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学习习惯 培养方法
常言道“习惯成自然”,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终身受益。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很重要的教学任务。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数学能力与学习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数学能力的基础。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尝试。
一、培养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就是学生在课前,利用15—20分钟的时间对将要学习的新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在预习时,把不懂的、不理解的记录下来,提出问题。教师加强检查,了解预习情况。教师可根据不同程度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进行备课。这样,上课时就能有目的地关注学生的疑点,突破学生不理解的难点。学生上课时也就会积极主动地和老师探讨问题,对新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也会增进师生之间的联系与感情。如果长期坚持,就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帮助学生学好数学,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形成质疑问难的良好学习品质。
数学知识之间联系紧密,逻辑性强,计算公式、运算定律的推导运用尤为重要。课后复习是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坚持每天写“数学日记”,就是把一天来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并记录实践操作的体会,在头脑中形成完整、清晰的印象,加深理解、记忆。这样做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如果长期坚持,学生就会逐渐养成课后复习的良好习惯,提高综合能力和素养。
教师在讲授新课前要认真检查学生的复习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和掌握情况,了解已学过的知识掌握得怎样。这样也有利于督促学生养成课后复习的良好习惯。
二、培养质疑问难的习惯
小学生的思维最活跃,头脑中的疑问很多。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鼓励那些思维活跃、想象丰富的学生常常提出“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对那些爱质疑的学生给予鼓励,增强他们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从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良好习惯开始。“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有疑问而后有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确立学生的主体观念,树立师生民主平等的教育观。首先,要鼓励学生敢于和教师辩论。对那些在课堂上敢说、敢想、敢于提问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哪怕他们提出的问题是异想天开的,毫无道理的,教师也要鼓励他们敢于发言的精神,切不可批评,更不能嘲笑和讥讽学生。其次,要引导学生会提问。当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不但要给予鼓励和表扬,而且要让学生评价他们提出的问题好在哪里,让所有学生都明白这个问题为什么好,逐步使学生提出较高水平的问题来,从而提高全体学生提问的积极性。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就是这个道理。为此,小学数学教师要从学生的好奇,好问、好动、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好问题的良好习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
让学生产生疑问,不是为了难倒学生,而是为了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与热情,产生自主探索学习的动力。通常可采用设问、自学、悬念、图解、演示等方法让学生寻找疑点,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胆质疑。例如:在教学“直线画法”时,教师故意从不同方向将直线向两端无限延长。学生迫切提出疑问:那么直线在纸上怎么画呢?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直线的特点及画法。
三、养成及时纠正错误的习惯
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其原因是部分学生对做作业漠不关心,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写的评语,做的标记不闻不问,对错误的地方不能及时纠正。因此,我在教学时,就努力培养学生有错误就纠正的习惯,对学生的作业做到面批面改,及时让学生认识到错在什么地方。帮助分析错误的原因: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如何纠正?怎样避免?要求学生建立一个“数学病历卡”,把每次的错题,错误的原因,今后改进的方法等记录下来,及时提醒自己引起注意。久而久之就会帮助学生改掉一些不良习惯,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理解、判断能力的提高。
四、养成认真细致的作业习惯
学生作业是学生实践和创新的园地。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现,有的学生做作业不认真,粗心大意,导致知识运用和操作环节的失误。因此,有必要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和仔细检查的良好习惯,帮助学生养成做事一丝不苟的精神,这对学生完成作业和以后更好地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些良好的习惯包括:正确的书写格式,认真学习的学风,自觉检查的意识,正确的检查方法,多角度、多渠道的方法运用习惯,等等。
五、养成讨论、理解、存疑、拓展的习惯
讨论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投入探索,有利于师生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例如教学“整数乘以小数”时,,组织学生讨论积的小数位数如何确定,并引导探讨方向:如何将小数变成整数?小数变成整数后,积怎样变化?我们可怎样处理?学生通过讨论理解,自己得出计算法则来。一般说,讨论可有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师生讨论、全班讨论等。讨论可在学习重点、难点时,在比较归纳时,在拓展深入时,等等。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力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学会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生的个性、特长才能自由发展,学生的素质才能得到全面提高。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学习习惯 培养方法
常言道“习惯成自然”,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终身受益。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很重要的教学任务。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数学能力与学习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数学能力的基础。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尝试。
一、培养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就是学生在课前,利用15—20分钟的时间对将要学习的新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在预习时,把不懂的、不理解的记录下来,提出问题。教师加强检查,了解预习情况。教师可根据不同程度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进行备课。这样,上课时就能有目的地关注学生的疑点,突破学生不理解的难点。学生上课时也就会积极主动地和老师探讨问题,对新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也会增进师生之间的联系与感情。如果长期坚持,就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帮助学生学好数学,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形成质疑问难的良好学习品质。
数学知识之间联系紧密,逻辑性强,计算公式、运算定律的推导运用尤为重要。课后复习是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坚持每天写“数学日记”,就是把一天来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并记录实践操作的体会,在头脑中形成完整、清晰的印象,加深理解、记忆。这样做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如果长期坚持,学生就会逐渐养成课后复习的良好习惯,提高综合能力和素养。
教师在讲授新课前要认真检查学生的复习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和掌握情况,了解已学过的知识掌握得怎样。这样也有利于督促学生养成课后复习的良好习惯。
二、培养质疑问难的习惯
小学生的思维最活跃,头脑中的疑问很多。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鼓励那些思维活跃、想象丰富的学生常常提出“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对那些爱质疑的学生给予鼓励,增强他们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从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良好习惯开始。“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有疑问而后有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确立学生的主体观念,树立师生民主平等的教育观。首先,要鼓励学生敢于和教师辩论。对那些在课堂上敢说、敢想、敢于提问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哪怕他们提出的问题是异想天开的,毫无道理的,教师也要鼓励他们敢于发言的精神,切不可批评,更不能嘲笑和讥讽学生。其次,要引导学生会提问。当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不但要给予鼓励和表扬,而且要让学生评价他们提出的问题好在哪里,让所有学生都明白这个问题为什么好,逐步使学生提出较高水平的问题来,从而提高全体学生提问的积极性。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就是这个道理。为此,小学数学教师要从学生的好奇,好问、好动、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好问题的良好习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
让学生产生疑问,不是为了难倒学生,而是为了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与热情,产生自主探索学习的动力。通常可采用设问、自学、悬念、图解、演示等方法让学生寻找疑点,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胆质疑。例如:在教学“直线画法”时,教师故意从不同方向将直线向两端无限延长。学生迫切提出疑问:那么直线在纸上怎么画呢?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直线的特点及画法。
三、养成及时纠正错误的习惯
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其原因是部分学生对做作业漠不关心,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写的评语,做的标记不闻不问,对错误的地方不能及时纠正。因此,我在教学时,就努力培养学生有错误就纠正的习惯,对学生的作业做到面批面改,及时让学生认识到错在什么地方。帮助分析错误的原因: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如何纠正?怎样避免?要求学生建立一个“数学病历卡”,把每次的错题,错误的原因,今后改进的方法等记录下来,及时提醒自己引起注意。久而久之就会帮助学生改掉一些不良习惯,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理解、判断能力的提高。
四、养成认真细致的作业习惯
学生作业是学生实践和创新的园地。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现,有的学生做作业不认真,粗心大意,导致知识运用和操作环节的失误。因此,有必要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和仔细检查的良好习惯,帮助学生养成做事一丝不苟的精神,这对学生完成作业和以后更好地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些良好的习惯包括:正确的书写格式,认真学习的学风,自觉检查的意识,正确的检查方法,多角度、多渠道的方法运用习惯,等等。
五、养成讨论、理解、存疑、拓展的习惯
讨论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投入探索,有利于师生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例如教学“整数乘以小数”时,,组织学生讨论积的小数位数如何确定,并引导探讨方向:如何将小数变成整数?小数变成整数后,积怎样变化?我们可怎样处理?学生通过讨论理解,自己得出计算法则来。一般说,讨论可有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师生讨论、全班讨论等。讨论可在学习重点、难点时,在比较归纳时,在拓展深入时,等等。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力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学会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生的个性、特长才能自由发展,学生的素质才能得到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