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两年跟拍六位著名作家 他用镜头记录文学的故乡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jingli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作家们的笔下,“故乡”似乎是一个绕不开的主题。他们在书中塑造的人物、街巷,也很容易引来猜测:原型是谁?是否确有其事?
  最近的热门纪录片《文学的故乡》,便将镜头对准了类似的话题,讲述了贾平凹、莫言、阿来等作家的写作和对故乡的感受。
  写作成了生命的表现方式
  《回到文学故乡》第一集讲的就是著名作家贾平凹。在50分钟的时间里,以写作串起了他离开故乡、回到故乡的种种经历。贾平凹出生于陕西省商洛市,19岁时离开家去读大学。毕业后,先是当了一名编辑。他很喜欢写作,曾几乎跑遍了商洛的几个县采风。后来写出了著名的《商州三录》。故乡是他写作养分的一个重要来源。因为熟悉,贾平凹在老家的状态很放松。采风也不是拿个笔记本采访,一般情况下就是随便聊一聊,到人家家里走一走,收获就特别大。
  从镜头中可以看到,他也很愿意挤在熙熙攘攘的人流里,吃上一份儿时熟悉的食物。“年轻时候翻过秦岭到西安,站在世界这个视角上来回望故乡。到了五六十岁以后,又从老家这个角度上,来看这个世界。”他很感慨地说。在贾平凹的心目中,“我写作成了自己的一个生存方式,也是我生命的表现方式。”
  回到文学现场
  在该纪录片中,讲述作家阿来的一集也比较特别:几乎所有场景都回到了真正的文学现场。比如,谈到阿来的诗集《梭磨河》,摄制组和作家一起来到梭磨河畔;在广阔的草原,吟诵《三十周岁时漫游若尔盖大草原》;讲到《尘埃落定》,就回到卓克基土司官寨……
  阿来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小时候生活的村子人很少,两边都是雪山,人们过着半牧半农的生活。他喜欢读书,办过杂志,但很快又回归到写作上来。
  在纪录片中,他提到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曾获茅盾文学奖。小说完成于1994年底,他觉得,是对故乡做了一个交代。
  不过,多年来,他的写作范围并不是只限于故乡的村庄,平时会去爬山,背上背包到处走动,做一些实地调查。即使在拍纪录片的过程中,他也带了一部相机,拍摄沿途的植物。他解释,小说就是一个探索可能性的过程,人是有很多可能性的,但是在实际的生活当中,你只能做一个选择,只有在小说里,我们可以活成各种各样的自己。
  阿来并不认为,必须回到自己出生的那个村子,它才是故乡,“当我们日渐扩大的时候,我会把故乡放大”“整个川西北高原,我都把它看成是我的故乡”。
  记录“文学的故乡”
  除贾平凹、阿来外,莫言、迟子建等其他4位作家与故乡的牵绊,也被清晰呈现在这部系列纪录片中。迟子建对故乡怀有深厚的感情,北极村也是其小说里的北国世界,是《北极村童话》等故事发生的空间;当毕飞宇转身看到幼时居所的瞬间,他指着家的方向,久久无言……
  《文学的故乡》总导演张同道说,从2016年夏天开始,他和团队花了两年时间,跟随片中的6位作家拍摄,辗转各地,去过零下42摄氏度的北极村,也去过绵延千里的秦岭等地。
  “开机时,我就确定以土地为主题,而且要有上述作家作品中的文学现场可以复原。”他说,比如莫言小说《红高粱》里的那座桥等,通过这些旧址可追寻作家童年生活时的场景。
  几乎每一位作家的讲述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镜头呈现也很自然。拍莫言这一集的过程中,莫言有时想写东西,就回老家高密,因为“写的就是高密的事”,寫到教堂,就骑自行车去看一看。
  《文学的故乡》播出后,收获了许多文学爱好者的关注。有人说,这是以另一种方式来记录文学;也有人认为,纪录片让人们看到小说文本之外的作家,亲切、真实。
  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张同道则如此概括拍摄这部纪录片的初衷,“如今文学也许小众,但永远不会消亡。我希望观众看完之后,也能找到自己的文学的故乡,唤起当年对文学的那种热爱。”
  据中新网
其他文献
5月10日,30集年代冒险剧《古董局中局2》在腾讯、爱奇艺等网络平台同时首播。著名歌星沙宝亮跨界发展,在剧中饰演了警察“方震”,给观众展示了他的另一种不同的风采。当年,沙宝亮凭一曲《暗香》名动歌坛,这些年,他一直活跃在一线。他的妻子朱娜曾是一名演员,后回归家庭,当起了全职主妇。  沙宝亮与妻子共过患难,然而就在他成名后,经济条件好转时,他们的婚姻却迎来了考验……  01  沙宝亮与朱娜是初恋,两人
期刊
我母亲在旧中国读过女子学校,肚子里有墨水,所以我是在她讲故事的摇篮里长大的。  母亲留给我的这两个故事  在许多的故事中,有两个,她反复地给我讲过许多次。  一个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个孩子,从小有偷东西的毛病。开始只是偷邻居的一根葱一头蒜,当他拿回家时,他娘不仅不制止,反而称赞他能干、懂事。于是孩子越偷越大,最后被判了死刑。在刑场上他说他想见娘最后一面,娘来了;他又说他想吮娘最后一口奶。娘依了
期刊
2020年3月,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著名青年女高音歌唱家王丽达,推出MVT《等着我,亲爱的人》,以歌声向白衣战士致敬。王丽达曾4次参加央视“青歌赛”,两次夺得专业组民族唱法银奖,2010年夺得金奖。她还是全国音乐“金钟奖”民族组金奖得主。她演唱的《亲吻祖国》《五百里》《和谐大家庭》等代表作,深受歌迷喜爱。王丽达的丈夫汤子星也是著名歌手,是中国音乐“金钟奖”流行组金奖得主。他声线宽厚,
期刊
不久前,著名主持人倪萍的一场直播火了:她在直播间与五家实体书店连线,推荐好书。此前,白岩松、敬一丹等名人已相继“直播带店”,为书店加油。倪萍觉得,经过几次直播,在观众的心目当中,实体书店也许会有了一层光芒。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而这种光芒,提示人们去实体书店买书,让孩子们也喜欢实体书店,意义可能比“带店”更有力量。  添一把火  对倪萍来说,“直播带店”其实是个全新的尝试。在本次直播中,倪萍与湖北
期刊
“协和大院”是1917年随着北京协和医院的建立而修建起来的花园洋房大院,现在的地址是北京外交部街59号院,一百年来一直居住着协和医院的医生们。一批曾在大院里居住过的协和医院大师级名医,如林巧稚、黄家驷、吴蔚然……这些名医皆中国第一流医学专家、教授,很多都是中国某医学学科或分支学科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他们的人生精彩纷呈,很多故事具有传奇色彩,不仅是中国医学史上的珍贵资料,更是那一代知识分子的生命写照。
期刊
自从2008年入台,张默就主持北京台唯一环保新闻节目。13年间,他不仅在節目中进行环保宣传,而且还深入环保新闻现场一线采访、拍摄。节目之外,他也经常帮忙主持环保知识或辩论比赛,多次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邀请主持世界环境日、地球日主题活动,并且受到生态环境部邀请,担任生态文化公益传颂人,在官微录制音频,受邀发布“公民十条”倡议。生活中他是个精致的环保主义者,重复利用、垃圾分类,还利用智能家电,追求互联网
期刊
关于运动,达·芬奇形容它“是一切生命的源泉。”  而在BTV新闻主播邬晔纬看来,“运动更是生命意义的体验。”  他能文,是有想法有观点的帅气主播;他能武,是爱运动爱生活的肌肉型男。离开摄像机前的西装革履,身着运动装的邬晔纬不是在网球场,就是在去健身房的路上。  力量,是对意志力的巨大考验。邬晔纬形容:“推开阻力的瞬间,就像战胜了人生旅途上的某个敌人,能感受到自己爆發的小宇宙。”  韧性,是对承受力
期刊
可就在苏轼回到京城不久,王弗就因病亡故了,弗去世時才27岁,儿子苏迈还不到6岁。弗的离去,对轼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这天,他在整理弗的遗物时,看到了她生前使用过的一只香炉,里面还剩有一截儿没燃尽的香,即所谓的“断头香”,俗传亲人去世后,如果留有“断头香”,一定要把它燃完,否则,来生就会与亲人离散。于是,词人便满怀着悲痛的心情,燃完了这截“断头香”,并写下了一首《翻香令》:  金炉犹暖麝煤残。惜
期刊
日前,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冲顶组名单中,国测一大队副总工程师陈刚在列。参与过汶川地震救灾,登顶过三个大洲的最高峰并徒步到达过南、北极点,如今,这名49岁的测绘科研工作者再度登上珠峰。  对于在珠峰登顶,陈刚表示:“外界普遍关心我们能不能登顶,谁能登顶。但我们最在乎的,是能不能精确地拿到各项数据!”  陈刚说,这是责任,也是初心。  汶川的人生转折  初见陈刚是在海拔5200米的珠峰登山大本营
期刊
今年53岁的浙江工匠郭才宝是浙江安吉人,1985年参加工作至今,一直在湖州炜业锅炉容器制造有限公司从事焊接科技相关工作,是个不折不扣的焊接技术控。一个焊工能熟练掌握5种以上焊接方式,可算得上焊接大师。而郭才宝不仅掌握了所有焊接技术,还能将焊接合格率做到99.8%以上,是国家质检部挂牌的“免检”焊工。多年来,郭才宝解决了焊接行业6大难题,参与了公司10种实用新型专利的开发研究,平均每年为企业创造效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