
3.选择自主化——开展“菜单式”师徒结对,倡导教师自主组合发展。 我们大胆改变相对于学校、学科内的传统师徒结对做法,开展了“菜单式”师徒结对,倡导跨学校、跨学科的师徒结对,倡导多方面多角度的师徒结对,分“教学师徒”“科研师徒”“班主任师徒”三大门类,可以是“一师多徒”,也可以是“一徒多师”,既可以本学科内拜师,还可以跨学科收徒,一名教师既可以是师傅,也可以当徒弟,两名教师之间可以互为师徒……这样就能从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来促进教师成长。
在“菜单式”师徒结对的基础上,学校的相关教师可以围绕某一个问题组成团队,开展研究。在这样综合性的活动中,各学科教师相互交流,极大提高了自己的科研能力。如由我领衔的学校素养课堂团队、周智宁副校长领衔的南京市“周智宁名师工作室”就是由师徒结对中对课堂教学志趣相投的教师组成的,各团队多次开展校内活动,并走出东外,与市内外兄弟学校共同研究素养课堂,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提升了我校素养教育的影响力。
4.发展阶梯化——从青年骨干到特级教师,致力教师持续发展。
学校根据教师的发展需求层次,成立了学科带头人发展班、骨干教师发展班和青年教师发展班,要求学员在三年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明确自己的目标,从而推动教师发展的持续化、终身化。
学校根据不同类别教師群体的成长特点及发展诉求,采取了个性化的活动,增强教师发展的实效性。如针对青年教师发展班,学校主要开展了如何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主题研讨活动,开展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培训,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针对骨干教师发展班,学校开展了如何成为名师的主题培训,引领骨干教师向更高层次发展;对于带头人发展班,则开展“特级教师成长之路”主题活动,请区内外特级教师、专家进行指导,提升他们的教学层次,丰富他们的教学教研成果,提炼其教育教学特色,为成长为省市名师奠定良好的基础。实践证明,这一举措确有成效。
5.成长个性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促进教师特色发展。
在东外,对于不同教师的不同发展方向、发展愿望,学校总会开放包容,并想方设法创造条件,积极支持教师的个性发展、特色发展。
我校张荣老师热爱写作,致力于做一名作家教师,她的文学素养也在课堂上得到学生的高度认可,学生也因为她爱上文字、爱上语文。物理教师陈刚擅长科技竞赛辅导,学校用其所长,安排他任教综合实践学科,并担任科技辅导员,他悉心辅导学生参赛,在各级大赛中斩获颇丰。前不久,学校专门建成比特实验室,满足了他多年的夙愿。物理教师谢礼平在教学之余,广泛阅读、多方求教,研发了校本教材《仰望星空》,该教材即将获得资助正式出版……这些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将自己的专业、特长发挥到了极致,找到了生命在工作、在学校的价值体现,他们也因此而更加热爱教育、热爱学校,而所有这些,最终受惠的都是学生。
生态取向的教师发展,使得我校的教师发展呈现出“个性化、和谐、开放、共赢、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学校整体发展也因此蒸蒸日上,学校品牌影响力与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