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伦理

来源 :星星·诗歌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亲和我
  吕德安
  父亲和我
  我们并肩走着
  秋雨稍歇
  和前一阵雨
  像隔了多年时光。
  我们走在雨和雨
  的间歇里
  肩头清晰地靠在一起
  却没有一句要说的话。
  我们刚从屋子里出来
  所以没有一句要说的话
  这是长久生活在一起
  造成的
  滴水的声音像折下的一支细枝条。
  像过冬的梅花
  父亲的头发已经全白
  但这近乎于一种灵魂
  会使人不禁肃然起敬。
  依然是熟悉的街道
  熟悉的人要举手致意
  父亲和我都怀着难言的恩情
  安详地走着。
  墨西哥诗人奥克塔维奥·帕斯说过,我们都是时间。这是对世间万物的一种抽象判断。它把我们能清晰感知的事物都归入一种只能感受的虚无。然而,当我们进入历史,在发黄的纸张上搜索古人的面容与曾经的风云时,便会觉得帕斯的判断是那样的准确。曾经鲜活的肉体,鲜活的喜怒哀乐,都成为一个个词语,或者连词语都没有。而时间,这个我们从来都没有真正意义上命名的东西,却依然如一条无始无终的河流,日夜流淌。我们想回溯到它的源头,却找不到入口;我们想追逐它的脚步,却没有方向。它就是那样无休无止地流着,流过高山和平原,流过战火和烽烟,流过一个又一个的王朝,也流过一代代人的身体和灵魂。然后,将这一切都归入一种需要后人猜想的印象与记忆。曾经真实存在的一切,都进入一种让人怅然的抽象。见证具体的存在,并目送它进入抽象的大同,不悲不喜,波澜不惊,或许,这就是时间的伦理。
  吕德安的《父亲和我》,表面上看是一首写亲情的诗作。然而,沉下心来慢慢进入,你会沉浸于诗人近乎无事的叙述里。你会想到时间,想到时间皱褶里的生命呼吸与心灵律动,想到生命的偶然与时间的永恒。然后,在诗人从容沉潜的语调里,你会坦然,会心怀感恩。因为,你已经从时间的不动声色中感受到了它更大的体贴与慈悲。
  你瞧,父亲和我,我们并肩走着,秋雨稍歇。而这一场雨和上一场雨中间,可能只是物理时间的一瞬。但对于生命而言,对于一对父子而言,可能便是多年的时光。在这段心理时间里,会有多少故事发生,会有多少争执出现,又会有多少误解涣然冰释,没有人能说清楚。肉体的生命挤占了空间,但时间却并未被割断。它依然会默默地把那些似乎永远也无法打开的心结归入一种模糊的印象,归入抽象的虚无。正因如此,在一場雨中,那旧日的时光也终将像雨水一样一滴滴落下,一滴滴渗入大地,一滴滴无影无踪。只留下眼前瞬间的空阔,等待下一场雨来。然而,父亲和我并肩走在一起,这是经历过多年时光后的生命状态。它是时间的表现形式,也是诗人此在的可靠记忆。
  我们只是肩头清晰地靠在一起,不说一句话。那是因为,我们刚从屋子里走出来,是长久生活在一起的默契。在雨与雨的间隙里,这人生的宁静便成为一种时间的馈赠。我们可以猜想,在屋子里发生过什么,他们的日常生活又呈现出什么样的纹理。这是这首诗给读者的留白。你可以再借助经验和常识,来填充它,完成它。不过,对于诗人而言,他不在乎读者的想象。他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幅白描画:一对父子肩头靠在一起,他们没有说话。而这幅画,并不全是静止,它有一个画外音,那就是滴答的雨声,那些细微,那么遥远。我们望着这幅画,听着那细微的滴答声,当然会想到亲情。然而,亲情之后呢?你会不会想到岁月的沧桑,时间的印记?
  父亲和我都没有说话。但这并不意味着生命关闭了与世界的讯号,他们听到了滴水的声音,就像折断了一支细枝条。多么灵敏而又异样的感觉。那轻轻的声响,对于时间的整体来说可以忽略不计,但对于一个感受着的生命,却可能就是听到了生命与时间的残痕,听到了生命的脆弱。并由此生出有限之悲,永恒之叹。然后,再次细细打量眼前的一切,确认此在生命的意义与走向。
  诗人正是洞悉了时间的伦理,所以,他才会在生命现场中,找到了存在的土壤与意义,因而温暖,因而感动。父亲的头发已白,这是时间给一个老人的加冕。它不是璀璨的王冠,而是自然的色彩。它不再有尘世的纷扰,而是接近灵魂,与时间的抽象有相同的底色。然而,丰盈的灵魂注定不会凭空出现的,它必须植根于人间烟火。诗人发现,在时间的长河中,波澜只是瞬间,熟悉的街道和熟悉的人群,才是生命最终的归宿。灵魂在上,但肉体必须有所附丽。这是人生的常识,也是时间的法则。诗人如是说。
  父亲与我从一场雨的间隙中切入,最后安详地穿过街道和人群,这是生命的瞬间,也是时间的剪影。诗人关注的是眼前具体的事物,但他的精神指向却是哲学的时间。在诗人笔下,那一对沉默的父子,他们不只是肉体的存在,他们还是时间的感受者与实践者。在他们身上,不论是白发,还是安详,那既是对尘世的态度,也是对时间的回应。
  这是一首安静的小诗。但绝不是那种安静得让你纯粹让你轻盈的那种。它不是少男少女的沉静,而是中年的沉静,老年的沉静。因为,它的安静不是来自浪漫的想象,不是来自童话般的梦境,而是来自对生命与时间的感悟,来自人生经验的沉淀。它有人生之重,也有哲学之重。然而,这双重的重量却不是那种让人压抑的生存之累,而是一种人生的释怀与灵魂的开阔。它指向的不是蝇营狗苟的人生百态,而是一种遵循时间伦理、感受时间温度的诗意人生。
其他文献
写下一个个名字  或厚实,或清澈,或醇香  有一个叫我时总拖着长长的尾音  更多有温度的,像绿叶聚成伞  而从小相伴的那些,成为一棵树  粗壮的枝干  我写一划,就爱一遍  写一个,就爱一个  这些可爱的人啊  还没让我懂得距离和遥远  而我终要离开  我害怕此刻一停笔,就有变数  就有叶子,落在水面  推荐语  情感维系万物。女诗人泣梅敏感地将情之所系用曼妙之笔,从她的内心勾画出来,形象而别致。
期刊
1980年,我离开劳动了19年的缙云山农场,到了北碚文化馆。果园诗歌暂告一段落,新的环境新的生活让我眼界大开的同时也有点手足无措,因为我还没有从万事万物中捕捉新的诗意的能力,去了大海,看见浪花却仅仅是浪花。  是孩子挽救了我的诗歌!  那年冬天我在市里开文代会,并搭乘12点到站的夜班车回家。12月的夜晚空旷、静寂、无比寒冷!远远地,我看见在车站的路灯下在飘落的雪花里,站着两个小不点,就是我家的夏夏
期刊
诗是诗人的个人心灵史,是对不断出现的万事万物诗意的证明和澄清,是现实的照耀和时代的后视镜。诗是诗人自救的稻草,是一个人夜晚的那一线光亮,她不断救赎我们并不高贵的灵魂。她分析底色的能力和揭露真相的无畏,让人类时常羞愧。  敬畏诗歌,她有神性,我从来不敢懈怠。想写时我废寝忘食;写不出来时,我就一个字不写。能在大刊上发表当然开心,不能发我也不会嫉妒他人,写诗,是自己内心的事情。我热爱那些从村庄展翅的飞鸟
期刊
冬 天  冬天有绵长、飘扬的东西。像酒,但不是酒。与酒有关。像女人,但不是女人。与女人有关。冬天里的人恰恰没有睡眠,而是睁大眼睛醒着。不是因为寒冷,不是因为身体被包裹,不是因为悠闲,是因为灵魂的过。自由与迷醉。渴望与冒险。  凯尔泰斯  在我的感觉中,凯尔泰斯·伊姆莱比卡夫卡要亲切。读《另一个人》,我能感觉到他灵魂和语言的质量。我还不曾这样与某位作家一见钟情过。  凯尔泰斯不是多产的克隆型作家。他
期刊
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现在,中国新诗随着人们的信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审美追求的巨大变化而潮起潮落,四川大学的诗歌潮流也随着消长起伏。但川大的校园诗歌活动一直没有中断过,各个时期都不乏喜欢读诗写诗的师生。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随着新诗潮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师生投入新诗的写作。可惜那时缺乏刊载的园地,川大只有《锦江》等个别文学杂志的诗歌专栏刊载数量有限的校园诗歌,中文系1979年油印了一本诗集《心
期刊
散文诗是一个宽阔的文体。自波德莱尔提出这个概念,经过一个半世纪的酝酿与产出,各种能进入的领域,它都进入了。尤其是屠格涅夫、泰戈尔、纪伯伦、鲁迅等世界级作家在这个方向上的努力,使得散文诗成为了一种影响广泛的文体。虽然到时下争议仍然不断,但既成的事实已经无法否认它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的存在了。楼肇明先生曾言:“散文诗是与人类精神世界、精神结晶、人生的意义、目的和价值,人的心灵、人性的深层世界紧紧联系在一起
期刊
沪渝道上  太阳从汽车后视镜升起  当你们的私车朝向老家的方向  回家需趁早。晨雾在游荡  乳白色横穿沪渝高速路  你不得不把车速放慢  它们浪荡到右侧的田野  油菜花的颜色稀释成淡黄  然后消散,油菜花的金黄复现  车上的三个人,回忆消逝的美景  你们不停地还乡,渴望着重见  车载音乐不可抑制地响起  吉普车欢快地驶向通往家园的高速路上  在身体的边陲  大巴顶篷堆放着藏民的行李  在车内最后一
期刊
诗歌是时代的号角,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具有新时代特色的文艺作品,尤其需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充满激情、力量和强烈艺术感染力的诗歌。  但当下却出现一种怪状:诗人、诗歌成了部分国人眼中戏谑、调侃的最佳对象。概因讽刺诗人总是安全的,质疑诗歌总是能引发共鸣的。而令人不解的是,多数以“诗人”自居的骚客们对此竟毫不自知,依然在自己搭建起来的小小城堡中自得其乐、自鸣得意。笔者浅识,“怪状”终究只
期刊
一、诗与呈现  开车上山的高速路上,我想以后要和学生谈到这个话题。  诗不是表现,它是呈现。  最初写作者总是束缚在自我表现的套子里,急于表达自己的某个发现或者某个意念,把一个自我看得过重,在文章与诗行间不断地出现“我”。情感的表达也往往落入浪漫主义的抒写,缺乏对事物和情感进行审慎观察和直观把握,以我观物,或者说,将我的感情和意念强加于意象与事物上,这样表现出来的情感意念往往是飘忽无根的,抵达不了
期刊
持久写作的成熟诗人,其诗作中常常会呈现出反复萦绕的一种或多种幻象,犹如人的性格、说话的语调一样,它们既是命运性的,也是出自写作者的自觉选择和营建。在柳宗宣的诗歌中,一种幻象频繁可见:生死对话。由此幻象进入他的诗歌,虽然沉重,但或可探获理解这位诗人诗写的一条路径。  20年前柳宗宣在力作《上邮局》中回忆亡父:“在往邮局的路上/你不停地在体内跟我说话/要我好好过日子,有你和我在一起/还怕什么,几年前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