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波特的“钻石模型”囊括了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几乎全部要素,是一种“全要素”的分析思路和架构。根据山东省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借鉴这个思路,将从上述要素出发,发展性地运用波特理论,客观地分析目前山东省蔬菜产业出口竞争力优于其他省份的主要促成因素。
关键词蔬菜产业;出口竞争优势;波特“钻石模型”;促成因素;山东省
中图分类号 F752.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2-0267-02
1山东省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山东省蔬菜产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山东省重要的支柱产业,并且成为国际品牌。目前,山东省瓜、菜、菌类总产值居种植业首位,用24%的耕地创造了近50%的产值,山东省蔬菜总产量已占世界蔬菜总产量的10%左右;山东省蔬菜产业形成了以苍山模式、莱阳模式、寿光模式为代表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不仅有效地利用了当地农村丰富的劳动力,并且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2011年1—7月,山东省出口蔬菜已达到1 984 900 t、25.34亿美元,占到了全国出口的1/3左右。近10年来,山东省一直保持出口数量和出口总额的双第一。山东省的大蒜(金乡大蒜、苍山大蒜)、生姜(莱芜生姜)、大葱(章丘大葱)、芋头(莱阳芋头),以及洋葱、牛蒡、芦笋等名特优新蔬菜,其种植面积、产量、加工出口数量和创汇金额均位居全国之首,享誉海内外。山东省目前已成为了全国最大的蔬菜产销基地,与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前苏联的乌克兰并称世界“三大菜园”[1]。
著名的波特“钻石模型”认为,一个产业是否具有竞争力是由生产要素状况、国内市场需求条件、相关与辅助产业情况以及企业策略、结构和竞争对手等6个基本核心因素所决定的,它是波特竞争力理论的核心。波特的“钻石模型”囊括了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几乎全部要素,是一种“全要素”的分析思路和架构。借鉴这个思路,该文将从上述要素出发,发展性地运用波特理论,客观地分析目前山东蔬菜产业出口竞争力优于其他省份的主要促成因素[2]。
2山东省蔬菜产业出口竞争优势的主要促成因素
2.1区位和交通优势明显
山东半岛地处亚太经济圈西环带和黄海经济圈的重要部位,与日本、韩国、朝鲜等国隔海相望,经济联系密切,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在区位优势的带动下,山东省的港口基础设施发展迅速[3]。到2010年,山东省共有沿海港口24处、412个泊位,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114个,初步形成了以青岛港为龙头,布局合理、分工明确、设施配套的沿海港口群,这极大地促进了海洋运输经济的不断壮大,为山东省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每年山东省出口日本的蔬菜占30%,我国每年出口日本的蔬菜占20%左右,由此可见山东省蔬菜出口的重要性。与其他国家和其他省份相比,山东省由于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可以出口新鲜度较高的蔬菜。与此同时,山东的内陆交通也比较发达,已初步形成集水运、公路、铁路航空为一体的综合交通体系。这无疑对山东省发展对外贸易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2.2设施蔬菜生产模式的普及化
20世纪80年代后期,山东省的设施蔬菜开始起步,从当时辽宁省瓦房店琴弦式日光温室能在冬季不加温生产黄瓜得到启示。1989年,寿光三元朱村日光温室的生产取得了成功,促进了设施蔬菜在山东省的大面积推广和应用,并创立了以设施蔬菜栽培生产模式为特色的“寿光经验”。据统计,1989年全省设施日光温室只有240 hm2,1994年为2.53万hm2,到了2008年,设施蔬菜达到72.60万hm2左右,包括日光温室21.30万hm2、大中棚27.30万hm2、小拱棚24.00万hm2,约占全省蔬菜总面积1/3,在全国位列第一位,并且培育出越冬栽培的喜温性果菜类蔬菜达15种以上,在国内率先实现了日光温室蔬菜种类和品种的多样化[4]。从产量产值来看,山东省设施蔬菜产量接近6 000万t,产值约占全省蔬菜总产值的75%,山东省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日光温室、拱圆大棚和中小拱圆不同设施形式相结合的设施蔬菜生产技术体系和市场体系,提高了蔬菜周年生产、均衡上市供应的水平,缩小了蔬菜价格的季节差,稳定了农民的收入。
2.3生产总量规模优势突出
“以量取胜”是山东省蔬菜出口的制胜法宝。所谓“以量取胜”包括2个方面的“量”,一方面,山东省蔬菜产量连年位居全国之首;另一方面,山东省蔬菜出口数量连年位居全国之首。从产业发展的轨迹来看,山东省蔬菜总产量的增长速度都远远高于出口量的增长速度,譬如,1996年山东省蔬菜的总产量为4 851.8万t,用于出口的数量只有217.4万t,占到全国蔬菜出口量比例为12.6%;到了2010年,蔬菜的总产量扩大到8 634.98万t,用于出口的数量达到287.74万t,占到全国蔬菜出口量比例为33.3%;蔬菜总产量增加了78%,而出口只增加了32%。这一现象说明了蔬菜产量的增加首先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目的,并在此基础上扩大了国际市场占有率;而不论是在国内市场上的优势,还是在国际市场上不俗的表现,都是以蔬菜生产规模的优势为基础的。
庞大的内需市场是促成规模经济的条件,而规模经济与产业竞争优势之间具有“强劲”的相关关系。尽管在波特的理论中,并不赞同上述观点,甚至用意大利的五金器材市场、德国的化工企业、瑞典的采矿设备、瑞士的纺织机等在世界市场上表现强势,但在国内市场被分割得支离破碎的例子加以证明和反驳,但也不否认对于一些强调比较优势的产业,规模经济理论确实有其重要性和合理性。作为倚重于基本要素禀赋条件的蔬菜产业,其比较优势的强弱是其具有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对于蔬菜产业而言,具有资源禀赋方面的比较优势未必具有竞争优势,而具有竞争优势却必须有良好的比较优势条件。由此可见,蔬菜产业的规模经济与产业竞争优势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既符合实际情况,也不违背经典理论的观点和判断。
2.4国内市场需求条件的改善
波特的理论强调了国内需求市场对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作用。波特认为,在产业竞争优势上,国内市场的影响力主要通过客户需求的形态和特征来施展;如果国内市场的客户要求较多,当地的厂商会在市场压力下努力改善和创新,形成更精致的竞争优势,进而成为这个国家的产业竞争优势。
山东省蔬菜产业所面临的国内需求市场条件,正经历着由“数量型”向“品质型”迅速的转变阶段。国内蔬菜的无数消费者,即蔬菜产品的“客户”,对于蔬菜产品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初级阶段的“温饱型”即可,而是向更高层次的“营养型”和“保健型”转变。由于国内市场上蔬菜消费者数量十分庞大,为了迎合这一巨大的消费群体,不至于失去这一巨大的市场空间,蔬菜生产者、销售者对于改善和创新蔬菜品质的动力大大地增加。譬如,据了解,从2005年4月30日起,山东省青岛市在出售无公害蔬菜之前都会经质检员检测,对于合格的蔬菜还要加上条码,消费者可以凭借条码查询到蔬菜生产每个环节的具体信息,从源头上保证了无公害蔬菜的生产。国内外需求偏好的相似性扩大是山东省以及我国整个蔬菜产业走向国际市场不可缺少的条件[1]。
2.5农业信息化体系的日益完善
当今时代,高新技术浪潮席卷全球,信息技术和农业科技将对农业发展产生根本性影响,现代农业正是这两大科学技术的结合点,它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因此,信息产业是山东省蔬菜产业最重要的相关支持性产业。正如波特所言,一个国家因为相关产业彼此牵动而刺激竞争力是很平常的。过去的几年间,山东省在农业信息化体系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据了解,山东省目前所有的市和95%的县(市、区)农业部门、90%以上的乡镇都建立了农业信息化工作和信息服务机构。
关键词蔬菜产业;出口竞争优势;波特“钻石模型”;促成因素;山东省
中图分类号 F752.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2-0267-02
1山东省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山东省蔬菜产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山东省重要的支柱产业,并且成为国际品牌。目前,山东省瓜、菜、菌类总产值居种植业首位,用24%的耕地创造了近50%的产值,山东省蔬菜总产量已占世界蔬菜总产量的10%左右;山东省蔬菜产业形成了以苍山模式、莱阳模式、寿光模式为代表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不仅有效地利用了当地农村丰富的劳动力,并且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2011年1—7月,山东省出口蔬菜已达到1 984 900 t、25.34亿美元,占到了全国出口的1/3左右。近10年来,山东省一直保持出口数量和出口总额的双第一。山东省的大蒜(金乡大蒜、苍山大蒜)、生姜(莱芜生姜)、大葱(章丘大葱)、芋头(莱阳芋头),以及洋葱、牛蒡、芦笋等名特优新蔬菜,其种植面积、产量、加工出口数量和创汇金额均位居全国之首,享誉海内外。山东省目前已成为了全国最大的蔬菜产销基地,与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前苏联的乌克兰并称世界“三大菜园”[1]。
著名的波特“钻石模型”认为,一个产业是否具有竞争力是由生产要素状况、国内市场需求条件、相关与辅助产业情况以及企业策略、结构和竞争对手等6个基本核心因素所决定的,它是波特竞争力理论的核心。波特的“钻石模型”囊括了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几乎全部要素,是一种“全要素”的分析思路和架构。借鉴这个思路,该文将从上述要素出发,发展性地运用波特理论,客观地分析目前山东蔬菜产业出口竞争力优于其他省份的主要促成因素[2]。
2山东省蔬菜产业出口竞争优势的主要促成因素
2.1区位和交通优势明显
山东半岛地处亚太经济圈西环带和黄海经济圈的重要部位,与日本、韩国、朝鲜等国隔海相望,经济联系密切,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在区位优势的带动下,山东省的港口基础设施发展迅速[3]。到2010年,山东省共有沿海港口24处、412个泊位,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114个,初步形成了以青岛港为龙头,布局合理、分工明确、设施配套的沿海港口群,这极大地促进了海洋运输经济的不断壮大,为山东省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每年山东省出口日本的蔬菜占30%,我国每年出口日本的蔬菜占20%左右,由此可见山东省蔬菜出口的重要性。与其他国家和其他省份相比,山东省由于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可以出口新鲜度较高的蔬菜。与此同时,山东的内陆交通也比较发达,已初步形成集水运、公路、铁路航空为一体的综合交通体系。这无疑对山东省发展对外贸易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2.2设施蔬菜生产模式的普及化
20世纪80年代后期,山东省的设施蔬菜开始起步,从当时辽宁省瓦房店琴弦式日光温室能在冬季不加温生产黄瓜得到启示。1989年,寿光三元朱村日光温室的生产取得了成功,促进了设施蔬菜在山东省的大面积推广和应用,并创立了以设施蔬菜栽培生产模式为特色的“寿光经验”。据统计,1989年全省设施日光温室只有240 hm2,1994年为2.53万hm2,到了2008年,设施蔬菜达到72.60万hm2左右,包括日光温室21.30万hm2、大中棚27.30万hm2、小拱棚24.00万hm2,约占全省蔬菜总面积1/3,在全国位列第一位,并且培育出越冬栽培的喜温性果菜类蔬菜达15种以上,在国内率先实现了日光温室蔬菜种类和品种的多样化[4]。从产量产值来看,山东省设施蔬菜产量接近6 000万t,产值约占全省蔬菜总产值的75%,山东省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日光温室、拱圆大棚和中小拱圆不同设施形式相结合的设施蔬菜生产技术体系和市场体系,提高了蔬菜周年生产、均衡上市供应的水平,缩小了蔬菜价格的季节差,稳定了农民的收入。
2.3生产总量规模优势突出
“以量取胜”是山东省蔬菜出口的制胜法宝。所谓“以量取胜”包括2个方面的“量”,一方面,山东省蔬菜产量连年位居全国之首;另一方面,山东省蔬菜出口数量连年位居全国之首。从产业发展的轨迹来看,山东省蔬菜总产量的增长速度都远远高于出口量的增长速度,譬如,1996年山东省蔬菜的总产量为4 851.8万t,用于出口的数量只有217.4万t,占到全国蔬菜出口量比例为12.6%;到了2010年,蔬菜的总产量扩大到8 634.98万t,用于出口的数量达到287.74万t,占到全国蔬菜出口量比例为33.3%;蔬菜总产量增加了78%,而出口只增加了32%。这一现象说明了蔬菜产量的增加首先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目的,并在此基础上扩大了国际市场占有率;而不论是在国内市场上的优势,还是在国际市场上不俗的表现,都是以蔬菜生产规模的优势为基础的。
庞大的内需市场是促成规模经济的条件,而规模经济与产业竞争优势之间具有“强劲”的相关关系。尽管在波特的理论中,并不赞同上述观点,甚至用意大利的五金器材市场、德国的化工企业、瑞典的采矿设备、瑞士的纺织机等在世界市场上表现强势,但在国内市场被分割得支离破碎的例子加以证明和反驳,但也不否认对于一些强调比较优势的产业,规模经济理论确实有其重要性和合理性。作为倚重于基本要素禀赋条件的蔬菜产业,其比较优势的强弱是其具有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对于蔬菜产业而言,具有资源禀赋方面的比较优势未必具有竞争优势,而具有竞争优势却必须有良好的比较优势条件。由此可见,蔬菜产业的规模经济与产业竞争优势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既符合实际情况,也不违背经典理论的观点和判断。
2.4国内市场需求条件的改善
波特的理论强调了国内需求市场对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作用。波特认为,在产业竞争优势上,国内市场的影响力主要通过客户需求的形态和特征来施展;如果国内市场的客户要求较多,当地的厂商会在市场压力下努力改善和创新,形成更精致的竞争优势,进而成为这个国家的产业竞争优势。
山东省蔬菜产业所面临的国内需求市场条件,正经历着由“数量型”向“品质型”迅速的转变阶段。国内蔬菜的无数消费者,即蔬菜产品的“客户”,对于蔬菜产品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初级阶段的“温饱型”即可,而是向更高层次的“营养型”和“保健型”转变。由于国内市场上蔬菜消费者数量十分庞大,为了迎合这一巨大的消费群体,不至于失去这一巨大的市场空间,蔬菜生产者、销售者对于改善和创新蔬菜品质的动力大大地增加。譬如,据了解,从2005年4月30日起,山东省青岛市在出售无公害蔬菜之前都会经质检员检测,对于合格的蔬菜还要加上条码,消费者可以凭借条码查询到蔬菜生产每个环节的具体信息,从源头上保证了无公害蔬菜的生产。国内外需求偏好的相似性扩大是山东省以及我国整个蔬菜产业走向国际市场不可缺少的条件[1]。
2.5农业信息化体系的日益完善
当今时代,高新技术浪潮席卷全球,信息技术和农业科技将对农业发展产生根本性影响,现代农业正是这两大科学技术的结合点,它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因此,信息产业是山东省蔬菜产业最重要的相关支持性产业。正如波特所言,一个国家因为相关产业彼此牵动而刺激竞争力是很平常的。过去的几年间,山东省在农业信息化体系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据了解,山东省目前所有的市和95%的县(市、区)农业部门、90%以上的乡镇都建立了农业信息化工作和信息服务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