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切实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最终都可以通过优化的教学案这个载体来实现。本文就如何设计出优化的教学案以提高课堂效率,在过程与方法的展示、重点与难点的处理和知识和能力的并重等方面作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化学教学案;课堂效率;设计;优化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切实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最终都可以通过优化的教学案这个载体来实现。化学教学案的设计是否科学严谨既关乎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也直接影响学生化学思维和实践能力、化学素养的培养。下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阐述“教学案”设计与优化的策略。
一、 展示过程与方法,体现教学的整体性
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中知识是基础,能力发展是核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是灵魂。例如:以前《酸的复习》教学案是以知识整理為核心,通过比较、归纳、罗列的方式呈现。优化后的教学案将酸的性质分散在几个情境中如:
情境1:高压锅、铝制水壶等在厨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铝制厨具应怎样保养才经久耐用呢,请阅读某铝锅使用说明书。
情境2:有一种治疗慢性胃炎的药叫铝碳酸镁片,它对治疗胃酸过多引起的胃痛、烧心、饱胀疗效显著。它的主要成分为2Al(OH)3·5Mg(OH)2·MgCO3·4H2O,你会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它中和胃酸的原理吗?
情境3:还有一种治疗胃酸过多的药叫碳酸氢钠片,你会写出它的作用原理吗?
情境4:不管是铝碳酸镁片还是碳酸氢钠片,它们都不适合胃溃疡患者,为什么?现有一未知药品,你会设计实验探究它含否碳酸盐?
情境源于生活,通过铝元素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分析串联了酸的通性,结合实验探究又总结了碳酸盐的检验的方法,优化后的复习学案更有利于提高学生上复习课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 重点难点问题化,突出教学的针对性
问题化教学是一种以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变革来达到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教学思路。而教学设计的重难点完全可以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教学案上。
例如:《氢氧化钠变质问题探究》优化后的教学案中可设置以下连续四个问题展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突出重难点。
问题1:样品变质了吗?如何验证?
问题2:如何除去样品中的杂质?
问题3:样品是否完全变质?如何验证?
问题4:如何定量探究某变质的氢氧化钠样品的纯度?
问题3是难点,因为NaOH的检验会受到Na2CO3的干扰,需要先将Na2CO3除去,但除杂时又会不会引入新的NaOH,引入其他不干扰NaOH检验的溶质没关系,问题2的除杂为难点的突破起铺垫作用,但问题2又不完全适用于问题3,思维是一样的但试剂的选择需作改变。
问题4从定性检验上升到了定量测定,学生不容易想到方案,那么教学案上可以以例题形式展示实验方案。如:实验室有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某同学想了解其变质的程度,于是设计实验探究,过程如下:取16.0g干燥样品溶于水配成溶液,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经过滤、洗涤、干燥、称量得10.0g白色固体。求该样品中已变质的氢氧化钠的质量和样品的纯度。(已知:Na2CO3 CaCl2CaCO3↓ 2NaCl)
三、 知识与能力并重,彰显教学的实质性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体现。学生获取知识是学习的初级阶段,还要结合技能的不断操练,才能内化成能够成功的能力。
在编制学案的过程中,教师既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更要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例如,初三化学总复习《气体的检验与净化》这一专题,以前编制学案时只是把初中化学重点气体如O2、CO2、H2、NH3作为考虑对象,而优化后的学案中加入用无水硫酸铜检验H2O(g)、用高锰酸钾溶液检验SO2,而对于CO、H2的检验只需在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检验的基础上结合两者的还原性就能想到检验方案了,同时学案上提供实验装置供选择就更明朗了。
再如:下列除杂的方法中,不能达到目的是(括号内物质为杂质)
ACO(H2)通入氧气点燃
BN2(O2)通过灼热的铜网
CCO(CO2)通过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并干燥
DO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洗气
分析完这题之后,可以小结一下除杂题的解题策略:目标实现否——新杂质引入否——有用物减少否,以及气体除杂与其他固体或溶液除杂的区别,气体除杂实则就是洗气,用溶液或固体将杂质气体吸收或反应,但不生成新气体,即使生成新固体或新溶质没关系,因为有用气体没有与新物质混在一起。
综上所述,在优化学案设计的过程中,化学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科的特点,体现教学的三维目标,把握知识的关键点,突出方法指导与过程分析,从而为全面提升学生化学素养奠定坚实基础。通过教学案的精心设计,学生在总复习时很容易就找到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再结合题目的训练和解题方法的点拨,课堂效率得以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1] 韦新宁.浅谈优化教学案的设计[J].新课程(下),2015(11):74-75
[2] 陈晓忠.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刍议[J].中国西部科技,2007(1):82.
[3] 谢建富.新课程理念下化学备课的策略与形式[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12):14-16.
关键词:化学教学案;课堂效率;设计;优化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切实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最终都可以通过优化的教学案这个载体来实现。化学教学案的设计是否科学严谨既关乎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也直接影响学生化学思维和实践能力、化学素养的培养。下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阐述“教学案”设计与优化的策略。
一、 展示过程与方法,体现教学的整体性
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中知识是基础,能力发展是核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是灵魂。例如:以前《酸的复习》教学案是以知识整理為核心,通过比较、归纳、罗列的方式呈现。优化后的教学案将酸的性质分散在几个情境中如:
情境1:高压锅、铝制水壶等在厨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铝制厨具应怎样保养才经久耐用呢,请阅读某铝锅使用说明书。
情境2:有一种治疗慢性胃炎的药叫铝碳酸镁片,它对治疗胃酸过多引起的胃痛、烧心、饱胀疗效显著。它的主要成分为2Al(OH)3·5Mg(OH)2·MgCO3·4H2O,你会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它中和胃酸的原理吗?
情境3:还有一种治疗胃酸过多的药叫碳酸氢钠片,你会写出它的作用原理吗?
情境4:不管是铝碳酸镁片还是碳酸氢钠片,它们都不适合胃溃疡患者,为什么?现有一未知药品,你会设计实验探究它含否碳酸盐?
情境源于生活,通过铝元素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分析串联了酸的通性,结合实验探究又总结了碳酸盐的检验的方法,优化后的复习学案更有利于提高学生上复习课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 重点难点问题化,突出教学的针对性
问题化教学是一种以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变革来达到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教学思路。而教学设计的重难点完全可以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教学案上。
例如:《氢氧化钠变质问题探究》优化后的教学案中可设置以下连续四个问题展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突出重难点。
问题1:样品变质了吗?如何验证?
问题2:如何除去样品中的杂质?
问题3:样品是否完全变质?如何验证?
问题4:如何定量探究某变质的氢氧化钠样品的纯度?
问题3是难点,因为NaOH的检验会受到Na2CO3的干扰,需要先将Na2CO3除去,但除杂时又会不会引入新的NaOH,引入其他不干扰NaOH检验的溶质没关系,问题2的除杂为难点的突破起铺垫作用,但问题2又不完全适用于问题3,思维是一样的但试剂的选择需作改变。
问题4从定性检验上升到了定量测定,学生不容易想到方案,那么教学案上可以以例题形式展示实验方案。如:实验室有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某同学想了解其变质的程度,于是设计实验探究,过程如下:取16.0g干燥样品溶于水配成溶液,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经过滤、洗涤、干燥、称量得10.0g白色固体。求该样品中已变质的氢氧化钠的质量和样品的纯度。(已知:Na2CO3 CaCl2CaCO3↓ 2NaCl)
三、 知识与能力并重,彰显教学的实质性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体现。学生获取知识是学习的初级阶段,还要结合技能的不断操练,才能内化成能够成功的能力。
在编制学案的过程中,教师既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更要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例如,初三化学总复习《气体的检验与净化》这一专题,以前编制学案时只是把初中化学重点气体如O2、CO2、H2、NH3作为考虑对象,而优化后的学案中加入用无水硫酸铜检验H2O(g)、用高锰酸钾溶液检验SO2,而对于CO、H2的检验只需在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检验的基础上结合两者的还原性就能想到检验方案了,同时学案上提供实验装置供选择就更明朗了。
再如:下列除杂的方法中,不能达到目的是(括号内物质为杂质)
ACO(H2)通入氧气点燃
BN2(O2)通过灼热的铜网
CCO(CO2)通过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并干燥
DO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洗气
分析完这题之后,可以小结一下除杂题的解题策略:目标实现否——新杂质引入否——有用物减少否,以及气体除杂与其他固体或溶液除杂的区别,气体除杂实则就是洗气,用溶液或固体将杂质气体吸收或反应,但不生成新气体,即使生成新固体或新溶质没关系,因为有用气体没有与新物质混在一起。
综上所述,在优化学案设计的过程中,化学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科的特点,体现教学的三维目标,把握知识的关键点,突出方法指导与过程分析,从而为全面提升学生化学素养奠定坚实基础。通过教学案的精心设计,学生在总复习时很容易就找到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再结合题目的训练和解题方法的点拨,课堂效率得以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1] 韦新宁.浅谈优化教学案的设计[J].新课程(下),2015(11):74-75
[2] 陈晓忠.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刍议[J].中国西部科技,2007(1):82.
[3] 谢建富.新课程理念下化学备课的策略与形式[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12):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