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故事
陈志芳初中毕业时刚满15岁,学习成绩非常好。受做小学教师的母亲影响,她不顾父母与班主任老师的反对,报考了包头师范学校。工作后的第三个月,在一次参加学校组织的课堂观摩,她一举夺魁。从那天开始,陈志芳在教育战线上如鱼得水。在一线从教近20年,陈志芳的心里一直存有一个梦,那就是做一位优秀的小学数学教研员,让小学数学教育成为自己职业生涯里最浓墨重彩的尊荣。机会终于在她从教19年的时候来了——教育局面向全区公开招考教研员,她以笔试、面试和听评课总分第一的成绩考取。陈志芳的幸运在于,早在年少时选择教师职业,虽然没有长远规划,却在冥冥中因自身兴趣与命运携手;骨子里不服输的性格,更是她走好职业道路的关键。她从来都坚信:“机会永远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我要做的,就是时刻准备好自己,把握好自己人生的舵。”
陈志芳认为: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的人。学科的育人目标是具体的概念。数学课,知识内容明确,结构清晰,教材明明白白地告诉了学习内容。这样的数学,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学会什么知识”,而很少思考“数学是什么”“课堂是什么”“儿童需要怎样的数学”等。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随着年级的增高,有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喜欢数学;为什么数学会成为枯燥机械无趣的代名词;为什么很多非数学教育工作者不能理解,质问数学教师“怎么一个简单的数10,竟然用了1节课的时间?”
数学教学,既是知识的累积,更是思维品质的提升、智慧的启蒙、素养的润泽。数学教学应展现其“温情”的一面,让学生在获得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感受数学独特的思维方式,培养良好的数学情怀,获得超越知识的价值认同。知识是基础,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那些用以解决今后生活学习中问题的各方面能力才是最重要的。这才是数学教育本身的魅力,也是数学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陈志芳这样定位自己的教研员工作——首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我国传统的课程范式,通常是由上至下的一种指令性运转模式。教研员往往远离课程的决策和审议,更多的是诠释与解读国家课程纲领性指导意见,再传达给一线教师。教研员长期浸染在教学一线,拥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除了忠实贯彻国家的教育目的和课程意志,更应以“研究主体”的身份站到较高的层次上,努力追踪中外课程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历史渊源与最新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吸纳与质疑中,使之与本区域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相融合。
陈志芳认为,教研员还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服务者。教研员的主要工作之一是深入到基层学校,或听评课,或参加教研活动,通过课堂现场的听和看,问诊课堂教学。他们的诊断具有无可争议的权威性。教师的成长不是以“一课定论”的,而是历经岁月的洗礼,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行为等的全程发展。教研员作为一线教师心目中的学术权威和鉴定者,需谨言慎行,构建和谐的新型关系,作一线教师专业成长的伙伴,帮助他们分析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帮助他们建立与发展自己的专业自信,帮助他们学会专业审美,走向专业成熟,最终形成自己的专业风格。
近几年,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校本教研轰轰烈烈的在各地区不同层级开展。教研员除了帮助教师理解校本教研的意义内涵与实质,为他们提供专业理论的支撑,更应帮助他们找准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科学选题,从而帮助教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陈志芳认为:教学效率不高是教育的最大问题。这主要是教育者不能清晰准确地定位“目标”造成的。一线教师不能准确制订学习目标,不能理性地教学,教学就会无效。教师须重在思考某个学段(学期、单元、一节课等),将带孩子们“学会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在学科课程标准中虽然都有交代,但往往是笼统的、不详细的。这就需要教师学会在解读教材、解读学情的基础上,把课程标准中的目标要求具体化,转换成具体的、可操作的、可评价的“学习目标”,并据此设计与目标相匹配的评价,再来设计学习活动。
本刊点评
课堂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有效、适切的融合。理想课堂是生命的关怀:每个孩子都是不断成长、不断发展的生命体,课堂教学是每个孩子最美丽的孩童时期必须经历的生命活动。尊重每个学生自身的差异与多样性,帮助他们在课堂中张扬生命的个性,唤醒他们内在的生命活力,提升他们在课堂中的生命质量,促进每个学生在个体自觉的基础上,产生独特的生命体验和生命自我,享受课堂带来的生命意义。
陈志芳初中毕业时刚满15岁,学习成绩非常好。受做小学教师的母亲影响,她不顾父母与班主任老师的反对,报考了包头师范学校。工作后的第三个月,在一次参加学校组织的课堂观摩,她一举夺魁。从那天开始,陈志芳在教育战线上如鱼得水。在一线从教近20年,陈志芳的心里一直存有一个梦,那就是做一位优秀的小学数学教研员,让小学数学教育成为自己职业生涯里最浓墨重彩的尊荣。机会终于在她从教19年的时候来了——教育局面向全区公开招考教研员,她以笔试、面试和听评课总分第一的成绩考取。陈志芳的幸运在于,早在年少时选择教师职业,虽然没有长远规划,却在冥冥中因自身兴趣与命运携手;骨子里不服输的性格,更是她走好职业道路的关键。她从来都坚信:“机会永远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我要做的,就是时刻准备好自己,把握好自己人生的舵。”
陈志芳认为: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的人。学科的育人目标是具体的概念。数学课,知识内容明确,结构清晰,教材明明白白地告诉了学习内容。这样的数学,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学会什么知识”,而很少思考“数学是什么”“课堂是什么”“儿童需要怎样的数学”等。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随着年级的增高,有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喜欢数学;为什么数学会成为枯燥机械无趣的代名词;为什么很多非数学教育工作者不能理解,质问数学教师“怎么一个简单的数10,竟然用了1节课的时间?”
数学教学,既是知识的累积,更是思维品质的提升、智慧的启蒙、素养的润泽。数学教学应展现其“温情”的一面,让学生在获得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感受数学独特的思维方式,培养良好的数学情怀,获得超越知识的价值认同。知识是基础,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那些用以解决今后生活学习中问题的各方面能力才是最重要的。这才是数学教育本身的魅力,也是数学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陈志芳这样定位自己的教研员工作——首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我国传统的课程范式,通常是由上至下的一种指令性运转模式。教研员往往远离课程的决策和审议,更多的是诠释与解读国家课程纲领性指导意见,再传达给一线教师。教研员长期浸染在教学一线,拥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除了忠实贯彻国家的教育目的和课程意志,更应以“研究主体”的身份站到较高的层次上,努力追踪中外课程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历史渊源与最新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吸纳与质疑中,使之与本区域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相融合。
陈志芳认为,教研员还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服务者。教研员的主要工作之一是深入到基层学校,或听评课,或参加教研活动,通过课堂现场的听和看,问诊课堂教学。他们的诊断具有无可争议的权威性。教师的成长不是以“一课定论”的,而是历经岁月的洗礼,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行为等的全程发展。教研员作为一线教师心目中的学术权威和鉴定者,需谨言慎行,构建和谐的新型关系,作一线教师专业成长的伙伴,帮助他们分析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帮助他们建立与发展自己的专业自信,帮助他们学会专业审美,走向专业成熟,最终形成自己的专业风格。
近几年,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校本教研轰轰烈烈的在各地区不同层级开展。教研员除了帮助教师理解校本教研的意义内涵与实质,为他们提供专业理论的支撑,更应帮助他们找准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科学选题,从而帮助教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陈志芳认为:教学效率不高是教育的最大问题。这主要是教育者不能清晰准确地定位“目标”造成的。一线教师不能准确制订学习目标,不能理性地教学,教学就会无效。教师须重在思考某个学段(学期、单元、一节课等),将带孩子们“学会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在学科课程标准中虽然都有交代,但往往是笼统的、不详细的。这就需要教师学会在解读教材、解读学情的基础上,把课程标准中的目标要求具体化,转换成具体的、可操作的、可评价的“学习目标”,并据此设计与目标相匹配的评价,再来设计学习活动。
本刊点评
课堂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有效、适切的融合。理想课堂是生命的关怀:每个孩子都是不断成长、不断发展的生命体,课堂教学是每个孩子最美丽的孩童时期必须经历的生命活动。尊重每个学生自身的差异与多样性,帮助他们在课堂中张扬生命的个性,唤醒他们内在的生命活力,提升他们在课堂中的生命质量,促进每个学生在个体自觉的基础上,产生独特的生命体验和生命自我,享受课堂带来的生命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