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育的特征是充分展现人的主体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在教学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十课《诚信做人到永远》的第二框《做诚信的人》时尝试运用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以下是部分教学过程:
情景一:师:诚实会为我们赢得信任,做一个诚信的人需要遵守哪些守则呢?下面有两个同学们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疑难问题,请大家分析。
[问题一]答应与否
小明不管别人向他提出什么要求,自己能不能做到,总是满口答应。他说不管能不能兑现,对有困难的人都应该满腔热情;而小东对没有把握兑现的事情,不管同学怎样说,他都不会轻易答应,为此有人说他对同学缺乏热情。小东对此很苦恼。
[问题二]说与不说
数学考试后,老师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宣布:刘明同学最近学习进步很大,数学考了98分,名列班级第一。试卷发下来以后,刘明认真看了一遍自己的试卷,发现了一个小小的错误。这时刘明的思想乱极了,是告诉老师,还是不告诉老师?
生1:我认为小东不必为此苦恼。自己办不到的事情不要轻易答应别人,这是实事求是的表现。倒是信口开河、大包大揽的小明,应该反思。
生2:我赞成刘明告诉老师,这个“优异成绩”并不是真实的,刻意掩盖事实不仅会让自己心存不安,而且损害的还有自己的道德品质。
……
情景二:请同学们阅读下面一组材料,然后分小组讨论。
[材料一]:一个下岗工人应聘到一电脑公司推销电脑,几经努力他与一所学校签了200台电脑的订单。可是等公司把电脑发过去一验,却发现全是次品,于是他冒着被炒鱿鱼和提成资金泡汤的风险,要求学校拒绝签收这批次品电脑。之后,他被部门主管开除了。但不久后这位下岗工人却被公司总经理请了回来,并且他的主管被开除了,由他接任了主管职位,公司还另外发给他5000元的诚信奖金。
[材料二]:见课本第120页“小松”的故事
[材料三]:见课本第121页“铁柱”的故事
(要求:分小组讨论,每组确定中心发言人)
……
从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存在一系列问题: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几个学生在一起完成学习任务,与个体的学习有不同的效果,这样的效果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其次,一部分学生主动性、参与性不强,已经习惯于当听众,不会质疑他人的观点(包括老师的观点)。有的学生不会倾听他人的发言(好像与他无关),不会对本组成员的观点作总结性发言或对他人观点进行客观评价。再次,有的小组讨论的议题脱离了主题,有的小组对问题还不甚了解,根本无法讨论而游离于小组活动之外。
自主、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积极参与,与同伴沟通、合作交流的时空和机会,从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教师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呢?下面是我在教学工作中的体会。
一、关注学生的实情,了解学生的需要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具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一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灵活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机械地执行课前的课程设计。与此同时,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适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尊重学生,发现他们的内心世界,获得教育的成功。
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给他们营造创新的氛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否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实施,关键是能否建立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兴趣是产生动机的重要的主观原因。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
三、相信学生的能力,把机会让给学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的本质是交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关系,师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并敢于把机会让给学生。教师应从讲台上走下来,俯下身子看学生,平等地参与学生的研究,把探究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呈现学习过程。
四、教师有必要适时监控和介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过程
在实施自主、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特别是在课堂交流讨论这一环节中,教师应允许学生展示不同观点,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分析,求同存异,达成思想认同。如果师生、生生之间还未达成一致意见,就可以延伸至课外继续进行探讨与研究,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提高了自主、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在此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交流技能,即培养学生“四会”的能力:学会组织小组学习、学会倾听他人发言、学会质疑他人观点、学会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成果。
实践证明,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学生是信息加工、情感体验的主体,而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生是在“自主”中学习,在“合作”中增加,在“探索”中发展,这是把“结论”转化为“过程”的一种有效学习方式。同时,自主、合作学习不要拘泥一定的形式或固定的模式。自主、合作学习究竟要采用何种形式,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充分发挥优势,为新课程教学服务。
情景一:师:诚实会为我们赢得信任,做一个诚信的人需要遵守哪些守则呢?下面有两个同学们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疑难问题,请大家分析。
[问题一]答应与否
小明不管别人向他提出什么要求,自己能不能做到,总是满口答应。他说不管能不能兑现,对有困难的人都应该满腔热情;而小东对没有把握兑现的事情,不管同学怎样说,他都不会轻易答应,为此有人说他对同学缺乏热情。小东对此很苦恼。
[问题二]说与不说
数学考试后,老师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宣布:刘明同学最近学习进步很大,数学考了98分,名列班级第一。试卷发下来以后,刘明认真看了一遍自己的试卷,发现了一个小小的错误。这时刘明的思想乱极了,是告诉老师,还是不告诉老师?
生1:我认为小东不必为此苦恼。自己办不到的事情不要轻易答应别人,这是实事求是的表现。倒是信口开河、大包大揽的小明,应该反思。
生2:我赞成刘明告诉老师,这个“优异成绩”并不是真实的,刻意掩盖事实不仅会让自己心存不安,而且损害的还有自己的道德品质。
……
情景二:请同学们阅读下面一组材料,然后分小组讨论。
[材料一]:一个下岗工人应聘到一电脑公司推销电脑,几经努力他与一所学校签了200台电脑的订单。可是等公司把电脑发过去一验,却发现全是次品,于是他冒着被炒鱿鱼和提成资金泡汤的风险,要求学校拒绝签收这批次品电脑。之后,他被部门主管开除了。但不久后这位下岗工人却被公司总经理请了回来,并且他的主管被开除了,由他接任了主管职位,公司还另外发给他5000元的诚信奖金。
[材料二]:见课本第120页“小松”的故事
[材料三]:见课本第121页“铁柱”的故事
(要求:分小组讨论,每组确定中心发言人)
……
从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存在一系列问题: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几个学生在一起完成学习任务,与个体的学习有不同的效果,这样的效果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其次,一部分学生主动性、参与性不强,已经习惯于当听众,不会质疑他人的观点(包括老师的观点)。有的学生不会倾听他人的发言(好像与他无关),不会对本组成员的观点作总结性发言或对他人观点进行客观评价。再次,有的小组讨论的议题脱离了主题,有的小组对问题还不甚了解,根本无法讨论而游离于小组活动之外。
自主、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积极参与,与同伴沟通、合作交流的时空和机会,从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教师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呢?下面是我在教学工作中的体会。
一、关注学生的实情,了解学生的需要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具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一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灵活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机械地执行课前的课程设计。与此同时,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适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尊重学生,发现他们的内心世界,获得教育的成功。
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给他们营造创新的氛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否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实施,关键是能否建立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兴趣是产生动机的重要的主观原因。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
三、相信学生的能力,把机会让给学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的本质是交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关系,师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并敢于把机会让给学生。教师应从讲台上走下来,俯下身子看学生,平等地参与学生的研究,把探究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呈现学习过程。
四、教师有必要适时监控和介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过程
在实施自主、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特别是在课堂交流讨论这一环节中,教师应允许学生展示不同观点,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分析,求同存异,达成思想认同。如果师生、生生之间还未达成一致意见,就可以延伸至课外继续进行探讨与研究,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提高了自主、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在此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交流技能,即培养学生“四会”的能力:学会组织小组学习、学会倾听他人发言、学会质疑他人观点、学会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成果。
实践证明,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学生是信息加工、情感体验的主体,而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生是在“自主”中学习,在“合作”中增加,在“探索”中发展,这是把“结论”转化为“过程”的一种有效学习方式。同时,自主、合作学习不要拘泥一定的形式或固定的模式。自主、合作学习究竟要采用何种形式,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充分发挥优势,为新课程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