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画的绘画语言与思考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n0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远古时期部落中的人类,他们不仅在森林或高原、聚居、狩猎、耕作,他们的生活中还出现了歌舞、祭典、仪式和巫术。而这些细碎的、片段化的原始人类活动,都被他们以图形的方式记录在了曾经聚居的山崖和洞穴中,這便是岩画。它既反映着原始先民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又作为早期人类一种不自觉对美的艺术呈现出现在美学史中。它是先民将感知映象的自我表达和内心世界的想象进行最初的融合,后来成为近现代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不断研究的史料,对于现当代艺术绘画语言的发展更是有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史前;岩画;绘画语言;意识形态
  一、岩画的起源初探
  回归历史,找寻记忆。当我们来到深山野岭中 ,透过密林看到断崖上石洞中模糊、粗糙、稚拙的图像时,我们便能依稀感到一股摄人心魄的神秘力量渗透在沉默的崖石上,模糊地潦草地描绘着一种图形,或者是一种场景,稀奇古怪的造型不由让人沉醉、深思。这便是被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称为民族史书的岩画。
  众所周知,在欧洲大陆分布着相对集中的史前艺术岩洞,西班牙北部和法国南部地区是最重要的发源地,主要有法国拉斯科洞穴壁画、法国尼欧洞穴壁画、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和法国三兄弟洞穴壁画。史前洞穴壁画和岩画最重要的时期以旧石器时代晚期为主,被世人美誉为史前艺术的“卢浮宫”的拉斯科洞穴壁画就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
  在我们国家也相继发现了阴山岩画和云南岩画。这些岩画是沉默在崖壁上洞窟中史前人类意识的集中表达,承载着远古群居部落的文化形态——传说、神话、歌谣、巫术、祭典、仪式,记录和反映着他们最初的生活状态。岩画作为史前艺术的代表,是在人类没有文字或文字记载之前先民对世界、对生活、对意识的摹画和反映,是一种“朴素的美”“不自觉的美”。先民在有限的客观条件下自由地表达着心中所要达成的效果,以图像符号、线条等不同的表现技法随意自由地摹画。而这种随意的摹画却开启了人类对审美意识的探索。
  二、北方阴山岩画特征及艺术风格
  大约在先秦或者更早的时期,中国古代学者将中华大地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不同的地区,并且分别以青、白、红、黑、黄作为五色,以木、金、火、水、土为五行。不同地域自然条件、地理环境、气候水文等因素的差异导致原始先民的生活方式、图腾纹样和礼仪风尚各不相同。
  中国北部内蒙古阴山山脉横贯东西绵延千里,自古以来便是北方游牧民族的聚居和栖息之所。在阴山的山崖洞窟中发现许多记录游牧民狩猎、驯养、丧葬的岩画。作为古代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分界线的阴山,在明清之前曾是一片森林草原,兽群出没,草长莺飞,适宜牧猎文明的发展。阴山山地大部分由古老变质岩组成,所以至今发现的阴山岩画大多凿刻在坚硬、平整又粗糙的岩石上,而令人奇怪的是狩猎场面的岩画多分布于山巅,祈神、舞蹈场面多分布于山谷。故可初步推断山巅多为狩猎的区域,而山谷多为聚居区域。
  阴山岩画作为北方岩画的代表,其主要题材是猎物与人物。远古人类极为朴素自然地记录、摹画着他们狩猎的胜利。阴山岩画主要运用简陋的石器,在较为平整的岩面上凿刻作画。动物主要以鹿为主,夸张的鹿角,修长的鹿身,正侧角度均有,粗犷而富有张力的线条表现出鹿的轮廓;人物则多刻画弓箭和夸张的生殖器官,体现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弓箭是狩猎的主要武器,是生存的主要来源,而夸张的女性形体和强调母性的生育因素则蕴含着生命发展繁衍的寓意。构图和谐,聚散有致,线条稚拙生趣,造型夸张生动。
  内蒙古乌拉特后旗大坝沟岩画描绘出一场生动激烈的围猎场面:体型巨大健硕的野牛、野鹿、野羊,被夸张的犄角体现出厚实雄壮的体积感和力量感,它们被原始先民训化后的猎犬围困在中央无法挣脱,垂死的野鹿充满着凝神迎战的悲壮气势。场面震撼真实,绘制者生动逼真的表现让人感到对生命的敬畏。
  阴山岩画记录游牧民族物质文化与精神世界,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别具一格的构图完美组合,稚拙粗犷的线条抽象化的符号表达,都会给现当代艺术源源不断的启示。
  三、云南地区岩画特征及艺术风格
  云南地区沧源岩画是距今三千年的新石器时代的岩画,较多反映古滇人嗜血的祭俗。图形中人物和动物集中分布,人物衣着牛角头饰,身披鸟羽,围绕一圈,动作轻盈舒展、起伏挪动,或歌舞、或并行、或叠立、或俯身、或跪拜,装饰奇特姿态各异,似翩翩起舞。这或许是古滇人祭祀时跳的一种原始傩舞,又或许是运用牛羊作为祭祀供品的祭典仪式。
  佤族岩画,有一些图案则主要表现耕作、畜牧的场景。体型硕大健壮的野牛身上有一根或两根长长的线牵引,在野牛的前面或后面均有人物或吆喝、或鞭策、或驱赶、或引导,野牛均呈侧面形象,简洁而真实,姿态生动写实,或许是在表现原始部落人驯化野牛的场景。
  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因土壤中富含铁元素,土地呈现出璀璨的红色,岩石中也富含铁质矿物(赤铁矿)。农耕劳作后新翻的泥土在亚热带高温阳光的映射下,山岩和大地呈现出火红的景象,加之原始先民渐渐会使用刀耕和火种,使得云南地区的原始人类对红色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他们会选取一个神秘的山洞,用从岩石中提取的赤铁矿和着牛血进行画画,出于一种难以解释的祭祀目的在崖壁上或山洞中画上一些图形,有的是人,有的是神,还有牛、猪、狗和其他动物。很多图像至今已被学者证明并非是用来装饰原始民族住所的,也并不是用来欣赏和愉悦审美的,而是巫术、宗教、祭祀活动的产物,是崇拜和祈拜的对象。
  麻栗坡县大王岩一号崖画中绘有两个高达数米的裸体人物巨像。他们头戴疑似巫术的面具,椭圆的面部被绘以红白两部分,更加充满神秘感和庄严感,黑色的头发披散着,头部和脚底有类似春秋时期青铜器上的云雷纹图案。巨像双手双脚微微伸展,步履轻盈,姿态婀娜,有起伏运动的趋势。在巨像下面有三头牛和人以及其他动物,这些图案在巨像的衬托下显得非常渺小。整幅岩画渲染了一种超自然的神秘感和控制感,观之不由肃然起敬。当地壮族把巨像视为古老的守护神,每年七月初一会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   另外,考古学家证实在云南沧源、耿马、宜良等地岩画中有明显描绘太阳或星辰的符号。日月交辉,万物生老病死,氣候交替,四季更迭,都会影响着原始人类狩猎和生存,所以这些星辰和太阳的符号很有可能是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膜拜。
  四、岩画对西方当代艺术的影响
  1950年以后,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波洛克为代表的抽象表现主义在美国和欧洲占据主流地位,但作为传统的延续,对人物形象的迷恋却一直引领着回归人物回归自然的潮流。对这种造型方式起到决定作用的艺术家以法国的让·杜布菲为代表。他的艺术被视为不定形艺术背后的驱策动力,在人物中寻求一种最初的野性的表达力,而这种表达力的原始素材就是沉默在崖壁洞穴中上千年的岩画艺术。
  岩画中生动夸张的原始力量、野性力量、生命的力量给杜布菲强烈的感受力。杜布菲的艺术作品重视绘画中的视觉作用,带给观者深深的震撼力。他试图摆脱正常人观察事物的角度和思维逻辑,以一种“不自觉的”精神病人艺术以及儿童艺术的绘画语境来表达,这也契合了原始人类在人类进化的童年时代思维发展的某些特征。
  杜布菲曾这样说:“艺术就是激活我们的想象力,这才使得艺术价值珍贵而永恒。”就是出于这种对原始野性意味和自由稚拙艺术表现形式的狂热,杜布菲在题材和工具以及技法中加入了很多直接取自自然界的物质,运用矿物颜色和泥土、沙子以及固定剂等调和剂将它们搅拌后,做出一个厚厚的底子,然后再在上面用涂鸦的手法将其胡涂乱抹在表面上,使得整个底子厚重粗糙而又支离破碎。这种肌理非常接近岩石表面斑斑驳驳的纹理,而且这种方式恰恰与史前原始先民运用赤铁矿与泥土和着牛血,在岩洞中作画的技法,不谋而合。
  杜布菲的作品中经常有表现母牛的形象和成年裸女的形象,从中可以很直观地看出有法国拉斯科洞窟中《野牛》和旧石器时期雕塑《维伦多夫的维纳斯》的影子。岩画艺术的魅力对杜布菲艺术作品的影响可见一斑。
  五、结语
  岩画作为原始文化中,对美的不自觉的艺术活动,反映了人类童年时代思维发展的某些特征,以稚拙的线条、抽象的图案、神秘的场景,将感知和想象进行最初的融合,创造出了人类早期的艺术形式。而这些艺术品所呈现的精致风貌和绘画语言,对于东西方艺术的影响都是惊人的!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2]马晓琳.西方美术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3]史峰.野性的力量—杜布菲的艺术[J].世界美术,2006(1).
  [4]光翟.创世纪—留在岩壁上的艺术[J].美术,1987(8).
  [5]付爱民.当代少数民族美术研究问题概述[J].美术观点,2004(7).
  [6]候明.阴山岩画的现代解读与绘画语言的思[J].美术研究,2011(3).
  [7]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5).
  作者单位:
   西安美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软装设计在设计空间上的调和所呈现出来的更为舒适的装饰效果受到了越来越多家庭的喜欢。在设计的时候,如何有效构建家具设计与室内软装设计的融合,对于很多设计师来说都有很大困扰。尤其是像中式、新中式这些来越来越受到消费者喜爱的设计风格,其家具惯用的木质材质和木质纹理外露的风格和室内空间的软装格局在整体的感觉和体验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但也因为如此,通过设计元素的搭配,构建这些
期刊
摘 要: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由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派生出的新的传播手段和传播形式,也被称为数字化新媒体,新媒体时代由此应运而生。在新媒体的发展壮大中,民俗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凝练着中国人民富裕的精神与物质产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既是需要研究的活的文化,也是亟待摄取的丰富宝库。如何将民俗文化元素融入到二维动画创作中,
期刊
摘 要:在中国漫长的史籍中,瑶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处在广东南岭山脉的乳源瑶族的刺绣和服饰造型独特,图案装饰别具一格。在学前教育手工课程中加入粤北瑶族工艺的原生态民族元素,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当前的学前教育手工教学手段陈旧,手工教材缺乏创新的现状,力图进行教学探索,把粤北瑶族工艺融入到课程中去,并将其应用到手工活动中。  关键词:粤北瑶族工艺;学前教育;手工课程  一、民间工艺在学前教育
期刊
摘 要:随着高校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建设的进一步加快,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也正在引领更多的信息技术融合到高校校史档案管理之中。文章结合河南大学互联网环境下校史文化建设的实践,对高校校史文化建设实践路径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讨论。  关键词:互联网;校史文化;文化建設;利用  常言道,历史是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正在流淌的历史。建设校史文化是对优良办学传统的守护,也是对校史文化建设不断的更新和超越。在互联网环
期刊
摘 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14]3号)明确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到课程和教材体系。作为一名高职学校教师,应积极寻找传统文化融入学科教学的契合点和落脚点,自觉承担起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文章从高职课堂出发,从贴合学生生活经验、调动学生身心体验、推进学生研究实践等三方面探寻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传播途径;传统文化;课堂教学
期刊
摘 要:项目式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以“手绘表现实训”课程中的项目任务“单身公寓快题设计”为例阐述项目式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实施过程,并根据项目任务的完成过程,将课程的评分标准从综合能力和专业能力两个方面展开,最终完善项目式教学评价体系。  关键词:项目式教学;教学评价;体系构建;实施  近些年,各高校都在提倡和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行改革,随之各种教学法如研讨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项目式式教学法等开
期刊
摘 要:“和而不同”是中国古往今来一直在探讨的重要哲学问题,并且被引申到不同的领域中进行思考与探讨,如引入文化观来作为世界不同文明之间对话的基本准则。设计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设计的发展与设计教育紧密相关。“和而不同”的哲学智慧是设计教育可以借鉴的思想资源,文章通过对“和而不同”古义今用意义的思考和当代设计教育的现状分析来探讨“和而不同”对于未来设计教育的借鉴意义和方法。  关键词:和
期刊
摘 要:在固定的书籍版面内,通过版面编排设计构建独属于书籍内容的、独特的、个性鲜明的版式风格,使其准确与书籍的内容及情感内涵融为一体,需要设计师充分运用点、线、面在版面编排设计中的构成表现与运用。点、线、面是版式设计的基本构成要素,是版面设计构成的前提,也是版式设计的主要表现手段,对于书籍版面设计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和意义。书籍版式设计离不开点、线、面的艺术运用。运用平面构成最基本要素点、线、面,将
期刊
摘 要:广告是通过图形、文字和色彩三大元素架构而成的,并且具备商业宣传信息作用的视觉艺术品。广告中视觉元素的营造与多变带给受众审美感受的千差万别。信息时代下,传统媒介中平面广告视觉形态的局限性,对广告设计指出了新的延展方向。借助信息时代下的多媒体数字技术,动态广告突破传统视觉固态审美的发展成为当下广告媒介的新产物。从GIF动态广告的时空传播模式入手,以百雀羚的动态广告为例剖析GIF动态广告的传媒新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一体化的进程、相关政策的变化,农村义务教育在缓解现有矛盾的同时又出现了新问题。文章从实证角度出发,选取河南省一个具有完整的九年义务教育系统的微單元——位集镇,进行个案调查。通过在河南省位集镇实地调查收集的资料和数据,对位集镇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其发展受到农村经济社会变迁的客观现象、政策导向不平衡这些外部因素和学校、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