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次非官方组织的全国性学校管理论坛上,安排了几位校长做经验分享。校长们在规定的时间内侃侃而谈,屏幕上不时飙出“金句”。但是细细琢磨,许多“金句”都是“天使在人间”,缺少“人间烟火气”。近日,又读了两位颇有知名度的小学校长的文章,文章文采飞扬,诗意盎然,但是细细品读,完美的篇章似乎都缺少了“实体感”——精致的结构、精美的语言,远超文章本身所要传递的内容与意义的价值。把简单的问题说得云遮雾罩,把寻常的事情写得诗情画意,把教育美学窄化为撰写教育美文,“做教育”也就走进了“做文字”的窄胡同,甚至是死胡同。
教育,需要表达;教育,需要故事。但是,一切规律的表达和故事的讲述,都应该以“教育的方式”进行——努力用思想去吸引入、感染人,而不能本末倒置地借助语言形式与唯美辞藻去“吸睛”。陶行知先生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教育箴言,大多都朴实无华而大道至简——“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莫不如此。教育的对象是“活体”,教育的周期是“一生”。因此,教育要耐得住寂寞,要坐得住冷板凳。越华丽,越喧闹,可能就越远离教育的本来面目。
首先,快慢之间求其慢。在这个邮件可以特快、拍照立等可取、出行高铁飞机的“快进”时代,教育却需要坚守“慢”的节律。急不可耐,成就不了生命的美好;支持儿童慢生长,才是教育应有的立场。台湾作家张文亮先生在《牵一只蜗牛去散步》中写道:“我听到鸟叫,我听到虫鸣。/我看到满天的星斗多亮丽!/咦?我以前怎么没有这般细腻的体会?/我忽然想起来了,莫非我错了?/是上帝叫一只蜗牛牵我去散步。”只有慢下脚步,我们才会看到生命成长的最美笑脸;只有俯下身子,我们才能听到生命成长的拔节声响。“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在儿童生命行走的过程中,成人的最好站位不是在前方“带路”,而是在旁边“陪伴”,以及在后面“欣赏”。
其次,动静之间安于静。这是一个喧嚣的时代,刷屏就可以网红,网红似乎就意味着成为人生的赢家。于是,视听文化挤兑了原本安静的学习空间,虚拟世界直逼孩子们的现实生活。本应安静的校园不再安静,教育的分外事纷至沓来,教育的分内事难以从容笃定,疲于应付成了许多学校管理者的“工作新常態”。校园需要安静的时光,生命成长的旅程需要“别赶路,去感受路”的从容与恬静。清理校园之内非教育的行为,以净化教育的空间;清除学习过程中干扰性的活动,让学校回归岁月静好的样态。这,应该是当下学校教育应该追求的状态。
再次,丰简之间归于简。未来学校需要技术,但未来学校不应该成为各种高端技术与高档设备的聚集地。“乱花渐欲迷人眼”,在当下的课堂中,技术正弱化师生的情感表达,人与人的情感越来越被机器取代;手机、游戏、键盘可以娴熟地操作,但是人的嘴巴却愈加木讷,耳朵正渐渐失聪。教育是触及灵魂的事业,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的清简教学未必不能实现心灵的对话,多媒体声光电人工智能的炫目课堂未必就能实现智慧的交流。好的教育也应舍弃芜杂,纯粹而干净。未来学校,要洗练学程,回归朴素,把人从技术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学习变得简单,在简单、简约与简朴之中转知成智,精神长高。这,应该是未来社会学习的一种美好境界。
学校教育是一门学问,但这门学问不能变得高深莫测;生命成长需要行走,但这行走不能变为凌空蹈虚。娱乐化的年代里,教育不能去挤“网红”的快车。一切美好的教育,都应该坚守住生命成长的基本规律,把握住快与慢、动与静、丰与简的节律与尺度,在此基础上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演绎富有个性特质的故事。
(杨树亚,南京市建邺实验小学校长,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210019)
责任编辑:杨孝如
教育,需要表达;教育,需要故事。但是,一切规律的表达和故事的讲述,都应该以“教育的方式”进行——努力用思想去吸引入、感染人,而不能本末倒置地借助语言形式与唯美辞藻去“吸睛”。陶行知先生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教育箴言,大多都朴实无华而大道至简——“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莫不如此。教育的对象是“活体”,教育的周期是“一生”。因此,教育要耐得住寂寞,要坐得住冷板凳。越华丽,越喧闹,可能就越远离教育的本来面目。
首先,快慢之间求其慢。在这个邮件可以特快、拍照立等可取、出行高铁飞机的“快进”时代,教育却需要坚守“慢”的节律。急不可耐,成就不了生命的美好;支持儿童慢生长,才是教育应有的立场。台湾作家张文亮先生在《牵一只蜗牛去散步》中写道:“我听到鸟叫,我听到虫鸣。/我看到满天的星斗多亮丽!/咦?我以前怎么没有这般细腻的体会?/我忽然想起来了,莫非我错了?/是上帝叫一只蜗牛牵我去散步。”只有慢下脚步,我们才会看到生命成长的最美笑脸;只有俯下身子,我们才能听到生命成长的拔节声响。“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在儿童生命行走的过程中,成人的最好站位不是在前方“带路”,而是在旁边“陪伴”,以及在后面“欣赏”。
其次,动静之间安于静。这是一个喧嚣的时代,刷屏就可以网红,网红似乎就意味着成为人生的赢家。于是,视听文化挤兑了原本安静的学习空间,虚拟世界直逼孩子们的现实生活。本应安静的校园不再安静,教育的分外事纷至沓来,教育的分内事难以从容笃定,疲于应付成了许多学校管理者的“工作新常態”。校园需要安静的时光,生命成长的旅程需要“别赶路,去感受路”的从容与恬静。清理校园之内非教育的行为,以净化教育的空间;清除学习过程中干扰性的活动,让学校回归岁月静好的样态。这,应该是当下学校教育应该追求的状态。
再次,丰简之间归于简。未来学校需要技术,但未来学校不应该成为各种高端技术与高档设备的聚集地。“乱花渐欲迷人眼”,在当下的课堂中,技术正弱化师生的情感表达,人与人的情感越来越被机器取代;手机、游戏、键盘可以娴熟地操作,但是人的嘴巴却愈加木讷,耳朵正渐渐失聪。教育是触及灵魂的事业,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的清简教学未必不能实现心灵的对话,多媒体声光电人工智能的炫目课堂未必就能实现智慧的交流。好的教育也应舍弃芜杂,纯粹而干净。未来学校,要洗练学程,回归朴素,把人从技术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学习变得简单,在简单、简约与简朴之中转知成智,精神长高。这,应该是未来社会学习的一种美好境界。
学校教育是一门学问,但这门学问不能变得高深莫测;生命成长需要行走,但这行走不能变为凌空蹈虚。娱乐化的年代里,教育不能去挤“网红”的快车。一切美好的教育,都应该坚守住生命成长的基本规律,把握住快与慢、动与静、丰与简的节律与尺度,在此基础上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演绎富有个性特质的故事。
(杨树亚,南京市建邺实验小学校长,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210019)
责任编辑:杨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