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听力是一切语言习得最初始最重要的环节。没有听力输入,即没有后续的各种语言能力的习得。在现代英语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发现,除了学生的认知因素,更多影响听力能力的因素是情感因素。因此,如何在中国特色背景下,研究出一条适合有效强化大学生听力教学效果的途径就显得尤为重要。作者尝试从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设的视角,结合我国大学生听力的现状,探索一条提高大学生听力教学的新思路。
关键词:听力 情感过滤 听力输入
1.引言
根据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习得语言的关键是语言输入,而听力是一种最自然的目标语输入。Anderson指出,在正常人的语言交际过程中,11%的时间用于写,15%的时间用于读,32%的时间用于说,而42%的时间用来听(Anderson,1985)。很多学者研究表明,情感因素对大学生听力效果有着很大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关注学生用于外语学习的认知因素之外,还要了解学生的情感因素对听力教学产生的影响。
2.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设
著名语言学家Kranshen提出关于二语习得理论的五个假设,即习得与学习假设、自然顺序假设、监控假设、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Krashen,1982)。他认为,只有对学习者进行可理解性输入,语言习得才可以产生,但是仅有可理解性输入是不够的。Kranshen把情感过滤定义为,由不同的情感因素引发,阻碍输入到达语言习得机制的心理屏障。之所以称情感过滤为一道屏障,是因为不是所有的语言输入都能够顺利地进入语言习得机制,情感过滤使习得者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习得障碍,阻碍习得者把所接受的可理解性输入全部应用到实际运用中。也就是说,当情感过滤越强时,可用于习得语言机制的输入越小;情感过滤越小,可用于习得语言机制的输入越大。
3.听力的特点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听力理解和阅读理解相差无几,无非是两者都需要词汇和语法技能进行解码。不同的是,听力接受的信息是声音,而阅读接受的是文字。听者在实时交际中很难回顾或者查漏补缺漏掉的信息,而必须依靠大脑的解码机制理解即时储存的信息。因为听者无法进行多次的聆听和修正输入的信息,对信息的接受和话语的转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4.影响听力理解的情感过滤因素和听力教学策略
听力不是一种被动接受输入的过程,是听者从外界吸取信息,经过大脑加工处理而后内化吸收的过程,其中情感过滤因素会极大地影响到输入的效果。结合很多学者的观点,笔者将对以下三个影响听力的情感过滤因素进行解析。
第一,学习动力。制约学习者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习动力。根据Gardner和Lambert(1972),学习动机分成综合性动机和工具性动机。前者指的是学生受到家庭、周围环境、社会的影响,希望通过学习目标语理解目标语文化,并且能成为其语言社会一员的一种动力。后者更注重结果,强调的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把目标语作为工具来学习。他们研究认为,综合性动机比工具性动机对语言的促进作用更大。
第二,情感焦虑。焦虑指的是学习者很容易在不能实现预期目标或者不能克服语言困难时,挫败自尊心和自信心,或者由于失败导致的紧张不安甚至恐惧的情绪状态。焦虑分为促进型焦虑和妨碍型焦虑。顾名思义,促进性焦虑能够使学生敢于挑战新的任务,克服苦难并促进其学习的正面情绪,而妨碍型焦虑指的是给学生心理造成紧张、恐惧或自卑等不良情绪影响或导致学生逃避学习任务的负面情绪。因此,在听力教学中,教师除了语言教学任务,还应该尽量在课堂上营造轻松无压力的教学氛围。在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时,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面对学生的语言失误时,要少纠错甚至在无必要时不纠错,让学生建立“模糊容忍度”。多让学生尝试以合作学习的方式,减弱焦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鼓励学生积极迎接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困难。
第三,自信。每个人对自身能力和知识水平都会有一个评估,而这个对能力、知识水平,自身感觉体验的总和就是一个人的自信。越是自信的学生,在面对学习任务的时候,越能勇敢地发挥能力去完成,并积极参加各类交际活动。因此,教师在听力教学过程中,听力材料难度要适中,让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充分的自信。在实时课堂上,对学生的自信心要刻意引导和保护。这样既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又强化听力教学的效果。
5.结语
听力教学在英语教学当中是最基础最重要的一环。根据情感过滤假设,即使提供足够的可理解性输入,如果不关注学生的情感过滤,这种输入也是极其有限、事倍功半的。因此,不仅要给学生提高足够的可理解性输入,还要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在动力、学习焦虑和自信方面的情感因素,有效降低情感过滤,才能让学生的听力理解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Anderson,J.R..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M].New York:Freeman,1985.
[2]Gardner,R.C.
关键词:听力 情感过滤 听力输入
1.引言
根据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习得语言的关键是语言输入,而听力是一种最自然的目标语输入。Anderson指出,在正常人的语言交际过程中,11%的时间用于写,15%的时间用于读,32%的时间用于说,而42%的时间用来听(Anderson,1985)。很多学者研究表明,情感因素对大学生听力效果有着很大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关注学生用于外语学习的认知因素之外,还要了解学生的情感因素对听力教学产生的影响。
2.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设
著名语言学家Kranshen提出关于二语习得理论的五个假设,即习得与学习假设、自然顺序假设、监控假设、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Krashen,1982)。他认为,只有对学习者进行可理解性输入,语言习得才可以产生,但是仅有可理解性输入是不够的。Kranshen把情感过滤定义为,由不同的情感因素引发,阻碍输入到达语言习得机制的心理屏障。之所以称情感过滤为一道屏障,是因为不是所有的语言输入都能够顺利地进入语言习得机制,情感过滤使习得者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习得障碍,阻碍习得者把所接受的可理解性输入全部应用到实际运用中。也就是说,当情感过滤越强时,可用于习得语言机制的输入越小;情感过滤越小,可用于习得语言机制的输入越大。
3.听力的特点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听力理解和阅读理解相差无几,无非是两者都需要词汇和语法技能进行解码。不同的是,听力接受的信息是声音,而阅读接受的是文字。听者在实时交际中很难回顾或者查漏补缺漏掉的信息,而必须依靠大脑的解码机制理解即时储存的信息。因为听者无法进行多次的聆听和修正输入的信息,对信息的接受和话语的转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4.影响听力理解的情感过滤因素和听力教学策略
听力不是一种被动接受输入的过程,是听者从外界吸取信息,经过大脑加工处理而后内化吸收的过程,其中情感过滤因素会极大地影响到输入的效果。结合很多学者的观点,笔者将对以下三个影响听力的情感过滤因素进行解析。
第一,学习动力。制约学习者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习动力。根据Gardner和Lambert(1972),学习动机分成综合性动机和工具性动机。前者指的是学生受到家庭、周围环境、社会的影响,希望通过学习目标语理解目标语文化,并且能成为其语言社会一员的一种动力。后者更注重结果,强调的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把目标语作为工具来学习。他们研究认为,综合性动机比工具性动机对语言的促进作用更大。
第二,情感焦虑。焦虑指的是学习者很容易在不能实现预期目标或者不能克服语言困难时,挫败自尊心和自信心,或者由于失败导致的紧张不安甚至恐惧的情绪状态。焦虑分为促进型焦虑和妨碍型焦虑。顾名思义,促进性焦虑能够使学生敢于挑战新的任务,克服苦难并促进其学习的正面情绪,而妨碍型焦虑指的是给学生心理造成紧张、恐惧或自卑等不良情绪影响或导致学生逃避学习任务的负面情绪。因此,在听力教学中,教师除了语言教学任务,还应该尽量在课堂上营造轻松无压力的教学氛围。在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时,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面对学生的语言失误时,要少纠错甚至在无必要时不纠错,让学生建立“模糊容忍度”。多让学生尝试以合作学习的方式,减弱焦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鼓励学生积极迎接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困难。
第三,自信。每个人对自身能力和知识水平都会有一个评估,而这个对能力、知识水平,自身感觉体验的总和就是一个人的自信。越是自信的学生,在面对学习任务的时候,越能勇敢地发挥能力去完成,并积极参加各类交际活动。因此,教师在听力教学过程中,听力材料难度要适中,让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充分的自信。在实时课堂上,对学生的自信心要刻意引导和保护。这样既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又强化听力教学的效果。
5.结语
听力教学在英语教学当中是最基础最重要的一环。根据情感过滤假设,即使提供足够的可理解性输入,如果不关注学生的情感过滤,这种输入也是极其有限、事倍功半的。因此,不仅要给学生提高足够的可理解性输入,还要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在动力、学习焦虑和自信方面的情感因素,有效降低情感过滤,才能让学生的听力理解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Anderson,J.R..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M].New York:Freeman,1985.
[2]Gardner,R.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