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社会分层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先付地位决定的分层向自赋地位决定的分层转变。而高等教育无疑是个体在社会上向上流动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依据韦伯多元分层体系理论,从不同角度解析了当今中国高等教育不平等的现状并提出自己的想法与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社会分层;社会流动
本文将从政治(政策导向)、社会(主要侧重于文化)两个方面的分层来探索中国高等教育不平等的问题。(上文已界定相关概念,在此不再赘述。)
一、我国高等教育不平等问题的现状
第一,中国高等教育有明显的地区差异。首先,虽然目前高等教育选拔人才以高考分数为准,但由各省自主命题导致难度不一,即便有不一致的分数线进行平衡也难以弥补由于试题难度不一带来的不可弥补的不平等,因而客观上减少了部分偏远地区学生进入高等学府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其次,一些地区的地区保护政策严重,垄断了教育资源,使得这些地区的一些知名大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些身份群体聚集的专属高校。例如,2008年在京大学、清华大学招收的学生中,北京户口的考生占到了41.8%,而山东户口的考生却只占到1.3%。依据韦伯“身份群体”的概念,这些身份群体通过垄断特权的方式,设置一些禁忌使得他人难以进入,进行社会屏蔽,从而进一步垄断相关稀缺资源,形成循环。为了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与职业机会,不少西部人才纷纷涌向东部沿海,使得西部人才断层,从而很难普遍提高教育水平,进而进入恶性循环,长此以往,差距只能越拉越大。
第二,我国高等教育存在民族差异。我国在近十年中的努力使得少数民族入学比例从2000年5.71%上升至2010年的8.49%,但仍存在差距——不仅表现在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也表现在不同少数民族之间。以西北民族大学(笔者所在学校)英语分班为例,A班(最优班)同学可以直接参加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而E班(最差班)的同学则要首先学习字母。笔者认为,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主要有:首先,从国家政策角度看,虽然实行少数民族加分政策,但仍存在不少“挂名少数民族”钻政策的漏洞,从而无法保证公平性;其次,从历史角度看,少数民族的受教育观念并不如汉族这般强烈,加之历史遗留下来的差距,很难在短期内弥补达至平衡;最后,从心理层面上看,少数民族同学学习负担比汉族同学重,更容易产生倦怠心理和自卑感,不利于个人综合文化素养的提高。另外,以牺牲民族文化为代价的发展模式的后果就是少数民族的特有文化的断层,这本身就是对于少数民族教育的不公。
二、当前中国权力分层、文化分层对高等教育公平的影响
第一,中国权力分层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中国是一个关系本位的社会,不同于西方社会的“团体社会”,而是如费孝通老师所说的“差序格局”,“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每个网络都有一个己为中心”。由此可以推知,中国的权力具有继承性,因此在权力分层上处于优势地位的群体不仅可以实现,当代对教育资源的垄断,更可以使这种垄断得以随权力的世袭而传承下去,这也是中国当前权利阶层固化的原因之一。
第二,文化分层对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根据帕金的“文化缓冲带”理论,子女地位上升对父母地位的下降有一定的补偿功能,因此父母总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自然拥有很强的让子女接受较高质量教育的观念,并能在子女受教育过程中给予一定的辅导和精神指引;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父母让子女接受高等的意识相对淡薄,没有足够的的文化底蕴在子女受教育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支持。加之我国“女子无才便是德”思想根深蒂固,以致现代仍有农村地区忽略对女孩的教育。因此,在文化分层上处于优势地位的人有利于获得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并能够通过子代的向上流动对父代的向下流动进行代际补偿,保持其优势地位。即高等教育不平等性的代际传递。
三、关于改善高等教育不平等现状的建议
第一,改革高考制度。我国应当改革高考制度,拓宽高等学府的录入渠道,不单单以成绩作为唯一的考量标准,为专长型人才建立培养其专长的高等院校。另外,也可以根据不同地区教育水平发展的情况定不同的分数线,多次举行高考取平均成绩录入,以避免“一考定终身”的局面。
第二,社会要提倡先进的受教育观,普及基础科学知识,普遍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素养,使得每个家庭都要在思想上理解高等教育促进个体向上流动的意义,为下一代尽力创造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第三,在发展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同时加强对于其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使得少数民族在接受高质量的高等教育的同时不丧失其精神家园,避免民族文化断层的悲哀。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
[2]洪岩壁,钱民辉.《中国社会分层与教育公平——一个文献综述》
[3]国际统计局.《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4]曾焕平.《社会分层与教育平等》
[5]李强.《社会分层十讲》
作者简介
姓名:胡诗文(1995-),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江苏省徐州市,学历:大学本科(在读),单位:西北民族大学,研究方向:社会学。
[关键词]高等教育;社会分层;社会流动
本文将从政治(政策导向)、社会(主要侧重于文化)两个方面的分层来探索中国高等教育不平等的问题。(上文已界定相关概念,在此不再赘述。)
一、我国高等教育不平等问题的现状
第一,中国高等教育有明显的地区差异。首先,虽然目前高等教育选拔人才以高考分数为准,但由各省自主命题导致难度不一,即便有不一致的分数线进行平衡也难以弥补由于试题难度不一带来的不可弥补的不平等,因而客观上减少了部分偏远地区学生进入高等学府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其次,一些地区的地区保护政策严重,垄断了教育资源,使得这些地区的一些知名大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些身份群体聚集的专属高校。例如,2008年在京大学、清华大学招收的学生中,北京户口的考生占到了41.8%,而山东户口的考生却只占到1.3%。依据韦伯“身份群体”的概念,这些身份群体通过垄断特权的方式,设置一些禁忌使得他人难以进入,进行社会屏蔽,从而进一步垄断相关稀缺资源,形成循环。为了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与职业机会,不少西部人才纷纷涌向东部沿海,使得西部人才断层,从而很难普遍提高教育水平,进而进入恶性循环,长此以往,差距只能越拉越大。
第二,我国高等教育存在民族差异。我国在近十年中的努力使得少数民族入学比例从2000年5.71%上升至2010年的8.49%,但仍存在差距——不仅表现在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也表现在不同少数民族之间。以西北民族大学(笔者所在学校)英语分班为例,A班(最优班)同学可以直接参加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而E班(最差班)的同学则要首先学习字母。笔者认为,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主要有:首先,从国家政策角度看,虽然实行少数民族加分政策,但仍存在不少“挂名少数民族”钻政策的漏洞,从而无法保证公平性;其次,从历史角度看,少数民族的受教育观念并不如汉族这般强烈,加之历史遗留下来的差距,很难在短期内弥补达至平衡;最后,从心理层面上看,少数民族同学学习负担比汉族同学重,更容易产生倦怠心理和自卑感,不利于个人综合文化素养的提高。另外,以牺牲民族文化为代价的发展模式的后果就是少数民族的特有文化的断层,这本身就是对于少数民族教育的不公。
二、当前中国权力分层、文化分层对高等教育公平的影响
第一,中国权力分层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中国是一个关系本位的社会,不同于西方社会的“团体社会”,而是如费孝通老师所说的“差序格局”,“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每个网络都有一个己为中心”。由此可以推知,中国的权力具有继承性,因此在权力分层上处于优势地位的群体不仅可以实现,当代对教育资源的垄断,更可以使这种垄断得以随权力的世袭而传承下去,这也是中国当前权利阶层固化的原因之一。
第二,文化分层对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根据帕金的“文化缓冲带”理论,子女地位上升对父母地位的下降有一定的补偿功能,因此父母总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自然拥有很强的让子女接受较高质量教育的观念,并能在子女受教育过程中给予一定的辅导和精神指引;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父母让子女接受高等的意识相对淡薄,没有足够的的文化底蕴在子女受教育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支持。加之我国“女子无才便是德”思想根深蒂固,以致现代仍有农村地区忽略对女孩的教育。因此,在文化分层上处于优势地位的人有利于获得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并能够通过子代的向上流动对父代的向下流动进行代际补偿,保持其优势地位。即高等教育不平等性的代际传递。
三、关于改善高等教育不平等现状的建议
第一,改革高考制度。我国应当改革高考制度,拓宽高等学府的录入渠道,不单单以成绩作为唯一的考量标准,为专长型人才建立培养其专长的高等院校。另外,也可以根据不同地区教育水平发展的情况定不同的分数线,多次举行高考取平均成绩录入,以避免“一考定终身”的局面。
第二,社会要提倡先进的受教育观,普及基础科学知识,普遍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素养,使得每个家庭都要在思想上理解高等教育促进个体向上流动的意义,为下一代尽力创造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第三,在发展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同时加强对于其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使得少数民族在接受高质量的高等教育的同时不丧失其精神家园,避免民族文化断层的悲哀。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
[2]洪岩壁,钱民辉.《中国社会分层与教育公平——一个文献综述》
[3]国际统计局.《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4]曾焕平.《社会分层与教育平等》
[5]李强.《社会分层十讲》
作者简介
姓名:胡诗文(1995-),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江苏省徐州市,学历:大学本科(在读),单位:西北民族大学,研究方向: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