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生出错是难免的,而我们要合理挖掘“错误”的价值,将其当成一种教学资源,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信心,深化对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有益的素材。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错误 数学能力
新课标指出,教师在用好教材的同时,要随处挖掘教学资源,来完善我们的教育教学。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错误”,也正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只要能因势利导,正确地、巧妙地加以利用,“错误”定会成为一种促进学生知识形成、智力发展、情感完备的教育源泉。在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我对于如何充分利用好“错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一、善待学生的“错误”,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良好的数学情感与态度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动力,是克服困难和探索创新的力量源泉。只要合理利用错误,就能较好地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
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分析:由于学生受生理、心理特征及认知水平的限制,出错是不可避免的,可以说,出错是学生的权利。教师首先要本着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观,尊重、理解、宽容出错的学生,不斥责、挖苦学生。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从而心情舒畅,情绪饱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这就是说,学生的学习必须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进行,拥有快乐、宽松、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认知和创造具有极佳的激励作用。因此,教师要允许学生出错。试想,如果学生由于怕说错,怕老师批评总是惴惴不安,怎能变成敢想、敢说、敢做的创造性人才?
我曾对学生说:“只要是自己想的、做的、说的就是好的,没有坏的,如果你们都不错,要我干什么?”这样,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切实的保护,人格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没有答错题被老师斥责的忧虑,更没有被同学耻笑的苦恼。他们在民主的气氛中学习,思维活跃,敢说、敢做,敢问,大胆创新,以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投入学习,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师生的关系也更加融洽。
二、以“错误”为契机,深化对知识的掌握。
错例,我认为是非常好的反面教材,有时教学效果优于正面说教。它能充分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本质,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如,教学分数除法时,我出示如下错误算法让学生辨析:(1)□÷4=□÷□ (2)□÷4=□×□ (3)□÷4=□×4。通过寻找错因,学生对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层的理解,计算正确率明显提高。
又如,在计算3.4除以0.9时,不少学生得到商是3,余数是7。针对这一较为典型的错误,我把它作为一个判断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先判断答案是否正确,接着追问:“你是怎样发现错误的?”学生在富有启发性问题的诱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很快找到了错误的原因。有的说:余数7比除数0.9大,所以结果是错误的;有的说:3×0.9 7>3.4,所以结果是错误的;有的说:余数7都比被除数3.4大了,所以结果肯定是错误的;还有的说:正确的余数应该是0.7,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但余数同时也扩大了相同的倍数。这样,不仅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商不变的性质,掌握了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而且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三、巧用“错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教师在课堂中巧妙地把学生的“错误”作为一种智力发展的教学资源,机智、灵活地引导学生从正反不同角度去修正错误,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利用错误,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审视条件、问题、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深化认识,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有效办法。
如问题:两枚一元硬币,其中一枚硬币沿着另一枚硬币的边缘滚动一周,这枚硬币自身转动了几周?学生看到此题后,都认为转动了一周。理由是:两枚硬币一样大,即周长一样长,所以只转动一周。我没有反驳他们,而是要求他们验证给我看。于是他们找出一元硬币开始操作(大都是两人合作),可所有人滚出的结果都近似两周(有误差)。有的人又拿出两枚5角和两枚1角的硬币进行实验,结果仍是两周。这时,他们的争论比刚才更加激烈了。他们有的继续实验,有的画图分析,终于发现了外圆圆心滚动的路程是内圆周长的2倍,所以,外圆自身应转动两周。如此对错误答案的处理,既使学生更透彻理解和掌握此类问题思考方法,又训练了他们口头表达、动手操作等多方面能力,使他们体会到了“做”数学的乐趣。同时他们的刻苦钻研精神,以及动手操作、分析和归纳综合等数学素质也得以培养。
在教学实践中,每个数学老师都可能经常遇到与上面这个教学实例类似的情况,但不同的处理方法所得到的教学效果却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我当时在课堂上包办代替,将正确的结论呈现出来,而不就错因势利导,那么,这么好的教学契机就会被错过,学生就不会获得思维的空间,更不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所以我认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位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并将学生的“错误”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因势利导,正确地、巧妙地加以利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错误 数学能力
新课标指出,教师在用好教材的同时,要随处挖掘教学资源,来完善我们的教育教学。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错误”,也正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只要能因势利导,正确地、巧妙地加以利用,“错误”定会成为一种促进学生知识形成、智力发展、情感完备的教育源泉。在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我对于如何充分利用好“错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一、善待学生的“错误”,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良好的数学情感与态度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动力,是克服困难和探索创新的力量源泉。只要合理利用错误,就能较好地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
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分析:由于学生受生理、心理特征及认知水平的限制,出错是不可避免的,可以说,出错是学生的权利。教师首先要本着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观,尊重、理解、宽容出错的学生,不斥责、挖苦学生。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从而心情舒畅,情绪饱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这就是说,学生的学习必须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进行,拥有快乐、宽松、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认知和创造具有极佳的激励作用。因此,教师要允许学生出错。试想,如果学生由于怕说错,怕老师批评总是惴惴不安,怎能变成敢想、敢说、敢做的创造性人才?
我曾对学生说:“只要是自己想的、做的、说的就是好的,没有坏的,如果你们都不错,要我干什么?”这样,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切实的保护,人格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没有答错题被老师斥责的忧虑,更没有被同学耻笑的苦恼。他们在民主的气氛中学习,思维活跃,敢说、敢做,敢问,大胆创新,以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投入学习,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师生的关系也更加融洽。
二、以“错误”为契机,深化对知识的掌握。
错例,我认为是非常好的反面教材,有时教学效果优于正面说教。它能充分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本质,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如,教学分数除法时,我出示如下错误算法让学生辨析:(1)□÷4=□÷□ (2)□÷4=□×□ (3)□÷4=□×4。通过寻找错因,学生对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层的理解,计算正确率明显提高。
又如,在计算3.4除以0.9时,不少学生得到商是3,余数是7。针对这一较为典型的错误,我把它作为一个判断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先判断答案是否正确,接着追问:“你是怎样发现错误的?”学生在富有启发性问题的诱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很快找到了错误的原因。有的说:余数7比除数0.9大,所以结果是错误的;有的说:3×0.9 7>3.4,所以结果是错误的;有的说:余数7都比被除数3.4大了,所以结果肯定是错误的;还有的说:正确的余数应该是0.7,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但余数同时也扩大了相同的倍数。这样,不仅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商不变的性质,掌握了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而且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三、巧用“错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教师在课堂中巧妙地把学生的“错误”作为一种智力发展的教学资源,机智、灵活地引导学生从正反不同角度去修正错误,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利用错误,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审视条件、问题、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深化认识,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有效办法。
如问题:两枚一元硬币,其中一枚硬币沿着另一枚硬币的边缘滚动一周,这枚硬币自身转动了几周?学生看到此题后,都认为转动了一周。理由是:两枚硬币一样大,即周长一样长,所以只转动一周。我没有反驳他们,而是要求他们验证给我看。于是他们找出一元硬币开始操作(大都是两人合作),可所有人滚出的结果都近似两周(有误差)。有的人又拿出两枚5角和两枚1角的硬币进行实验,结果仍是两周。这时,他们的争论比刚才更加激烈了。他们有的继续实验,有的画图分析,终于发现了外圆圆心滚动的路程是内圆周长的2倍,所以,外圆自身应转动两周。如此对错误答案的处理,既使学生更透彻理解和掌握此类问题思考方法,又训练了他们口头表达、动手操作等多方面能力,使他们体会到了“做”数学的乐趣。同时他们的刻苦钻研精神,以及动手操作、分析和归纳综合等数学素质也得以培养。
在教学实践中,每个数学老师都可能经常遇到与上面这个教学实例类似的情况,但不同的处理方法所得到的教学效果却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我当时在课堂上包办代替,将正确的结论呈现出来,而不就错因势利导,那么,这么好的教学契机就会被错过,学生就不会获得思维的空间,更不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所以我认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位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并将学生的“错误”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因势利导,正确地、巧妙地加以利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