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
引 子
时间定格在2018年7月13日凌晨,宝成铁路K227处,白雀寺隧道旁。黑漆漆的夜里,伸手不见五指。
突然,“轰——”地一声巨响,一堆石头从山上滚落。
“又塌了!”
“快跑!”
黑夜里,几个铁路汉子飞速后撤。
滚滚尘土被暴雨吞噬。有人用手电一照,线路上陡然“长”出一座小山。
这是雨夜的第二次塌方。
“灾害在继续,得上山去看看!”一个中年人说。他的话语一落,其他几个人几乎同时请战。
“我去!”
“我们一起去!”
“多一个人,多一份危险。我一个人去!”中年人的话语斩钉截铁。只见他迅速转身,抓着钢筋扶手,噌噌噌,爬上铁路旁的挡墙。
密匝匝的雨林里,手电筒的光束照见了一道簇新的裂缝,足足半尺宽。
他站在挡墙上大声疾呼:“后撤!抓紧后撤!赶快通知防护!”
挡墙下的几个人,迅速地奔向铁路外侧。
十几分钟后,又一次塌方袭来!
不约而同,几个养路人扯起嗓子嘶喊:
“主任,山崩了,快回来——”
……
历史必将记住——从2018年7月12日起,在陕西略阳境内,在巍巍秦岭南麓,在滚滚嘉陵江畔,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上千名干部职工临危不惧,鏖战16天,奏响了一曲宝成铁路抗天歌。
这是我的“责任田”
那个上山探险的汉子叫黄伟,是汉中工务段乐素河桥隧车间主任。7月12日15时左右,一接到“挡墙鼓包,拦停列车”的讯息,车间监控的他迅速赶到了现场。凭着多年的经验,他判定,事情绝不像表面鼓包那样简单。
“塌了两次了,得上山看看!”黄伟挑选了5名职工钻进了雨幕。
当上到二三十米高的时候,大家发现山体坡面有了裂缝,大约长15m、宽10cm、并有向上开裂的趋势。
黄伟的心咯噔了一下:护墙的开裂不正常,山体可能有问题!
上还是不上,黄伟有些犹豫。如果上,万一发生危险怎么办?如果不上,又怎能把险情搞清楚?
“险情必须查看,但没有必要上去太多人。”想到这,黄伟做出决定:自己一个人上去看看。
当时大家都不同意,争先恐后要陪他上去。
“谁都不用争!我是车间主任,这是我的责任田,必须是我上!”黄伟神色坚定,嘴里叼着手电,沿着边坡向上攀爬……
空中又是一道闪电,瞬间照亮了他左手的戒指。黄伟一愣,忽然意识到了什么,回转身,一把把戒指塞给丁德军,转身又向上爬去。
“啥东西?”
丁德军伸开手,伙计们也都拿着手电照着看。
“戒指,是戒指!”这一喊不打紧,一圈人的心一下都提了起来。
是的,黄伟塞给丁德军的,正是自己当年结婚的戒指。
“……老黄!老黄,你回来!”
大家的呼喊,没有让黄伟回头。
密匝匝的雨林里,手电筒的亮光扫过敦实的石墙,一道簇新的裂缝触目惊心,宽度半尺多,错台一尺多,还隐隐约约听到山体内部有种撕裂涌动的声响,要出事,要出大事!黄伟使尽全身力气往下喊:“后撤!后撤!赶快下山,通知防護!”
接到预警通知的兄弟,一边汇报险情,通知防护,一边焦急的等待黄伟归来。可左等右等不见人。
这时,又一次塌方袭来!
山在颤抖!
地在颤抖!
宝成大动脉也在颤抖!
他们简直不敢相信,才短短几分钟,山崩了!线路被掩埋了!
多亏有黄伟!如果没有他及时预警,现在大家谁还能站在这里?可是,他们面面相觑,却又突然不约而同地扯起嗓子嘶喊:“黄伟,黄伟,快回来——”
雨夜无声。回应他们的,只有哗哗哗的雨声……
黄伟没有下山。
风雨交加的夜晚,黄伟又往上爬了40多米,一直爬到北坡的顶端,没有发现新的险情。
黄伟松了一口气,准备下山。但刚走了两步,他又停了下来:不对呀,挡墙上方山体没变化,那裂缝咋来的?
不在北边,难道在南边?瞬间,黄伟倒吸了一口冷气。
南边还去不?可如果往南走,万一山体不安全怎么办?
走!继续往南走!上山不就是为了看清看全么?黄伟咬了咬牙,毅然往白雀寺隧道上方的南口走去!
果然,走了不到30米,黄伟就发现了一个深坑:二十米长、六七米宽,足足有两间房子那么大!
“我的天,这么严重!是新塌痕!说明山体在变化!”黄伟有些慌乱,手机拍照时,整个身子都在发抖。
“快呀,快点传回去,快点传回去……”黄伟边发微信边在心里祈祷。
略阳水灾
塌陷的地方是在略阳境内。
略阳位于陕西西南,傍水而生的县城,有嘉陵江、玉带河、八渡河三河交汇。碧玉一样的江水,滋养着一方百姓,也带来非人力可控的灾难。1827年,略阳遭遇特大洪水,成为一片泽国,林则徐现场勘灾,划拨巨款迁建新城;1981年,汹涌的江水漫城而过,国务院领导亲临查灾。
历史在改变,却常常有着惊人的相似。
2018年小暑时节,略阳的水患,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大汛的征兆从6月起就初现端倪。
7月的雨情更加肆虐。
9日,如注暴雨倾盆而下。11日,嘉陵江略阳段水位超出警戒值。当日13时,洪峰从略阳过境,水流量达每秒5100立方米。 一时间,美丽的山城略阳,一半江水一半城。
山城被淹,略阳告急!
公路中断。通信中断。供电中断。
乡亲们避着风雨中急着逃生,铁路人却迎着风雨急着排险。
拦停列车
黄伟探险的这条宝成铁路,已整整运营一个甲子。这条铁路沿秦岭主峰从秦入蜀,是一条典型的山区铁路。每到汛期,塌方落石灾害频发。1981年特大洪水,这条铁路宝鸡至广元段相继发生百余处严重水害,历时两个月抢险成功。2008年“5·12”汶川地震,这条铁路历尽劫波,震后山体更为松动。每逢恶劣天气,铁路人的心都提在了嗓子眼上。
12日,陕西境内持续暴雨。
凌晨5时,宝成铁路王家沱至乐素河间升级为红色预警……
接到预警信息,全天候车间监控的黄伟立即安排人员加密雨中巡查。
12时许,检查人员到达宝成铁路王家沱至乐素河间227公里410米至413米处。丁德军发现线路挡墙不对劲,仔细一看,2米高处,墙体外凸,鼓了一个大包。
“快,联系司机,立即停车!”丁德军通过对讲机向防护员下令。
“嗞”的一声,列车被拦停在226公里加800米处。
15时左右,黄伟赶到现场。挡墙鼓包部分经妥善处置,区间线路开通。17时22分,41036次列车以每小时45公里的限速通过。
悬崖脱险
让我们把镜头再次聚焦到发现下陷坑的黄伟身上。那个下陷坑让黄伟瞬间打了个激灵。险情严重,得赶紧下山报告。黄伟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山下奔跑。
丛林深深,雨夜沉沉。漆黑的雨夜,没多久,黄伟迷路了。
就在黄伟迷路的同时,7月13日2时许,山体发生第三次大崩塌,2000多立方米泥石“哗”地掩埋了线路。
暴雨在倾泻,山体在崩塌,手机信号时通时断。接二连三收到黄伟险情传输的干部职工在山下等得心急如焚。
不停有人给黄伟打电话,电话一直通着,但是没有人接听。
正等得焦急时,宝鸡供电段乐素河接触网工区打来电话:“快去救人,黄伟吊在隧道南口的悬崖上。”
职工们一下子簇拥上来,纷纷请求上山救人。丁德军带着4名工友,背上安全绳,一转身冲进了雨林。
二十分钟后,当他们攀上一面陡峭的岩石时,立即发现不远的前方有一束光亮。
那是黄伟的求救信号。此刻,吊在树上的黄伟,两只手紧紧地抱着树干,左腿卡在一根枝杈上,唯有插在口袋里的手电筒光打向高处,发出营救的位置信息。
看到工友,黄伟分外激动:“赶紧下山报告,这座山还要塌,半山腰陷了一个坑,险情非常严重。”
原来,黄伟怕山体马上崩塌,急着下山报告险情,由于天黑路滑,一不小心,一下子重重地摔倒在地,左脚崴伤非常严重。
黄伟几次想停下来歇歇。可他不敢,他不知道自己脚下的这座山何时会坍塌。他一遍遍在心里对自己说:“不行,你必须要活着,要尽快把险情传回去……”他咬着牙,一瘸一拐坚持往前走。
突然,他的手电光照不着路了,瞬间的失重,让他一下清醒了许多,一把抱住身旁的树。
黄伟并不知道,跌跌撞撞中,自己稀里糊涂地已经走到了悬崖边上。
没有路,脚又受伤了,黄伟被困在一棵树上,情况十分危急。忽然,他看到山下轨道车头灯耀眼的光柱,生的希望又促使他扯起嗓子大声呼救。
13日凌晨4时许,黄伟被顺利救下山来。他们刚刚下山,背后“轰隆”一声巨响,原本掩盖了一半的白雀寺隧道北口徹底被掩埋。
山真的崩了!
黄伟的双臂、脸颊被荆棘划出了一道道血痕,左脚肿得看不见脚踝。工友们看到他,都异常的激动和兴奋。
当他知道,险情都已汇报,防护都已做好,尤其是由于他预警及时,没有一人伤亡时,黄伟觉得自己冒的这趟险值了。
随后的几个小时里,黄伟检查并预警过的山体连续发生崩塌60多次。
一场艰苦卓绝的抢险硬仗拉开了序幕。
我来打头阵
险情发生后,集团公司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成立抢险指挥部,党委书记、董事长刘生荣,总经理池毓敢任组长,第一时间调度所快速组织抢险。
白雀寺隧道旁,从中国铁路总公司风尘仆仆赶来的技术专家,从其他站区连夜抵达现场的集团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在雨中巡查、发现灾害的相关站段党员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也就地驻扎,成立起现场抢险指挥部。
工务、供电、车务、通信、生活、防疫等系统的20多个单位、一支支抢险队伍风雨兼程赶来。
在简陋的红帐篷里,在临时支起的小木桌上,山体、挡墙、隧道、线路等多方信息汇聚到一起。
13日凌晨,现场抢险方案确定:组建临时线路所,及时运送抢险物资;调遣大型机械,快速清理线路塌方;成立“蜘蛛人”排险队,从上至下进行刷方,清理活石危石。并一再强调,必须确保人身安全,严防次生灾害发生。
悬崖刷方
抢险方案中,刷方首当其冲,迫在眉睫。
刷方又叫清方,是为了防治山坡岩体或土体受地面水或地下水活动影响而整体下滑所采取的措施。
可要在滑塌的猫儿山刷方,难是其次,更重要的是险,危险。
这个险,险在山体崩塌依然没有停止,险在头上还有太多的危石未被清理,险在半空的树桩树根随地都是,险在脚下是浊浪滚滚的嘉陵江……
刷方确实危险,可不刷方,抢险立体化抢通作业如何展开?地面安全风险的防范谁来保证?
一场新的硬仗摆在了黄伟面前。守护宝成铁路大动脉的铁路人,肩负着铁路安全畅通的重责,不能退缩,也永远不会退缩。
这面山坡有150米高,坡面几乎90度,刷方时需要上到山顶,把安全绳一头绑在山顶的大树上,一头系在刷方人的腰上,用土镐和撬棍把塌体上危石、活石、悬空的树根桩,一点一点地往下撬。 要想刷方,先得上山。
可陡峭的山体杂木丛生,处处峭壁,根本没有上山的路。
“没有路,我们修!就算是悬崖峭壁,我们也要攀上去!”黄伟再次主动请缨,带领队员在近70度的山林坡面上抢修上山小道。
“开路勇士”每人背着40斤的安全绳、安全桩和土稿、撬棍,手拿砍刀、铁锤,硬是一米一米地向着山顶进发。
荆棘丛生的猫儿山,最窄的地方仅能容得下一只脚,很多地方直上直下。大家手抓杂草,脚蹬岩石,陡峭处,他们用土镐刨出个窝来,再拿撬棍插进去撑住,人站在撬棍上继续开路。有的地方实在过于陡峭,他们采取掏台阶、打安全桩、绑安全绳的办法,连接成上山的小道。几个人密切配合,花了整整4个小时,硬是从无人处开出了一条羊肠小道。
勇士们在前开路,修路人紧跟其后。抢险的工友带着工具,沿着勇士开出的路继续扩路、固路,他们或砍伐树木捆绑成路,或袋装土石垫成台阶,或绑扎绳索以供攀爬,一米,又一米,一截,又一截,终于建成了约1.8公里的“之”字型上山小道。
上山的小路修通了,可新的考验又来了。
刷方坡面接近90度,脚下嘉陵江洪水滔天,头顶落石危石不断,连续多日降雨,山体极不稳定,随时可能再次崩塌。大家彼此打量,都很害怕。
黄伟看出了大家的犹豫,又一次站了出来。
“我是党员我先上!你们跟着我,我来打头阵。”
黄伟也没想到,当他戴好安全帽、绑好安全绳第一个站在悬崖边上时,自己也有些头晕了。可他心里清楚:如果他退缩了,肯定就没人下了。横下心,带头下!
黄伟的话就像燎原的火种,瞬间点燃了大家的斗志。
大家一手抓绳,一手抓撬棍,慢慢地从滑坡边缘下去,坡面上到处都是尖锐的岩石,一不小心就会划破手臂。整个作业过程身体几乎悬空,需要在放绳的瞬间迅速找到落脚点,才能使身体保持平衡。撬石过程全靠腰部力量支撑,体力消耗太大。远远地看,他们就像一个个“蜘蛛人”,身体悬空、挥舞撬棍、猛戳石缝,来来回回十几次,危石就破碎滚落下来。
山区气候多变,一会烈日暴晒,一会暴雨倾盆,“蜘蛛人”每天都要下去清理危石,每下去一趟,得三四十分钟。刷方确实苦,确实累,但没有一个人退缩。
险情再升级
清理危石的过程也是险情不断发生的过程,几次刚刚清理出的隧道口,瞬间又被塌方掩埋了。
降雨不止,塌方不止,崩塌体坡面的危石、活石、树木的清理也一刻不止。
衣衫,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崩塌体,挖了又塌,塌了再挖。
隧道北口,看见了又堵,堵上了再挖开。
从7月12日至16日,抢险的过程就是一个山体不断崩坍的过程。雨下着下着,山就塌了;挖掘机挖着挖着,山又塌了。短短5天时间,大的紧急撤离就达11次之多。
7月13日晚,现场再次大面积塌方,刚刚露出的隧道口又被埋了个严严实实,宝鸡供电段现场一台照明设备被掩埋。
7月14日,一天下了三场暴雨,所有移动通讯设备全部中断。
7月15日,暴雨“哗”地来了,把地皮浇透,又“哗”地走了。当烈日刚刚钻出云层时,噼里啪啦,暴雨又来了。
喝饱了水的山体,泥土越发鼓胀,塌方、碎石滚落不停,现场抢险一次次被迫停止。
一次次希望,一次次失望,一次次失望,又点燃一次次希望……每塌方一次,现场抢险方案就不得不重新调整一次。
无畏彰显忠诚,奉献诠释初心。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只知道你为了谁……
这是怎样的一支队伍啊,昨夜归来,累得灰头土脸,瘫倒如泥,可到了翌日清晨,却人人奋勇争先,个个不甘落后。
线路不通不下山,西铁精神西铁人。
“蜘蛛人”悬崖排险。
“摆渡人”日夜抢运。
“开路人”风雨兼程。
“点灯人”通宵奋战。
黄伟如此,蜘蛛人如此,抢险现场的千名勇士依然如此。
“担山人”把成千上万吨的水泥、沙子、钢筋、钢管、架板、防护网,一步步、一件件扛运上山。
“喷浆人”要在山体外层喷上水泥浆,形成稳固的外壳。他们在给崩塌的坡面披上“铠甲”的同时,自己全身也披上了“铠甲”。
“钻山人”把锚杆插进峭壁上的钻孔里,灌入水泥浆,牢牢牵住防护网。
“网山人”为山体危石穿上“防护衣”,套上“金钟罩”,网住了山,也网住了旅客安全和列车安全。
抢险现场,上山的号子此起彼伏,犹如古战场上两军厮杀的鼓角争鸣。山巅的党旗、团旗迎风猎猎飘扬,又如冲锋在前的军旗战旗。
7月14日、15日,接连两天苦战,白雀寺隧道北口再次露出了微光。山上坡面危石已经全部清理完毕,线路开通就在眼前。
现场抢险指挥部研究决定:各相关单位按照分工,倒排进度,落实责任,做好开通准备。
7月16日21时30分,一切工作准备就绪。现场抢险指挥部人员开完夜班碰头会,相伴走出红帐篷。
雨后初晴的白雀寺月明星稀,嘉陵江似乎也变得格外温柔。连日来,这些几乎没怎么合过眼的指挥者们,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不约而同地说了句:“真不容易啊!”
的确不容易。5天鏖战,不舍昼夜。按正常进度,明天就可以喷浆、铺设防护网了,线路即将开通,奋战数天的将士们终于可以回家睡个囫囵觉了。容易吗,太不容易了!
幸福的感觉还没来得及仔细品味,对讲机里忽然传来了方俊奇嘶哑的声音:“塌了,白雀寺隧道又塌了……”
大家奔到隧道前,山體还在“哗哗”地坍塌,白雀寺隧道北口在第三次露头后,再一次被掩埋。
接到撤离消息的黄伟心中涌起难言的失落。他实在想不通,这次抢险怎么这么难?秦岭啊,猫儿山啊,你到底还想怎么样?! 人生的战场无所不在,但无论什么样的战斗都有一个共性——大战前夕最寂静,静得像平安夜。
猫儿山也不例外。这个大战初停的夜晚,月朗星稀,虫声唧唧。换休的职工浑身像散了架一样,横七竖八地歪倒在避车洞四周。一位女职工倒在荆条筐里睡着了,顾不上了往日的淑女形象;一位男职工躺在一堆料具上打起了酣,手上还夹着没有点着的烟;一名抢险队员把绳子垫在屁股下,头靠着白雀寺明洞,外面的雨水沿着洞壁淌下来,打湿了头发,他睡得浑然不觉……
黄伟走出隧道,默默地环视着或坐或卧酣然入梦的工友,他的脚步放得很轻,很轻,生怕一不小心,惊扰了这群刚刚入睡的勇士。
他在心里默默地祈盼:这奔腾不息的嘉陵江水啊,你能不能放慢脚步,让这些抢险的勇士酣然入梦?这落石不断的秦岭山啊,你能不能不再肆虐瘋狂,让这连接西北西南的国之动脉早日畅通?
夫妻相会
7月15日,抢险现场,汉中工务段后勤小分队新增了一名女队员——叶静。她自愿报名给一线的工友们送饭。当然,她的心里还藏着另一份小心思。
晚饭时刻,又一批抢险队员筋疲力尽地从山上下来,叶静端着饭盒在路口焦急地等候。远远看着黄伟一瘸一拐地往下走,叶静一路小跑迎了上去。
20多天不见,黄伟瘦了不止一圈,胡子拉碴,浑身是土,就连眉毛上都是厚厚的一层。身上的工服,白花花的汗渍一圈压着一圈。左脚肿胀得脚踝像个发面团!
埋头看路的黄伟忽然看到了叶静,满是惊喜:“你怎么来了,什么时候来的?”
“我来送饭,顺便过来看看你。两天了,今天你才下来!”叶静递上打好的饭菜,不小心碰到了黄伟的手,疼得黄伟忍不住“吸溜”了一声。
“怎么了,我看看……”叶静捧起他的手,只见手上满是血口子,不由心疼地掉下了眼泪。
黄伟急忙哄着她:“别哭别哭,别人看见了会笑话的。”
叶静擦了擦泪,帮他在左脚踝上喷了止痛药,像在质问,又像在自言自语:“上山的时候,你让人把结婚戒指带给我,啥意思?”
黄伟嘿嘿地陪着笑:“没什么,就是怕弄丢了,让你先保存着……”
“让我先保存着,谁信呢?你那点小心思,我还不知道。干起活来不要命,不管不顾的……”叶静的声音有些哽咽:“以后干活可别这么猛了,如果真有什么意外,你让我们娘俩怎么过?”
黄伟笑着,一连声地答应着。
看着妻子那无奈、心疼、还闪着泪花的眼睛,黄伟心里五味杂陈,非常愧疚。叶静告诉黄伟,她每天会跟随后勤小分队到现场,趁吃饭时间给他喷喷活血止痛药。
相思很长,相聚却总是很短。
告别叶静,黄伟又当上了蜘蛛人。累了的时候,他会下意识的向山下的人群中张望,虽然他什么都看不到,但他知道,那里有他最亲最亲的人在。
鏖战功成
猫儿山的再次垮塌引来了更多的专家来到现场勘察会诊。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宝成铁路抢险技术专家组组长张玉芳,用三句话总结了猫儿山地质的特别。
“高、陡、险、峻。”
“风化程度大。”
“反复崩塌。”
专家们肯定了前期清理崩塌体等抢险方案,并将作业面划分为12个区域,采取治、防、测并举的立体化措施,自上而下处理险情。
清除松动的岩土危石,意即刷方减载,通俗讲就是给大山“剃头”,要将崩塌体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削掉。
“十几万立方米土石要清理,人工至少得一个月;10台挖掘机,24小时不喘气,得干10天!”专家预测。
大型施工机械必须上山。而铁路人要攻坚的猫儿山仅有数天前抢修的一条“栈道”。
不向困难低头!不向灾难弯腰!打通机械上山通道!
7月18日凌晨4时,宝成铁路抢险的另一个战场拉开序幕。抢险人员抵达白雀寺隧道南口,拟开出一条机械上山之路。
抢险人员驾驶着1号挖掘机,开足马力,向前进,向前进。
白雀寺隧道南口,由山洪冲刷形成的那道自然沟槽,如今成了机械上山的天然“路基”。
“之”字形通道,蜿蜒向上,义无反顾。
岩石太硬,凿不动,砸不开,怎么办?
一边爆破,一边挺进,爆一点,挖一点,垫一点,走一点,山路不断向上延伸。
喷薄的朝阳从山后跃出,霞光映红了勇士的脸庞,那脸上的坚毅和果敢,分外庄严肃穆。
一个昼夜之后,7月19日17时许,一条长约400米的上山便道修成,机械上山通道打通!1号挖掘机登上山顶!
因上山沟槽变大,第二台挖掘机迟迟开不上去,抢险人员灵机一动,由1号挖掘机伸出挖斗,“手挽手”把后面的拽上山。
随后,9台挖掘机陆续奔上猫儿山,开向山顶。
至此,勇敢睿智的西铁人,在原本无路的猫儿山,相继打通了北坡人工抢修“栈道”和南坡机械上山便道。
艰苦鏖战的西铁人,在白雀寺隧道北口第5次被掩埋后,向猫儿山发起总攻。
人心齐,泰山移。
2018年7月28日17时,伴随21010次货物列车通过白雀寺隧道的一声长鸣,标志着已经中断了16天的入川大动脉——宝成铁路胜利抢通。
那一刻,黄伟的泪水夺眶而出。
——鲁迅
引 子
时间定格在2018年7月13日凌晨,宝成铁路K227处,白雀寺隧道旁。黑漆漆的夜里,伸手不见五指。
突然,“轰——”地一声巨响,一堆石头从山上滚落。
“又塌了!”
“快跑!”
黑夜里,几个铁路汉子飞速后撤。
滚滚尘土被暴雨吞噬。有人用手电一照,线路上陡然“长”出一座小山。
这是雨夜的第二次塌方。
“灾害在继续,得上山去看看!”一个中年人说。他的话语一落,其他几个人几乎同时请战。
“我去!”
“我们一起去!”
“多一个人,多一份危险。我一个人去!”中年人的话语斩钉截铁。只见他迅速转身,抓着钢筋扶手,噌噌噌,爬上铁路旁的挡墙。
密匝匝的雨林里,手电筒的光束照见了一道簇新的裂缝,足足半尺宽。
他站在挡墙上大声疾呼:“后撤!抓紧后撤!赶快通知防护!”
挡墙下的几个人,迅速地奔向铁路外侧。
十几分钟后,又一次塌方袭来!
不约而同,几个养路人扯起嗓子嘶喊:
“主任,山崩了,快回来——”
……
历史必将记住——从2018年7月12日起,在陕西略阳境内,在巍巍秦岭南麓,在滚滚嘉陵江畔,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上千名干部职工临危不惧,鏖战16天,奏响了一曲宝成铁路抗天歌。
这是我的“责任田”
那个上山探险的汉子叫黄伟,是汉中工务段乐素河桥隧车间主任。7月12日15时左右,一接到“挡墙鼓包,拦停列车”的讯息,车间监控的他迅速赶到了现场。凭着多年的经验,他判定,事情绝不像表面鼓包那样简单。
“塌了两次了,得上山看看!”黄伟挑选了5名职工钻进了雨幕。
当上到二三十米高的时候,大家发现山体坡面有了裂缝,大约长15m、宽10cm、并有向上开裂的趋势。
黄伟的心咯噔了一下:护墙的开裂不正常,山体可能有问题!
上还是不上,黄伟有些犹豫。如果上,万一发生危险怎么办?如果不上,又怎能把险情搞清楚?
“险情必须查看,但没有必要上去太多人。”想到这,黄伟做出决定:自己一个人上去看看。
当时大家都不同意,争先恐后要陪他上去。
“谁都不用争!我是车间主任,这是我的责任田,必须是我上!”黄伟神色坚定,嘴里叼着手电,沿着边坡向上攀爬……
空中又是一道闪电,瞬间照亮了他左手的戒指。黄伟一愣,忽然意识到了什么,回转身,一把把戒指塞给丁德军,转身又向上爬去。
“啥东西?”
丁德军伸开手,伙计们也都拿着手电照着看。
“戒指,是戒指!”这一喊不打紧,一圈人的心一下都提了起来。
是的,黄伟塞给丁德军的,正是自己当年结婚的戒指。
“……老黄!老黄,你回来!”
大家的呼喊,没有让黄伟回头。
密匝匝的雨林里,手电筒的亮光扫过敦实的石墙,一道簇新的裂缝触目惊心,宽度半尺多,错台一尺多,还隐隐约约听到山体内部有种撕裂涌动的声响,要出事,要出大事!黄伟使尽全身力气往下喊:“后撤!后撤!赶快下山,通知防護!”
接到预警通知的兄弟,一边汇报险情,通知防护,一边焦急的等待黄伟归来。可左等右等不见人。
这时,又一次塌方袭来!
山在颤抖!
地在颤抖!
宝成大动脉也在颤抖!
他们简直不敢相信,才短短几分钟,山崩了!线路被掩埋了!
多亏有黄伟!如果没有他及时预警,现在大家谁还能站在这里?可是,他们面面相觑,却又突然不约而同地扯起嗓子嘶喊:“黄伟,黄伟,快回来——”
雨夜无声。回应他们的,只有哗哗哗的雨声……
黄伟没有下山。
风雨交加的夜晚,黄伟又往上爬了40多米,一直爬到北坡的顶端,没有发现新的险情。
黄伟松了一口气,准备下山。但刚走了两步,他又停了下来:不对呀,挡墙上方山体没变化,那裂缝咋来的?
不在北边,难道在南边?瞬间,黄伟倒吸了一口冷气。
南边还去不?可如果往南走,万一山体不安全怎么办?
走!继续往南走!上山不就是为了看清看全么?黄伟咬了咬牙,毅然往白雀寺隧道上方的南口走去!
果然,走了不到30米,黄伟就发现了一个深坑:二十米长、六七米宽,足足有两间房子那么大!
“我的天,这么严重!是新塌痕!说明山体在变化!”黄伟有些慌乱,手机拍照时,整个身子都在发抖。
“快呀,快点传回去,快点传回去……”黄伟边发微信边在心里祈祷。
略阳水灾
塌陷的地方是在略阳境内。
略阳位于陕西西南,傍水而生的县城,有嘉陵江、玉带河、八渡河三河交汇。碧玉一样的江水,滋养着一方百姓,也带来非人力可控的灾难。1827年,略阳遭遇特大洪水,成为一片泽国,林则徐现场勘灾,划拨巨款迁建新城;1981年,汹涌的江水漫城而过,国务院领导亲临查灾。
历史在改变,却常常有着惊人的相似。
2018年小暑时节,略阳的水患,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大汛的征兆从6月起就初现端倪。
7月的雨情更加肆虐。
9日,如注暴雨倾盆而下。11日,嘉陵江略阳段水位超出警戒值。当日13时,洪峰从略阳过境,水流量达每秒5100立方米。 一时间,美丽的山城略阳,一半江水一半城。
山城被淹,略阳告急!
公路中断。通信中断。供电中断。
乡亲们避着风雨中急着逃生,铁路人却迎着风雨急着排险。
拦停列车
黄伟探险的这条宝成铁路,已整整运营一个甲子。这条铁路沿秦岭主峰从秦入蜀,是一条典型的山区铁路。每到汛期,塌方落石灾害频发。1981年特大洪水,这条铁路宝鸡至广元段相继发生百余处严重水害,历时两个月抢险成功。2008年“5·12”汶川地震,这条铁路历尽劫波,震后山体更为松动。每逢恶劣天气,铁路人的心都提在了嗓子眼上。
12日,陕西境内持续暴雨。
凌晨5时,宝成铁路王家沱至乐素河间升级为红色预警……
接到预警信息,全天候车间监控的黄伟立即安排人员加密雨中巡查。
12时许,检查人员到达宝成铁路王家沱至乐素河间227公里410米至413米处。丁德军发现线路挡墙不对劲,仔细一看,2米高处,墙体外凸,鼓了一个大包。
“快,联系司机,立即停车!”丁德军通过对讲机向防护员下令。
“嗞”的一声,列车被拦停在226公里加800米处。
15时左右,黄伟赶到现场。挡墙鼓包部分经妥善处置,区间线路开通。17时22分,41036次列车以每小时45公里的限速通过。
悬崖脱险
让我们把镜头再次聚焦到发现下陷坑的黄伟身上。那个下陷坑让黄伟瞬间打了个激灵。险情严重,得赶紧下山报告。黄伟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山下奔跑。
丛林深深,雨夜沉沉。漆黑的雨夜,没多久,黄伟迷路了。
就在黄伟迷路的同时,7月13日2时许,山体发生第三次大崩塌,2000多立方米泥石“哗”地掩埋了线路。
暴雨在倾泻,山体在崩塌,手机信号时通时断。接二连三收到黄伟险情传输的干部职工在山下等得心急如焚。
不停有人给黄伟打电话,电话一直通着,但是没有人接听。
正等得焦急时,宝鸡供电段乐素河接触网工区打来电话:“快去救人,黄伟吊在隧道南口的悬崖上。”
职工们一下子簇拥上来,纷纷请求上山救人。丁德军带着4名工友,背上安全绳,一转身冲进了雨林。
二十分钟后,当他们攀上一面陡峭的岩石时,立即发现不远的前方有一束光亮。
那是黄伟的求救信号。此刻,吊在树上的黄伟,两只手紧紧地抱着树干,左腿卡在一根枝杈上,唯有插在口袋里的手电筒光打向高处,发出营救的位置信息。
看到工友,黄伟分外激动:“赶紧下山报告,这座山还要塌,半山腰陷了一个坑,险情非常严重。”
原来,黄伟怕山体马上崩塌,急着下山报告险情,由于天黑路滑,一不小心,一下子重重地摔倒在地,左脚崴伤非常严重。
黄伟几次想停下来歇歇。可他不敢,他不知道自己脚下的这座山何时会坍塌。他一遍遍在心里对自己说:“不行,你必须要活着,要尽快把险情传回去……”他咬着牙,一瘸一拐坚持往前走。
突然,他的手电光照不着路了,瞬间的失重,让他一下清醒了许多,一把抱住身旁的树。
黄伟并不知道,跌跌撞撞中,自己稀里糊涂地已经走到了悬崖边上。
没有路,脚又受伤了,黄伟被困在一棵树上,情况十分危急。忽然,他看到山下轨道车头灯耀眼的光柱,生的希望又促使他扯起嗓子大声呼救。
13日凌晨4时许,黄伟被顺利救下山来。他们刚刚下山,背后“轰隆”一声巨响,原本掩盖了一半的白雀寺隧道北口徹底被掩埋。
山真的崩了!
黄伟的双臂、脸颊被荆棘划出了一道道血痕,左脚肿得看不见脚踝。工友们看到他,都异常的激动和兴奋。
当他知道,险情都已汇报,防护都已做好,尤其是由于他预警及时,没有一人伤亡时,黄伟觉得自己冒的这趟险值了。
随后的几个小时里,黄伟检查并预警过的山体连续发生崩塌60多次。
一场艰苦卓绝的抢险硬仗拉开了序幕。
我来打头阵
险情发生后,集团公司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成立抢险指挥部,党委书记、董事长刘生荣,总经理池毓敢任组长,第一时间调度所快速组织抢险。
白雀寺隧道旁,从中国铁路总公司风尘仆仆赶来的技术专家,从其他站区连夜抵达现场的集团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在雨中巡查、发现灾害的相关站段党员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也就地驻扎,成立起现场抢险指挥部。
工务、供电、车务、通信、生活、防疫等系统的20多个单位、一支支抢险队伍风雨兼程赶来。
在简陋的红帐篷里,在临时支起的小木桌上,山体、挡墙、隧道、线路等多方信息汇聚到一起。
13日凌晨,现场抢险方案确定:组建临时线路所,及时运送抢险物资;调遣大型机械,快速清理线路塌方;成立“蜘蛛人”排险队,从上至下进行刷方,清理活石危石。并一再强调,必须确保人身安全,严防次生灾害发生。
悬崖刷方
抢险方案中,刷方首当其冲,迫在眉睫。
刷方又叫清方,是为了防治山坡岩体或土体受地面水或地下水活动影响而整体下滑所采取的措施。
可要在滑塌的猫儿山刷方,难是其次,更重要的是险,危险。
这个险,险在山体崩塌依然没有停止,险在头上还有太多的危石未被清理,险在半空的树桩树根随地都是,险在脚下是浊浪滚滚的嘉陵江……
刷方确实危险,可不刷方,抢险立体化抢通作业如何展开?地面安全风险的防范谁来保证?
一场新的硬仗摆在了黄伟面前。守护宝成铁路大动脉的铁路人,肩负着铁路安全畅通的重责,不能退缩,也永远不会退缩。
这面山坡有150米高,坡面几乎90度,刷方时需要上到山顶,把安全绳一头绑在山顶的大树上,一头系在刷方人的腰上,用土镐和撬棍把塌体上危石、活石、悬空的树根桩,一点一点地往下撬。 要想刷方,先得上山。
可陡峭的山体杂木丛生,处处峭壁,根本没有上山的路。
“没有路,我们修!就算是悬崖峭壁,我们也要攀上去!”黄伟再次主动请缨,带领队员在近70度的山林坡面上抢修上山小道。
“开路勇士”每人背着40斤的安全绳、安全桩和土稿、撬棍,手拿砍刀、铁锤,硬是一米一米地向着山顶进发。
荆棘丛生的猫儿山,最窄的地方仅能容得下一只脚,很多地方直上直下。大家手抓杂草,脚蹬岩石,陡峭处,他们用土镐刨出个窝来,再拿撬棍插进去撑住,人站在撬棍上继续开路。有的地方实在过于陡峭,他们采取掏台阶、打安全桩、绑安全绳的办法,连接成上山的小道。几个人密切配合,花了整整4个小时,硬是从无人处开出了一条羊肠小道。
勇士们在前开路,修路人紧跟其后。抢险的工友带着工具,沿着勇士开出的路继续扩路、固路,他们或砍伐树木捆绑成路,或袋装土石垫成台阶,或绑扎绳索以供攀爬,一米,又一米,一截,又一截,终于建成了约1.8公里的“之”字型上山小道。
上山的小路修通了,可新的考验又来了。
刷方坡面接近90度,脚下嘉陵江洪水滔天,头顶落石危石不断,连续多日降雨,山体极不稳定,随时可能再次崩塌。大家彼此打量,都很害怕。
黄伟看出了大家的犹豫,又一次站了出来。
“我是党员我先上!你们跟着我,我来打头阵。”
黄伟也没想到,当他戴好安全帽、绑好安全绳第一个站在悬崖边上时,自己也有些头晕了。可他心里清楚:如果他退缩了,肯定就没人下了。横下心,带头下!
黄伟的话就像燎原的火种,瞬间点燃了大家的斗志。
大家一手抓绳,一手抓撬棍,慢慢地从滑坡边缘下去,坡面上到处都是尖锐的岩石,一不小心就会划破手臂。整个作业过程身体几乎悬空,需要在放绳的瞬间迅速找到落脚点,才能使身体保持平衡。撬石过程全靠腰部力量支撑,体力消耗太大。远远地看,他们就像一个个“蜘蛛人”,身体悬空、挥舞撬棍、猛戳石缝,来来回回十几次,危石就破碎滚落下来。
山区气候多变,一会烈日暴晒,一会暴雨倾盆,“蜘蛛人”每天都要下去清理危石,每下去一趟,得三四十分钟。刷方确实苦,确实累,但没有一个人退缩。
险情再升级
清理危石的过程也是险情不断发生的过程,几次刚刚清理出的隧道口,瞬间又被塌方掩埋了。
降雨不止,塌方不止,崩塌体坡面的危石、活石、树木的清理也一刻不止。
衣衫,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崩塌体,挖了又塌,塌了再挖。
隧道北口,看见了又堵,堵上了再挖开。
从7月12日至16日,抢险的过程就是一个山体不断崩坍的过程。雨下着下着,山就塌了;挖掘机挖着挖着,山又塌了。短短5天时间,大的紧急撤离就达11次之多。
7月13日晚,现场再次大面积塌方,刚刚露出的隧道口又被埋了个严严实实,宝鸡供电段现场一台照明设备被掩埋。
7月14日,一天下了三场暴雨,所有移动通讯设备全部中断。
7月15日,暴雨“哗”地来了,把地皮浇透,又“哗”地走了。当烈日刚刚钻出云层时,噼里啪啦,暴雨又来了。
喝饱了水的山体,泥土越发鼓胀,塌方、碎石滚落不停,现场抢险一次次被迫停止。
一次次希望,一次次失望,一次次失望,又点燃一次次希望……每塌方一次,现场抢险方案就不得不重新调整一次。
无畏彰显忠诚,奉献诠释初心。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只知道你为了谁……
这是怎样的一支队伍啊,昨夜归来,累得灰头土脸,瘫倒如泥,可到了翌日清晨,却人人奋勇争先,个个不甘落后。
线路不通不下山,西铁精神西铁人。
“蜘蛛人”悬崖排险。
“摆渡人”日夜抢运。
“开路人”风雨兼程。
“点灯人”通宵奋战。
黄伟如此,蜘蛛人如此,抢险现场的千名勇士依然如此。
“担山人”把成千上万吨的水泥、沙子、钢筋、钢管、架板、防护网,一步步、一件件扛运上山。
“喷浆人”要在山体外层喷上水泥浆,形成稳固的外壳。他们在给崩塌的坡面披上“铠甲”的同时,自己全身也披上了“铠甲”。
“钻山人”把锚杆插进峭壁上的钻孔里,灌入水泥浆,牢牢牵住防护网。
“网山人”为山体危石穿上“防护衣”,套上“金钟罩”,网住了山,也网住了旅客安全和列车安全。
抢险现场,上山的号子此起彼伏,犹如古战场上两军厮杀的鼓角争鸣。山巅的党旗、团旗迎风猎猎飘扬,又如冲锋在前的军旗战旗。
7月14日、15日,接连两天苦战,白雀寺隧道北口再次露出了微光。山上坡面危石已经全部清理完毕,线路开通就在眼前。
现场抢险指挥部研究决定:各相关单位按照分工,倒排进度,落实责任,做好开通准备。
7月16日21时30分,一切工作准备就绪。现场抢险指挥部人员开完夜班碰头会,相伴走出红帐篷。
雨后初晴的白雀寺月明星稀,嘉陵江似乎也变得格外温柔。连日来,这些几乎没怎么合过眼的指挥者们,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不约而同地说了句:“真不容易啊!”
的确不容易。5天鏖战,不舍昼夜。按正常进度,明天就可以喷浆、铺设防护网了,线路即将开通,奋战数天的将士们终于可以回家睡个囫囵觉了。容易吗,太不容易了!
幸福的感觉还没来得及仔细品味,对讲机里忽然传来了方俊奇嘶哑的声音:“塌了,白雀寺隧道又塌了……”
大家奔到隧道前,山體还在“哗哗”地坍塌,白雀寺隧道北口在第三次露头后,再一次被掩埋。
接到撤离消息的黄伟心中涌起难言的失落。他实在想不通,这次抢险怎么这么难?秦岭啊,猫儿山啊,你到底还想怎么样?! 人生的战场无所不在,但无论什么样的战斗都有一个共性——大战前夕最寂静,静得像平安夜。
猫儿山也不例外。这个大战初停的夜晚,月朗星稀,虫声唧唧。换休的职工浑身像散了架一样,横七竖八地歪倒在避车洞四周。一位女职工倒在荆条筐里睡着了,顾不上了往日的淑女形象;一位男职工躺在一堆料具上打起了酣,手上还夹着没有点着的烟;一名抢险队员把绳子垫在屁股下,头靠着白雀寺明洞,外面的雨水沿着洞壁淌下来,打湿了头发,他睡得浑然不觉……
黄伟走出隧道,默默地环视着或坐或卧酣然入梦的工友,他的脚步放得很轻,很轻,生怕一不小心,惊扰了这群刚刚入睡的勇士。
他在心里默默地祈盼:这奔腾不息的嘉陵江水啊,你能不能放慢脚步,让这些抢险的勇士酣然入梦?这落石不断的秦岭山啊,你能不能不再肆虐瘋狂,让这连接西北西南的国之动脉早日畅通?
夫妻相会
7月15日,抢险现场,汉中工务段后勤小分队新增了一名女队员——叶静。她自愿报名给一线的工友们送饭。当然,她的心里还藏着另一份小心思。
晚饭时刻,又一批抢险队员筋疲力尽地从山上下来,叶静端着饭盒在路口焦急地等候。远远看着黄伟一瘸一拐地往下走,叶静一路小跑迎了上去。
20多天不见,黄伟瘦了不止一圈,胡子拉碴,浑身是土,就连眉毛上都是厚厚的一层。身上的工服,白花花的汗渍一圈压着一圈。左脚肿胀得脚踝像个发面团!
埋头看路的黄伟忽然看到了叶静,满是惊喜:“你怎么来了,什么时候来的?”
“我来送饭,顺便过来看看你。两天了,今天你才下来!”叶静递上打好的饭菜,不小心碰到了黄伟的手,疼得黄伟忍不住“吸溜”了一声。
“怎么了,我看看……”叶静捧起他的手,只见手上满是血口子,不由心疼地掉下了眼泪。
黄伟急忙哄着她:“别哭别哭,别人看见了会笑话的。”
叶静擦了擦泪,帮他在左脚踝上喷了止痛药,像在质问,又像在自言自语:“上山的时候,你让人把结婚戒指带给我,啥意思?”
黄伟嘿嘿地陪着笑:“没什么,就是怕弄丢了,让你先保存着……”
“让我先保存着,谁信呢?你那点小心思,我还不知道。干起活来不要命,不管不顾的……”叶静的声音有些哽咽:“以后干活可别这么猛了,如果真有什么意外,你让我们娘俩怎么过?”
黄伟笑着,一连声地答应着。
看着妻子那无奈、心疼、还闪着泪花的眼睛,黄伟心里五味杂陈,非常愧疚。叶静告诉黄伟,她每天会跟随后勤小分队到现场,趁吃饭时间给他喷喷活血止痛药。
相思很长,相聚却总是很短。
告别叶静,黄伟又当上了蜘蛛人。累了的时候,他会下意识的向山下的人群中张望,虽然他什么都看不到,但他知道,那里有他最亲最亲的人在。
鏖战功成
猫儿山的再次垮塌引来了更多的专家来到现场勘察会诊。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宝成铁路抢险技术专家组组长张玉芳,用三句话总结了猫儿山地质的特别。
“高、陡、险、峻。”
“风化程度大。”
“反复崩塌。”
专家们肯定了前期清理崩塌体等抢险方案,并将作业面划分为12个区域,采取治、防、测并举的立体化措施,自上而下处理险情。
清除松动的岩土危石,意即刷方减载,通俗讲就是给大山“剃头”,要将崩塌体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削掉。
“十几万立方米土石要清理,人工至少得一个月;10台挖掘机,24小时不喘气,得干10天!”专家预测。
大型施工机械必须上山。而铁路人要攻坚的猫儿山仅有数天前抢修的一条“栈道”。
不向困难低头!不向灾难弯腰!打通机械上山通道!
7月18日凌晨4时,宝成铁路抢险的另一个战场拉开序幕。抢险人员抵达白雀寺隧道南口,拟开出一条机械上山之路。
抢险人员驾驶着1号挖掘机,开足马力,向前进,向前进。
白雀寺隧道南口,由山洪冲刷形成的那道自然沟槽,如今成了机械上山的天然“路基”。
“之”字形通道,蜿蜒向上,义无反顾。
岩石太硬,凿不动,砸不开,怎么办?
一边爆破,一边挺进,爆一点,挖一点,垫一点,走一点,山路不断向上延伸。
喷薄的朝阳从山后跃出,霞光映红了勇士的脸庞,那脸上的坚毅和果敢,分外庄严肃穆。
一个昼夜之后,7月19日17时许,一条长约400米的上山便道修成,机械上山通道打通!1号挖掘机登上山顶!
因上山沟槽变大,第二台挖掘机迟迟开不上去,抢险人员灵机一动,由1号挖掘机伸出挖斗,“手挽手”把后面的拽上山。
随后,9台挖掘机陆续奔上猫儿山,开向山顶。
至此,勇敢睿智的西铁人,在原本无路的猫儿山,相继打通了北坡人工抢修“栈道”和南坡机械上山便道。
艰苦鏖战的西铁人,在白雀寺隧道北口第5次被掩埋后,向猫儿山发起总攻。
人心齐,泰山移。
2018年7月28日17时,伴随21010次货物列车通过白雀寺隧道的一声长鸣,标志着已经中断了16天的入川大动脉——宝成铁路胜利抢通。
那一刻,黄伟的泪水夺眶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