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的改革呼唤着教学方式的变革,而教学方式的变革期待着教师改变传统的封闭型教学模式,于是探究式教学便走进我们广大中小学教师的视野。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而进行的教学,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启迪智慧,既要培养学生的悟性,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课堂充满生趣。
关键词:教学方式;变革;探究式
本文从探究式教学的必要性出发,在前人研究、探索的基础上,就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策略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 课堂新理念自主探究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为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是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在教学中要善于将知识点转化为一个探究过程,设计成一个的问题情境,恰当地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发现一些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例1】例如,在学习分式方程的应用时,就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案例:
大米被煮成米饭后,质量会有所增加。一饭店的厨师刘师傅每千克大米煮出的米饭比范师傅多了0.2千克。现在用同样多的大米,刘师傅煮出了24.2千克的米饭,而范师傅只煮出了22千克的米饭。问刘师傅、范师傅每千克大米各煮出多少千克的米饭?
(1)创设情境:
①首先在班内统计下爱吃米饭的同学有哪些。然后,让学生说出米饭的形成过程,即妈妈平时做饭是如何煮大米的?
②让学生推选两名代表叙述煮米饭的过程。
(2)分组讨论:
①问题:大米煮成米饭后质量为什么会增加?用同样的大米,为什么有的人煮出的米饭多,有的人煮出的米饭少?米饭质量、每千克大米煮出的米饭质量、大米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②老师把上面的问题分别交给了六个兴趣小组,通过讨论来解决(这六个小组各自进行了激烈争论,问题很快得以解决。同时,大家在讨论的时候,还发现了一个问题,即煮大米的时候,加的水要适量,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3)探究分析:
本题中的相等关系是:范师傅煮饭用的大米质量=刘师傅煮饭用的大米质量。因此,只要设个未知数,把两位师傅煮饭用的大米质量表达出来,问题即可解决。经探讨后列出下表:
厨师米饭质量(千克)每千克大米煮出的米饭质量(千克)大米质量(千克)
范师傅22x22x
刘师傅24.2x 0.224.2x 0.2
经过上述探究,学生不难列出方程:22x=24.2x 0.2。通过以上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从解决实际问题中体验数学价值。上面问题的解决,不仅使得同学们在合作中学到了一些数学知识和方法,还可让学生感受有价值的数学。
二、 新情境引入应用性探究
教学引入是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教材在每一节的开场白里或多或少都有引入部分以提出问题,其特点往往是三言两语、简明扼要。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势必大煞风景,因为学生只要在课前三分钟翻开教材就心知肚明,这样的引入难以形成学生认识上的强烈冲突。好的引入应充分体现其实用性和必要性,能激发认识的需求;好的引入往往是新的知识的生长点,内在联系的交叉点,当然更应该是创新思维的启动点;好的引入要能够促使学生展开积极的活动,获得主动地进行发现的机会,因此教师的引入方式要有别于教材。
【例2】例如,在进行《有理数的加法》教学时,笔者实施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一位同学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先走了15步,又走了20步。問:能否确定他现在的位置处于那个方向?该同学与原来的位置距离是多少步?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由小组的代表汇报各小组的讨论结果。各组答案可分为如下四种情况:
①先向东走15步,再向东走20步;②先向东走15步,再向西走20步;
③先向西走15步,再向东走20步;④先向西走15步,再向西走20步
(2)组织交流、共享发现
讨论如何根据实际意义转化为数学表达式,通过讨论,很快有四位同学说出下面四个等式:
( 15) ( 20)= 35
( 15) (-20)=-5
(-15) ( 20)= 5
(-15) (-20)=-35
设置上面的问题和活动,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们发现新问题的能力。
(3)探究本质,统一认识
观察上述四个算式,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并总结归纳。各组学生基本上总结出了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轮廓,但还是存在词意不清、语言含糊等问题。针对这样的问题,笔者指导学生看书上的黑体字,比较一下书上的表达方式与我们自己的表达方式有什么区别?并集体讨论,以加深印象。
三、 开放教学环境,创设民主氛围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新课标也提倡师生互动和相互交流。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新课程理念要求:师生要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课堂是实现师生双方相互交流和沟通的有效平台。
【例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这节内容时,在导入环节中,学生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缺乏具体的感知。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指名让一位男生回答问题:“你的座位是第排行第几行?”学生立即回答:“我是第3排第2行。”这时,笔者接着追问全班同学:“那么,坐在第4排第3行的同学是哪位?”这时,一位女生站了起来。这个班平时就挺活跃,这小小的几个问题,使得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然后,笔者又抛出问题:“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同学与一个位置互相对应?”笔者试着启发学生朝坐标方面想,当笔者问“大家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描述大家的位置就像用第几排第几行那样方便”时,好多同学一下子喊道:“坐标。”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不仅能分享彼此的思考和见解,而且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交流,丰富了教学内容。就在这样的相互交流和共融中使学生得到新的发现,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从而达成共识、共享与共进,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才能得以营造。
总之,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在因素,创设有趣味性和应用性的情境,为学生提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多角度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逐步养成独立思考探究问题、创造性运用知识的习惯,为学生挖掘广阔的思维潜能,施展创新才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制订.数学课程标准[S].人民教育出版社.
[2]涂荣豹.谈提高对数学教学的认识[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作者简介:
陈桂香,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大田县鸿图中学。
关键词:教学方式;变革;探究式
本文从探究式教学的必要性出发,在前人研究、探索的基础上,就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策略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 课堂新理念自主探究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为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是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在教学中要善于将知识点转化为一个探究过程,设计成一个的问题情境,恰当地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发现一些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例1】例如,在学习分式方程的应用时,就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案例:
大米被煮成米饭后,质量会有所增加。一饭店的厨师刘师傅每千克大米煮出的米饭比范师傅多了0.2千克。现在用同样多的大米,刘师傅煮出了24.2千克的米饭,而范师傅只煮出了22千克的米饭。问刘师傅、范师傅每千克大米各煮出多少千克的米饭?
(1)创设情境:
①首先在班内统计下爱吃米饭的同学有哪些。然后,让学生说出米饭的形成过程,即妈妈平时做饭是如何煮大米的?
②让学生推选两名代表叙述煮米饭的过程。
(2)分组讨论:
①问题:大米煮成米饭后质量为什么会增加?用同样的大米,为什么有的人煮出的米饭多,有的人煮出的米饭少?米饭质量、每千克大米煮出的米饭质量、大米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②老师把上面的问题分别交给了六个兴趣小组,通过讨论来解决(这六个小组各自进行了激烈争论,问题很快得以解决。同时,大家在讨论的时候,还发现了一个问题,即煮大米的时候,加的水要适量,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3)探究分析:
本题中的相等关系是:范师傅煮饭用的大米质量=刘师傅煮饭用的大米质量。因此,只要设个未知数,把两位师傅煮饭用的大米质量表达出来,问题即可解决。经探讨后列出下表:
厨师米饭质量(千克)每千克大米煮出的米饭质量(千克)大米质量(千克)
范师傅22x22x
刘师傅24.2x 0.224.2x 0.2
经过上述探究,学生不难列出方程:22x=24.2x 0.2。通过以上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从解决实际问题中体验数学价值。上面问题的解决,不仅使得同学们在合作中学到了一些数学知识和方法,还可让学生感受有价值的数学。
二、 新情境引入应用性探究
教学引入是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教材在每一节的开场白里或多或少都有引入部分以提出问题,其特点往往是三言两语、简明扼要。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势必大煞风景,因为学生只要在课前三分钟翻开教材就心知肚明,这样的引入难以形成学生认识上的强烈冲突。好的引入应充分体现其实用性和必要性,能激发认识的需求;好的引入往往是新的知识的生长点,内在联系的交叉点,当然更应该是创新思维的启动点;好的引入要能够促使学生展开积极的活动,获得主动地进行发现的机会,因此教师的引入方式要有别于教材。
【例2】例如,在进行《有理数的加法》教学时,笔者实施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一位同学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先走了15步,又走了20步。問:能否确定他现在的位置处于那个方向?该同学与原来的位置距离是多少步?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由小组的代表汇报各小组的讨论结果。各组答案可分为如下四种情况:
①先向东走15步,再向东走20步;②先向东走15步,再向西走20步;
③先向西走15步,再向东走20步;④先向西走15步,再向西走20步
(2)组织交流、共享发现
讨论如何根据实际意义转化为数学表达式,通过讨论,很快有四位同学说出下面四个等式:
( 15) ( 20)= 35
( 15) (-20)=-5
(-15) ( 20)= 5
(-15) (-20)=-35
设置上面的问题和活动,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们发现新问题的能力。
(3)探究本质,统一认识
观察上述四个算式,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并总结归纳。各组学生基本上总结出了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轮廓,但还是存在词意不清、语言含糊等问题。针对这样的问题,笔者指导学生看书上的黑体字,比较一下书上的表达方式与我们自己的表达方式有什么区别?并集体讨论,以加深印象。
三、 开放教学环境,创设民主氛围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新课标也提倡师生互动和相互交流。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新课程理念要求:师生要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课堂是实现师生双方相互交流和沟通的有效平台。
【例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这节内容时,在导入环节中,学生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缺乏具体的感知。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指名让一位男生回答问题:“你的座位是第排行第几行?”学生立即回答:“我是第3排第2行。”这时,笔者接着追问全班同学:“那么,坐在第4排第3行的同学是哪位?”这时,一位女生站了起来。这个班平时就挺活跃,这小小的几个问题,使得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然后,笔者又抛出问题:“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同学与一个位置互相对应?”笔者试着启发学生朝坐标方面想,当笔者问“大家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描述大家的位置就像用第几排第几行那样方便”时,好多同学一下子喊道:“坐标。”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不仅能分享彼此的思考和见解,而且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交流,丰富了教学内容。就在这样的相互交流和共融中使学生得到新的发现,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从而达成共识、共享与共进,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才能得以营造。
总之,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在因素,创设有趣味性和应用性的情境,为学生提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多角度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逐步养成独立思考探究问题、创造性运用知识的习惯,为学生挖掘广阔的思维潜能,施展创新才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制订.数学课程标准[S].人民教育出版社.
[2]涂荣豹.谈提高对数学教学的认识[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作者简介:
陈桂香,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大田县鸿图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