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部分农村初中学生的作文选材单一,题材老化,内容雷同,千文一面。甚至还存在拼凑、抄袭他人作文的现象。为何?有人说:“农村孩子生活单调,信息闭塞,写作题材较窄。”笔者认为,
这显然不全对。课文《春》、《散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金黄的大斗笠》都在启发我们:农村风景优美,农村生活绚丽多彩,农村孩子知识丰富,有情有义,这为农村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因此,农村初中学生应贴近农村实际,利用“农”味十足的语文教育资源搭建作文平台,在“农”字上下功夫,让“农”香洋溢在作文里,“农”出特色,“农”得出色。
一、选材贯穿“农”字
对“选材”而言,我们只要在选材的指导思想上能始终贯穿一个“农”字,农村初中学生的作文同样能闯出一番新天地。
1.给农村学生一双慧眼,一颗细腻的心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一双慧眼,一颗细腻的心,从生活的点滴入手,时时观察,处处留心,细细分析,多多积累。观察农家园,描绘农家美,激起爱乡爱亲人之情,写作中更能表达真情实感。
另外,要及时敏锐地发现农村的变化,感悟农村的新貌。国家的新农村建设,给我们农村带来了无限生机。农村村委的文体活动场所、书吧、水泥路、家电下乡、小洋楼、田里的蔬菜棚……这些正是现代新农村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农村学生就要及时敏锐地从农村的变化中积累素材。
2.给农村学生一双巧手,一颗敢写的心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学在农村的农村初中学生,应大胆描绘家乡的美丽风光,巧于刻画善良淳朴的农民,敢于再现淳朴的民情风俗。写出农家特色,写出乡村气息,道出村镇风貌。突出“农”字,作文自有特色,自会出色。
(1)描“农”人,现“农”情,悟“农”心。“老年闰土”、“杨二嫂”都是鲁迅先生笔下典型的“农”人,令人印象深刻。我要求学生无论是日记、仿写,还是大作文训练,都刻意描写“农”人,品味他们平凡朴实的品质。可以从熟悉的“农”人开始。如“模仿鲁迅的‘雪地捕鸟’,用一系列动作描写某农人做某事或某个农村活动的过程。”有个学生写道:
周末,我往家赶。这段时间我家砍甘蔗,父母够忙够累了。我这个还在“榨取”父母劳动价值的人不能闲着。
老远,我就听见家里的几头母猪“啪啪——啪啪——啪啪”吃得欢,声音好响,好夸张。谁喂?父母砍蔗结束?我好奇地推开大门,只见——
我那八十岁的老奶奶正弯着本就已经驼着的背,满是皱纹的双手紧紧地抓着猪料桶箍,青筋条条突出,整个身子向左倾着,脖子也用力向左前方伸,双脚一点一点向我这个方向挪动(猪舍在大门左侧),半桶猪料稍离地而已。
我飞奔过去,“奶奶,你又不听话了!”我边说边一把提起猪料桶。“我爸妈怎么说你的?多大年纪了?”“妮,回来了。”奶奶稍起腰,眼睛看着我,脸仿佛红着,“他们太忙,我闲着也……别跟你爸说……”(《奶奶又帮我们喂猪》)
文中“八十岁的老奶奶”艰难提猪食帮儿子喂猪的动作、祖孙的对话都体现“农”字,“农”情,“农”心,岂不是“农”出特色,“农”得出色?
2.叙“农”事,品“农”味,赏“农”情。《奶奶又帮我们喂猪》例文中,“喂猪、砍甘蔗、提猪料”这些事都是“农”事,读来不是让人觉得“老土”,反而有一种亲切、感动在流淌。这刻骨铭心的体验想来又岂能是城里的学生所能体会的?
3.绘“农”景,现“农”色,赞“农”美。农村学生要善选能代表农村特有的、典型的“农”景色来写。《散步》、《金黄的大斗笠》等文描写的景都很典型。农村春的桃红绿柳,夏的甘蔗林玉米棒,秋的稻海果洋,冬的光秃原野、啃枯草的老牛等这些农村特有的景物,无不是写作的素材。因此,农村学生作文要敢选“农”景,才能“农”出特色,“农”得出色。
4.写“农”物,说“农”俗,诉豪情。农村学生有一个天然的动物园、植物园。生在农村的学生可以目睹大片剑麻挺剑指天的壮观,也可以闻到幽幽稻香,触到胖胖的地瓜,尝到酸酸的野莓,还可以骑牛又听鸟唱……使学生深感生在鱼米之乡的幸福,从而激发出自豪感。另外,农村的特色春节、团圆的中秋节、粽子飘香的端午节……无不带给同学们许多欢乐。这些都是同学们喜闻乐见的,让学生体验到其中浓浓的乡情和劳动人民朴实的情怀,从而不由自主地赞之于笔端。
二、语言弥漫“农”味
劳动创造了生活,农民在劳动生活中,由于表达需要,产生了许多劳动用语,并形成了特色“农”语。农村初中学生要学习“农”语,使自己作文语言弥漫“农”味。
1.人物的称呼要有“农”味
赵本山的小品中“黑土”、“白云”最能说明这点。上面例文《奶奶又帮我们喂猪》中,奶奶的一个“妮”字,就体现农村人对后代的亲昵情感。很多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对人物的称呼凸显“农”味就更不用说了。
2.学会引用农谚农俗农语
“天上鱼鳞般,晒谷不用翻”、“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是农村有关天气的特色谚语;“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立秋摘花椒,白露打黑桃,霜降采柿子,立冬打晚枣”,这是农村一年四季采摘农作物特色的谚语。又如我们说的“发芽、长叶”,而农民说的是“冒牙、爆青”。
细推敲,一个“冒”和“爆”说出了种子发芽时那种无比强大的力量,这是多么精练的语言,多么形象的表达。农村初中学生作文语言如能弥漫“农”味,作文也会显得亮丽、富于文采。
三、旨意洋溢“农”香
农村初中学生作文时,在选“农”材、用“农”语的基础上,提炼作文的主旨要洋溢“农”香。在享受农村大自然美丽神奇的同时,强化热爱家乡之情;认识到家乡富裕的同时,强化自信自豪之情;赞农民勤劳善良淳朴,颂淳朴的民情风俗,歌农家特色,乡村新气象,村镇新风貌……
总之,广阔的农村天地人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只要农村初中学生用智慧之眼勤于发掘,细腻之心善于体味,作文抓紧一个“农”字,“农”味十足,“农”香洋溢,自然因“农”而有特色,因“农”而出色,作文便呈现出盎然生机。
(责任编辑 吕 行)
这显然不全对。课文《春》、《散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金黄的大斗笠》都在启发我们:农村风景优美,农村生活绚丽多彩,农村孩子知识丰富,有情有义,这为农村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因此,农村初中学生应贴近农村实际,利用“农”味十足的语文教育资源搭建作文平台,在“农”字上下功夫,让“农”香洋溢在作文里,“农”出特色,“农”得出色。
一、选材贯穿“农”字
对“选材”而言,我们只要在选材的指导思想上能始终贯穿一个“农”字,农村初中学生的作文同样能闯出一番新天地。
1.给农村学生一双慧眼,一颗细腻的心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一双慧眼,一颗细腻的心,从生活的点滴入手,时时观察,处处留心,细细分析,多多积累。观察农家园,描绘农家美,激起爱乡爱亲人之情,写作中更能表达真情实感。
另外,要及时敏锐地发现农村的变化,感悟农村的新貌。国家的新农村建设,给我们农村带来了无限生机。农村村委的文体活动场所、书吧、水泥路、家电下乡、小洋楼、田里的蔬菜棚……这些正是现代新农村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农村学生就要及时敏锐地从农村的变化中积累素材。
2.给农村学生一双巧手,一颗敢写的心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学在农村的农村初中学生,应大胆描绘家乡的美丽风光,巧于刻画善良淳朴的农民,敢于再现淳朴的民情风俗。写出农家特色,写出乡村气息,道出村镇风貌。突出“农”字,作文自有特色,自会出色。
(1)描“农”人,现“农”情,悟“农”心。“老年闰土”、“杨二嫂”都是鲁迅先生笔下典型的“农”人,令人印象深刻。我要求学生无论是日记、仿写,还是大作文训练,都刻意描写“农”人,品味他们平凡朴实的品质。可以从熟悉的“农”人开始。如“模仿鲁迅的‘雪地捕鸟’,用一系列动作描写某农人做某事或某个农村活动的过程。”有个学生写道:
周末,我往家赶。这段时间我家砍甘蔗,父母够忙够累了。我这个还在“榨取”父母劳动价值的人不能闲着。
老远,我就听见家里的几头母猪“啪啪——啪啪——啪啪”吃得欢,声音好响,好夸张。谁喂?父母砍蔗结束?我好奇地推开大门,只见——
我那八十岁的老奶奶正弯着本就已经驼着的背,满是皱纹的双手紧紧地抓着猪料桶箍,青筋条条突出,整个身子向左倾着,脖子也用力向左前方伸,双脚一点一点向我这个方向挪动(猪舍在大门左侧),半桶猪料稍离地而已。
我飞奔过去,“奶奶,你又不听话了!”我边说边一把提起猪料桶。“我爸妈怎么说你的?多大年纪了?”“妮,回来了。”奶奶稍起腰,眼睛看着我,脸仿佛红着,“他们太忙,我闲着也……别跟你爸说……”(《奶奶又帮我们喂猪》)
文中“八十岁的老奶奶”艰难提猪食帮儿子喂猪的动作、祖孙的对话都体现“农”字,“农”情,“农”心,岂不是“农”出特色,“农”得出色?
2.叙“农”事,品“农”味,赏“农”情。《奶奶又帮我们喂猪》例文中,“喂猪、砍甘蔗、提猪料”这些事都是“农”事,读来不是让人觉得“老土”,反而有一种亲切、感动在流淌。这刻骨铭心的体验想来又岂能是城里的学生所能体会的?
3.绘“农”景,现“农”色,赞“农”美。农村学生要善选能代表农村特有的、典型的“农”景色来写。《散步》、《金黄的大斗笠》等文描写的景都很典型。农村春的桃红绿柳,夏的甘蔗林玉米棒,秋的稻海果洋,冬的光秃原野、啃枯草的老牛等这些农村特有的景物,无不是写作的素材。因此,农村学生作文要敢选“农”景,才能“农”出特色,“农”得出色。
4.写“农”物,说“农”俗,诉豪情。农村学生有一个天然的动物园、植物园。生在农村的学生可以目睹大片剑麻挺剑指天的壮观,也可以闻到幽幽稻香,触到胖胖的地瓜,尝到酸酸的野莓,还可以骑牛又听鸟唱……使学生深感生在鱼米之乡的幸福,从而激发出自豪感。另外,农村的特色春节、团圆的中秋节、粽子飘香的端午节……无不带给同学们许多欢乐。这些都是同学们喜闻乐见的,让学生体验到其中浓浓的乡情和劳动人民朴实的情怀,从而不由自主地赞之于笔端。
二、语言弥漫“农”味
劳动创造了生活,农民在劳动生活中,由于表达需要,产生了许多劳动用语,并形成了特色“农”语。农村初中学生要学习“农”语,使自己作文语言弥漫“农”味。
1.人物的称呼要有“农”味
赵本山的小品中“黑土”、“白云”最能说明这点。上面例文《奶奶又帮我们喂猪》中,奶奶的一个“妮”字,就体现农村人对后代的亲昵情感。很多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对人物的称呼凸显“农”味就更不用说了。
2.学会引用农谚农俗农语
“天上鱼鳞般,晒谷不用翻”、“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是农村有关天气的特色谚语;“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立秋摘花椒,白露打黑桃,霜降采柿子,立冬打晚枣”,这是农村一年四季采摘农作物特色的谚语。又如我们说的“发芽、长叶”,而农民说的是“冒牙、爆青”。
细推敲,一个“冒”和“爆”说出了种子发芽时那种无比强大的力量,这是多么精练的语言,多么形象的表达。农村初中学生作文语言如能弥漫“农”味,作文也会显得亮丽、富于文采。
三、旨意洋溢“农”香
农村初中学生作文时,在选“农”材、用“农”语的基础上,提炼作文的主旨要洋溢“农”香。在享受农村大自然美丽神奇的同时,强化热爱家乡之情;认识到家乡富裕的同时,强化自信自豪之情;赞农民勤劳善良淳朴,颂淳朴的民情风俗,歌农家特色,乡村新气象,村镇新风貌……
总之,广阔的农村天地人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只要农村初中学生用智慧之眼勤于发掘,细腻之心善于体味,作文抓紧一个“农”字,“农”味十足,“农”香洋溢,自然因“农”而有特色,因“农”而出色,作文便呈现出盎然生机。
(责任编辑 吕 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