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我参加了荣成市和威海市举行的优质课评选活动,之后我也观看了全国的优质课实况录像共计40多节,听了优秀教师们的课之后,我学到了很多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但是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也发现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事情,在此我把我的感受提出来,与大家共勉。
1. 过分关注课堂活跃,忽视深层次思考
在听县级优质课时,其中有这样的一节课:首先第一个环节是学习新单词,教师通过出示一些有关单词的图片帮助学生学习新单词,这种形象记忆的方法是不错的,但是教师在操作的过程中是这样实施的,教师出示了一张关于“guard” (警惕,保卫)的图片,因为图片上画着一个门卫的图片,所以学生很容易猜出是门卫这样的意思,但在这篇课文中这个词是动词的词性,所以教师鼓励学生猜猜这个词的其他意思,而学生对于这一指令有些困难,所以场面有些冷场,教师着急了,因为他清楚如果一个环节耽误太多的时间,既不能按时完成既定任务,听课的教师还会产生倦怠感,所以为避免尴尬,教师做了一个关于这个词做动词用的例句,本来这个方法可能学生会顺势根据语境找到答案,但教师为了避免再次的尴尬直接领读并直接说出了意思。课堂上学生这次是积极参与了,气氛也因此而活跃了,教师的表情再次放松了,可是这样的课堂的成功只是站在教师的成功的基础之上,学生成功了吗?本来这个小环节可以留点时间给学生思考,借此可以培养学生的猜词能力,而现在这样不在乎学生的感受,不关注学生的成功又有何意义呢? 其实我个人认为课堂的结构可以不完整,气氛可以不火爆,但我们必须站在学生的立场,去完善他们的思维!
2. 过分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学生的能力
我们在英语教学中经常使用讨论法这种教学法,用得恰当,这种方法的确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运用不恰当,就会适得其反。有一位日本学者认为,在真正的课堂讨论中,讨论的模式不是“教师——学生1——教师——学生2…….”这样进行,而是“教师——— 学生1—— 学生2——学生3…….教师” 通过多站进行的。也就是说教师引导学生开始讨论,一名学生提出讨论的线索,第二、第三名学生加入,只有当讨论陷入僵局或误入歧途时,教师才做一些引导性的介入或修正。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尽可能不要充当赛场上的“演员”,而要通过“导演”这样的角色导演这场讨论。这种教学的特征是,无论从教师的角度还是学生的角度看,彼此的发言时交织在一起、具有内在联系的,学生对问题的关注、思维的活跃才是讨论法的精髓。例如有一个教学环节是这样进行的:教师在讲“Body Language” 这篇课文的情感升华部分时,教师播放一段春晚中曾经播放的“千手观音”的视频,教师让学生讨论“从视频中你们能看到什么?”这一问题,然后学生分小组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场面异常火爆,大家参与的热情很高,最后到了陈述阶段,教师找了三组学生回答,答案分别是“画面华美壮观”、“练习者的艰辛”“编舞者的才华”等。显然,这些答案都不是教师希望得到的答案,但教师应该清楚这反映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如何在这样的思维水平上解决问题才是本环节的中心。但教师没有这样做,继续提问了另一组,这次终于等到了正确的答案(肢体语言的魅力),教师立即予以肯定和表扬,并进入下一个问题的讨论。试问这样的讨论有何意义?讨论是为了解决问题还是寻找结果?讨论问题应该建立在学生本身思维水平的碰撞上,否则讨论就会陷入以教师为中心的沼泽中。
3. 过分重视多媒体的运用,忽视实际效果
21世纪的曙光带领我们进入了数字化信息时代。在探索教育的过程中,多媒体辅助教学已向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迈进,尤其是英语课堂教学。这无疑给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它替代了英语教学的传统思路,转变了英语教学的陈旧方式。实践证明,合理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确实给英语课堂带来质的飞跃。然而,在多媒体的使用上,由于處理不当,使多媒体教学没有起到应有的效应,反而喧宾夺主,违背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宗旨,使学生在课堂上走马观花,无意注意过多而导致课堂教学流于形式,未能由表及里,更谈不上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听课的过程中,很多教师的课件设计的可谓精彩绝伦,很多教师都用到了网上甚至影视作品中的视频,从调动课堂气氛来看,的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有一位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用到了前段时间热播的“步步惊心”当中男女主人公双目对视的画面,学生当场哗然一片,个个抖起精神,可是当教师就这段视频提问题的时候,竟然无人知道答案,还全部沉浸在刚才的情爱之中,真不知道这样的效果是否是教师在设计这一环节时所想到的。我们在运用CAI辅助教学时,尽量做到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少而精,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需用时则尽量用,能不用则尽量不用,做到宁缺勿滥。
综上所述,我认为真正好的优质课不在于课堂气氛多么火爆、课件设计多么精彩、讨论多么热烈,而在于课堂上我们真正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让课堂真正成为学习的主阵地,拒绝表面的浮华,去追求最有质量的课堂!
(作者单位:山东省荣成市第三中学)
1. 过分关注课堂活跃,忽视深层次思考
在听县级优质课时,其中有这样的一节课:首先第一个环节是学习新单词,教师通过出示一些有关单词的图片帮助学生学习新单词,这种形象记忆的方法是不错的,但是教师在操作的过程中是这样实施的,教师出示了一张关于“guard” (警惕,保卫)的图片,因为图片上画着一个门卫的图片,所以学生很容易猜出是门卫这样的意思,但在这篇课文中这个词是动词的词性,所以教师鼓励学生猜猜这个词的其他意思,而学生对于这一指令有些困难,所以场面有些冷场,教师着急了,因为他清楚如果一个环节耽误太多的时间,既不能按时完成既定任务,听课的教师还会产生倦怠感,所以为避免尴尬,教师做了一个关于这个词做动词用的例句,本来这个方法可能学生会顺势根据语境找到答案,但教师为了避免再次的尴尬直接领读并直接说出了意思。课堂上学生这次是积极参与了,气氛也因此而活跃了,教师的表情再次放松了,可是这样的课堂的成功只是站在教师的成功的基础之上,学生成功了吗?本来这个小环节可以留点时间给学生思考,借此可以培养学生的猜词能力,而现在这样不在乎学生的感受,不关注学生的成功又有何意义呢? 其实我个人认为课堂的结构可以不完整,气氛可以不火爆,但我们必须站在学生的立场,去完善他们的思维!
2. 过分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学生的能力
我们在英语教学中经常使用讨论法这种教学法,用得恰当,这种方法的确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运用不恰当,就会适得其反。有一位日本学者认为,在真正的课堂讨论中,讨论的模式不是“教师——学生1——教师——学生2…….”这样进行,而是“教师——— 学生1—— 学生2——学生3…….教师” 通过多站进行的。也就是说教师引导学生开始讨论,一名学生提出讨论的线索,第二、第三名学生加入,只有当讨论陷入僵局或误入歧途时,教师才做一些引导性的介入或修正。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尽可能不要充当赛场上的“演员”,而要通过“导演”这样的角色导演这场讨论。这种教学的特征是,无论从教师的角度还是学生的角度看,彼此的发言时交织在一起、具有内在联系的,学生对问题的关注、思维的活跃才是讨论法的精髓。例如有一个教学环节是这样进行的:教师在讲“Body Language” 这篇课文的情感升华部分时,教师播放一段春晚中曾经播放的“千手观音”的视频,教师让学生讨论“从视频中你们能看到什么?”这一问题,然后学生分小组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场面异常火爆,大家参与的热情很高,最后到了陈述阶段,教师找了三组学生回答,答案分别是“画面华美壮观”、“练习者的艰辛”“编舞者的才华”等。显然,这些答案都不是教师希望得到的答案,但教师应该清楚这反映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如何在这样的思维水平上解决问题才是本环节的中心。但教师没有这样做,继续提问了另一组,这次终于等到了正确的答案(肢体语言的魅力),教师立即予以肯定和表扬,并进入下一个问题的讨论。试问这样的讨论有何意义?讨论是为了解决问题还是寻找结果?讨论问题应该建立在学生本身思维水平的碰撞上,否则讨论就会陷入以教师为中心的沼泽中。
3. 过分重视多媒体的运用,忽视实际效果
21世纪的曙光带领我们进入了数字化信息时代。在探索教育的过程中,多媒体辅助教学已向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迈进,尤其是英语课堂教学。这无疑给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它替代了英语教学的传统思路,转变了英语教学的陈旧方式。实践证明,合理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确实给英语课堂带来质的飞跃。然而,在多媒体的使用上,由于處理不当,使多媒体教学没有起到应有的效应,反而喧宾夺主,违背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宗旨,使学生在课堂上走马观花,无意注意过多而导致课堂教学流于形式,未能由表及里,更谈不上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听课的过程中,很多教师的课件设计的可谓精彩绝伦,很多教师都用到了网上甚至影视作品中的视频,从调动课堂气氛来看,的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有一位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用到了前段时间热播的“步步惊心”当中男女主人公双目对视的画面,学生当场哗然一片,个个抖起精神,可是当教师就这段视频提问题的时候,竟然无人知道答案,还全部沉浸在刚才的情爱之中,真不知道这样的效果是否是教师在设计这一环节时所想到的。我们在运用CAI辅助教学时,尽量做到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少而精,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需用时则尽量用,能不用则尽量不用,做到宁缺勿滥。
综上所述,我认为真正好的优质课不在于课堂气氛多么火爆、课件设计多么精彩、讨论多么热烈,而在于课堂上我们真正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让课堂真正成为学习的主阵地,拒绝表面的浮华,去追求最有质量的课堂!
(作者单位:山东省荣成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