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美育现象及其普遍规律的科学。它的本质是一种情感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美育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有着十分重要而又非常特殊的作用。传统语文教材中也蕴含着丰富的美育素材,上溯到先秦诸子、唐诗宋词、歌赋、元曲、精粹散文,下至现代优美散文,无不闪现着语言美、意境美、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等,真谓美学教育的“奇葩”。
作为语文教学者要有发现美的眼光,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加强自身的审美修养,更好地担负起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任。正如法国大雕塑家罗丹指出:“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确,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古往今来,许多别具慧眼的人往往视日常生活为赏心乐事,在他们看来,任何一件寻常物,都自有其诗情画意,都能令他们诗性大作。“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也以日常生活为乐。“凡物之美者,盈天地间皆是也。然必待人之神明才慧而见。”由此可见,高质量的生活并非指荣华富贵,粗茶淡饭一样可以令人心旷神怡,关键在于是否具有慧眼,用心发现感受生活之美。也只有美才能消除日常生活的琐碎与贫乏,才能避免将人导向庸俗之途,才能将生活导向精神层面。所以,审美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美无处不在,如果语文教学者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美,就俯拾即是。例如,“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泛浮美,“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映衬美,“狼牙山五壮士”的人物形象美等,不一而足。只要我们悉心观察、真心发现、细心品味,就能在课文描述的一事一物、一斑一迹、一枝一叶、一颦一笑、一投足一举手中发现人、事、物中的情与理,发掘其中蕴含的各种美。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
一、启迪学生认识语文教材中的语言文字美
众所周知,语言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表达和应用能力。从教学上看,学生要达到这一目标,首先要认识文字,理解词语和句子,从而读懂文章。在此基础上,还要教会学生利用口头和书面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意愿、思想和情感。而中国的文字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它是在象形文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象形、表意相结合的文字,其结构之美、韵律之美,恰恰就是很好的美育素材,学生通过学习生字词,就可以感受到审美教育。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用文字作为载体的文化成果浩如烟海。其中产生了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文字之简洁、语言之优美是十分突出的,更是优秀的美育题材。比如,初中语文教材中元散曲家马致远脍炙人口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全曲仅五句,28个字,却到了“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的完美程度,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图景。小令的前三句仅18个字,共写了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凝练而不简陋。九种事物之前冠以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的笼罩下,构成一个统一体。真可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这首小令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结合的杰作,也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最佳选择。教师在教学中只要抓住了课堂情境和审美特征,就能使学生既受到思想教育,又感受到自己确确实实生活在幸福之中,享受到了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景物美、意境美的熏陶。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同时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思想上、情感上受到了启发和教育。
二、善于捕捉语文教材中的自然美和课文塑造的人物形象美
如初中语文第一册中的《金黄的大斗笠》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写景散文。课文描绘了一幅栩栩如生的风雨图,画面中贮满了生活的欢乐、纯真的童心。它的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意境美。意境是文学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与情调。这篇散文开篇采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牧羊图,烘托出了一个天真活泼、热爱劳动的小男孩形象。篇中的风雨图由三幅画面组成:风小、雨稀;风疾,雨疾;风雨交加。文中的小主人由开始的调皮的笑意到后来着急的情态,以及姐姐冒雨为弟弟送斗笠的行为,表现出了姐姐對弟弟的关心和爱护。篇末的笠下图更颇具诗情画意,斗笠的外观、雨过天晴的氛围,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远景图。
(2)节奏美。从结构上看长短段交错使用,运用了象声词,使人读来觉得有一种铿锵有力的节奏美。
总之,课文通过对“美”的赞颂、流露,体现了姐弟俩天真活泼的可爱形象及其深厚的情谊。这样看来,一篇优美的散文,不仅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净化人们的心灵,而且具有诱人的魅力以及很强的审美价值,能达到以美感育人的作用。
三、总结
美育就是利用审美对象的这种特点,让受教育者成为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融为一体,体味审美对象的意味,从而陶冶其情操,净化其心灵,使受教育者受到感染,并由此获得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张扬新时期新一代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做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接班人。
(作者单位:甘肃省庄浪县南湖学区)
作为语文教学者要有发现美的眼光,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加强自身的审美修养,更好地担负起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任。正如法国大雕塑家罗丹指出:“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确,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古往今来,许多别具慧眼的人往往视日常生活为赏心乐事,在他们看来,任何一件寻常物,都自有其诗情画意,都能令他们诗性大作。“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也以日常生活为乐。“凡物之美者,盈天地间皆是也。然必待人之神明才慧而见。”由此可见,高质量的生活并非指荣华富贵,粗茶淡饭一样可以令人心旷神怡,关键在于是否具有慧眼,用心发现感受生活之美。也只有美才能消除日常生活的琐碎与贫乏,才能避免将人导向庸俗之途,才能将生活导向精神层面。所以,审美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美无处不在,如果语文教学者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美,就俯拾即是。例如,“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泛浮美,“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映衬美,“狼牙山五壮士”的人物形象美等,不一而足。只要我们悉心观察、真心发现、细心品味,就能在课文描述的一事一物、一斑一迹、一枝一叶、一颦一笑、一投足一举手中发现人、事、物中的情与理,发掘其中蕴含的各种美。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
一、启迪学生认识语文教材中的语言文字美
众所周知,语言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表达和应用能力。从教学上看,学生要达到这一目标,首先要认识文字,理解词语和句子,从而读懂文章。在此基础上,还要教会学生利用口头和书面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意愿、思想和情感。而中国的文字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它是在象形文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象形、表意相结合的文字,其结构之美、韵律之美,恰恰就是很好的美育素材,学生通过学习生字词,就可以感受到审美教育。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用文字作为载体的文化成果浩如烟海。其中产生了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文字之简洁、语言之优美是十分突出的,更是优秀的美育题材。比如,初中语文教材中元散曲家马致远脍炙人口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全曲仅五句,28个字,却到了“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的完美程度,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图景。小令的前三句仅18个字,共写了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凝练而不简陋。九种事物之前冠以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的笼罩下,构成一个统一体。真可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这首小令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结合的杰作,也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最佳选择。教师在教学中只要抓住了课堂情境和审美特征,就能使学生既受到思想教育,又感受到自己确确实实生活在幸福之中,享受到了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景物美、意境美的熏陶。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同时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思想上、情感上受到了启发和教育。
二、善于捕捉语文教材中的自然美和课文塑造的人物形象美
如初中语文第一册中的《金黄的大斗笠》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写景散文。课文描绘了一幅栩栩如生的风雨图,画面中贮满了生活的欢乐、纯真的童心。它的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意境美。意境是文学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与情调。这篇散文开篇采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牧羊图,烘托出了一个天真活泼、热爱劳动的小男孩形象。篇中的风雨图由三幅画面组成:风小、雨稀;风疾,雨疾;风雨交加。文中的小主人由开始的调皮的笑意到后来着急的情态,以及姐姐冒雨为弟弟送斗笠的行为,表现出了姐姐對弟弟的关心和爱护。篇末的笠下图更颇具诗情画意,斗笠的外观、雨过天晴的氛围,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远景图。
(2)节奏美。从结构上看长短段交错使用,运用了象声词,使人读来觉得有一种铿锵有力的节奏美。
总之,课文通过对“美”的赞颂、流露,体现了姐弟俩天真活泼的可爱形象及其深厚的情谊。这样看来,一篇优美的散文,不仅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净化人们的心灵,而且具有诱人的魅力以及很强的审美价值,能达到以美感育人的作用。
三、总结
美育就是利用审美对象的这种特点,让受教育者成为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融为一体,体味审美对象的意味,从而陶冶其情操,净化其心灵,使受教育者受到感染,并由此获得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张扬新时期新一代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做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接班人。
(作者单位:甘肃省庄浪县南湖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