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考改革的不断推进与完善,中考政治试题越出越活。考生考后往往感觉很好,备考指导教师也觉得正中下怀,但考分一发布,师生又都觉得不尽人意。究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从备考的主观方面看,同学们的基础知识不牢固,答题技能欠佳,思维过程和方法单一,创新能力不够等应是主要原因。因此,我们在备考中,必须紧紧把握住命题趋势,针对自己的“弱项”,切实过好“四道坎”。
一、要过好基础知识坎
开卷考试较大地提高了政治学科能力考查的层次,着力加强了思维能力的考查力度,减少了识记再认的题量和分值,于是部分考生便产生了一种误解,以为在考试中翻一翻书就可以找到答案,却忽略了翻书必备的条件就是对教材的熟悉和整体上的把握,自觉或不自觉地忽视了对基础知识应有的重视。结果在考试时,总是“寻寻觅觅无觅处,匆匆忙忙乱翻书。慌慌张张胡乱写,悲悲惨惨没分数”。其实在知识和能力的关系上,两者是相互统一的:基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的发挥是对基础知识的运用。任何能力都是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的,能力的实质就是能否运用基础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任何能力都将成为无源之水、元本之木而无法形成。开卷考试侧重于灵活运用知识,只要准确、牢固地记忆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才能够熟练地拿来为我所用,用正确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在复习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阅读、理解教材,通过阅读教材、理解基础知识,从而熟练地掌握基本的观点,将教材装在脑海中。
什么是基础知识?基础知识主要指《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主干知识,也就是学科的核心概念、观点、原理。要过好基础知识坎,一方面,要认真阅读、理解教材,积极主动地编织知识网络,将知识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便于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认真领会、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既是编教材的依据,更是命题的依据,但依据《课程标准》,并不是拘泥于《课程标准》,这是命题的基本原则。依据《课程标准》是指命题者所选的主题,其设问要涉及《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识记、理解和活动的相关内容。不拘泥于《课程标准》,是指重视命题背景材料的新颖性、真实性,并有意识地用漫画、数据图表等,来考查考生的思维灵活性、深刻性、科学性和发散性。因此,中考复习一定要依据新《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识记、理解和活动内容进行。
二、要过好基本技能坎
中考改革的成果之一是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能力立意就是突出对考生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结构是多层次的。就应试而言,考生的能力一般要通过答题的基本技能来实现。因此,我们所说的基本技能是指考生审题、答题的基本技巧和能力,它是连接知识与应用的桥梁。我们常听到同学们抱怨:“知识我很熟,但是就不知道要怎样用它?”这正是答题的基本技能不到位的表现。
政治中考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或现实的、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来考查学生的记忆、理解和应用能力。这里的应用可以理解为: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推理、归纳、预测,分析说明成因或解决新问题。这要求我们具备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从材料和设问中找到答题方向并准确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如何提高基本技能呢?
(一)要把握答题的基本步骤
试题有式而无定式,答题有法而无定法。不同类型的试题总有一些基本的方法和一般规律可循。本书从37页至48页以专题的形式详细介绍了单选题、简答题、分析说明题、活动探究题等题型的解题步骤和技巧,在此不再详细说明。
(二)在训练中提高基本技能
一是在平时的练习中和考试中要按照解题的基本要求和程序,认真仔细地审题。二是在复习的中后期要选择近几年的中考题为典型题,并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来强化答题方法和技能,对照参考答案找出不足,通过体验、领悟,使基本技能为我所用。
三、要过好探究能力坎
探究能力就是综合运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探究、研究并加以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它是高层次的学习能力,也是从容自如应对中考所必须具备的关键性能力。过去学生往往习惯于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不会独立思考,这种被动的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中考改革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主张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体现国家意志的考试,必然会体现这种精神。
如何提高探究能力呢?
一是在主动学习中培养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认识活动中发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进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心理品质。我们要在学习的全过程中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动脑,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生疑、质疑、解疑。
二是在探究学习中养成探究问题的习惯。能力是“习”出来的,而不是老师“讲”出来的。我们要转变过去那种“等、靠、要”思想,树立主体意识,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养成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并多角度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了探究问题的习惯,才能在中考中运用自如。
三是在专题训练中培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正确处理好社会现实问题与所学知识的结合,这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内在要求,也是开卷考试命题的一个重要原则。近年来的政治中考命题有很强的专题特点,多以人们比较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为命题背景材料或切入点来创设情境,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和时政热点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根据题意对知识进行整理、重组、运用的综合能力。所以我们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分析问题的来龙去脉,探究性地解决相关的思想认识问题和现实问题,并学会举一反三,学会从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视角上去分析问题。同时,要积极参加交流、探讨、合作,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多角度、多侧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能力。平时我们也要学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己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准生活中践行道德,体验、感悟和升华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要过好思维过程和方法坎
目标决定过程与方法。中考的目标也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过程与方法,其中思维能力是诸多应试能力中的核心,思维的过程和方法是最根本的。近几年的中考考题,无论何类题型,更多地表现在对科学思维方式即基本的思维品质的考查上。那么如何提高思维品质,优化思维过程与方法呢?
(一)培养辩证思维的习惯
辩证思维的方法在政治科学习与考试过程中应用最广泛,它是指分析问题时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观点看问题,特别是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我们在分析某一事件、某一观点、某一行为时一定要坚持辩证思维,既要知其一,又要知其二;既不能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能简单地否定一切。如:“有人认为‘收入差距的存在不利于社会主义目标的实现’,请你谈谈对此观点的认识”。解答此题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既要看到收入差距的存在有利于提高效率,有利于先富,而先富带动后富,走共同富裕道路,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目标的实现的。同时,也要看到收入差距的过分悬殊,容易导致两极分化,不利于社会主义目标的实现,因此要采取必要的措施调节收入差距,防止两极分化。
(二)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指运用概念、判断进行归纳和演绎推理的能力。考生答题时,往往盲目地堆砌知识点,所答内容与设问之间关系松散,联系不紧密、不贴切,甚至答非所问,不知所云。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逻辑思维能力欠缺,不能熟练运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处理材料、整合材料、加工信息。因此,要在复习训练中掌握好归纳法、演绎法,以提高思维的严密性和准确性。
一、要过好基础知识坎
开卷考试较大地提高了政治学科能力考查的层次,着力加强了思维能力的考查力度,减少了识记再认的题量和分值,于是部分考生便产生了一种误解,以为在考试中翻一翻书就可以找到答案,却忽略了翻书必备的条件就是对教材的熟悉和整体上的把握,自觉或不自觉地忽视了对基础知识应有的重视。结果在考试时,总是“寻寻觅觅无觅处,匆匆忙忙乱翻书。慌慌张张胡乱写,悲悲惨惨没分数”。其实在知识和能力的关系上,两者是相互统一的:基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的发挥是对基础知识的运用。任何能力都是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的,能力的实质就是能否运用基础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任何能力都将成为无源之水、元本之木而无法形成。开卷考试侧重于灵活运用知识,只要准确、牢固地记忆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才能够熟练地拿来为我所用,用正确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在复习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阅读、理解教材,通过阅读教材、理解基础知识,从而熟练地掌握基本的观点,将教材装在脑海中。
什么是基础知识?基础知识主要指《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主干知识,也就是学科的核心概念、观点、原理。要过好基础知识坎,一方面,要认真阅读、理解教材,积极主动地编织知识网络,将知识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便于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认真领会、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既是编教材的依据,更是命题的依据,但依据《课程标准》,并不是拘泥于《课程标准》,这是命题的基本原则。依据《课程标准》是指命题者所选的主题,其设问要涉及《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识记、理解和活动的相关内容。不拘泥于《课程标准》,是指重视命题背景材料的新颖性、真实性,并有意识地用漫画、数据图表等,来考查考生的思维灵活性、深刻性、科学性和发散性。因此,中考复习一定要依据新《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识记、理解和活动内容进行。
二、要过好基本技能坎
中考改革的成果之一是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能力立意就是突出对考生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结构是多层次的。就应试而言,考生的能力一般要通过答题的基本技能来实现。因此,我们所说的基本技能是指考生审题、答题的基本技巧和能力,它是连接知识与应用的桥梁。我们常听到同学们抱怨:“知识我很熟,但是就不知道要怎样用它?”这正是答题的基本技能不到位的表现。
政治中考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或现实的、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来考查学生的记忆、理解和应用能力。这里的应用可以理解为: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推理、归纳、预测,分析说明成因或解决新问题。这要求我们具备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从材料和设问中找到答题方向并准确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如何提高基本技能呢?
(一)要把握答题的基本步骤
试题有式而无定式,答题有法而无定法。不同类型的试题总有一些基本的方法和一般规律可循。本书从37页至48页以专题的形式详细介绍了单选题、简答题、分析说明题、活动探究题等题型的解题步骤和技巧,在此不再详细说明。
(二)在训练中提高基本技能
一是在平时的练习中和考试中要按照解题的基本要求和程序,认真仔细地审题。二是在复习的中后期要选择近几年的中考题为典型题,并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来强化答题方法和技能,对照参考答案找出不足,通过体验、领悟,使基本技能为我所用。
三、要过好探究能力坎
探究能力就是综合运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探究、研究并加以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它是高层次的学习能力,也是从容自如应对中考所必须具备的关键性能力。过去学生往往习惯于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不会独立思考,这种被动的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中考改革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主张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体现国家意志的考试,必然会体现这种精神。
如何提高探究能力呢?
一是在主动学习中培养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认识活动中发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进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心理品质。我们要在学习的全过程中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动脑,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生疑、质疑、解疑。
二是在探究学习中养成探究问题的习惯。能力是“习”出来的,而不是老师“讲”出来的。我们要转变过去那种“等、靠、要”思想,树立主体意识,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养成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并多角度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了探究问题的习惯,才能在中考中运用自如。
三是在专题训练中培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正确处理好社会现实问题与所学知识的结合,这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内在要求,也是开卷考试命题的一个重要原则。近年来的政治中考命题有很强的专题特点,多以人们比较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为命题背景材料或切入点来创设情境,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和时政热点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根据题意对知识进行整理、重组、运用的综合能力。所以我们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分析问题的来龙去脉,探究性地解决相关的思想认识问题和现实问题,并学会举一反三,学会从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视角上去分析问题。同时,要积极参加交流、探讨、合作,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多角度、多侧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能力。平时我们也要学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己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准生活中践行道德,体验、感悟和升华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要过好思维过程和方法坎
目标决定过程与方法。中考的目标也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过程与方法,其中思维能力是诸多应试能力中的核心,思维的过程和方法是最根本的。近几年的中考考题,无论何类题型,更多地表现在对科学思维方式即基本的思维品质的考查上。那么如何提高思维品质,优化思维过程与方法呢?
(一)培养辩证思维的习惯
辩证思维的方法在政治科学习与考试过程中应用最广泛,它是指分析问题时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观点看问题,特别是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我们在分析某一事件、某一观点、某一行为时一定要坚持辩证思维,既要知其一,又要知其二;既不能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能简单地否定一切。如:“有人认为‘收入差距的存在不利于社会主义目标的实现’,请你谈谈对此观点的认识”。解答此题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既要看到收入差距的存在有利于提高效率,有利于先富,而先富带动后富,走共同富裕道路,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目标的实现的。同时,也要看到收入差距的过分悬殊,容易导致两极分化,不利于社会主义目标的实现,因此要采取必要的措施调节收入差距,防止两极分化。
(二)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指运用概念、判断进行归纳和演绎推理的能力。考生答题时,往往盲目地堆砌知识点,所答内容与设问之间关系松散,联系不紧密、不贴切,甚至答非所问,不知所云。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逻辑思维能力欠缺,不能熟练运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处理材料、整合材料、加工信息。因此,要在复习训练中掌握好归纳法、演绎法,以提高思维的严密性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