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
《阿塞调》(为二胡与钢琴而作)是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宋名筑先生的新作。作品在传统作曲技法的基础上以新颖和极具表现力的写作手法,用音乐勾勒出彝族地区的风土人情,给听众带来了传统作品的全新感受。作品荣获2007年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穴载《音乐创作》2008年第1期?雪,并在2007年“蓝色链接”中美作曲家作品音乐会、2007年“云水之间”中新(西兰)作曲家作品音乐会上演,获得一致赞赏。
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古老民族,也是族内分支最多的民族,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走进彝族的音乐文化层,你可以感受到姚安县的梅葛调、双柏县的阿塞调、南华县的过山调、永仁县的毕摩调,还有放羊调、过山调、祝酒歌等等。人民的喜、怒、哀、乐,一般都通过山歌来表达,正如歌谣所唱:“不弹弦子不上路,不唱山歌不出门”。其中阿塞属彝族倮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楚雄市双柏县,这里的人民勤劳勇敢、热情豪放,民族文化底蕴极深。有着独特风韵的阿塞山歌,节奏自由,旋律优美,同时具有彝族民间文化的独特性、多元性和神秘性,《阿塞调》即取材于此。
一、语调化与表现力
在《阿塞调》创作中,作者倾注了极具表现力的写作手法,使作品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作曲家认为,各民族的音乐和其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作曲家把彝族语调的抑扬顿挫,用音乐的旋律线条巧妙地绘制成为一种民族的符号,对一个民族在生存过程中所担负与承载的古老文化,寄予了深情的讴歌。语调化的创作是作曲家用技术为艺术服务的一个契点和感悟,而且二胡本身就是一种极为语调化的乐器,发挥其真情倾诉的感染力,这也是作品与众不同的地方。
引子把我们带上了前往彝寨的小路,山林间村民谈笑风生,歌声荡漾。所谓身未动,心已到,似乎已让你到达了憧憬中的彝寨,淳朴的民风美丽的景色随音乐跃然于眼前,正如彝人有一句歌谣:“十里山路十里调,一片树叶一首歌。”
琴弦拨动,似乎眼前出现了一位阿塞老人,向你讲述着彝族人民古老的传说,一张饱经沧桑的脸,仿佛每一条皱纹里都藏着故事。这里的拨奏借鉴了琵琶“弹”、“挑”和“双弹”等指法,丰富了二胡的演奏效果,可谓是推陈出新。紧接着舞曲开始了,这是阿塞人在节日里狂欢,男女老少围在一起唱歌跳舞,小伙子拿着短笛、月琴、芦笙,姑娘们吹着响篾(口弦)、竹箫,吃着彝家特有的米酒和美食,尽情欢唱狂舞,欢乐其中。此时二胡的连续五度滑音就好像阿塞小伙子们的呐喊,粗犷有力,乐音的具体音高已居于次要地位,这是语调化与表现力的完美结合。
木叶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天然乐器,我国的少数民族很早就有“只用木叶不用媒”的说法。聪明的阿塞人,利用一种叶面光滑、具有韧性的椭圆形树叶,通过各种吹奏技巧,使小小的树叶也变得优美动人、别具魅力。在这里,二胡用滑奏泛音模仿木叶的多情,仿佛是皓月当空,山野恬静树叶飘落时,一对青年男女坐在树下呢呢喃喃,欲言又止,感受着这分离的甜蜜伤感。
再现时在高低音区来回飞溅的钢琴织体,伴着二胡张力十足、音域宽广、气韵绵长的倾情高歌,道出了作曲家对这片热土的眷恋和不舍之情。
在尾声回味悠长许久之后,乐曲进入最后干净利落的主题音阶快板,戛然而止。沉醉其中的我们有一种亦真亦幻的感觉,好像一切都不曾离去,音乐仿佛把时空定格在白云深处的彝寨,真是:山山水水尽美景,村村寨寨彝家情。
二、曲式
全曲总长度大约9分钟,作品保留了传统复三部基本曲式框架,但内部的细节处理却表现出了非传统性。同一般类型的二胡与钢琴乐曲相比,充分发挥了二胡的独奏效果,也使之更加器乐化。在乐曲中各“分节点”分别有五次“二胡的独白”,在曲式、织体以及旋律发展等方面也显得随意而洒脱。这种随意而具章法,洒脱而不张狂的风格,似乎正是作曲家的匠心独具。
全曲结构图式如下:
1.第一部分(呈示部)由A、B两段组成。A为散板,4乐句收拢性乐段的引子。虽然只有4个乐句,但二胡却在自由独奏的散板中慢慢道出主题音阶并自由发展,最后以收拢形式终止。B段是一个中速的抒情性主题陈述段落。6小节云水暗涌的钢琴流动音型之后,二胡以每3小节为一个乐句发展,共8个乐句直到第37小节。作曲家在这8个乐句中刻意避免了传统的重音强拍,连绵不断的持续音使乐句之间非常连贯。第36、37小节为开放形式的终止。
2.第二部分(舞曲)如结构图式中可细分为连接部(新材料的先现)、两小节织体先现+变奏a(4+4+4+4)、两小节连接+变奏a1(前两个乐句二胡和钢琴对调奏出变奏a的材料,第3乐句二胡开始叠入五度音程)、主题音阶的递减和递增、变奏a2?穴前两个乐句二胡和钢琴对调奏出变奏a的材料,第3乐句二胡全部叠入五度音程?雪、二胡华彩、主题音阶的递增和递减。
3.第三部分(再现部)依次为连接部、变化再现、尾声、终止。
三、主题音阶与主体发展
1.乐曲一开始便是二胡的独奏,短短两个乐句,从D—A(纯五度)、A—#C(大三度)到D—bA?穴减五度?雪、bA—bC(小三度)的持续发展已包含了主题音阶中所有可能出现的音程关系。
2.在乐曲中段(舞曲),变奏a中,二胡的旋律配以之前连接段(拨奏)的新材料,而在变奏a1、a2中二胡与钢琴加以调换,且二胡用连续五度的“双弦奏法”,效果极佳,着实让人眼前一亮。舞曲主题音阶出现时,作曲家使用了斐波那奇数列打乱节奏。所谓数列,是指依一定次序而排列的数。而斐波那奇只是其中一种,它的特点是每个数字是前两个(或后两个)数字之和,如:1、2、3、5、8、13……,它由意大利数学家斐波那奇首先提出而得此名。其中所包含的2∶3、3∶5、5∶8等比值,可以看作黄金分割比值0.618的近似值。在递减中,作曲家就采用了8/8、5/8、3/8、2/8、1/8来打乱节奏并依次奏出主题音阶。这里递减结尾的1/8又作为之后递增的开始,但是作曲家为了避免重复使用所带来的呆板和乏味,在递增的每一个小节之后都用钢琴以3/8隔开,且钢琴在每次3/8拍中也依次奏出主题音阶,使这一段落充满了新鲜感,钢琴与二胡在这里此起彼伏,再加上二胡的连续五度音程,颇为出彩!!
3.再现部连接段中二胡以隐伏三声部的写法奏出主题音阶(136小节),除去低声部的持续音D外,二、三声部则依次反向进行,最终三声部都结束在D音。
4.在乐曲的尾声中,作曲家又以二胡独白的方式,将之前出现的所有材料进行总结。
四、和声构思
1.持续低音
整首乐曲中大量采用,并且几乎不用一音或同音八度作持续低音,作曲家刻意回避了这一点,而是把低音加厚至三个音乃至更多,即使两个音的低音也是用五度音程。
2.反向进行
如第一部分的收拢终止处,钢琴的连续向上六连音,与旋律声部的连续向下呈反向进行,最后以收拢形式终止。旋律声部的D、C、bB、G亦是主题发展的体现。
3.四五度叠置
作曲家广泛使用了这一手法,但较之其他作品中的四五度叠置,织体写法又有所不同,如行云流水一般让人印象深刻。
结束语
当今的许多音乐作品容易落入一种“纯写法”的技术陷阱,作品显得空洞乏味,不知所云,很多作品缺乏的也许就是《阿塞调》这种生动的画面感和艺术表现力。《阿塞调》无疑是优秀的作品,我们在音乐会时,细心观察了现场听众们的情绪反应,在《阿塞调》演奏过程中,音乐的曼妙诉说和起伏跌宕都深深吸引着听众。一曲终了,掌声如潮,在场的美国作曲家们更是用夸张的方式表达出对作品的喜爱。有真情流露又具专业技术,让优美旋律自然流淌,这是《阿塞调》的本质所在,也是作曲家从事作曲多年来所努力的方向。
周长征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学工部艺术教育中心副教授胡静成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2003级本科生
(责任编辑 于庆新)
《阿塞调》(为二胡与钢琴而作)是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宋名筑先生的新作。作品在传统作曲技法的基础上以新颖和极具表现力的写作手法,用音乐勾勒出彝族地区的风土人情,给听众带来了传统作品的全新感受。作品荣获2007年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穴载《音乐创作》2008年第1期?雪,并在2007年“蓝色链接”中美作曲家作品音乐会、2007年“云水之间”中新(西兰)作曲家作品音乐会上演,获得一致赞赏。
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古老民族,也是族内分支最多的民族,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走进彝族的音乐文化层,你可以感受到姚安县的梅葛调、双柏县的阿塞调、南华县的过山调、永仁县的毕摩调,还有放羊调、过山调、祝酒歌等等。人民的喜、怒、哀、乐,一般都通过山歌来表达,正如歌谣所唱:“不弹弦子不上路,不唱山歌不出门”。其中阿塞属彝族倮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楚雄市双柏县,这里的人民勤劳勇敢、热情豪放,民族文化底蕴极深。有着独特风韵的阿塞山歌,节奏自由,旋律优美,同时具有彝族民间文化的独特性、多元性和神秘性,《阿塞调》即取材于此。
一、语调化与表现力
在《阿塞调》创作中,作者倾注了极具表现力的写作手法,使作品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作曲家认为,各民族的音乐和其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作曲家把彝族语调的抑扬顿挫,用音乐的旋律线条巧妙地绘制成为一种民族的符号,对一个民族在生存过程中所担负与承载的古老文化,寄予了深情的讴歌。语调化的创作是作曲家用技术为艺术服务的一个契点和感悟,而且二胡本身就是一种极为语调化的乐器,发挥其真情倾诉的感染力,这也是作品与众不同的地方。
引子把我们带上了前往彝寨的小路,山林间村民谈笑风生,歌声荡漾。所谓身未动,心已到,似乎已让你到达了憧憬中的彝寨,淳朴的民风美丽的景色随音乐跃然于眼前,正如彝人有一句歌谣:“十里山路十里调,一片树叶一首歌。”
琴弦拨动,似乎眼前出现了一位阿塞老人,向你讲述着彝族人民古老的传说,一张饱经沧桑的脸,仿佛每一条皱纹里都藏着故事。这里的拨奏借鉴了琵琶“弹”、“挑”和“双弹”等指法,丰富了二胡的演奏效果,可谓是推陈出新。紧接着舞曲开始了,这是阿塞人在节日里狂欢,男女老少围在一起唱歌跳舞,小伙子拿着短笛、月琴、芦笙,姑娘们吹着响篾(口弦)、竹箫,吃着彝家特有的米酒和美食,尽情欢唱狂舞,欢乐其中。此时二胡的连续五度滑音就好像阿塞小伙子们的呐喊,粗犷有力,乐音的具体音高已居于次要地位,这是语调化与表现力的完美结合。
木叶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天然乐器,我国的少数民族很早就有“只用木叶不用媒”的说法。聪明的阿塞人,利用一种叶面光滑、具有韧性的椭圆形树叶,通过各种吹奏技巧,使小小的树叶也变得优美动人、别具魅力。在这里,二胡用滑奏泛音模仿木叶的多情,仿佛是皓月当空,山野恬静树叶飘落时,一对青年男女坐在树下呢呢喃喃,欲言又止,感受着这分离的甜蜜伤感。
再现时在高低音区来回飞溅的钢琴织体,伴着二胡张力十足、音域宽广、气韵绵长的倾情高歌,道出了作曲家对这片热土的眷恋和不舍之情。
在尾声回味悠长许久之后,乐曲进入最后干净利落的主题音阶快板,戛然而止。沉醉其中的我们有一种亦真亦幻的感觉,好像一切都不曾离去,音乐仿佛把时空定格在白云深处的彝寨,真是:山山水水尽美景,村村寨寨彝家情。
二、曲式
全曲总长度大约9分钟,作品保留了传统复三部基本曲式框架,但内部的细节处理却表现出了非传统性。同一般类型的二胡与钢琴乐曲相比,充分发挥了二胡的独奏效果,也使之更加器乐化。在乐曲中各“分节点”分别有五次“二胡的独白”,在曲式、织体以及旋律发展等方面也显得随意而洒脱。这种随意而具章法,洒脱而不张狂的风格,似乎正是作曲家的匠心独具。
全曲结构图式如下:
1.第一部分(呈示部)由A、B两段组成。A为散板,4乐句收拢性乐段的引子。虽然只有4个乐句,但二胡却在自由独奏的散板中慢慢道出主题音阶并自由发展,最后以收拢形式终止。B段是一个中速的抒情性主题陈述段落。6小节云水暗涌的钢琴流动音型之后,二胡以每3小节为一个乐句发展,共8个乐句直到第37小节。作曲家在这8个乐句中刻意避免了传统的重音强拍,连绵不断的持续音使乐句之间非常连贯。第36、37小节为开放形式的终止。
2.第二部分(舞曲)如结构图式中可细分为连接部(新材料的先现)、两小节织体先现+变奏a(4+4+4+4)、两小节连接+变奏a1(前两个乐句二胡和钢琴对调奏出变奏a的材料,第3乐句二胡开始叠入五度音程)、主题音阶的递减和递增、变奏a2?穴前两个乐句二胡和钢琴对调奏出变奏a的材料,第3乐句二胡全部叠入五度音程?雪、二胡华彩、主题音阶的递增和递减。
3.第三部分(再现部)依次为连接部、变化再现、尾声、终止。
三、主题音阶与主体发展
1.乐曲一开始便是二胡的独奏,短短两个乐句,从D—A(纯五度)、A—#C(大三度)到D—bA?穴减五度?雪、bA—bC(小三度)的持续发展已包含了主题音阶中所有可能出现的音程关系。
2.在乐曲中段(舞曲),变奏a中,二胡的旋律配以之前连接段(拨奏)的新材料,而在变奏a1、a2中二胡与钢琴加以调换,且二胡用连续五度的“双弦奏法”,效果极佳,着实让人眼前一亮。舞曲主题音阶出现时,作曲家使用了斐波那奇数列打乱节奏。所谓数列,是指依一定次序而排列的数。而斐波那奇只是其中一种,它的特点是每个数字是前两个(或后两个)数字之和,如:1、2、3、5、8、13……,它由意大利数学家斐波那奇首先提出而得此名。其中所包含的2∶3、3∶5、5∶8等比值,可以看作黄金分割比值0.618的近似值。在递减中,作曲家就采用了8/8、5/8、3/8、2/8、1/8来打乱节奏并依次奏出主题音阶。这里递减结尾的1/8又作为之后递增的开始,但是作曲家为了避免重复使用所带来的呆板和乏味,在递增的每一个小节之后都用钢琴以3/8隔开,且钢琴在每次3/8拍中也依次奏出主题音阶,使这一段落充满了新鲜感,钢琴与二胡在这里此起彼伏,再加上二胡的连续五度音程,颇为出彩!!
3.再现部连接段中二胡以隐伏三声部的写法奏出主题音阶(136小节),除去低声部的持续音D外,二、三声部则依次反向进行,最终三声部都结束在D音。
4.在乐曲的尾声中,作曲家又以二胡独白的方式,将之前出现的所有材料进行总结。
四、和声构思
1.持续低音
整首乐曲中大量采用,并且几乎不用一音或同音八度作持续低音,作曲家刻意回避了这一点,而是把低音加厚至三个音乃至更多,即使两个音的低音也是用五度音程。
2.反向进行
如第一部分的收拢终止处,钢琴的连续向上六连音,与旋律声部的连续向下呈反向进行,最后以收拢形式终止。旋律声部的D、C、bB、G亦是主题发展的体现。
3.四五度叠置
作曲家广泛使用了这一手法,但较之其他作品中的四五度叠置,织体写法又有所不同,如行云流水一般让人印象深刻。
结束语
当今的许多音乐作品容易落入一种“纯写法”的技术陷阱,作品显得空洞乏味,不知所云,很多作品缺乏的也许就是《阿塞调》这种生动的画面感和艺术表现力。《阿塞调》无疑是优秀的作品,我们在音乐会时,细心观察了现场听众们的情绪反应,在《阿塞调》演奏过程中,音乐的曼妙诉说和起伏跌宕都深深吸引着听众。一曲终了,掌声如潮,在场的美国作曲家们更是用夸张的方式表达出对作品的喜爱。有真情流露又具专业技术,让优美旋律自然流淌,这是《阿塞调》的本质所在,也是作曲家从事作曲多年来所努力的方向。
周长征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学工部艺术教育中心副教授胡静成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2003级本科生
(责任编辑 于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