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车的前世今生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mjacky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马车的研究,介绍了马车在中国历史上所起到的作用。通过对马三个阶段进化和车的演化进行分析。揭示了中国最早的马和车的文字记载是殷墟甲骨文。最早车的痕迹出现在距今4000余年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12区,夏代宫殿外地面上曾发现双轮车的痕迹。通过对秦代马车的组成结构进行分析,对马车进行分类,指出我国古代不同朝代在车马上的限制。特别提出了在迈进工业现代化的今天马车存在的基本状况,对马车史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马;车;结构;分类;现状
  马车作为交通运输工具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伴随着人类文明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继第三次工业革命之后,第四次浪潮引领着人类社会迈进了5G时代。机械替代了人力、畜力,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人工智能的开发、机器人的广泛应用等,古老的马车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交通行业飞速发展,使马车这一古老运输工具开始淡出人们的视线。但车马文化在世界各地依然保留,欧洲很多贵族家庭,特别是王室家族,在出行或很多仪式上还依然保留着马车的礼仪。这些马车制作精美,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并成为欧洲文化的一个特色和亮点。
  1 马的进化与车的演化
  马的进化与车的演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年代。马的出现远远早于车。马是由野马驯化而来,车则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发明创造出来的。目前马的最早文字记载是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汉字,是汉字的起源,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1.1 马的进化
  提起马人们很快联想到秦始皇兵马俑和铜奔马(东汉马踏飞燕)。但是两者都不是马的实物。秦始皇兵马俑是陶质的马,铜奔马则是神话了的“飞马”,两者都是再现的马,是马的艺术品。一个体现了马在当时社会所起到的战略作用,另一个则是反映了马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1.1.1 远古三门马
  1964年10月考古学家在陕西西安蓝田县发现了早期人类的头骨化石,这就是轰动世界的蓝田猿人头骨化石,根据头骨的特征,专家测定这颗头骨属于距今115万—110万年的早期人类头骨。在后期的挖掘考察中,出土了200余件石器以及大量的动物骨骼化石,其中包括剑齿象、大熊猫、大角鹿、古野牛、三门马等中更新世动物化石。其中三门马是远古马,是早期人类的狩猎对象。
  在距今10万年前,地球进入了更新世晚期,气候冷暖不断交替,地球环境和动物种类也出现很大变化,当时生活在更新世中期的剑齿虎、三门马等动物相继灭绝,一些新的动物种类产生。①
  1.1.2 原始马出现
  1953年,我国山西省临汾市汾河岸边的丁村发现了旧石器时代遗址,属于早期智人,距今约10万年以前,他们使用石器采集植物、捕获动物。从丁村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骨骼化石主要包括狼、狐、熊、野马、野驴、披毛犀、印度象等。
  1.1.3 现代马产生
  被人类驯养、驯化马的出现是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在距今3.5万—5万年前。1923年,法国人桑志华在萨拉乌苏河流域的大沟湾村首次发现了河套人遗址,揭示了早期的现代马。根据考古和人类遗存,发现早期驯养的马就是河套地区的鄂尔多斯人。河套地区起源于陕西省西北部,由西至东北弯弯曲曲,贯穿在毛乌素茫茫沙海中的萨拉乌苏河流域的广大地区,目前已基本沙化了。但在数万年前,河套人统治这里的时候,这里还是一个水草丰美的广阔绿洲,茂盛的草原与森林并存,湖泊与动物共生,气候温暖而湿润,草原上生长着众多草食动物,如披毛犀、野驴、蒙古野马、骆驼、羚羊、水牛、原始牛等。众多的动物与茂盛的植物为河套人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也为远古人类驯化动物,特别是驯养马匹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2 最早的车
  车出现要远远落后于马的出现。人类驯服了马匹后,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发明了車,相传车是夏代奚仲发明的,《左传》中有所记载。但车的最早文字记载也是殷墟甲骨文。随着我国考古事业的发展,在早期人类遗址发掘中出土了比殷商更早的车马遗迹。
  我国最早的马车车辙出现在夏朝,位于河南省登封的伊洛河附近的二里头村,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座夏王朝都城遗址。距今有4100—3700年。在遗址的南区还发现了呈平行状的车辙痕迹。经考古专家鉴定,车辙形成时间距今3700年左右,这一发现将我国双轮车的出现时间提早了200年,也证实了马车是我国先民的独立发明。①
  2 马车类别
  马车通常指以马为前进动力,通过软质等材料构件与车辕、车厢连接并带动车轮前行的一类运输工具。早期马车主要以木材为主,辅以少量的金属配件。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使用马车的国家之一,马车从它产生到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历朝历代使用的马车基本原理相同,但型制各异。
  2.1 春秋战国时马车
  这一时期马车已经被人们广泛使用了,马车主要用于军事,但那时的马车较为简单、功能单一。如破坏城墙及上部设施的攻城作业车称鹅鹘车,远距离作战的称架火车,撞击城门的称撞车,攀登城墙的称云梯车,堵塞城门的称塞门车、刀车。轒辒车是一种有坚固防护的攻城作业车,《孙子兵法》中曾经提到它,说明车最迟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应用于战争。
  2.2 先秦时期马车
  先秦时期马车主要沿用春秋战国时的马车型制,马车的功能更加完善,分工更加精细。人们把马车分为“大车”“小车”。“小车”又称轻车,用于日常出行和民间使用;“大车”则称为“戎车”,一般用于官用或军事。秦始皇兵马俑就是当时马与车在战场使用情况的再现。
  2.3 汉代马车
  到了汉代,马车的发展更加完善,汉王朝对马车使用有明确的限制,在马车使用上不同场合、不同仪式都有明确的要求,马车的种类划分得细致繁杂。皇帝乘坐的车称“辂车”和“金银车”;高级官吏乘“轩车”;一般官吏乘“轺车”;贵族乘“辎车”。除此之外,还有礼仪用的“斧车”,乐队使用的“鼓吹车”,狩猎使用的“猎车”,丧葬使用的“辒辌”,载猛兽或犯人的称“槛车”等,《续汉书·舆服志》对此有详细的描述。   2.4 近现代马车分类
  马车发展到现在,各种型制的马车早已被汽车取代了。为方便研究,我们用现代人的目光把马车进行分类。
  2.4.1 以马的数量分
  以牵引车时马匹数分类,可以分为一匹马车、两匹马车、三匹马车、四匹马车、六匹马车,有文献记载曾有八匹马车,但实物至今尚未发现。
  2.4.2 以车轮的数量分
  将马车使用的车轮数作为分类依据,可分为单轮马车、双轮马车、四轮马车,其中六轮以上称多轮马车。在这几种马车中以双轮马车最为普遍,四轮马车多为运输或礼仪用车,有的国家至今还在使用。
  2.4.3 其他分类方法
  根据车轮的材质可分为胶轮车和木轮车,根据车的主要用材分为木质马车和铁制马车,按照车的用途分军事和民用等。本文研究对象是双轮木质马车。
  3 马车的构成
  早在17世纪之前,马车多为木质,辅以少量金属配件,沿用至今有4000多年的历史,铁制或其他复合材料的制车,是在西方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才陆续出现,使用时间短,不做细述。马车属于常用消耗品,特别是木制马车,使用后很难长期完整保存,因此具有一定收藏价值。我们了解马车,特别是古代马车,多是根据文献记载、出土文物、化石遗迹等推断马车的形状构成。下面以秦代马车为例,介绍马车的基本结构,这种结构延续至近现代。
  3.1 马与车
  马车字面上理解的是指用马拉的车,其实质是由马和车两部分组成。马是牵引动力部分,车是乘载和机械传动部分,两者相辅相成组成马车。马是主导,车是主体。车是指机械传动和乘载部分。因此,马车是个广义概念,而狭义的马车特指“车”这一部分,即车的机械与厢体部分。所以说,同一个车如果是马拉的则称马车,如果牛拉的则称牛车,秦朝还有用鹿拉车的情况,称鹿车等。
  3.2 车的结构
  以秦代双轮马车为例,分析车体的基本构成。秦代的马车主要由辕(辀)、衡、舆、轴、毂、轮、辐、耳、盖等部分组成,也是马车的基本构成部分,甚至沿用至今。
  辕:车前马两旁的单或双直木制构件,其中单根居中的曲木称辀,双根并列的称辕,其后端与车厢、车轴固定相连。衡:与辕或辀呈垂直相连的木构件,用绳或皮革等软连接与马相连在一起,完成马与车的动力部分连接。轭:衡与马连接的装置,呈倒“v”字形。靷:轭与驾驭者之间的用绳或索的软连接。靼:与轭并用固定马的颈部,呈“v”字形,与轭相对应,与靷相连用于控制马的状态。舆:指车厢,用于乘载人和物,同时固定车轴和轮等机械部分。轮:两个圆形的构件,是车前进传动的重要部分。耳:车轮上方连接车厢的扶手,也是对车轮的保护。轴:指两个车轮间的连接,是机械装置,与车轮组成传动部分。盖:车厢上的篷盖。辋:车轮外沿边框。毂:车轮中心有孔的圆圈,与车轮外沿组成同心圆。辐:辋和毂中间放射状连接。
  3.3 车的组成
  将车的各个构件组合在一起,构成马车的车体部分。首先辋和毂由辐相连,组成两个一体的同心圆,四至三十辐共一毂,固定后形成一个车轮。两个车轮通过一个横梁(轴)连接,向上连接车厢,两端套固车轮。轴的两端露在毂外,端头由10~13厘米长的销子锁定,叫辖,以防车轮外脱。通常不同数量的马配大小不同的车。古代对车的大小、马的使用数量都是有严格限制的,不同朝代,不同地位规定都不相同。①
  3.4 驾车
  马和车组成后,要实现其行驶功能,必须由人来操控,这个控制人称“驭”。驾驶技术称“御”,这也是孔子教育中的六艺之一。现代称驾驶员、车把式或车老板。
  4 古代车马规制
  古代社会,车马不但是日常生产生活的重要工具,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是财富的体现。同时马和车更是一种战略资源,因此在使用上受封建王朝严格限制的。早在商代制车工艺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商末在武王伐紂的牧野之战中,齐国拥有的战车达3000辆,晋国的战车达4000辆。战车的多少已成为衡量国力的标志。到了唐代,车马更是盛行,当时鼎盛时期国家养马竟达到了45万匹之多。一般妇女出行都可骑马(虢国夫人游春图有所展示),全国还设有驿站官邸,因公出入京城的,都可按照当时等级制度享有使用马匹和住宿的权利。②
  4.1 轮距的限制
  马车从路面上经过,两个车轮留下的压痕称为轮轨。马车经过多了,就会在经过的路面上留下深深的车轮印迹,又称车辙。轮距限制最早出现在夏代,车辙早期主要用于防御,但和平时期统一的车辙会给出行带来很大不便,限制轮距很不适用,所以这一规定很快就被废除了。接着就出现了种类各异型制丰富的各类马车。
  4.2 马使用数量的限制
  在东周时期《春秋公羊传》《后汉书·舆服志》中有所记载。书中记载周王六驾,诸侯、辛卯同驾四,大夫驾三,士驾一。超标是要罚俸禄的。
  4.3 车型的限制
  《后汉书·舆服志》中有这样的文字:“三车导,主簿、主记两车为从。县令以上,加导斧车。公乘安车,则前后并马立乘……”这段文字是说官员出巡时,后有随从车。县令以上,加“导斧车”,是在前导车中有一部车叫斧车,斧车会在车上竖立起一个斧头,斧钺用以生杀,是统治者权威的象征。③
  5 马车现状
  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马车在我国城市和乡村还很常见。但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马车在大中城市已经很难见到,只有在少数边远地区或具有地域特色的省份区域还在使用。同时在部分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的风景名胜区内,马车还象征性地存在,这也恰恰是当地文化遗产的一种保存方式。目前在大中城市或发达地区马车已被时代淘汰,只有部分精品被收藏到博物馆或文物商店,或封存在人们的记忆中。
  反观马车在国外的现状,也同样大多被汽车取代,只是在少数欠发达国家和部分发达国家的皇家或贵族仍保留使用。在一些西方风景旅游地区或是皇家贵族的农场庄园,还会出现以马车作为交通工具的景象。欧式马车造型比较精美,乘坐舒适,特别适合旅游或拍照,这是欧式马车风靡一时的原因,也是车马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其他文献
摘 要:纵观中国美术史,难以找到女性画家的痕迹,她们所遗留作品更是寥寥无几。在古代,女性的艺术才能是不被社会肯定和承认的。好在这群充满智慧和才情的女性画家对于绘画的热爱与追求依然得到了部分人的欣赏与钦佩。其中明清时期的女性画家最为活跃,她们的作品中花鸟题材绘画数量较多,而这些佳作基本藏于故宫博物院。文章以故宫博物院馆藏古代女性画家花鸟画为线索,分析古代女性画家花鸟画所承载的情感寓意与价值,并探讨古
摘 要:我国的弓箭文化源远流长,传说是轩辕黄帝发明了弓箭。这是有可能的,毕竟人的生存离不开狩猎活动,夏时还有后羿射日的传说。东周始,五霸出,诸侯纷争,弓箭则是当时重要的战争工具。而就在这个时代,儒家的孔子把弓箭变成了有礼乐教化的工具,这就是射礼。射礼有四种,分别为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大射是天子在祭祀祖庙时与诸侯射于射宫用来选取有才能的人。宾射是诸侯朝聘、卿大夫与宾客所行的射礼。燕射和乡射是州长
(张掖市甘州区博物馆,甘肃 张掖 734000)  金塔寺石窟雕塑(北凉) 摄影:吴玮  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西魏、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摄影:吴玮  张掖钟鼓楼(明代) 摄影:吴玮  贴金彩绘武官俑(唐代、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藏) 摄影:吴玮  张掖大佛寺壁画菩萨像(明代)  摄影:吴玮  甘谷大像山悬崖大佛(北魏)  摄影:吴玮  张掖大佛寺卧佛(西夏至明清)   摄影:吴玮  赤金走龙(唐代、
期刊
块炼铁技术是我国古代两大冶铁技术之一,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文章介绍了有关我国古代块炼铁技术的研究现状,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摘 要:自20世纪中期开始,随着河西地区各种魏晋时期历史文物的大量出土,棺板画作为我国古代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为相关历史、文化、环境、艺术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基于此,文章以高台县博物馆的馆藏棺板画为例,对棺板画内容进行了介绍与分析,同时围绕馆藏棺板画的思想内涵、地域特征展开了探讨,希望能够从这些棺板画图像中了解到更多有关魏晋时期河西地区的历史,对当时绘画艺术发展的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