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信息技术教学是一个特殊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素质至关重要。如果教师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并充分发挥其作用,那么师生的教学双向活动将是愉快的、积极的,学生获取知识的时间段也是最佳的。
关键词: 中学信息技术 教师素质 学生能力未来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师素质。信息技术教师是教师中的IT人才,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不仅决定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更决定着中学教育信息化进程。信息技术教师是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支点,并在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中扮演不同角色,既要与各学科教师合作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还要培养学生主动利用信息技术对信息进行获取、处理和创新的学习能力。如何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与信息技术教师有直接密切的关系。
一、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是前提
教学活动实际上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优化课堂教学手段,调动学生情绪,是组织好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因素。如果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扎实,准确解答学生所提的各种问题,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较好地进入最佳思维状态。
二、教育理论的学习
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决定其教学行为的关键,而教学理念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形成和发展的,因此不同教育理论影响下的教师往往会有不同的教学行为。显然,掌握并明确各种教育理论的特点,扬长避短、灵活运用,乃是提高教学绩效之根本。
1.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理论,着重说明学习是怎样产生的;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有哪些规律;学习结果使学习者发生怎样的变化,是外部的行为操作还是内部的心理结构;如何才能有效学习等问题。描述如何学习的理论流派很多,一般概括为四大流派:即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各种学习理论各有千秋,只有认真学习并深刻领悟各自不同内涵后,才能根据不同的教学条件(包括硬件、软件、学生和教师等)、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等,合理选择和综合运用。
2.教学理论。教学理论来自教学实践,是人们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理性思考的产物。关注如何改进和指导教学实践。作为一种知识体系或观念体系,它以各种教学观念、主张和见解形式出现,因而具有层次性和复杂性。
3.教学设计理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教学设计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的“预案”。其撰写流程可归结为以下几个环节:①学习课程标准,领悟其针对该部分内容的具体要求;②分析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③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目标;④谋划教学策略;⑤选择教学方法和媒体;⑥预设教学过程(可采用流程图、多项细目表或过程描述等形式);⑦设计教学评价方案。
三、专业能力的提升
所谓专业能力指信息技术教师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科能力。具体说就是信息技术教育职业能力,包括文本解读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课内教学组织能力、教学评价能力、课外活动设计与组织能力等。信息技术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如果没有专业能力作支撑,就无法将专业知识更好地融入信息技术教学中,笔者所在学校有几位信息技术教师是非专业出身,没有经过系统化的专业能力训练,所以,在个人专业能力方面往往落后于经过系统化学习的信息技术教师。因此,这些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专业能力的培养,使之有一个质的提升,当然,专业出身的信息技术教师应该重视这一点,因为,时代在发展,不同时代对相同文本的解读不一样,对相同文本的教学设计不一样,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设计也不一样。
四、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指人们通过实践获得的掌握和运用科学的能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将不断融合,近年来的课题研究中,有关“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的研究主题频频出现,这必将很大程度地反映在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中。
五、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教研能力
教师应具有一定的教研能力。“教而不研则空”,“教研”除了指教学和科学研究外,更强调教学和教学研究,只有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教学研究,才能逐步提高教师教学素质和全社会教育水平。在教学过程中,优秀的教师应研究自己的教学,懂得请他人观察和点评课堂教学对提高教学水平的意义,虚心听取学生、家长、同事和领导的意见,提高其教学水平。同时,紧跟科研步伐,汲取改善教学的最新科研成果。这样,教师通过自身满怀激情的不断进取,影响和培养学生追求同样的科学精神,从而造就具备同样良好素质的年轻一代。
六、信息技术教师应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以学生的“学”为中心,鼓励学生开展研究、协作、自主性学习,倡导“学中用、用中学”,实现信息技术知识的“个性内化”与“文化升华”。实现这一目标的首要条件是在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而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离不开教师。这就要求教师具备灵活的因材施教的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机械地、一成不变地执行教学目标,而应根据即时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学生实际等调整教学目标,发挥教学机智,捕捉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生成新的教学目标,使预设的目标和生成的目标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兴趣。如讲授“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关键词提炼时,可以与学生语文课上正在学习的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相结合,让学生提炼关键词,并下载flash观看。这样既能让学生收获信息技术知识,又能和其他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学生学起来非常感兴趣,效果非常好。另外,近几年兴起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已经改革了信息技术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应以学生学习合作者的身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营造活跃、积极的课堂氛围,追求学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马晓玲,王蓉,李璐,王济军,刘美凤.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能力素质结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290).
[2]贺彩玲.新课标下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策略[J ].新作文, 2010,(12).
关键词: 中学信息技术 教师素质 学生能力未来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师素质。信息技术教师是教师中的IT人才,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不仅决定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更决定着中学教育信息化进程。信息技术教师是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支点,并在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中扮演不同角色,既要与各学科教师合作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还要培养学生主动利用信息技术对信息进行获取、处理和创新的学习能力。如何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与信息技术教师有直接密切的关系。
一、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是前提
教学活动实际上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优化课堂教学手段,调动学生情绪,是组织好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因素。如果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扎实,准确解答学生所提的各种问题,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较好地进入最佳思维状态。
二、教育理论的学习
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决定其教学行为的关键,而教学理念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形成和发展的,因此不同教育理论影响下的教师往往会有不同的教学行为。显然,掌握并明确各种教育理论的特点,扬长避短、灵活运用,乃是提高教学绩效之根本。
1.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理论,着重说明学习是怎样产生的;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有哪些规律;学习结果使学习者发生怎样的变化,是外部的行为操作还是内部的心理结构;如何才能有效学习等问题。描述如何学习的理论流派很多,一般概括为四大流派:即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各种学习理论各有千秋,只有认真学习并深刻领悟各自不同内涵后,才能根据不同的教学条件(包括硬件、软件、学生和教师等)、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等,合理选择和综合运用。
2.教学理论。教学理论来自教学实践,是人们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理性思考的产物。关注如何改进和指导教学实践。作为一种知识体系或观念体系,它以各种教学观念、主张和见解形式出现,因而具有层次性和复杂性。
3.教学设计理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教学设计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的“预案”。其撰写流程可归结为以下几个环节:①学习课程标准,领悟其针对该部分内容的具体要求;②分析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③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目标;④谋划教学策略;⑤选择教学方法和媒体;⑥预设教学过程(可采用流程图、多项细目表或过程描述等形式);⑦设计教学评价方案。
三、专业能力的提升
所谓专业能力指信息技术教师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科能力。具体说就是信息技术教育职业能力,包括文本解读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课内教学组织能力、教学评价能力、课外活动设计与组织能力等。信息技术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如果没有专业能力作支撑,就无法将专业知识更好地融入信息技术教学中,笔者所在学校有几位信息技术教师是非专业出身,没有经过系统化的专业能力训练,所以,在个人专业能力方面往往落后于经过系统化学习的信息技术教师。因此,这些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专业能力的培养,使之有一个质的提升,当然,专业出身的信息技术教师应该重视这一点,因为,时代在发展,不同时代对相同文本的解读不一样,对相同文本的教学设计不一样,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设计也不一样。
四、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指人们通过实践获得的掌握和运用科学的能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将不断融合,近年来的课题研究中,有关“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的研究主题频频出现,这必将很大程度地反映在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中。
五、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教研能力
教师应具有一定的教研能力。“教而不研则空”,“教研”除了指教学和科学研究外,更强调教学和教学研究,只有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教学研究,才能逐步提高教师教学素质和全社会教育水平。在教学过程中,优秀的教师应研究自己的教学,懂得请他人观察和点评课堂教学对提高教学水平的意义,虚心听取学生、家长、同事和领导的意见,提高其教学水平。同时,紧跟科研步伐,汲取改善教学的最新科研成果。这样,教师通过自身满怀激情的不断进取,影响和培养学生追求同样的科学精神,从而造就具备同样良好素质的年轻一代。
六、信息技术教师应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以学生的“学”为中心,鼓励学生开展研究、协作、自主性学习,倡导“学中用、用中学”,实现信息技术知识的“个性内化”与“文化升华”。实现这一目标的首要条件是在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而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离不开教师。这就要求教师具备灵活的因材施教的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机械地、一成不变地执行教学目标,而应根据即时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学生实际等调整教学目标,发挥教学机智,捕捉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生成新的教学目标,使预设的目标和生成的目标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兴趣。如讲授“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关键词提炼时,可以与学生语文课上正在学习的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相结合,让学生提炼关键词,并下载flash观看。这样既能让学生收获信息技术知识,又能和其他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学生学起来非常感兴趣,效果非常好。另外,近几年兴起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已经改革了信息技术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应以学生学习合作者的身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营造活跃、积极的课堂氛围,追求学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马晓玲,王蓉,李璐,王济军,刘美凤.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能力素质结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290).
[2]贺彩玲.新课标下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策略[J ].新作文, 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