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教育、知识日益成为谋生手段的今天,在功利化色彩被渲染的社会,部分学生、教师等一系列教育相关者对学习、成功的理解有失偏颇。文章从当前大学功利化问题的表现入手,分析了功利化造成的危害,并结合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建议。
【关键词】大学功利化;危害;原因;建议
现代大学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对个人的自我发展与完善以及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进步都具有促进作用。从这些可以看出,大学本身并不排斥功利,尤其是站在“学有所长”“学以致用”的角度审视教育,可以说相当程度功利因素的存在可以促进大学的发展。然而,当这种功利思想变成一种趋势,泛化为集体追求的价值取向时,就与大学的本真背道而驰了。当前,大学功利化已成为教育危机的主要特征,重新审视我们的大学,深刻认识大学功利化的成因并提出应对之策,才能使大学更好地回归本质,走上一条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大学功利化的表现
伴随着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当前中国大学的办学规模已成为世界第一,在朝着市场化、职业化迈进的过程中,实用主义与职业训练意识抬头,教学与科研的功能以及教书育人的宗旨逐渐淡化。在招生过程中,生源危机的影响使数量的比拼取代了质量的保障,专业设置方面大幅削减社会需求不足、就业率较低的基础学科以及人文学科,部分学校俨然成了职业培训所。“真维斯楼”“长虹广场”等一系列商业气息浓厚的建筑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校园内,全然不顾当年梅贻琦校长的警言:“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在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影响下,部分教师一心埋头著述写作发表论文,把“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束之高阁。学生自进入学校伊始便投身于各种各样的考级拿证培训,学习目的从求知过渡到求职。非富即贵的人才评价标准与唯权、趋利紧密联系在一起,以至于在大学内教师教的是一技之长,学生学的是赚钱之道,大学与它的本真渐行渐远。
二、大学功利化的危害
(一)学生方面
功利教育不仅是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健康发展的损害,究其本质是对学生价值观的扭曲。部分学生以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为价值取向,做事趋向功利,协作意识低,缺乏奉献精神,无论入党、学习还是与人交往都强调实用主义,忽视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只学习立竿见影有实际效益的专业,学生的精神生活被物质化、功利化遮盖,失去对真善美的追求,在日复一日的技术技能训练过程中,逐渐从考试机器转化为社会机器,在学校习得的是作为“工具人”的功能,而不是德性的实践和养成,更奢谈人的全面发展。
(二)教师方面
教师对于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下部分教师理想淡化,信念动摇,道德滑坡,面对各种评价机制,将学生的成绩、就业率与奖金、利益挂钩,或者以自己的科研、职称、晋升为重,对“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敷衍了事。责任心不强,缺乏创新精神,无论教龄、资历、能力如何都忙于著述写书,通过简单地堆砌辞藻,甚至造假抄袭获得晋升的砝码,或者将教师这一职业定位于谋生手段、赚钱之道,不停地“走穴”、讲学,严重损害了教师职业的神圣性。
(三)学校方面
部分学校为了政绩、声誉,忙于征地盖楼,扩招合并,增设学科专业,申报博士点、硕士点,最终导致学校在激烈的竞争中过度以市场为导向,渐渐失去了自身特色。在学生心目中,学校也不过是一所培训机构,自己既已付费,完成学业取得证书,是一种交易行为,两不相欠。从表面来看,大学的经费投入、论文数、专利数大幅增加,但原创性科研成果、核心关键技术、人才培养质量却饱受质疑,大学的公信力持续下降,频频遭遇教育与学术声誉危机。
(四)国家方面
国家要想不断地发展壮大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队伍。然而,现实是学校按照不同标准流水线作业生产教育产品,在极端功利化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在缺乏创新思维的教育模式培养下,过度强化了大学的人才技能培训这一功能,造就的只能是看重眼前利益的“工具人”。由政治意识薄弱、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文化自信和价值判断的人构成的国家缺乏强大的经济基础和科技支撑以及思想智慧的启迪,又怎能一步步发展壮大?
三、大学功利化的原因
(一)传统的世俗观念
在教育事业还不足以被商业化的农耕时代,中国人对教育的认识已经相当功利化。从占中国传统思想主导地位的儒家经典“学而优则仕”,到被后人历代传诵奉为人生信条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再到激励一代代人奋起的“书中自有黄金屋”,先贤智者为我们阐述了读书数不尽的好处,求学求知成了获取利益的资本。从古至今,中国的教育事业都将教育与个人之间的利益捆绑在一起。
(二)盛行的“官本位”思想
近些年,“官本位”现象愈演愈烈,这是“学而优则仕”传统思想的现实写照。对外而言,大学里的主要领导均是由行政任命,传统的大学自治理念难觅踪影;对内而言,过于追求内部的行政级别,大学的各种学术组织亦为行政所垄断,大学教授的学术权力得不到充分重视,在学校发展的重大决策中,他们的话语权也微乎其微。行政官员忽视大学自身发展规律拔苗助长,希望大学超速发展,以此,即便负债累累也要加盖校舍,扩张规模,仅靠表面东西彰显实力。
(三)浮华的社会风气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浪潮,各种阶级思潮、价值标准渗透进来,导致了部分社会成员更加注重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实用化,同时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也滋长了人心的浮躁和鼓动,如今的我们渴望成功,渴望物质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这一切都成为我们以知识换取利益的原动力。被“物化”的人类认为学习是提升自己竞争力的方式,它直接影响个人今后的名誉、地位、金钱与财产,教育的全部功能就表现为使人在这场生存竞争中取胜。这种狭隘功利的教育价值观,使更多人忘记了关心自己的灵魂,忘記了“人之为人”的意义。 (四)片面的評价制度
大学排名榜是学生上大学的重要参考,然而每所大学都有各自的独特性,这些独特性使我们很难找到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对其进行评价。还有高校为了追求榜上有名,不惜采取各种不正当手段实施行业“潜规则”,导致不公平竞争。其次,“上名校”成为衡量学生成功与否的标准,学历文凭更是衡量人的素质、技能、价值的重要指标,学生毕业后的评判标准也大多围绕着“钱”“权”二字。对于教师来说,论文发表的刊物级别、档次的重要性远远大于论文本身的创新价值,真实的学术价值为炮制的论文,编造、拼凑的教材或专著所掩盖。为了通过考核,教师不再像从前一样安心教学生,从容做科研。
四、去功利化的几点建议
(一)改变现行社会机制
首先,最重要的是大学“官本位”体制的改革。如今的大学离不开各级各类的行政管理,但是不能把行政权力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要赋予教授专家更多的话语权,使其积极参与学校教育管理中。其次是改变现行的社会评价机制,国家各级教育部门在这方面承担着重大的责任,应该正确引导教育倾向,转换教育模式,向社会传递正确的价值标准。
(二)重新界定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不是一个非此即彼、非是即否的武断性回答,教育是对人类灵魂的引导和塑造,而不是培养“高分”和制造“升学率”,这一点毋庸置疑。教育的终极目的应是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走向快乐、幸福的人生。教育应重视培养每一个学生健全的人格,将其塑造成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有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有优良的品质、有个性魅力的真正的人。
(三)全方位转变教育观念
教育是全民的事业,只有当每个人都为了教育的改变做出努力的时候,才能为国家、为民族提供真正的人才保障。转变教育观念要从转变教育价值观、教师学生观、教育质量观、课堂教学观四个方面入手,通过对正面思想的宣传,淡化人们的功利意识,变功利性的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为全民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变重分数为重能力,重“成才”为重“育人”;变简单书本传授、标准化训练为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营造尊师爱生、关注“生命意义”的良好氛围。
(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当今重理轻文、重智轻德的社会大环境下,应大力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宽广的学术视野、深厚的文化底蕴。教会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专业智慧的养成,在创造性思维、批判性知识、实践性探索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拥有持续学习的意愿方法和获取知识的持久兴趣,这才是学生走出校门、迈向社会的生存之道。
“育人”是大学的灵魂,“君子不器”的传统教育思想至今还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摒弃盲目追寻的外在目的,重新思考和定义新时期大学的价值、意义和形式以及现代环境下如何育人,是回归教育本质、大学本质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刘铁芳.新教育的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袁强.大学教育功利化倾向及其理性复归[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139-142.
[3]虞秀华.当代大学生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及其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4]修胜涛.大学教育功利化问题分析及对策[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04):121-122.
【关键词】大学功利化;危害;原因;建议
现代大学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对个人的自我发展与完善以及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进步都具有促进作用。从这些可以看出,大学本身并不排斥功利,尤其是站在“学有所长”“学以致用”的角度审视教育,可以说相当程度功利因素的存在可以促进大学的发展。然而,当这种功利思想变成一种趋势,泛化为集体追求的价值取向时,就与大学的本真背道而驰了。当前,大学功利化已成为教育危机的主要特征,重新审视我们的大学,深刻认识大学功利化的成因并提出应对之策,才能使大学更好地回归本质,走上一条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大学功利化的表现
伴随着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当前中国大学的办学规模已成为世界第一,在朝着市场化、职业化迈进的过程中,实用主义与职业训练意识抬头,教学与科研的功能以及教书育人的宗旨逐渐淡化。在招生过程中,生源危机的影响使数量的比拼取代了质量的保障,专业设置方面大幅削减社会需求不足、就业率较低的基础学科以及人文学科,部分学校俨然成了职业培训所。“真维斯楼”“长虹广场”等一系列商业气息浓厚的建筑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校园内,全然不顾当年梅贻琦校长的警言:“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在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影响下,部分教师一心埋头著述写作发表论文,把“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束之高阁。学生自进入学校伊始便投身于各种各样的考级拿证培训,学习目的从求知过渡到求职。非富即贵的人才评价标准与唯权、趋利紧密联系在一起,以至于在大学内教师教的是一技之长,学生学的是赚钱之道,大学与它的本真渐行渐远。
二、大学功利化的危害
(一)学生方面
功利教育不仅是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健康发展的损害,究其本质是对学生价值观的扭曲。部分学生以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为价值取向,做事趋向功利,协作意识低,缺乏奉献精神,无论入党、学习还是与人交往都强调实用主义,忽视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只学习立竿见影有实际效益的专业,学生的精神生活被物质化、功利化遮盖,失去对真善美的追求,在日复一日的技术技能训练过程中,逐渐从考试机器转化为社会机器,在学校习得的是作为“工具人”的功能,而不是德性的实践和养成,更奢谈人的全面发展。
(二)教师方面
教师对于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下部分教师理想淡化,信念动摇,道德滑坡,面对各种评价机制,将学生的成绩、就业率与奖金、利益挂钩,或者以自己的科研、职称、晋升为重,对“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敷衍了事。责任心不强,缺乏创新精神,无论教龄、资历、能力如何都忙于著述写书,通过简单地堆砌辞藻,甚至造假抄袭获得晋升的砝码,或者将教师这一职业定位于谋生手段、赚钱之道,不停地“走穴”、讲学,严重损害了教师职业的神圣性。
(三)学校方面
部分学校为了政绩、声誉,忙于征地盖楼,扩招合并,增设学科专业,申报博士点、硕士点,最终导致学校在激烈的竞争中过度以市场为导向,渐渐失去了自身特色。在学生心目中,学校也不过是一所培训机构,自己既已付费,完成学业取得证书,是一种交易行为,两不相欠。从表面来看,大学的经费投入、论文数、专利数大幅增加,但原创性科研成果、核心关键技术、人才培养质量却饱受质疑,大学的公信力持续下降,频频遭遇教育与学术声誉危机。
(四)国家方面
国家要想不断地发展壮大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队伍。然而,现实是学校按照不同标准流水线作业生产教育产品,在极端功利化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在缺乏创新思维的教育模式培养下,过度强化了大学的人才技能培训这一功能,造就的只能是看重眼前利益的“工具人”。由政治意识薄弱、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文化自信和价值判断的人构成的国家缺乏强大的经济基础和科技支撑以及思想智慧的启迪,又怎能一步步发展壮大?
三、大学功利化的原因
(一)传统的世俗观念
在教育事业还不足以被商业化的农耕时代,中国人对教育的认识已经相当功利化。从占中国传统思想主导地位的儒家经典“学而优则仕”,到被后人历代传诵奉为人生信条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再到激励一代代人奋起的“书中自有黄金屋”,先贤智者为我们阐述了读书数不尽的好处,求学求知成了获取利益的资本。从古至今,中国的教育事业都将教育与个人之间的利益捆绑在一起。
(二)盛行的“官本位”思想
近些年,“官本位”现象愈演愈烈,这是“学而优则仕”传统思想的现实写照。对外而言,大学里的主要领导均是由行政任命,传统的大学自治理念难觅踪影;对内而言,过于追求内部的行政级别,大学的各种学术组织亦为行政所垄断,大学教授的学术权力得不到充分重视,在学校发展的重大决策中,他们的话语权也微乎其微。行政官员忽视大学自身发展规律拔苗助长,希望大学超速发展,以此,即便负债累累也要加盖校舍,扩张规模,仅靠表面东西彰显实力。
(三)浮华的社会风气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浪潮,各种阶级思潮、价值标准渗透进来,导致了部分社会成员更加注重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实用化,同时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也滋长了人心的浮躁和鼓动,如今的我们渴望成功,渴望物质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这一切都成为我们以知识换取利益的原动力。被“物化”的人类认为学习是提升自己竞争力的方式,它直接影响个人今后的名誉、地位、金钱与财产,教育的全部功能就表现为使人在这场生存竞争中取胜。这种狭隘功利的教育价值观,使更多人忘记了关心自己的灵魂,忘記了“人之为人”的意义。 (四)片面的評价制度
大学排名榜是学生上大学的重要参考,然而每所大学都有各自的独特性,这些独特性使我们很难找到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对其进行评价。还有高校为了追求榜上有名,不惜采取各种不正当手段实施行业“潜规则”,导致不公平竞争。其次,“上名校”成为衡量学生成功与否的标准,学历文凭更是衡量人的素质、技能、价值的重要指标,学生毕业后的评判标准也大多围绕着“钱”“权”二字。对于教师来说,论文发表的刊物级别、档次的重要性远远大于论文本身的创新价值,真实的学术价值为炮制的论文,编造、拼凑的教材或专著所掩盖。为了通过考核,教师不再像从前一样安心教学生,从容做科研。
四、去功利化的几点建议
(一)改变现行社会机制
首先,最重要的是大学“官本位”体制的改革。如今的大学离不开各级各类的行政管理,但是不能把行政权力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要赋予教授专家更多的话语权,使其积极参与学校教育管理中。其次是改变现行的社会评价机制,国家各级教育部门在这方面承担着重大的责任,应该正确引导教育倾向,转换教育模式,向社会传递正确的价值标准。
(二)重新界定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不是一个非此即彼、非是即否的武断性回答,教育是对人类灵魂的引导和塑造,而不是培养“高分”和制造“升学率”,这一点毋庸置疑。教育的终极目的应是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走向快乐、幸福的人生。教育应重视培养每一个学生健全的人格,将其塑造成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有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有优良的品质、有个性魅力的真正的人。
(三)全方位转变教育观念
教育是全民的事业,只有当每个人都为了教育的改变做出努力的时候,才能为国家、为民族提供真正的人才保障。转变教育观念要从转变教育价值观、教师学生观、教育质量观、课堂教学观四个方面入手,通过对正面思想的宣传,淡化人们的功利意识,变功利性的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为全民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变重分数为重能力,重“成才”为重“育人”;变简单书本传授、标准化训练为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营造尊师爱生、关注“生命意义”的良好氛围。
(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当今重理轻文、重智轻德的社会大环境下,应大力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宽广的学术视野、深厚的文化底蕴。教会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专业智慧的养成,在创造性思维、批判性知识、实践性探索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拥有持续学习的意愿方法和获取知识的持久兴趣,这才是学生走出校门、迈向社会的生存之道。
“育人”是大学的灵魂,“君子不器”的传统教育思想至今还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摒弃盲目追寻的外在目的,重新思考和定义新时期大学的价值、意义和形式以及现代环境下如何育人,是回归教育本质、大学本质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刘铁芳.新教育的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袁强.大学教育功利化倾向及其理性复归[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139-142.
[3]虞秀华.当代大学生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及其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4]修胜涛.大学教育功利化问题分析及对策[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04):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