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感受到语文中的“美”

来源 :甘肃教育督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rlehc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当代美学大师朱光潜曾提出一种“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的看法,认为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思想、情感或意趣等相融合,便产生一种新东西,即“完整的形象”或“意象”,而美就在这个“完整的形象”或“意象”,是这种“完整的形象”或“意象”的一种特质。那么,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在课堂上生成这种“完整的形象”或“意象”,引导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堂之“美”呢?以下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实践与尝试:
  一、通过美读,体会课文之情感美
  在阅读课上,琅琅的书声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称为美读,他认为 “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且用口与耳才好,诵读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相通了。”美读能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够领悟到作品只能意会无法言喻的深刻内容,它的作用有时是教师的讲解所无法达到的。“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侯传达出来。”这告诉我们诵读要美,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相通。只有真正做到与作者同欢娱共悲切,才能情出肺腑,语同己出。例如在《陈情表》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有感情地去朗读,体会李密真挚和笃厚的孝心,感受缠绵婉恻,情意深重的情感美。又如在教学《孙权劝学》时,我引导学生要读出“孙权的循循善诱”,“鲁肃的惊讶”,“吕蒙的调侃”。实践证明,学生在抑扬顿挫、高低起伏中,领会了文章的思想内涵,表达技巧,同时又体会到课文的情感美,享受到节奏美,受到美的熏陶。
  二、创造情境,欣赏课文之画面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所见所闻的观察、倾听和体验,犹如通向美的世界的窗口。所以,我认为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教会孩子能看到和感受到美。”在教学中,要运用“美”的教学手段,通过声音、图片、画面,把课文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美好的形象,让学生看到课文中美的情景,产生美感,激发情感,体会意境,从而加深他们的情感体验。例如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我先放了一段录音,配乐朗诵。要求学生听清字音,进入情景。在鉴赏第4段月下荷塘美景时,引导学生从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这五个方面,想象月下荷塘美景妙处。如写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学生展开想象,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自然理解了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也就理解作者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的精妙。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调动学生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想象,推敲、揣摩语言文字描绘的画面,品味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片刻的宁静之情。最后让学生微微闭目,凝神静听配乐朗读,遐想那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图。又如在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刘白羽的《长江三峡》、高建群的《西地平线上》等课文时,通过创造情境,生动地再现祖国河山的壮丽雄伟,把学生带进一幅幅色彩绚丽的美丽画卷,让他们欣赏和感受那充满活力的湘江秋景、三峡中湍急的激流、西地平线上落日的壮美。
  三、运用多媒体,展现课文之形象美
  多媒体课件具有文字、图片、动画、声音等信息同步的特点,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优点,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受器官,开拓学生的视听,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变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通过向学生展示教学情景,让他们沉浸在一片美的海洋中,从而拨动学生兴趣的心弦,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课堂学习中来。例如教学《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运用多媒体让学生亲眼看一看圆明园的“富丽堂皇”的建筑,“众星拱月”的小园林,使学生仿佛置身于辉煌的圆明园上空。接着出现了平湖秋月、安澜园、蓬莱瑶台、武陵春色,以及西洋楼等景点图。那美不胜收、引人入胜的仙境足以使学生留恋赞美,清晰的画面把远古的历史事件,把遥远的地域一下子展现在学生面前,既给人以形象美,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背景音乐渲染,感受课文之意境美
  乐曲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随着音乐的跌宕起伏,能够引领我们的心灵徜徉在作品特定的意境中。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思考的习惯和敏锐细腻的情感享受。课堂上学习《忆江南》时,我特意配上婉约柔和的江南丝竹作背景音乐,在柔美的乐声中让学生进行朗读、欣赏,学生对江南的美丽感受得更加淋漓尽致,仿佛在江南的美丽画卷中游览了一番,依然意犹未尽。
  适时的音乐渲染,不仅促进对文本的理解,还能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想象。比如教学文言文《伯牙绝弦》,在学习“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时,配以优美的《高山流水》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老师随着音乐的起伏适当进行引导。此时学生已经入情入景,想像的翅膀自然展开,自然而然感受到乐曲的美妙。并且对“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由此也能轻松理解:不管俞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里想的,可谓是心有灵犀。人生苦短,知音难求。正因为这样的情感,才会“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学生情不自禁为伯牙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之举的悲壮而感动!为朋友间真情之美而动容。
其他文献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三年级(上册)第29—32页上的内容  (二)教材所处地位、作用学习的背景:千克和克都是质量单位,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是它的质量。我国人民在生活中习惯以“物体有多重”代替:“质量是多少”,因此本单元没有使用“质量”这个词,仍然讲“有多重”。  (三)教材编排特点:1.从生活实例引发学习热情,引起注意。2.教学“千克”的活动多样。第一,
期刊
如何上好化学绪言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学生引入神奇的化学世界?以下是本人在教学中的体会。  一、设计趣味化学实验,使学生感受神奇的化学世界  在绪言课里要精心设计化学实验,如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雪球燃烧、空杯生烟、喷雾作画、清水变牛奶等等。这些实验,现象明显简单易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绪言课借助各类实验引导学生乐学,激活学生的思维,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
期刊
现就结合数学课堂教学和个人体会,对数学课堂提问技能作点探讨,与同行共勉。  一、提问技能的功能分析  提问技能应具有“反馈、评价、激励、强化、调控”等多项功能。  1.反馈调控功能。教师恰当的提问,可迅速获得反馈信息,并据此对课堂教学做出相应的调整。  2.诊断评价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得如何?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目标达成度的检测有赖于形成性提问作出评价。  3.激励参与功能。
期刊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因此,要做好初中化学学生实验,除了必须自觉遵守实验规则外,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真预习实验内容  实验前,要认真复习有关的实验原理和实验内容,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程序和操作方法。通过预习,应当对实验内容胸有成竹,以免盲目地“照方抓药”。要牢记实验装置与操作要点,对每个实验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还要熟悉实验内容及操作步骤,一个实验有几个步骤;验证和证明了物
期刊
蔡元培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教育的第一要旨就是加强德育,培养学生人格”。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全新时代,思想观点创新,知识技术创新必将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将是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主要课题。  一、语文知识是人才竞争的工具  语文包括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积淀着人类文化的精华,也积淀着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思想作用,
期刊
根据我多年的观察,体育教师在短跑训练中不注重放松训练,特别是初接受训练短跑的学生,尤其是农村中学的学生,易出现一些错误动作,会影响运动员技术动作的节奏感,使短跑技术难以完善,不利于提高短跑成绩。所以必须加强训练后的放松意识。  一、易产生错误及纠正方法  (一)起跑和起跑后加速跑易犯错误及纠正方法  1.抢跑。(1)产生原因: ①有侥幸取胜的心理,猜测枪声起动。②“预备”姿势身体重心过分前移。③竞
期刊
该文章是甘肃省十二五规划课题《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  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在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历史知识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获取能力、个性发展,树立科学意识和人文意识,形成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形成学习动机,树立理想和信念,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要实现这一教学任务关键在于如何组织课堂教学。  1.精心设计教
期刊
作文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作文水平里。因为作文训练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认知能力、思辨能力、想象力等等能力的有效方法。离开了作文教学,就背弃了语文学习的本质,遗失了母语学习的终极目的,限制了交流,影响了祖国语言的发展。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只有深刻认识语文教学的实质,避免肤浅的文字游戏,将课堂引向深入,尊重学生个性,为培养真人而努力。正如先哲说
期刊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抓好“示范引领”“历练反思”“交流提高”三个环节,加强课题研究,发挥教研组团队优势,营造教师发展的良好氛围,彰显教师专业成长的实效。  教师是学校最重要的教育资源。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一切学校的强校之本。“铸师魂”“精师艺”“强师能”是开展校本教研、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三维目标。学校要紧扣三维目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以增强针对性,突出实效
期刊
一、语文课堂要求实  “一切从学生需求出发,”要求真务实,尊重实际,尊重科学,合理地去教,要在学生学上下功夫。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乐与忧,因材施教,面对每届不同情况的学生,不同的文本,要在编写教案时,制定不同的教法,不能千篇一律,要不断研究变革,备教材内容的同时,要备学生。教材的设置,时间的按排,要符合学生的实际。了解学生那是一个细致的工作,要在教学中不断地观察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现状以及家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