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后人孔德墉:修家谱是家事也是国事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123stude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宋朝元丰甲子年(公元1089年)至今,孔氏家谱已有900余年历史。康熙甲子年(公元1684年),官方对孔氏家谱作出规定:在衍圣公(孔子嫡长子孙的世袭封号)的主持下,每逢甲子一大修,每逢甲午一小修,并正式将其命名为《孔子世家谱》。但时世不定,该谱仅有过六次大修。
  1930年—1937年,《孔子世家谱》在第31代衍圣公孔德成的主持下,完成了第五次大修。按例,往后推60年,要进行第六次大修,但孔德成因身在台湾,无法主持修订。眼看孔氏族谱有断续之虞,这时,孔德墉出现了。作为孔德成堂弟,他担起了堂哥的未竟之责。一切都没有预兆,就像他对《环球人物》记者说的那样:“命里有时终须有。修家谱这件事,改变了我的人生。”然而,改变的岂止孔德墉一人,他在最近的央视节目《谢谢了,我的家》里,提到了家风的意义,《孔子世家谱》的修订亦是关乎此,它是整个华人家风的寻根,是孔家文化的传承。
  一部家谱的修订,是一种文化的薪火相传,是一个家族的时代变迁史。孔家在20世纪经历了漫长的考验,从1919年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再到“文革”时期的“破四旧”“批林批孔”等运动,早已“斯文扫地”,更遑论大张旗鼓修家谱。谁也没想到,百年波折后,这一使命落到了孔德墉身上。而他从孔家大院的出走、流浪、求生、迁徙以及再次回归的个人史,又似乎暗合了孔府这一圣人之家近一个世纪的多舛命运。
  在北京海淀的家宅中,《环球人物》记者见到了孔德墉,这位曾在孔府锦衣玉食的“纨绔子弟”,一身西装得体,梳扮精致,言语间仍有名门风骨。虽已91岁高龄,却依旧声似洪钟,步履如风。在一杯明前龙井茶的细啜间,他将故事娓娓道来。
2017年12月7日,孔德墉在北京接受采访。(本刊记者 侯欣颖/摄)

衍圣公变卦


  这事儿说来太巧,原本修谱轮不到我,都“怨”一个韩国人,没他我就见不到谷牧了,也就用不着我修谱了。
  这韩国人是韩国圣人李退溪的后代,李退溪把儒学带到了韩国。这么一说,我跟这韩国人还有点同门师兄弟的关系。1987年,这个韩国人想到北京开个儒学研讨会,但那时候中韩还没建交,所以这事儿行不通。得给他想办法啊!去北京办儒学会肯定不行,但新加坡和我们建交了,我就让他从新加坡来,参加中国和新加坡合办的国际儒学讨论会,地点在曲阜,也不算亏了他。就是在这个会上,我被谷牧给逮着了。那时候他是国务委员,也是中国孔子基金会的名誉会长。我跟他还没说两句话呢,他就直接给我提修家谱的事。
  谷牧把我叫到一边说:“你得修家谱啊!”我说这事儿不归我,这是孔德成的事。他就说:“孔德成远在台湾,鞭长莫及,他不修难道你们家谱就断掉?”我说这没办法,修谱自古就是衍圣公的事。谷牧很坚持,他说:“别以为家谱是你们孔家的私事,这是关系民族传统文化的国事,你们得把这事儿弄起来。宋元明清各朝,包括民国,都帮着你们修家谱,如果在新中国断掉,我们就成了历史的罪人。”我只好答应。但修谱的水太深了,普查资金去哪儿弄?兵荒马乱这么多年,人都失散了,去哪儿找?有些人死了,都不知道死在哪儿。我思前想后,一拖就拖了9年。
  1996年10月初,我去台湾跟孔德成提了这事儿,说如果他不能修,我来帮他修,主编还是他。他很赞成,但也觉得难办,他知道“文革”的情况。那时候,孔夫子塑像的脑袋都掉了,还有它肚子里的文物,全是宋版书啊,就这么烧了,太可惜了!我们求“红卫兵”,要砸就砸清代的,别砸明代的,他们倒好,非砸明代的,毁的东西太多了。
  孔德成同意后,我立马回到香港,联系了几个愿意修谱的德字辈。当月28日,我们在曲阜开了第一次修谱会议。正准备开张呢,孔德成变卦了。我再去找他时,他说:“哎呀,别跟我谈。”我说怎么不能谈,之前都说好的?他说:“什么时候说好的?”嘿,他不认账了。我妹妹愤愤不平,骂了句“臭老头子”,孔德成没吱声儿,我就觉得这事儿没这么简单。后来问别人,原来民进党知道修谱的事,派人去了他家3次。那时候李登辉当政,搞台独嘛,想把孔夫子也搞成台湾人,当然不能让我们修家谱。所以修谱最后成了我一个人来弄。
  孔德成很可怜,小时候父母就没了,一辈子寄人篱下。孔族嫡系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其他孔族后人。天涯各方,漂蓬断梗,这种感觉,在修谱的过程里越发深刻。
1929年,孔德墉堂哥、第31代衍圣公孔德成与卫兵在孔府合影。

“人生在世,首先要亲人和睦”


  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没见过祠堂和家庙,这些东西都快没了,如果再没有家谱,中国人赖以维系族群情感的纽带也就不复存在了。人生活在世间,不应该只是政治关系中的人,首先得是家庭与宗親关系中的人。唯其如此,才谈得上家庭的稳定、社会的和谐。
  这次修谱,很多人不愿意配合,这么多年过去,他们对孔族的身份已经淡漠了。有人跟我开玩笑:“进了家谱,去孔府、孔林、孔庙还要钱吗?死了能葬在孔林吗?”他们考虑的点已经不是族人的关系,而是利益。有上了年纪的人问我:“搞这个不会出问题吧?不会犯政治错误被批斗吧?”看得出,“文革”对他们的身份认同打击很大。
  族人反目的事情也有。我在山东巨野调查的时候,两支孔姓的人出现了纠纷,一支把另一支的人打死了,不共戴天,互相说对方是假孔。我去墓地一看,祖宗的墓地都在一块儿,都不是假的。
  以假乱真的事情也有。你要知道,姓孔的不一定就是孔子后人。我们为什么把孔子作为第一代祖宗,因为到他才姓孔,他父亲姓子名纥(音同和),孔子自己改姓孔的。另外,春秋战国还有赐姓孔的,明显不是孔子后代了。比方一个旗人,清亡了以后也能改姓孔。   一次,有个姓孔的人找到我,说我没把他录入家谱,我说你祖先原本就不姓孔。原来,五代时期,有个姓刘的,是第42代衍圣公家的一个家奴,衍圣公给他赐姓孔。他看孔家世代显赫,想篡位,于是把衍圣公杀了。衍圣公还有个儿子,被人抱到外婆家去避难,刘某也跟着去了。外婆把自己孙子装扮成第43代衍圣公,交给了刘某,刘某杀了他才放心。后来,刘某的行径被人告发而遭处死,第43代衍圣公才复位。所以我们都是第43代衍圣公的后代,而找我的这人是刘某的后代。
  外地姓孔的人,都是浮萍,没根儿的,祖辈从曲阜走出去,在外地生根繁衍,要找到真的不容易。新中国成立后,孔家的人也不联系了,觉得不光彩,一说姓孔的,就被骂“孔老二的后代”。还有人把辈分抹去了,不然被说是封建迷信。比如一个叫孔梅的,我问她什么輩分,她不知道,又问她爸爸什么名字,孔清,也没辈分,最后问出她爷爷是祥字辈,那她就是德字辈了。
  修家谱是个正本溯源的事,也是文化传承的事,这件事我做了10年,花了700多万元。我希望通过这件事,广大孔子后裔能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团结凝聚起来,把孔家的优秀思想弘扬光大下去。
“文革”期间,“红卫兵”给大成殿的孔子像胸前贴上“头号大坏蛋”的标语。

逃离孔府许多年


  回头看过去,总有种梦幻泡影的感觉。我小时候哪儿想过传承的事儿,也没觉得自己身份特殊。出了孔府在外面走了一遭,才明白了一些道理。
  前不久,央视节目《谢谢了,我的家》请我去。我一看这名儿,问自己:“我家在哪儿啊?”没有了,我也成了浮萍。孔府很尊重我,但那是客气;曲阜给了我荣誉市民的称号,我说我本来就是曲阜人,给我弄这个干吗?大伙儿都笑了起来。
  有一次我回孔府,有人指着一块黑石头问我,知道这块石头是怎么回事吗?我说你拿点儿洗洁精来擦一下,他说黑不溜秋的擦什么?我说你擦擦就知道了,他就按我说的做。擦着擦着就发现,这么大一石头,原来是一块大翡翠。这是我15岁过生日的时候,庙西的一个人给我送的礼物。那时候,老仆人跟我讲,孔家已经家道中落了,太爷爷和爷爷养了50多只猫,把家养穷了。
  1937年我11岁,之前都在济南跟父亲生活。抗战爆发后,蒋介石要带堂哥孔德成前往重庆,托我父亲代理孔府事宜,我便随之住进了孔府。
  孔德成走的那天早上,我还跟他开车上孔林玩儿,因为日本飞机在轰炸,孔林可以避难。下午5点半左右,天刚黑,我们掌了灯,正准备吃饭,国民党军队来了,说要打仗了。那也没什么,司空见惯。晚上12点的时候,孙桐萱亲自来了,非带走孔德成不可。其实这是对的,溥仪成了伪皇帝,再来个伪圣人就完了。第二天凌晨4点多,孔德成坐上了最后一班火车。火车刚过桥头,桥就被敌机炸断了。过了大约一个时辰,日本兵到了孔府。
  出乎意料的是,日本兵很规矩,端端正正站着,不敢乱动。有个少将,他不敢坐在我上边,只要我在上边说话,他一定会自动坐到下边。可能是日本人把这里视为中国精神权力与儒家文化的象征,对于统治中国具有战略意义,所以不敢冒犯。
  打那以后,我在孔府生活了8年。那时候觉得无聊透了,孔府那么大,就我一个男孩儿。我讨厌背四书五经,爱拉胡琴,上学偷着拉,老师也不敢管我。后来被父亲抓住,把胡琴给砸了,我就去玩留声机,唱京剧,就是不干正事儿。可能是看了巴金的《家》,开始讨厌这个地方,想逃走。每到大年初一、正月十五我就得去磕头,死板得很,一点意思都没有。封建礼教、繁文缛节也一堆。那时候内宅墙上有个洞,挑水的人不能进内宅,就从洞里把水倒进石沟里流进去。说到这个我又想到一件事儿,以前有个老仆人,只有他一个男的能上内宅伺候老太太,人家喊他小福子,没胡子、娘娘腔,我猜他就是个太监,皇宫送来的。
  因为看不惯这些,所以我总偷着跑出去,也是学《家》。不过每次都失败,刚翻墙就被卫兵发现了。有一次从后花园跑,跑得最远,到火车站才给抓回去。后来有人建议我父亲给我娶个媳妇儿,我就不乱跑了,这坏蛋!于是父亲就给我找了个比我大9岁的姑娘,这像话吗?我就绝食。老仆人悄悄告诉我,让我假装绝食,他每天偷偷给我带几个鸡蛋。偷偷吃了3天鸡蛋,我父亲急了,说不结婚不就算了吗,别绝食了,还说只要战争结束,我就能离开家。
  1945年8月15日抗战胜利,两天后我如愿离开孔府,不让仆人跟着,就一个人走了,上北平求学去,自此跟老家音信断绝。走的时候我一滴泪都没流,不过很穷,没人资助我嘛。我一天只能买一个窝窝头吃,一斤窝窝头要一毛钱,买不起。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中国音乐研究所,在那里创建了中国音乐陈列馆,并随杨荫浏院长去无锡给阿炳录制了《二泉映月》。“文革”时,我和妻子都受到打压,妻子患上了重病。
孔德墉向记者展示《孔子世家谱》。(本刊记者 侯欣颖/摄)

  1980年,为了给妻子治病,我同她搬到香港居住,在那里做起了裘皮生意。直到1997年遇到谷牧,漂泊了半个多世纪,我恍然发觉,我的人生又回到了起点。
其他文献
赫斯特康比庄园由勒琴斯和杰基尔设计。  到了十九世纪末期,最有想象力,最野心勃勃的花园不再是大贵族规模宏大的庄园花园,而是那些占地小得多,优雅而日常的家庭花园,一般占地只有几英亩,而贵族庄园的花园经常是数十英亩起。这类花园最受人尊崇的造园师是格特鲁德·杰基尔(Gertrude Jekyll)小姐,一位自學成才的园丁,花卉培育者和造园师。  如果杰基尔小姐没有和当时伟大的建筑师和花园设计师埃德温·勒
导语:当初说是贬官,其实还是享福。  说到杨慎,那首几乎人人都会念的“滚滚长江东逝水,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就是出自他的笔下。历史读物《明朝那些事儿》里,把杨慎的经历讲述得也颇有意思,如何如何年轻气盛敢于天子相争,结果被拖出午门打了两顿棒子,因为身体倍棒还顽强地活了下来,虽然被流放边陲云南,却顿悟人生,潜心做学问,优哉游哉几十年寿终正寝。正如王阳明在被流放贵州时顿悟心学,从此贵州与王阳明解不开千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重庆市第四次党代会对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作出了部署,特别强调“班子‘一把手’要以身作则”。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完成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总任务,“一把手”至关重要。结合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我认为,要当好“一把手”,必须念好“十二字诀”:作表率、带队伍、把方向、抓落实。  作表率,树好干部群众的“风向标”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些都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间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歌声越飘越远,飘过綦江区赶水镇的漫山遍野。  奏响这首爱心曲的,是一支由赶水镇初級中学教师组成的“爱心摩旅”。  一年间,这支穿梭在群山中的摩托车队,用爱心点燃一个个贫困学子求学的希望。    一个贫困孩子    2011年2月,赶水镇初級中学。  新学期开学了,校园又开始热闹起来。心理咨询老师王大治漫步在校园里,他总喜欢看孩子们花一般的笑容。  
云阳县:抓好年轻干部选拔使用    空位补缺。空出的岗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年轻干部。去年以来,对45个空缺岗位进行适当调整,30名优秀年轻干部得到提拔重用。让位补充。疏通干部队伍出口,今年以来依据考核结果免去6名干部职务,补充6名30岁以下的优秀年轻干部。留位公选。留出一定职位,面向年轻干部进行公开考选。去年以来,公开选拔8名正科级领导干部和4名部门中层干部。  (云阳县委组织部)    璧山
故事妈妈提升課外阅读
期刊
我是个读书爱挑剔的老年人,一般的杂志我很难读下去,然而,《当代党员》却让我读出了一些味道。感慨之余,就想拿起笔谈谈读你的感觉。  一是亲近。你最大的特点就是富有人情味。没有“官架子”,作为市委机关刊物,说来《当代党员》是一本地道的“官杂志”,然而你却没有“官架子”。读着你,就像与师长、亲朋聚在一起拉家常,情也融融,意也浓浓。  二是文图搭配,给人以视觉上美的享受。时下的杂志多如牛毛,然而不是满眼的
编者按:红岩精神是在中共中央領导下,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南方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斗争中锤炼形成的革命精神。红岩精神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和浩然革命正气。本期重庆党史系列故事推出第七个专题:《彪炳史册的红岩精神》。
“毫无疑问,在重庆人眼里,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就是‘边城’。”秀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王木林并不讳言。  以往,“边城”意味着三省交汇之处的秀山县偏僻落后。  现在,秀山人还是很乐意秀山被称为“边城”。  “但我们正在书写一个新‘边城故事’。”王木林说。  在这个新边城故事里,“主人公”是“电子商务”。  尴尬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上世纪30年代,白塔边、古渡头,一位白
在湍急的河水中,她挥动柔弱的臂膀,驾船护送学生回家。  在简陋的村小里,她坚守讲台十多年,迎来送走一批批山里娃。  在当地乡亲心中,她是一朵盛开在青翠山岭间的金菊花。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1998年9月,秀山县涌洞乡中心校。  晚上8点刚过,天就黑透了。黑漆漆的大山像怪兽一样包围着校园。  教师寝室里,19岁的田金菊躲在被窝里,悄悄擦着眼泪。  “为什么把我分配到这么艰苦的地方……”田金菊想起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