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着重分析了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评析了其主要观点,并指出社会学习理论的影响,最后指出该理论的意义。
关键词:班杜拉 社会学习
阿尔伯特·班杜拉(Ban dura ,A.) 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早年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获学士学位后,于1952 年在衣阿华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一年后, 执教于斯坦福大学,1974 年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会长。社会学习理论兴起于本世纪60 年代,班杜拉是这一理论最主要的创始人之一,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内容。1977 年出版的《社会学习理论》是他的代表作,也是至今关于这一理论的最完整、最系统的论著。
观察学习又称社会学习,是指观察别人的行为方式及其行为后果(受奖或受惩),并在某种情境下作出或避免作出与之相似的行为方式。观察学习在人类的学习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人类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通过观察,从他人那里获取新行为的信息,模仿他人的所做所为,接受他人行为的影响,因而观察学习是人们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手段。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需利用榜样示范的影响,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获取知识和行为方式,有必要研究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近几年来,关于该理论的学习非常盛行。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评析其主要观点,指出社会学习理论的影响,从而指出该理论的意义。
一、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概述
社会学习被认为是班杜拉对理解人类行为和人格的最重要的贡献。班杜拉的贡献在于对学习和行为表现作了重要的区分。行为主义者认为, 除非我们实际地参与某一行为, 否则我们无法学会这一行为。这种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 固然是人类学习中一种重要的方式, 但班杜拉认为, “那种更普遍、更有效的学习方式, 即通过观察而进行的学习却被忽视了。”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赋予了个体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技能和知识, 为创造性活动的发生提供了物质前提。其次, 示范者的创造性活动对于激发观察者的创造潜能具有重要影响。再次, 观察者对于示范作用的接受具有相当的能动性。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班杜拉指出,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理论(S-R理论)无法解释人类的观察学习现象。
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特别是人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行为的习得既受遗传因素和生理因素的制约,又受后天经验环境的影响。生理因素的影响和后天经验的影响在决定行为上微妙地交织在一起,很难将两者分开。班杜拉认为行为习得有两种不同的过程: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班杜拉把这种行为习得过程称为“通过反应的结果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直接经验的学习。另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行为的过程,班杜拉将它称之为“通过示范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间接经验的学习。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所强调的是这种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人们获得了示范活动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适当的操作。观察学习的全过程由四个阶段(或四个子过程)构成。
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的起始环节,在注意过程中,示范者行动本身的特征、观察者本人的认知特征以及观察者和示范者之间的关系等诸多因素影响着学习的效果。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 个体的观察对象几乎可以说是无边的。但除非注意并知觉榜样的明显特征, 否则是无法完成学习过程的。
在观察学习的保持阶段,示范者虽然不再出现,但他的行为仍给观察者以影响。要使示范行为在记忆中保持,需要把示范行为以符号的形式表象化。通过符号这一媒介,短暂的榜样示范就能够被保持在长时记忆中。观察者将在观察活动中获得的有关示范行为的信息以某种方式储存于记忆之中以备后用的过程。这一阶段, 主要依存于两个系统:表象系统与言语系统, 将观察获得结果内化。
观察学习的第三个阶段是动作复现过程,指把记忆中的符号和表象转换成适当的行为,即再现以前所观察到的示范行为。这一阶段主要涉及学习者的心理能力、反应临控能力及信息反馈矫正。一般而言, 学习者是通过按照榜样行为方式组织自己的反应而达到行为再现。传统的学习理论, 基于强化理论, 认为行为再生产的反应因素在外部的行为中被提取出来, 反应模式是在外围水平组合而成的。
观察学习的第四个阶段是动机过程。所谓动机过程, 是指个人因表现所学到的行为而受到激励的过程。当观察者与示范原型特征相同或相似时, 示范者的成功更易引起观察者的替代强化。
二、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影响
首先,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与“身教胜于言教”的原则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因而为教育上解释学习行为的自律问题提供了依据。教师应把学习刻苦、自觉守纪、品德优良的学生典范确立为其他学生学习的榜样,使学生沉浸在一种良好的氛围中,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从而使学生自觉向好的方向发展。同时,我们可以用优秀科学家、有成就者的事迹来教育学生,这会产生鞭策激励的巨大力量。此外,教师要为人师表,注意自己在学生面前的行为表现,为学生起到好的示范作用。
其次,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对于教育教学工作具有积极影响,尤其是对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情感,促进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对于探讨教师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学校要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为学生铺好通向成功的阶梯;教师应该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和及时肯定的评价,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欢乐,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
再次,班杜拉在论述创造性示范的影响时指出:接触多种榜样的人更具有创新性,观察学习是创造性行为的主要来源,榜样越是多样化,观察者就越有可能做出创造性的反应。这告诉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就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示范者。
而且,班杜拉理论说明社会行为是可以后天学习习得的,这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工作的要求,必须耐心,相信学生是可以培养和改进的。
另外,班杜拉提出的观察学习为教育中的示范教学、观摩教学以及教学演示等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观察学习是人们行为习得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观察学习中,示范者对学习者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示范不仅仅影响人们的行为反应,在不同类型的示范影响下,人们通过观察学习可以学到许多东西。其中包括判断标准、言语方式、概念结构、信息处理策略、认知策略、行为标准、道德判断、个性特征和新的行为方式等。在教育中的示范教学、观摩教学等方式可以为其他教学者提供一种榜样示范作用,使教学者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最后,班杜拉理论说明了强化的理论作用,强调自我调节在人类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班杜拉认为:人类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一个自我调节的过程。自我调节是个体对其自身行为施加影响的能力,而不是机械地对环境刺激作出反应的能力。自我调节与观察学习一样,都受奖惩的影响。班杜拉肯定了人的积极能动性,同时也指出个人要受到环境的部分影响,而不是可以为所欲为的完全自由的个体,是与环境交互决定的。
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意义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念揭示了人类(以及动物) 的一种极为普遍的学习形式——观察学习。在实际生活过程中, 个体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观察学习, 并且个体的知识经验、品德、态度、情感、价值观等许多方面是通过观察习得的。尤其是青少年, 他们的各方面尚未成熟, 正处于身心飞速发展时期, 其可塑性、模仿性极强。这就意味着, 观察学习更是他们成长中一种主要的学习形式。因此, 班杜拉强调观察学习, 强调观察学习中榜样的示范作用和替代性强化。这些对于实际教育工作, 尤其是针对青少年学生的品德教育工作是非常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的。
在教育中, 在生活中,父母、教师同伴、儿童身边的成年人、文学作品和大众传媒中的人物都是青少年生活中的榜样, 是其模仿的对象, 他们的言行举止、道德风貌、品德修养对青少年生活中的榜样, 是其模仿的对象, 他们的言行举止、道德风貌、品德修养对青少年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正如“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尤其是教师, 其一言一行、一舉一动、待人接物、步态手势、面部表情、服饰仪表等都会成为青少年观察模仿的对象。那么, 首先, 教师应处处严于律己, 其思想境界、道德情操等方面要成为青少年的榜样, 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以身立教。只有这样的教师才会“其身立而其教存”,以免青少年模仿与社会道德相悖的思想行为。另外,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也告诉我们, 受到奖励的行为比受惩罚的行为被模仿的可能性大。因此, 要及时肯定学生表现出的点滴良好行为, 以规范学生的行为。
参考文献:
[1] 刘华山等,《高等教育心理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2] 孔国忠,《论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及其对教育研究的启示》,《阴山学刊》,2000
[3] 张艳芬,《观察学习综述》,《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
[4] 康世刚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与数学教学》,《河西学院学报》,2005
关键词:班杜拉 社会学习
阿尔伯特·班杜拉(Ban dura ,A.) 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早年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获学士学位后,于1952 年在衣阿华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一年后, 执教于斯坦福大学,1974 年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会长。社会学习理论兴起于本世纪60 年代,班杜拉是这一理论最主要的创始人之一,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内容。1977 年出版的《社会学习理论》是他的代表作,也是至今关于这一理论的最完整、最系统的论著。
观察学习又称社会学习,是指观察别人的行为方式及其行为后果(受奖或受惩),并在某种情境下作出或避免作出与之相似的行为方式。观察学习在人类的学习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人类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通过观察,从他人那里获取新行为的信息,模仿他人的所做所为,接受他人行为的影响,因而观察学习是人们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手段。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需利用榜样示范的影响,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获取知识和行为方式,有必要研究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近几年来,关于该理论的学习非常盛行。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评析其主要观点,指出社会学习理论的影响,从而指出该理论的意义。
一、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概述
社会学习被认为是班杜拉对理解人类行为和人格的最重要的贡献。班杜拉的贡献在于对学习和行为表现作了重要的区分。行为主义者认为, 除非我们实际地参与某一行为, 否则我们无法学会这一行为。这种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 固然是人类学习中一种重要的方式, 但班杜拉认为, “那种更普遍、更有效的学习方式, 即通过观察而进行的学习却被忽视了。”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赋予了个体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技能和知识, 为创造性活动的发生提供了物质前提。其次, 示范者的创造性活动对于激发观察者的创造潜能具有重要影响。再次, 观察者对于示范作用的接受具有相当的能动性。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班杜拉指出,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理论(S-R理论)无法解释人类的观察学习现象。
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特别是人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行为的习得既受遗传因素和生理因素的制约,又受后天经验环境的影响。生理因素的影响和后天经验的影响在决定行为上微妙地交织在一起,很难将两者分开。班杜拉认为行为习得有两种不同的过程: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班杜拉把这种行为习得过程称为“通过反应的结果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直接经验的学习。另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行为的过程,班杜拉将它称之为“通过示范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间接经验的学习。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所强调的是这种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人们获得了示范活动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适当的操作。观察学习的全过程由四个阶段(或四个子过程)构成。
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的起始环节,在注意过程中,示范者行动本身的特征、观察者本人的认知特征以及观察者和示范者之间的关系等诸多因素影响着学习的效果。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 个体的观察对象几乎可以说是无边的。但除非注意并知觉榜样的明显特征, 否则是无法完成学习过程的。
在观察学习的保持阶段,示范者虽然不再出现,但他的行为仍给观察者以影响。要使示范行为在记忆中保持,需要把示范行为以符号的形式表象化。通过符号这一媒介,短暂的榜样示范就能够被保持在长时记忆中。观察者将在观察活动中获得的有关示范行为的信息以某种方式储存于记忆之中以备后用的过程。这一阶段, 主要依存于两个系统:表象系统与言语系统, 将观察获得结果内化。
观察学习的第三个阶段是动作复现过程,指把记忆中的符号和表象转换成适当的行为,即再现以前所观察到的示范行为。这一阶段主要涉及学习者的心理能力、反应临控能力及信息反馈矫正。一般而言, 学习者是通过按照榜样行为方式组织自己的反应而达到行为再现。传统的学习理论, 基于强化理论, 认为行为再生产的反应因素在外部的行为中被提取出来, 反应模式是在外围水平组合而成的。
观察学习的第四个阶段是动机过程。所谓动机过程, 是指个人因表现所学到的行为而受到激励的过程。当观察者与示范原型特征相同或相似时, 示范者的成功更易引起观察者的替代强化。
二、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影响
首先,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与“身教胜于言教”的原则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因而为教育上解释学习行为的自律问题提供了依据。教师应把学习刻苦、自觉守纪、品德优良的学生典范确立为其他学生学习的榜样,使学生沉浸在一种良好的氛围中,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从而使学生自觉向好的方向发展。同时,我们可以用优秀科学家、有成就者的事迹来教育学生,这会产生鞭策激励的巨大力量。此外,教师要为人师表,注意自己在学生面前的行为表现,为学生起到好的示范作用。
其次,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对于教育教学工作具有积极影响,尤其是对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情感,促进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对于探讨教师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学校要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为学生铺好通向成功的阶梯;教师应该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和及时肯定的评价,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欢乐,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
再次,班杜拉在论述创造性示范的影响时指出:接触多种榜样的人更具有创新性,观察学习是创造性行为的主要来源,榜样越是多样化,观察者就越有可能做出创造性的反应。这告诉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就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示范者。
而且,班杜拉理论说明社会行为是可以后天学习习得的,这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工作的要求,必须耐心,相信学生是可以培养和改进的。
另外,班杜拉提出的观察学习为教育中的示范教学、观摩教学以及教学演示等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观察学习是人们行为习得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观察学习中,示范者对学习者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示范不仅仅影响人们的行为反应,在不同类型的示范影响下,人们通过观察学习可以学到许多东西。其中包括判断标准、言语方式、概念结构、信息处理策略、认知策略、行为标准、道德判断、个性特征和新的行为方式等。在教育中的示范教学、观摩教学等方式可以为其他教学者提供一种榜样示范作用,使教学者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最后,班杜拉理论说明了强化的理论作用,强调自我调节在人类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班杜拉认为:人类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一个自我调节的过程。自我调节是个体对其自身行为施加影响的能力,而不是机械地对环境刺激作出反应的能力。自我调节与观察学习一样,都受奖惩的影响。班杜拉肯定了人的积极能动性,同时也指出个人要受到环境的部分影响,而不是可以为所欲为的完全自由的个体,是与环境交互决定的。
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意义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念揭示了人类(以及动物) 的一种极为普遍的学习形式——观察学习。在实际生活过程中, 个体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观察学习, 并且个体的知识经验、品德、态度、情感、价值观等许多方面是通过观察习得的。尤其是青少年, 他们的各方面尚未成熟, 正处于身心飞速发展时期, 其可塑性、模仿性极强。这就意味着, 观察学习更是他们成长中一种主要的学习形式。因此, 班杜拉强调观察学习, 强调观察学习中榜样的示范作用和替代性强化。这些对于实际教育工作, 尤其是针对青少年学生的品德教育工作是非常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的。
在教育中, 在生活中,父母、教师同伴、儿童身边的成年人、文学作品和大众传媒中的人物都是青少年生活中的榜样, 是其模仿的对象, 他们的言行举止、道德风貌、品德修养对青少年生活中的榜样, 是其模仿的对象, 他们的言行举止、道德风貌、品德修养对青少年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正如“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尤其是教师, 其一言一行、一舉一动、待人接物、步态手势、面部表情、服饰仪表等都会成为青少年观察模仿的对象。那么, 首先, 教师应处处严于律己, 其思想境界、道德情操等方面要成为青少年的榜样, 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以身立教。只有这样的教师才会“其身立而其教存”,以免青少年模仿与社会道德相悖的思想行为。另外,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也告诉我们, 受到奖励的行为比受惩罚的行为被模仿的可能性大。因此, 要及时肯定学生表现出的点滴良好行为, 以规范学生的行为。
参考文献:
[1] 刘华山等,《高等教育心理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2] 孔国忠,《论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及其对教育研究的启示》,《阴山学刊》,2000
[3] 张艳芬,《观察学习综述》,《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
[4] 康世刚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与数学教学》,《河西学院学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