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的用法辨析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meiy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而”是文言文中很重要的虚词,其用法多样,意义丰富。“而”除了作第二人称代词用外,如“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归有光《项脊轩志》),更多的是作连词用。作连词大致有以下几种用法和意义关系:
  1.表并列——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六国论》)
  2.表承接——庄宗受而藏之于庙(《伶官传序》)
  3.表修饰——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渔父》)
  4.表转折——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递进——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季氏将伐颛臾》)
  6.表假设——而吾蛇尚存(《捕蛇者说》)
  7.表因果——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赤壁赋》)
  8.表目的——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
  然而正是“而”的这些用法特点,常在教学中引发争议,很多学生对“而”的用法和意义不能正确辨析,不少老师的认识也有商榷之处。本文就“而”作连词用的几种容易引起误解的意义关系做个辨析。
  
  一、并列关系和递进关系的辨析
  
  这两种关系常被有些老师理解错误而讲错。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例2.蟹六跪而二螯。(荀子《劝学》)
  例3.黑质而白章。
  例4.君将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
  以上四例中的“而”,都被有些老师讲为并列关系。
  并列关系的特点是,“而”所连接前后内容或主体,彼此没有主次关系,谁在“而”的前后都不会导致表意出现问题,因而可以互换。用作并列关系的“而”常可省略。如“二败而三胜”(《六国论》),说成“二败三胜”一点不影响表达。
  递进关系的特点是“而”所连接的前后内容或主体在表达的意思上是层进的,表意重点在“而”后面的内容或主体上,其强调是后者,因而具有不可调换的特点。
  我们理解“而”的用法,不能简单地看句子表面的结构或肤浅的理解句意,而要深入分析作者运用句子所表达的真实意图。
  例1的“而”表递进,作“并且”讲。“博学”能做到的人很多,但是要做到“日参省己”则很难了,不做到这样,也就不能做到“知明而行无过”;例4的“而”也是表递进。有老师认为“哀”后省掉了“之”,与“生之”结构相同,用“而”连接,都表示对蒋氏的同情,应该是并列关系。这样理解未免肤浅,蒋氏说这话意思是有轻重的,“哀怜我”是一回事,“让我活下去”又是另一回事了,递进意思很明显。例2和例3都是并列关系。
  再看下面选自《过秦论》的几个句子:
  例5.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例6.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例5中的三个“而”都是并列关系。
  例6的“而”由于处于句子的开头,很容易理解为是并列关系,其实应该是递进关系。三个分句分别说明陈涉身份地位的,三种身份逐层降低,极力表明一个迁徙之徒居然能率众动摇秦国的统治,其根本原因在秦国自身“仁义不施”。
  
  二、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的辨析
  
  这两种关系学生最容易混淆,我们老师自己必须十分了解这两种关系的不同特点,才能讲得清楚。看下面几例:
  例1.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孟子》)
  例2.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乱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张浦《五人墓碑记》)
  例3.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荀子《劝学》)
  例4.临溪而渔。(欧阳修《醉翁亭记》)
  例5.觉而起,起而归。(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例6.闻其音而知其姓氏;审其语而知其是非。(戴名世《盲者说》)
  “而”作修饰关系时,用于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前,所连接的前后内容是不平列的,“而”之前的内容是对后面内容的修饰,如同现代汉语中的状语和谓语的关系。对“而”作修饰关系理解不准确,主要在“而”所连接的前后都是动词方面。
  例1中的“而”连接“蹴”和“与”两个动词,有些老师理解为承接关系,说是两个动作有先后。如果这样理解,那句意就是“施舍者先用脚踩踏(施舍物),而后再拿起来给乞讨者”。显然不能这么理解。施舍者对乞讨者是带有侮辱性,不愿意就这样用手给予乞讨者食物,而是用脚踢给的。“蹴”应该理解为“用脚踢”,是“与”的方式,而不是先做的动作。
  例2中的“而”前的“噪”也是不是主体的一般动作行为,而是“逐”的方式,意为“呐喊着追逐他(相)”。
  例3“而”的用法同样是修饰,而不是先登高后招手。
  所以说,当“而”所连接的前面的内容,是表示后面的动作行为(谓语)的方式、方法、手段、时间、频率、状态等意义关系时,都应看着是修饰关系。下面都是修饰关系的“而”:恂恂而起(频率),时而献焉(时间),杂然而前陈者(状态)。
  “而”作承接关系时,所连接的前后内容,有两个特点:一是在时间上要先后相继,所做的动作行为,一般是同一个主语。两个动作行为只是有先后之别,而无主次轻重之分。
  例4的“而”和例5都是这种承接关系。
  第二个特点是在事理上也是先后相继。如果说时间的先后是表层的显性的容易看得出来的话,那么事理上的相继,则侧重在对句子内在深层意义的理解上。
  例6的“而”是这种承接关系的例子。
  再看下面两个例子,都是承接关系: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
  “耳得之而为声”(《赤壁赋》)
  
  三、转折关系和假设关系的辨析
  
  从现代汉语的角度来看,这两种关系不会造成混淆。然而,对文言文中的这两种关系却易造成理解上的分歧。请看下面两个例子:
  例1.吾恂恂而起,视其否,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捕蛇者说》)
  例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假设关系的基本特征是推测未来之事。“而”表假设也应该基于这个前提。另外,文言中的“而”表假设时,这个“而”是可以用“苟”、“若”、“使”等表示假设的文言虚词替换的,表推测的句子用“而”来连接,应该表示假设而不是转折。
  例1中的“而”有些老师理解为转折关系。其实,这个句子的意思就是推测未来之事:蛇尚存就放心地睡觉,蛇不存在呢?还得去捉蛇。此意虽然没有造句表达出来,但是意思很明显了。再加上下一个分句前有“则”,与前句的“而”构成假设结构,完整地表达了意思。如果将此句的“而”换成“苟”、“若”、“使”等古文中常作假设关系的虚词,假设之意更落实了。
  现代汉语的转折关系复句所运用的关联词,要么单个使用于后一个分句前,要么前后两个分句都用,一般是不能省略的。同理,文言文表示转折关系的“而”一般也是不能省略的。而表假设的“而”有时是可以省略的,如第一个例子。在句意的表达方面,转折关系的“而”所连接的前后内容应该是相悖的,其句子的意思表达重点应该在后一个分句,突出强调的是后一个句子的意思。
  例2从整个句子的意思来看,不是推测未来之事,而是说眼前的事情,用现实中的“雕刻木头”这一“事实”说理,“锲”与“不锲”对比鲜明,对于“锲”的反面,只能是“不锲”,这是无须推测就能明白的。所以“朽木不折”的结果也是确定无疑的,更无须推测。虽说此句的“而”也可用“如”、“若”替换,但换成“苟”、“使”等常表示假设关系的虚词,别说不恰当,也不符合文言成句的特点,更不要说省略了。
  句中“而”表假设关系时,有时在句头可以加“苟”来加强假设意思。比较以下两个句子:
  “事事而亲躬,将挂一而漏万。”
  “苟事事而亲躬,将挂一而漏万。”
  所以说,一个句子中的“而”的用法是否假设或转折关系,还是可以判断的。
  
  四、目的关系和承接关系的辨析
  
  “而”表“目的关系”不及表“承接关系”突出, 故常被误解。下面请看几个选自《过秦论》的句子:
  例1.外连横而斗诸侯。
  例2.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例3.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例4.振长策而御宇内。
  例5.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例6.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例7.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以上7个例子中的“而”的前后,都有动作行为,这些动作行为都有共同的主语,很容易误认为句中的“而”是表示动作先后相继的承接关系。
  其实,我们对表示承接关系的“而”所连接的动作行为稍作分析,不难发现,承接关系“而”的后一个动作,通常要紧承前一个动作进行,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而”的前后尽管是动作行为,但是,时间跨度大或无从考虑时间的连续性,那就要考虑是不是承接关系了。
  我们日常说,“你做什么有什么目的”,这就表明,人的任何动作行为都是可以作“目的”分析的,也就是说,“你为什么做”。“而”表“目的关系”的基本特点就是这个。“而”的前一个动作行为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后一个结果,“而”后的动作行为,不能简单地看作是一种动作,而要当作一个整体结果来理解,这一结果是以“而”的前一个动作行为为前提的。
  以上7个例句的“而”都作“目的关系”表达,可理解为“来”,和表目的关系的“以”的用法相似。
  “而”的用法很灵活,本文只是针对几种关系略作辨析,一家之言而已。■
其他文献
对女装乳突量的制图方法做了研究和探索。首先分析了女性的胸凸对于服装纸样设计的重要影响,然后通过对日本第七代原型和刘玉宝老师的纸样进行调研,列举了乳突量的不同设计方
自主性学习简单说来就是学生通过自己学习掌握知识。中学生对语文学习一般比较有兴趣,这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实现非常有益。学生自主学习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学习方法。对老师来说,则是一种教学理念。它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教学中一直存在的学生被动学习问题,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凸显个性,学得主动活泼,有效提高课堂效益。    一、自主学习的基本内涵    所谓自主学习,指的是受教育条件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影响,学生主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当认真贯彻落实这一点。因为,在新课标下,学生知识的掌握,情感的沟通,能力的形成,都是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完成的。那么如何开展有效的对话教学呢?下面结合本人语文新课程教学的实践,谈些粗浅的体会。    一、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应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    阅读教学中包含三个层面的
我国森林面积广阔,林业产业特色区域繁多,每个地区都有自身的林业产业特色产品,为规范中国林业产业特色区域认定活动,鼓励和规范特色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发挥区域优势,弘扬区域品牌
<正>无肌病性皮肌炎(ADM)可能是皮肌炎(DM)的一种亚型,以典型的皮疹但无明显的肌肉异常为特征。无肌病状态是指无肌无力的客观体征,并且诊断学检查包括血清酶学,肌电图和肌活
会议
现代文阅读在高三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在进行现代文阅读复习时却让老师和学生都很难掌握,虽然现代文阅读的考试范围是漫天撒网,对于老师和学生仿佛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嘴,只要我们能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就可以探索到现代文阅读的考试规律,做到有章可依。    一、高三现代文阅读复习的特点    教师教学感觉:费时,费力,难切入,效果慢。学生答题问题:文不对题,答非所问;模棱两可,心中无底;只图简单,
在中国二十世纪新诗发展史上,郭沫若、闻一多占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他们是新诗奠基时期重要的诗人,又是新诗理论发展史上重要的诗学理论家。他们基于自身诗歌创作实践,结合
新近.衢州市教研室举办了一次“高中语文文本教学”研讨会,会上,衢州三中的缪文武老师上的《冬天》一文,引起我的思考。他的课干净,流畅。以“读出自己就是欣赏。读出自己就是研究
通过吸收和应用国际先进技术,结合作者多年的摸索,对大型鸟类标本制作的各个环节进行了总结和改革。特别是在皮张处理、假体填充方面进行了技术改造。在皮张处理时,改变传统
本文简要分析了工程机械发动机气缸磨损的常见原因,对磨损原因、预防措施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对正确维护使用、保养、维修工程机械发动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