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形势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及改革的不断深入,财政部门为了规范事业资产管理,先后进行了部门预算、拨付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政府收支分类等多方面的财政改革,这些改革把资产管理在事业单位地位以及资产管理能力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伴随经济高速发展,高校在资产管理尤其是国有资产管理方面面临新的挑战,资产优化问题、资产流失问题等等一些配置薄弱环节的重点难点问题也亟需改进。
关键词:高校国有资产;资产管理;问题
2004年7月,财政部成立事业资产处,先后出台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相关办法制定初期,其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都较强,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新的经济形势、新的资产管理形式的出现,国有资产管理暂行的各办法都不同程度的显现出了一定的滞后性。
高校是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社会中发挥着有效的作用,所以必须管好用好规模庞大的资产,促使高校得以在国民经济社会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是一项重要工作。伴随经济高速发展,资产优化问题、资产流失问题等等一些配置薄弱环节的重点难点问题,不仅降低了教学科研中仪器设备的利用效率,而且增加了高校管理成本的开支,严重影响了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的履行,亟需改进。
一、国有资产配置不尽合理。
其一,规定中的资产配置标准,其体系不尽科学,如高校的专用设备配置标准及通用设备配置标准都没有单独设立。由于事业单位类别不同,财政部门无法根据不同类别编制出不同标准的科学、公平、公正、合理的设备配置,这也就严重影响国有资产、资源的配置效率。其二,资产管理与配置管理相互脱节。负责资产配置的人员不清楚本单位资产的实际存量和分布状况,负责资产后期管理的人员亦不清楚资产的配置数据,相应导致资产的“进口”与“出口”形成信息孤岛,严重影响国有资产管控工作的整体衔接。其三,购置资产,目前管理制度还存在不科学性,导致有的单位一味讲究舒适、享受,超标准配置,加重了经济负担。而有些科研需要超高标准仪器设备又不能及时被满足,降低标准又达不到使用要求造成了经费浪费。
二、国有资产利用率不高,未能充分发挥高效能。由于国有资产从源头上存在一些配置不合理现象,管理者在资产管理上多存在“重购置”、“轻管理”、“疏考核”和“等、靠、要”等问题,就会造成资产部分闲置、靠边站;甚至一些极其贵重的仪器设备,由于维护维修经费使用的分摊难以切割,加上原使用人的狭隘思想,不想让他的贵重仪器设备被优化配置后做调剂使用,这也就造成仪器设备的利用率极其低下,经资产管理部门每年统计精密仪器设备使用机时,部分单位存在精密贵重仪器设备每年使用机时数只有数小时,这种低下的使用率,造成长期闲置的资产,也会因为缺乏及时的维护维修,进而损坏严重,甚至是瘫痪状态,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三、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仍然存在。高校国有资产管控水平一定程度上的提高,避免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但也仍然部分存在流失现象。例如,在“非转经”过程中导致的资产流失;对流动资产、无形资产管理不善导致的资产流失;不规范的资产评估、资产处置导致的资产流失;部分决策失误也会造成无效资产表面增加,其实是导致了资产隐性流失;也有账外资产的管理缺失引发的资产流失。各种情况下发生的国有资产流失对国家、对社会、对高校都是难以言说的痛,急需控制、遏制。
四、国有资产管理的意识不高。一直以来,在资产管理方面高等院校普遍存在一种意识,即“重钱轻物”的管理意识;一种管理现象,即 “重使用,轻管理”。一种观念,即国有资产不产生效益。受这些传统意识、传统管理、传统观念的制约,一些高校的管理者没有主动思进,而是被动地简单制定相应的资产管理规章制度,然而这种制度却不具备系统、完善、可执行的精密配套措施,各项制度不能被切实贯彻落实,“重复购置”、“家底不清”、“资产流失”等现象也就层出不穷,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不好保障。
五、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完善。自1998年以来,各级财政部门都以不同角度、不同类别对事业单位资产尤其是国有资产进行不同程度的严密监管,但是现实资产管理中的真空地带、黑障云层时而出现。从学校整体管理上,其资产管理与源头的预算管理互相脱节。资产管理工作让高校时而无所适从,诸如在政策把握、管理咨询、资产流程管理等方面,尤其是一些特殊事项的办理上分寸难以把握。高校资产管理体制不顺畅,部分得影响了正常资产管理事业的高质量开展、发展。在高校管理的职能部门中,国资管理部门是存在的,并有专职的资产管理科室及人员。但从实际情况看,个别高校出现不明原因的部门撤并、人员分流现象,撤并以后资产管理权限和使用权限分散在校内数个职能部门,继而出现交叉管理、无人管理在所难免。而且各部门管理的方式方法、标准口径、业务流程都不统一,甚至相互冲突,管理权责难以划分,部门之间不协调,导致了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预算、采购、使用、维护、处置、监督等各项职能的弱化。
六、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其一,资产管理中,管理行为、使用行为都相应缺乏行之有效的制度规范。高校资产管理审批制度不完善。高校资产从预算、采购、验收、使用到维护、维修、报废、销账等规范性不强,还有因校区空间有限,急于搬迁等原因,无处安放国有资产,致使资产了无踪迹也时有发生。其二,会计管理制度相对于资产管理要求相对滞后。会计制度中资产科目的分类缺乏对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切合,不能做到精細化管理。其三,高校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制度不健全、落实不到位。资产管理意识淡漠,没有建立健全相应的国有资产采购、验收、维护、调拨、处置等制度,没有账物定期清查、抽查制度。最后,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考核制度的缺失。对财政预算形成的高校资产管理缺乏相应的考核要求和评价制度,缺乏管理运行成本意识,心安理得享用国有资产这一“免费大餐”,管理者大多只想“等、靠、要”,很少问及成本-效益这一关键要素。
七、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缺乏有机结合。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很多都是“为了管理而管理”,这种“就资产论资产”管理理念上的偏差,没有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一是资产购置预算的批复与现有资产存量状态脱钩,批复没有做到心中有数;二是对资产配置相关的预算执行情况缺乏全过程监督,可以说没有监督就没有管理;三是资产收益预算编报不够严谨,家底不清自然存在;四是资产日常更新维护费用与部门实际使用资产数量脱节,购置维修经费预算不够科学。
八、国有资产管理手段不科学,管理效率低下。目前高校资产管理手段大大提升,有的高校在资产管理上已经步入网络化、数字化,但还存在部分高校资产管理上依然沿用传统的单机版电脑入账管理方式,比较而言,其资产管理方式相对落后,造成资产账务与财务账务对账极其困难,使用部门与使用人信息闭塞,存在巨大信息鸿沟。尤其是管理体制上存在条块分割,按行政区域设置分部门管理;技术上没有得到现代科技手段的支撑,运行上没有贴合实际的高校资产管理信息管理流程。高等院校迫在眉睫的大事情即为研发或购买更为先进的数字化网络信息资产管理系统,来加强资产实时管理、流程管理、全寿命管理,实现资产全寿命周期管控平稳,保障国有资产管理高水平运行。
综上,以上种种问题的存在,拖累了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精细化进展,高校个仪器设备使用率大大降低,高校运行成本,仪器维护成本反而升高。影响教学科研顺畅进行,影响高校正常履职、服务社会。
(河北医科大学国有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 河北 石家庄 050017)
关键词:高校国有资产;资产管理;问题
2004年7月,财政部成立事业资产处,先后出台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相关办法制定初期,其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都较强,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新的经济形势、新的资产管理形式的出现,国有资产管理暂行的各办法都不同程度的显现出了一定的滞后性。
高校是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社会中发挥着有效的作用,所以必须管好用好规模庞大的资产,促使高校得以在国民经济社会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是一项重要工作。伴随经济高速发展,资产优化问题、资产流失问题等等一些配置薄弱环节的重点难点问题,不仅降低了教学科研中仪器设备的利用效率,而且增加了高校管理成本的开支,严重影响了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的履行,亟需改进。
一、国有资产配置不尽合理。
其一,规定中的资产配置标准,其体系不尽科学,如高校的专用设备配置标准及通用设备配置标准都没有单独设立。由于事业单位类别不同,财政部门无法根据不同类别编制出不同标准的科学、公平、公正、合理的设备配置,这也就严重影响国有资产、资源的配置效率。其二,资产管理与配置管理相互脱节。负责资产配置的人员不清楚本单位资产的实际存量和分布状况,负责资产后期管理的人员亦不清楚资产的配置数据,相应导致资产的“进口”与“出口”形成信息孤岛,严重影响国有资产管控工作的整体衔接。其三,购置资产,目前管理制度还存在不科学性,导致有的单位一味讲究舒适、享受,超标准配置,加重了经济负担。而有些科研需要超高标准仪器设备又不能及时被满足,降低标准又达不到使用要求造成了经费浪费。
二、国有资产利用率不高,未能充分发挥高效能。由于国有资产从源头上存在一些配置不合理现象,管理者在资产管理上多存在“重购置”、“轻管理”、“疏考核”和“等、靠、要”等问题,就会造成资产部分闲置、靠边站;甚至一些极其贵重的仪器设备,由于维护维修经费使用的分摊难以切割,加上原使用人的狭隘思想,不想让他的贵重仪器设备被优化配置后做调剂使用,这也就造成仪器设备的利用率极其低下,经资产管理部门每年统计精密仪器设备使用机时,部分单位存在精密贵重仪器设备每年使用机时数只有数小时,这种低下的使用率,造成长期闲置的资产,也会因为缺乏及时的维护维修,进而损坏严重,甚至是瘫痪状态,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三、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仍然存在。高校国有资产管控水平一定程度上的提高,避免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但也仍然部分存在流失现象。例如,在“非转经”过程中导致的资产流失;对流动资产、无形资产管理不善导致的资产流失;不规范的资产评估、资产处置导致的资产流失;部分决策失误也会造成无效资产表面增加,其实是导致了资产隐性流失;也有账外资产的管理缺失引发的资产流失。各种情况下发生的国有资产流失对国家、对社会、对高校都是难以言说的痛,急需控制、遏制。
四、国有资产管理的意识不高。一直以来,在资产管理方面高等院校普遍存在一种意识,即“重钱轻物”的管理意识;一种管理现象,即 “重使用,轻管理”。一种观念,即国有资产不产生效益。受这些传统意识、传统管理、传统观念的制约,一些高校的管理者没有主动思进,而是被动地简单制定相应的资产管理规章制度,然而这种制度却不具备系统、完善、可执行的精密配套措施,各项制度不能被切实贯彻落实,“重复购置”、“家底不清”、“资产流失”等现象也就层出不穷,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不好保障。
五、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完善。自1998年以来,各级财政部门都以不同角度、不同类别对事业单位资产尤其是国有资产进行不同程度的严密监管,但是现实资产管理中的真空地带、黑障云层时而出现。从学校整体管理上,其资产管理与源头的预算管理互相脱节。资产管理工作让高校时而无所适从,诸如在政策把握、管理咨询、资产流程管理等方面,尤其是一些特殊事项的办理上分寸难以把握。高校资产管理体制不顺畅,部分得影响了正常资产管理事业的高质量开展、发展。在高校管理的职能部门中,国资管理部门是存在的,并有专职的资产管理科室及人员。但从实际情况看,个别高校出现不明原因的部门撤并、人员分流现象,撤并以后资产管理权限和使用权限分散在校内数个职能部门,继而出现交叉管理、无人管理在所难免。而且各部门管理的方式方法、标准口径、业务流程都不统一,甚至相互冲突,管理权责难以划分,部门之间不协调,导致了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预算、采购、使用、维护、处置、监督等各项职能的弱化。
六、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其一,资产管理中,管理行为、使用行为都相应缺乏行之有效的制度规范。高校资产管理审批制度不完善。高校资产从预算、采购、验收、使用到维护、维修、报废、销账等规范性不强,还有因校区空间有限,急于搬迁等原因,无处安放国有资产,致使资产了无踪迹也时有发生。其二,会计管理制度相对于资产管理要求相对滞后。会计制度中资产科目的分类缺乏对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切合,不能做到精細化管理。其三,高校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制度不健全、落实不到位。资产管理意识淡漠,没有建立健全相应的国有资产采购、验收、维护、调拨、处置等制度,没有账物定期清查、抽查制度。最后,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考核制度的缺失。对财政预算形成的高校资产管理缺乏相应的考核要求和评价制度,缺乏管理运行成本意识,心安理得享用国有资产这一“免费大餐”,管理者大多只想“等、靠、要”,很少问及成本-效益这一关键要素。
七、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缺乏有机结合。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很多都是“为了管理而管理”,这种“就资产论资产”管理理念上的偏差,没有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一是资产购置预算的批复与现有资产存量状态脱钩,批复没有做到心中有数;二是对资产配置相关的预算执行情况缺乏全过程监督,可以说没有监督就没有管理;三是资产收益预算编报不够严谨,家底不清自然存在;四是资产日常更新维护费用与部门实际使用资产数量脱节,购置维修经费预算不够科学。
八、国有资产管理手段不科学,管理效率低下。目前高校资产管理手段大大提升,有的高校在资产管理上已经步入网络化、数字化,但还存在部分高校资产管理上依然沿用传统的单机版电脑入账管理方式,比较而言,其资产管理方式相对落后,造成资产账务与财务账务对账极其困难,使用部门与使用人信息闭塞,存在巨大信息鸿沟。尤其是管理体制上存在条块分割,按行政区域设置分部门管理;技术上没有得到现代科技手段的支撑,运行上没有贴合实际的高校资产管理信息管理流程。高等院校迫在眉睫的大事情即为研发或购买更为先进的数字化网络信息资产管理系统,来加强资产实时管理、流程管理、全寿命管理,实现资产全寿命周期管控平稳,保障国有资产管理高水平运行。
综上,以上种种问题的存在,拖累了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精细化进展,高校个仪器设备使用率大大降低,高校运行成本,仪器维护成本反而升高。影响教学科研顺畅进行,影响高校正常履职、服务社会。
(河北医科大学国有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 河北 石家庄 05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