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通过,近年来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得到快速发展,文化产业正逐步成为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支柱产业。对京、沪、深三地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基本经验的总结,期望在为我国的文化产业谋划有中国特色,有国际性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 文化产业;上海;深圳;北京
[中图分类号] G12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6470(2009)02-0086-07
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国家《文化产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提出,要使文化产业的增加值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十五”期末达到GDP的2%左右,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当代中国的各大城市都竞相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正逐步成为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支柱产业。为了进一步推进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必要对北京、上海、深圳等文化产业发达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措施、基本经验作一归纳总结,以期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寻找到新的突破口。
一、从数据入手:经济发展与文化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状况密切相关,故在对京、沪、深三地的文化发展进行研究前,有必要以数据的形式将这三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文化产业发展的概况作一简单的陈述和比较。这种陈述与比较既能将三地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以最直观、最有说服力的方式展现出来,也可以使我们看到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
从GDP总量来看,1978年,北京市的GDP总量仅为108.8亿元,到1997年,经过近二十年的迅速发展,北京市的GDP总量迈上2000亿元大关,达到2075.6亿元;进入新世纪后,北京市经济进入加速发展阶段。2008年,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迈入万亿大关,达10488亿元,人均GDP达到9075美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682亿元,占北京经济总量的比重为73%。
2007年,上海GDP总量超过1.2万亿元,人均GDP为8594美元,第三产业增加值6223.83亿元,占上海经济总量的比重为50%。2008年,上海市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3698.15亿元,人均GDP达到10529美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7350.4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上海经济总量的比重约为54%。
2007年深圳市生产总值为6765.41亿元,人均GDP为10628美元,成为中国第一个一个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城市。2008年深圳实现生产总值7806.54亿元,人均GDP达12932美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3984.10亿元,占深圳经济总量的比重约为51%。
笔者上面所列举的数据,虽以三地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为主体,也包含了第三产业增加值等与文化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数据,将这些数据稍作对比,就会发现:
第一,北京、上海、深圳三市的经济总量都已发展至相当规模,京、沪、深三地经济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第三产业的推动,第三产业增加值在此三个城市GDP总量中均占有相当比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经济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
从上文所列举的数据可以看出,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高速发展,京、沪、深的经济总量已经发展到相当规模,当经济总量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城市经济的发展必将寻求新的增长点。以文化产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就是中国城市经济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这个变化已经在近年来京、沪、深三地的经济数据中体现出端倪。在以上所列举的数据中,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增加值在三地经济总量中所占比例均已超过50%。文化产业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京、沪、深三地第三产业增加值的迅速递增直接反映了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相当程度上也预示了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
经济发展往往先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当经济总量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1998年,北京、上海、深圳三地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别占各市GDP比重的4.4%、4.3%、0.75%。发展至2005年,这个数据变化为10.2%、6%、6.1%。经济增长与文化产业发展之间的互动效应已经显现。
第二,以2008年的统计数据为准,京、沪、深三地人均GDP以深圳为最高,上海其次,北京第三。京、沪、深三地的人均GDP表明其文化发展的巨大潜力。
人均GDP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文化产业发展潜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至2006年,北京、上海、深圳三市人均GDP就已跨越6000美元大关。2008年,上海、深圳的人均GDP均已突破一万美元大关,北京的人均GDP距万元大关也只有一步之遥。
按世界银行的分类标准,人均GDP760美元以下为低收入国家,761-3030美元为中等收入国家,3031-9360美元为上中等收入国家,9361美元以上为高收入国家。以此为衡量标准,北京、上海、深圳三市已基本步入高收入国家水平。国际发展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恩格尔系数大约为30%,人们的文化消费支出在个人消费的比重应该在20%以上,而京、沪、深三地的人均GDP早已远远超过3000美元,故此三地的文化消费支出将大大增加,文化产业也将随之出现飞跃式发展。
二、京、沪、深三地在文化产业发展上的优势、举措与启示
(一)“首善之区”的启示:高规格、高质量与高投入
北京在文化产业发展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北京作为全国首都的特殊政治地位,使其具有国内其他城市发展文化产业无法比拟的特殊资源;二是北京作为六朝古都,是闻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这为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历史文化资源;三是北京为数众多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影视制作机构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人才储备、技术资源;四是奥运会的召开,为北京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政治地缘优势应当是北京发展文化产业的最大优势,正是这种优势使北京可以高规格、高质量、高投入地规划、发展文化产业,如近年来北京市一直在重点培育发展文化创意产业,2006年10月10日至14日,北京市为推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北京市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办了首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此次博览会由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等单位举办,其规格之高让其他城市难以望其项背。加之有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引擎拉动效应,故综合来看,北京在文化产业发展上具有其他城市难以比拟的优势。
在总结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时,要特别注意政府层面上的强力支撑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力。北京文化产业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就得益于北京市政府在政策层面上的连续推动。早在1996年12月,北京市委、市政府就颁布了《关于加快北京文化发展的若干意见》,在此意见中明确提出:北京市“要充分利用北京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人才资源,大力发展北京文化产业,使其成为北京的支柱产业,使北京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1998年,发展文化产业被列为北京“市长调研课题”。由此可见北京市政府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2004年,北京市政府编制出台了《2004—2008年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此规划提出:北京市要借助举办奥运会的有利时机,建设六大文化产业:一是全国的文艺演出中心;二是建设全国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中心,到2008年印刷产业年产值超过100亿元;三是打造全国影视节目制作和交易中心;四是设立专项基金,建设全国动漫与互联网游戏研发制作中心;五是建设全国文化会展中心,力争文化会展总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六是培育全国古玩艺术品交易中心,到2008年古玩艺术品交易额达到40亿元,建设包括北京古玩城等在内的潘家园文化产业园区。北京在这份规划中还提出:到2008年,文化产业在北京市生产总值所占比例达到9%,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从目前的发展状况看,北京已提前实现了预定目标,2005年,文化产业在北京市生产总值所占比例就已达10.2%。
北京市虽然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地缘政治优势与来自政府的强力推动,但北京的文化产业发展并未有太多的政府色彩,反而体现出浓厚的民营经济特色。这一现象已为有关研究者所注意到,有研究者将北京发展文化产业的模式归结为“民营国营同台竞争”,所谓“民营国营同台竞争”,即是“北京既发展以政府为依托的文化中介公司,也鼓励民营资本参与文化中介服务,与国营文化中介机构形成一种同台竞争、优势互补的态势”[1]。北京文化产业的各个领域,如影视业、新闻业、出版业、展览业、咨询业,活跃着相当比例的民营文化企业与自由身份的文化人,正是他们的存在,使北京文化产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局面。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表明,文化产业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部分,也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政府有关文化产业的战略规划也必须服从这个规律,唯有如此,方能推动地方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从经济总量规模与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重看,北京文化产业发展已经到了再登台阶的关口。2007年,北京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北京经济总量的比重已达71%,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10%以上;2008年,北京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682亿元,占北京经济总量的比重已攀升至73%,这一方面说明了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成绩,一方面也展现出北京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面临着再登台阶的问题与危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是对北京的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推动。随着奥运会的结束,北京文化产业将从超常规发展回到正常发展的轨道,探寻北京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之路就成为当下北京一个重要的问题。
若能未雨绸缪,仔细研究并借鉴国内外文化产业发达城市的发展经验,将会促进北京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来自上海的启示:战略规划与文化产业大集团
与北京所具有的地缘政治优势不同,上海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主要在于地域优势与历史优势。上海处于我国长三角经济区的中心位置,长三角经济区地域广大,经济发展平衡,文化发达,这为上海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辐射腹地。同时,由于上海在近代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使上海的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国际性特征,这也是推动上海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一,文化战略规划重点突出,思路清晰。
上海市政府十分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早在制定“九五”规划时,上海市就将文化产业列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将未来上海定位为21世纪的国际文化中心城市。由于上海雄厚的经济实力,在“八五”、“九五”期间,上海投入到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达145亿元,为上海的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从上海发展文化产业的举措来看,雄厚的经济实力是其文化产业得以启动与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上海市政府在制定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时,重点突出、思路清晰,这为上海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政府政策层面的稳定性保证。休闲娱乐业、文化信息业、文化创意业是上海地方政府近年来一直重点培育的三大文化产业。在“十一五”规划中,上海市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思路进一步明晰,不仅明确提出将文化产业作为上海的支柱产业重点培植,还进一步明确了重点发展休闲娱乐业、文化信息业和文化创意业三大文化产业,实施了文化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建立了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担保的文化创意基金,每年拨出相当数量的专项资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第二,政府推动组建文化产业大集团。
上海市发展文化产业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在政府的强有力推动下,组建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大集团,实现地方文化企业的有效组合。上海市发展文化产业的这种气魄在文化企业不断规模化发展的今天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上海市发展文化产业的这种“大上海”气魄在组建上海“大传播业”与现代出版产业集团上得到集中体现:第一,打造上海现代“大传播业”。1998年,在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的推动下,组建起“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这个大型联合报业集团由两家大型报社、20多个经济实体组成。这些经济实体在组建成联合报业集团后,实现十个统一,即实行“发展规划、资产监管、人事管理、财务制度、编辑出版、报刊印刷、广告业务、报刊发行、技术服务、经营管理”的统一,形成了强大的产业竞争优势。第二,打造上海现代出版产业集团。1999年,在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的推动下,上海市的五家强势出版社,实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组建成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在发展上实行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首先是以图书出版和音像、电子出版、印刷、书画收购和拍卖等行业间的横向联合,以及出版和发行上下游的纵向联合为规模经营起点,接着以图书、报纸、杂志、电视、电子、音像、广告、展览等多种媒体的优势互补,进入多元经营的发展阶段,然后以投资、收购、兼并、控股等形式在东南亚、北美和欧洲等地组建5-6家地区性分公司,逐步形成大型的跨国集团。”作为全国第一家出版改革试点单位,2005年11月26日,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正式改制为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顺利完成转制工作。目前,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为在我国出版界有一定影响的大型传媒集团。
政府强力推动、集中优势资源、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道路,上海市发展文化产业的这种显著特征有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特别是在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如何引导文化产业单位的转制、进行资源的有效组合,“政府之手”的推进对一个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是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三)来自深圳的启示:兼采众长
深圳市作为一个新兴的移民城市,其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善于“兼采众长”,在文化产业发展上,深圳地方政府大胆吸收了上海、北京等地的经验,为深圳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断注入活力。
深圳市在实施文化产业战略时,不仅充分发挥政府的“第一推动力”,还特别注意将政府的“第一推动力”真正转化为文化企业发展的推动力,并以制度创新来保障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既注重政府“第一推动力”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又注重发挥民营经济力量的活力。这正是深圳文化产业发展之路的独特之处。
第一,政府的“第一推动力”。
政府的推动力对于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有直接的推动作用,特别在某一个产业正处于发展的上升通道时,政府的强有力推动将起到“四两拨千斤”的特殊作用。正是意识到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深圳市政府就以各种方式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后来深圳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下了雄厚的基础。据有关数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深圳市兴建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设施中,政府直接投资达7亿元;深圳市现有各类文化设施中,由政府投资兴建的超过100个,占全市文化设施的50%左右。目前深圳市中心区正在兴建的文化设施中,政府投资总额高达30亿元。由政府投资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准的深圳音乐厅、中心图书馆、电视中心等大型文化设施已成为深圳市标志性建筑。深圳市政府在文化设施上的巨资投入,为深圳文化产业的发展搭好了硬件资源平台。深圳市政府在发展文化产业上对政府推动力的重视,与上海市有异曲同工之处。
第二,尊重“市场之手”。
深圳作为中国最早大规模实践市场经济的沿海城市,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地方政府在推进社会、经济包括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从不忽视“市场之手”。深圳文化产业的发展从一开始就走上了市场经济的道路。如深圳有线电视台成立时,市政府只拨给一块土地和800万元低息贷款。该台通过资本运营方式,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起深圳天威视讯股份有限公司,开创了全国有线电视经营管理的新模式。据统计,早在2001年,深圳市大概有5000余家文化经营单位,在这5000余家文化经营单位中,国有经济成分所占比例不到10%。
如今的深圳,民营经济正彰显出日益强大的生命力。2006年,深圳民营企业预计完成增加值1534.68亿元,同比增长16%,占深圳全市GDP比重27.0%。在深圳的经济版图上,民营经济已经与国有经济、外资经济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具体到文化产业,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深圳某些文化产业的领头羊。深圳市的印刷业就是以港资为主,逐渐发展为年产值190亿元的大产业,大芬村油画产业基本上是依靠市场力量实现了规模化发展;即使是由政府主办的深圳“文博会”,也是由文化企业承办,完全按市场模式运作。
第三,高科技是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如果不能与高科技结合,势必不能产生应有的高附加值,不能发展成为一个城市的支柱型产业。现代化是当代深圳的一大特征,广东省第九次党代会以“现代化”明确定位深圳:要“努力使广州、深圳成为在全省起龙头带动作用,在国内城市中位居前列,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现代化中心城市”。高新科技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深圳经济的一个靓丽特色,至2002年,深圳市高新技术产品的产值就已达165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46.4%,到2008年,深圳高新技术产值已达8700亿元。高新技术发达,规模大、自主创新活跃,这为深圳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载体和创新活力。
三、关于我国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设想
通过以上的对比研究,北京、深圳、上海在文化产业发展上最具特色的举措可以归结为三点:一是注重政府在文化发展上“第一推动力”作用的有效发挥,以政府在经济上的大投入推动文化产业的大发展。二是在发展文化产业时一定要注重“市场之手”的魔力。三是借政府之力,组建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大集团,实现辖地文化企业的有效组合。四是要将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结合起来。从文化“兼采众长”的角度,中国未来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应“兼采众长”,海纳百川,并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笔者于此提出我国未来文化产业发展之路的几点设想。
(一)注重“政府之手”与“市场之手”的有机结合
在当代中国,由于政府的特殊地位,一个城市经济的发展方向往往与当地政府的决策与举措有着直接的联系。北京市近年文化产业的长足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就得益于北京市政府在政策层面上的连续推动。
在上文对北京、深圳、上海发展文化产业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在当前中国特有的政治架构下,一个城市文化产业要取得大发展,必须将政府之手与市场之手有机结合起来,北京、上海、深圳的文化产业的发展都证明了这一点。在学术研究上,“孤证”往往不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若“多证”相互应证,就有充分的说服力了。不管是北京市委、市政府颁布的《关于加快北京文化发展的若干意见》,还是上海市政府推进的文化产业大集团的组合,亦或深圳实施文化产业战略中对政府“第一推动力”的重视,都对各自城市的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需要提及的是,京、沪、深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也表明,文化产业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部分,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政府有关文化产业的战略规划也必须服从这个规律,唯有如此,方能推动地方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之手”与“市场之手”的相互融合与协调将是中国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点。由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性特征,“政府之手”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进程中如何把握调控的力度,如何尊重“市场之手”,尊重文化产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独立地位,将是我国各级政府在发展文化产业时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二)培育世界级的文化大企业,打造文化产业的著名品牌,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世界竞争力
文化产业是当代社会孕育跨国大企业的摇篮,全球文化市场的一体化正催生跨国性文化大企业的不断产生。从世界范围看,文化产业领域不乏世界级大企业。当今全球文化市场的五大媒体巨头为时代华纳公司、沃尔特-迪斯尼公司、贝塔斯曼公司、维亚康曼公司、维亚康姆公司。其中,沃尔特-迪斯尼公司位列全球500强第151位,年收入为229.76亿美元;默克多的新闻集团资产已逾400亿美元,年收入达140亿美元。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文化产业具有极大的垄断性特征,如今,全球大约50家媒体娱乐公司占据了世界上95%的文化份额。
强者恒强,是当今世界经济领域的一个突出现象,在世界文化企业领域,也概莫能外。最近几年,一些世界级的文化企业为了加强竞争能力相继走上了“强强合并”的道路。如美国时代-华纳公司在与美国在线合并前,位列全球企业500强第282位,其年收入为145.82美元。在与美国在线合并后,其资产规模达到3000多亿美元,营业额高达300亿美元。维纳亚康姆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并购、迪斯尼兼并美国广播公司(ABC)的个案均表明文化产业集团化是一种国际性发展趋势。作为全球最大网络服务商的“美国在线”与传统大众传媒“时代华纳公司”的合并,在相当程度上标志着包括传统大众传媒在内的传统文化产业正在经历一场巨大变革:一场涉及文化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并购的变革。从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趋势来看,整合现有文化产业资源,组建大的文化产业集团,增强文化企业的竞争力将是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一条必然之路。
文化具有跨国界流动、传播的特征,文化的这种特征自然使文化产品具有了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和流通的特征。正是文化产品的这种特征推动着跨国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寻找产品市场和文化投资。随着中国加入WTO,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与深入,中国作为文化产业资源丰富的国家,其“文化蛋糕”将会为一些世界大文化企业集团所青睐。中国文化产业界如何迎接这场正在到来的挑战?组建文化产业集团,打造中国本土的“文化产业航母”,以应对即将到来的挑战,就是一个重要的应对策略。
从京、沪、深目前的情况看,三地都组建了相当数量的文化产业集团,比如北京的北京出版集团,上海的新华报业集团,深圳的报业集团等等。但需要注意的是:首先,目前中国各地组建的文化产业集团,主要还是依靠政府之手组建,有“拉郎配”之嫌,故这种集团组合是否有真正的生命力,是否能经得起市场的风浪,是否能与世界级的外来文化企业集团相对抗,还需时间的验证。其次,集团化并不是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也不是推进文化产业做强做大的根本动力。在文化企业集团化的过程中,真正需要注意的是要在集团化的过程中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其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
(三)将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结合起来
高科技是当代城市的发展利器,中国的文化产业要真正发展成为城市的支柱产业,要步入世界先进行列,必须时刻关注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时调整文化产业的政策和发展方向。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高科技浪潮的推动下,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与高科技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如果对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界的热点进行一番检视,很容易就会发现文化产业与高科技之间的关系: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对新闻传播业的重大影响,“搜狐”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所引发的财富效应让国人对网络门户网站有了崭新的认识;数码技术在影视制作中的大量应用;激光照排技术在印刷出版业中的大量应用等等。
就文化产业的特性而言,对高新技术具有较强的容载力和吸附力,产业中的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娱乐既能成为高科技成果的终端载体,亦能依托高新科技扩张自身的市场优势。中国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突破口应在于与高新技术的结合,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文化产品,从而形成我国文化产业的现代特色。文化与高科技的有机结合,将大大提高我国文化产品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四)创意与人才:文化产业腾飞的核心元素
文化产业发展的灵魂是“创意”,故在英国,文化产业又通称为“创意工业”。英国的“创意工业”的年产值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达到了170亿美元。英国政府专设“创意工业行动组”以评估创意工业每个行业的经济价值,挖掘创意工业创造财富的潜能。据统计,英国“创意工业”的增长速度是其经济增长速度的两倍,每年带来的营业额和出口额分别为600亿英镑和80亿英镑,其总量占世界创意工业贸易额的16%,每年为英国带来4%的经济贡献。
如果作仔细的辨析,“创意工业”或“创意产业”应是分属于文化产业的一个产业分支,“创意产业”一个最重要特点就是自主创新,自主创新、高科技、文化三者的有机结合,其最终产品的附加价值更高、竞争力更突出。
文化产业既然又称之为“创意产业”,其发展就有着独特的成长特性,它的生长往往并不以“人为”的有意安排或引导为转移,故在推进一个城市的“创意产业”的发展时,要特别注意对民间“创意产业”的引导,不能以过多的政府行为代替或干预“创意产业”的发展。从“创意仓库”在北京的发展之路就可看出“创意产业”特有的发展路径。
“创意仓库”最早诞生于美国,其英文名为“LOFT”。大约在20世纪40年代,纽约的一些艺术家与设计师为躲避市区昂贵的房屋租金,移居到了曼哈顿岛,将那些废弃的工业厂房改造成艺术设计工作室,成为世界现代艺术发展的重要源头。“创意仓库”由于以废弃厂房为工作空间,故大都有相似的空间特征:高大空旷的工作空间、良好的采光性、粗犷的内外线条为艺术设计展开了自由的空间。20世纪90年代,“LOFT”在北京工人体育馆附近废弃的工业厂房中首次出现,并逐渐发展为北京现代艺术中心。“创意仓库”随后在上海、杭州、深圳等地不断扩展开来。
“创意”是人的创意,其实质是“人才”的创意。故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就必须为“创意人才”种下梧桐林,让他们有充分“创意”与发展的空间。这才是一个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根本源泉。在现代社会中,一个国家、一个城市要吸引人才,要“筑巢引凤”,莫过于筑“创业之巢”。当然,北京、上海、深圳由于其特有的经济、文化环境,对各类创意人才自然具有独特的魅力。如果从国家的层面来看,中国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创意”型文化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环境的不断改善升级,相信“创意人才”会越来越多,分布的地域也会越来越广,这才是推动我国未来文化产业大发展的生力军。
从总体上看,北京是辐射全国的全国性文化产业中心,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文化产业中心,深圳则是辐射港澳及珠江三角洲的区域文化产业中心。三地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各有所长。通过对京、沪、深三地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基本经验的总结,可以为我国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寻找到新的路径,使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更具有中国特色,更具有国际性竞争力,也唯有如此,中国的文化产业才能真正在国际文化产业舞台上站稳脚跟,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真正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
参考文献:
[1]王文英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比较研究[J].广东艺术,2001(5).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
责任编辑: 耿超锋
[关键词] 文化产业;上海;深圳;北京
[中图分类号] G12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6470(2009)02-0086-07
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国家《文化产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提出,要使文化产业的增加值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十五”期末达到GDP的2%左右,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当代中国的各大城市都竞相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正逐步成为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支柱产业。为了进一步推进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必要对北京、上海、深圳等文化产业发达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措施、基本经验作一归纳总结,以期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寻找到新的突破口。
一、从数据入手:经济发展与文化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状况密切相关,故在对京、沪、深三地的文化发展进行研究前,有必要以数据的形式将这三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文化产业发展的概况作一简单的陈述和比较。这种陈述与比较既能将三地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以最直观、最有说服力的方式展现出来,也可以使我们看到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
从GDP总量来看,1978年,北京市的GDP总量仅为108.8亿元,到1997年,经过近二十年的迅速发展,北京市的GDP总量迈上2000亿元大关,达到2075.6亿元;进入新世纪后,北京市经济进入加速发展阶段。2008年,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迈入万亿大关,达10488亿元,人均GDP达到9075美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682亿元,占北京经济总量的比重为73%。
2007年,上海GDP总量超过1.2万亿元,人均GDP为8594美元,第三产业增加值6223.83亿元,占上海经济总量的比重为50%。2008年,上海市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3698.15亿元,人均GDP达到10529美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7350.4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上海经济总量的比重约为54%。
2007年深圳市生产总值为6765.41亿元,人均GDP为10628美元,成为中国第一个一个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城市。2008年深圳实现生产总值7806.54亿元,人均GDP达12932美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3984.10亿元,占深圳经济总量的比重约为51%。
笔者上面所列举的数据,虽以三地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为主体,也包含了第三产业增加值等与文化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数据,将这些数据稍作对比,就会发现:
第一,北京、上海、深圳三市的经济总量都已发展至相当规模,京、沪、深三地经济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第三产业的推动,第三产业增加值在此三个城市GDP总量中均占有相当比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经济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
从上文所列举的数据可以看出,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高速发展,京、沪、深的经济总量已经发展到相当规模,当经济总量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城市经济的发展必将寻求新的增长点。以文化产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就是中国城市经济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这个变化已经在近年来京、沪、深三地的经济数据中体现出端倪。在以上所列举的数据中,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增加值在三地经济总量中所占比例均已超过50%。文化产业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京、沪、深三地第三产业增加值的迅速递增直接反映了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相当程度上也预示了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
经济发展往往先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当经济总量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1998年,北京、上海、深圳三地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别占各市GDP比重的4.4%、4.3%、0.75%。发展至2005年,这个数据变化为10.2%、6%、6.1%。经济增长与文化产业发展之间的互动效应已经显现。
第二,以2008年的统计数据为准,京、沪、深三地人均GDP以深圳为最高,上海其次,北京第三。京、沪、深三地的人均GDP表明其文化发展的巨大潜力。
人均GDP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文化产业发展潜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至2006年,北京、上海、深圳三市人均GDP就已跨越6000美元大关。2008年,上海、深圳的人均GDP均已突破一万美元大关,北京的人均GDP距万元大关也只有一步之遥。
按世界银行的分类标准,人均GDP760美元以下为低收入国家,761-3030美元为中等收入国家,3031-9360美元为上中等收入国家,9361美元以上为高收入国家。以此为衡量标准,北京、上海、深圳三市已基本步入高收入国家水平。国际发展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恩格尔系数大约为30%,人们的文化消费支出在个人消费的比重应该在20%以上,而京、沪、深三地的人均GDP早已远远超过3000美元,故此三地的文化消费支出将大大增加,文化产业也将随之出现飞跃式发展。
二、京、沪、深三地在文化产业发展上的优势、举措与启示
(一)“首善之区”的启示:高规格、高质量与高投入
北京在文化产业发展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北京作为全国首都的特殊政治地位,使其具有国内其他城市发展文化产业无法比拟的特殊资源;二是北京作为六朝古都,是闻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这为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历史文化资源;三是北京为数众多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影视制作机构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人才储备、技术资源;四是奥运会的召开,为北京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政治地缘优势应当是北京发展文化产业的最大优势,正是这种优势使北京可以高规格、高质量、高投入地规划、发展文化产业,如近年来北京市一直在重点培育发展文化创意产业,2006年10月10日至14日,北京市为推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北京市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办了首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此次博览会由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等单位举办,其规格之高让其他城市难以望其项背。加之有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引擎拉动效应,故综合来看,北京在文化产业发展上具有其他城市难以比拟的优势。
在总结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时,要特别注意政府层面上的强力支撑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力。北京文化产业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就得益于北京市政府在政策层面上的连续推动。早在1996年12月,北京市委、市政府就颁布了《关于加快北京文化发展的若干意见》,在此意见中明确提出:北京市“要充分利用北京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人才资源,大力发展北京文化产业,使其成为北京的支柱产业,使北京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1998年,发展文化产业被列为北京“市长调研课题”。由此可见北京市政府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2004年,北京市政府编制出台了《2004—2008年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此规划提出:北京市要借助举办奥运会的有利时机,建设六大文化产业:一是全国的文艺演出中心;二是建设全国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中心,到2008年印刷产业年产值超过100亿元;三是打造全国影视节目制作和交易中心;四是设立专项基金,建设全国动漫与互联网游戏研发制作中心;五是建设全国文化会展中心,力争文化会展总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六是培育全国古玩艺术品交易中心,到2008年古玩艺术品交易额达到40亿元,建设包括北京古玩城等在内的潘家园文化产业园区。北京在这份规划中还提出:到2008年,文化产业在北京市生产总值所占比例达到9%,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从目前的发展状况看,北京已提前实现了预定目标,2005年,文化产业在北京市生产总值所占比例就已达10.2%。
北京市虽然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地缘政治优势与来自政府的强力推动,但北京的文化产业发展并未有太多的政府色彩,反而体现出浓厚的民营经济特色。这一现象已为有关研究者所注意到,有研究者将北京发展文化产业的模式归结为“民营国营同台竞争”,所谓“民营国营同台竞争”,即是“北京既发展以政府为依托的文化中介公司,也鼓励民营资本参与文化中介服务,与国营文化中介机构形成一种同台竞争、优势互补的态势”[1]。北京文化产业的各个领域,如影视业、新闻业、出版业、展览业、咨询业,活跃着相当比例的民营文化企业与自由身份的文化人,正是他们的存在,使北京文化产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局面。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表明,文化产业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部分,也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政府有关文化产业的战略规划也必须服从这个规律,唯有如此,方能推动地方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从经济总量规模与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重看,北京文化产业发展已经到了再登台阶的关口。2007年,北京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北京经济总量的比重已达71%,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10%以上;2008年,北京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682亿元,占北京经济总量的比重已攀升至73%,这一方面说明了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成绩,一方面也展现出北京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面临着再登台阶的问题与危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是对北京的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推动。随着奥运会的结束,北京文化产业将从超常规发展回到正常发展的轨道,探寻北京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之路就成为当下北京一个重要的问题。
若能未雨绸缪,仔细研究并借鉴国内外文化产业发达城市的发展经验,将会促进北京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来自上海的启示:战略规划与文化产业大集团
与北京所具有的地缘政治优势不同,上海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主要在于地域优势与历史优势。上海处于我国长三角经济区的中心位置,长三角经济区地域广大,经济发展平衡,文化发达,这为上海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辐射腹地。同时,由于上海在近代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使上海的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国际性特征,这也是推动上海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一,文化战略规划重点突出,思路清晰。
上海市政府十分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早在制定“九五”规划时,上海市就将文化产业列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将未来上海定位为21世纪的国际文化中心城市。由于上海雄厚的经济实力,在“八五”、“九五”期间,上海投入到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达145亿元,为上海的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从上海发展文化产业的举措来看,雄厚的经济实力是其文化产业得以启动与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上海市政府在制定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时,重点突出、思路清晰,这为上海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政府政策层面的稳定性保证。休闲娱乐业、文化信息业、文化创意业是上海地方政府近年来一直重点培育的三大文化产业。在“十一五”规划中,上海市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思路进一步明晰,不仅明确提出将文化产业作为上海的支柱产业重点培植,还进一步明确了重点发展休闲娱乐业、文化信息业和文化创意业三大文化产业,实施了文化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建立了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担保的文化创意基金,每年拨出相当数量的专项资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第二,政府推动组建文化产业大集团。
上海市发展文化产业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在政府的强有力推动下,组建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大集团,实现地方文化企业的有效组合。上海市发展文化产业的这种气魄在文化企业不断规模化发展的今天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上海市发展文化产业的这种“大上海”气魄在组建上海“大传播业”与现代出版产业集团上得到集中体现:第一,打造上海现代“大传播业”。1998年,在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的推动下,组建起“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这个大型联合报业集团由两家大型报社、20多个经济实体组成。这些经济实体在组建成联合报业集团后,实现十个统一,即实行“发展规划、资产监管、人事管理、财务制度、编辑出版、报刊印刷、广告业务、报刊发行、技术服务、经营管理”的统一,形成了强大的产业竞争优势。第二,打造上海现代出版产业集团。1999年,在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的推动下,上海市的五家强势出版社,实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组建成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在发展上实行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首先是以图书出版和音像、电子出版、印刷、书画收购和拍卖等行业间的横向联合,以及出版和发行上下游的纵向联合为规模经营起点,接着以图书、报纸、杂志、电视、电子、音像、广告、展览等多种媒体的优势互补,进入多元经营的发展阶段,然后以投资、收购、兼并、控股等形式在东南亚、北美和欧洲等地组建5-6家地区性分公司,逐步形成大型的跨国集团。”作为全国第一家出版改革试点单位,2005年11月26日,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正式改制为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顺利完成转制工作。目前,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为在我国出版界有一定影响的大型传媒集团。
政府强力推动、集中优势资源、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道路,上海市发展文化产业的这种显著特征有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特别是在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如何引导文化产业单位的转制、进行资源的有效组合,“政府之手”的推进对一个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是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三)来自深圳的启示:兼采众长
深圳市作为一个新兴的移民城市,其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善于“兼采众长”,在文化产业发展上,深圳地方政府大胆吸收了上海、北京等地的经验,为深圳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断注入活力。
深圳市在实施文化产业战略时,不仅充分发挥政府的“第一推动力”,还特别注意将政府的“第一推动力”真正转化为文化企业发展的推动力,并以制度创新来保障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既注重政府“第一推动力”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又注重发挥民营经济力量的活力。这正是深圳文化产业发展之路的独特之处。
第一,政府的“第一推动力”。
政府的推动力对于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有直接的推动作用,特别在某一个产业正处于发展的上升通道时,政府的强有力推动将起到“四两拨千斤”的特殊作用。正是意识到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深圳市政府就以各种方式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后来深圳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下了雄厚的基础。据有关数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深圳市兴建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设施中,政府直接投资达7亿元;深圳市现有各类文化设施中,由政府投资兴建的超过100个,占全市文化设施的50%左右。目前深圳市中心区正在兴建的文化设施中,政府投资总额高达30亿元。由政府投资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准的深圳音乐厅、中心图书馆、电视中心等大型文化设施已成为深圳市标志性建筑。深圳市政府在文化设施上的巨资投入,为深圳文化产业的发展搭好了硬件资源平台。深圳市政府在发展文化产业上对政府推动力的重视,与上海市有异曲同工之处。
第二,尊重“市场之手”。
深圳作为中国最早大规模实践市场经济的沿海城市,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地方政府在推进社会、经济包括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从不忽视“市场之手”。深圳文化产业的发展从一开始就走上了市场经济的道路。如深圳有线电视台成立时,市政府只拨给一块土地和800万元低息贷款。该台通过资本运营方式,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起深圳天威视讯股份有限公司,开创了全国有线电视经营管理的新模式。据统计,早在2001年,深圳市大概有5000余家文化经营单位,在这5000余家文化经营单位中,国有经济成分所占比例不到10%。
如今的深圳,民营经济正彰显出日益强大的生命力。2006年,深圳民营企业预计完成增加值1534.68亿元,同比增长16%,占深圳全市GDP比重27.0%。在深圳的经济版图上,民营经济已经与国有经济、外资经济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具体到文化产业,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深圳某些文化产业的领头羊。深圳市的印刷业就是以港资为主,逐渐发展为年产值190亿元的大产业,大芬村油画产业基本上是依靠市场力量实现了规模化发展;即使是由政府主办的深圳“文博会”,也是由文化企业承办,完全按市场模式运作。
第三,高科技是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如果不能与高科技结合,势必不能产生应有的高附加值,不能发展成为一个城市的支柱型产业。现代化是当代深圳的一大特征,广东省第九次党代会以“现代化”明确定位深圳:要“努力使广州、深圳成为在全省起龙头带动作用,在国内城市中位居前列,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现代化中心城市”。高新科技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深圳经济的一个靓丽特色,至2002年,深圳市高新技术产品的产值就已达165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46.4%,到2008年,深圳高新技术产值已达8700亿元。高新技术发达,规模大、自主创新活跃,这为深圳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载体和创新活力。
三、关于我国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设想
通过以上的对比研究,北京、深圳、上海在文化产业发展上最具特色的举措可以归结为三点:一是注重政府在文化发展上“第一推动力”作用的有效发挥,以政府在经济上的大投入推动文化产业的大发展。二是在发展文化产业时一定要注重“市场之手”的魔力。三是借政府之力,组建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大集团,实现辖地文化企业的有效组合。四是要将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结合起来。从文化“兼采众长”的角度,中国未来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应“兼采众长”,海纳百川,并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笔者于此提出我国未来文化产业发展之路的几点设想。
(一)注重“政府之手”与“市场之手”的有机结合
在当代中国,由于政府的特殊地位,一个城市经济的发展方向往往与当地政府的决策与举措有着直接的联系。北京市近年文化产业的长足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就得益于北京市政府在政策层面上的连续推动。
在上文对北京、深圳、上海发展文化产业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在当前中国特有的政治架构下,一个城市文化产业要取得大发展,必须将政府之手与市场之手有机结合起来,北京、上海、深圳的文化产业的发展都证明了这一点。在学术研究上,“孤证”往往不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若“多证”相互应证,就有充分的说服力了。不管是北京市委、市政府颁布的《关于加快北京文化发展的若干意见》,还是上海市政府推进的文化产业大集团的组合,亦或深圳实施文化产业战略中对政府“第一推动力”的重视,都对各自城市的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需要提及的是,京、沪、深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也表明,文化产业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部分,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政府有关文化产业的战略规划也必须服从这个规律,唯有如此,方能推动地方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之手”与“市场之手”的相互融合与协调将是中国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点。由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性特征,“政府之手”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进程中如何把握调控的力度,如何尊重“市场之手”,尊重文化产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独立地位,将是我国各级政府在发展文化产业时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二)培育世界级的文化大企业,打造文化产业的著名品牌,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世界竞争力
文化产业是当代社会孕育跨国大企业的摇篮,全球文化市场的一体化正催生跨国性文化大企业的不断产生。从世界范围看,文化产业领域不乏世界级大企业。当今全球文化市场的五大媒体巨头为时代华纳公司、沃尔特-迪斯尼公司、贝塔斯曼公司、维亚康曼公司、维亚康姆公司。其中,沃尔特-迪斯尼公司位列全球500强第151位,年收入为229.76亿美元;默克多的新闻集团资产已逾400亿美元,年收入达140亿美元。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文化产业具有极大的垄断性特征,如今,全球大约50家媒体娱乐公司占据了世界上95%的文化份额。
强者恒强,是当今世界经济领域的一个突出现象,在世界文化企业领域,也概莫能外。最近几年,一些世界级的文化企业为了加强竞争能力相继走上了“强强合并”的道路。如美国时代-华纳公司在与美国在线合并前,位列全球企业500强第282位,其年收入为145.82美元。在与美国在线合并后,其资产规模达到3000多亿美元,营业额高达300亿美元。维纳亚康姆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并购、迪斯尼兼并美国广播公司(ABC)的个案均表明文化产业集团化是一种国际性发展趋势。作为全球最大网络服务商的“美国在线”与传统大众传媒“时代华纳公司”的合并,在相当程度上标志着包括传统大众传媒在内的传统文化产业正在经历一场巨大变革:一场涉及文化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并购的变革。从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趋势来看,整合现有文化产业资源,组建大的文化产业集团,增强文化企业的竞争力将是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一条必然之路。
文化具有跨国界流动、传播的特征,文化的这种特征自然使文化产品具有了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和流通的特征。正是文化产品的这种特征推动着跨国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寻找产品市场和文化投资。随着中国加入WTO,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与深入,中国作为文化产业资源丰富的国家,其“文化蛋糕”将会为一些世界大文化企业集团所青睐。中国文化产业界如何迎接这场正在到来的挑战?组建文化产业集团,打造中国本土的“文化产业航母”,以应对即将到来的挑战,就是一个重要的应对策略。
从京、沪、深目前的情况看,三地都组建了相当数量的文化产业集团,比如北京的北京出版集团,上海的新华报业集团,深圳的报业集团等等。但需要注意的是:首先,目前中国各地组建的文化产业集团,主要还是依靠政府之手组建,有“拉郎配”之嫌,故这种集团组合是否有真正的生命力,是否能经得起市场的风浪,是否能与世界级的外来文化企业集团相对抗,还需时间的验证。其次,集团化并不是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也不是推进文化产业做强做大的根本动力。在文化企业集团化的过程中,真正需要注意的是要在集团化的过程中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其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
(三)将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结合起来
高科技是当代城市的发展利器,中国的文化产业要真正发展成为城市的支柱产业,要步入世界先进行列,必须时刻关注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时调整文化产业的政策和发展方向。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高科技浪潮的推动下,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与高科技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如果对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界的热点进行一番检视,很容易就会发现文化产业与高科技之间的关系: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对新闻传播业的重大影响,“搜狐”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所引发的财富效应让国人对网络门户网站有了崭新的认识;数码技术在影视制作中的大量应用;激光照排技术在印刷出版业中的大量应用等等。
就文化产业的特性而言,对高新技术具有较强的容载力和吸附力,产业中的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娱乐既能成为高科技成果的终端载体,亦能依托高新科技扩张自身的市场优势。中国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突破口应在于与高新技术的结合,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文化产品,从而形成我国文化产业的现代特色。文化与高科技的有机结合,将大大提高我国文化产品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四)创意与人才:文化产业腾飞的核心元素
文化产业发展的灵魂是“创意”,故在英国,文化产业又通称为“创意工业”。英国的“创意工业”的年产值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达到了170亿美元。英国政府专设“创意工业行动组”以评估创意工业每个行业的经济价值,挖掘创意工业创造财富的潜能。据统计,英国“创意工业”的增长速度是其经济增长速度的两倍,每年带来的营业额和出口额分别为600亿英镑和80亿英镑,其总量占世界创意工业贸易额的16%,每年为英国带来4%的经济贡献。
如果作仔细的辨析,“创意工业”或“创意产业”应是分属于文化产业的一个产业分支,“创意产业”一个最重要特点就是自主创新,自主创新、高科技、文化三者的有机结合,其最终产品的附加价值更高、竞争力更突出。
文化产业既然又称之为“创意产业”,其发展就有着独特的成长特性,它的生长往往并不以“人为”的有意安排或引导为转移,故在推进一个城市的“创意产业”的发展时,要特别注意对民间“创意产业”的引导,不能以过多的政府行为代替或干预“创意产业”的发展。从“创意仓库”在北京的发展之路就可看出“创意产业”特有的发展路径。
“创意仓库”最早诞生于美国,其英文名为“LOFT”。大约在20世纪40年代,纽约的一些艺术家与设计师为躲避市区昂贵的房屋租金,移居到了曼哈顿岛,将那些废弃的工业厂房改造成艺术设计工作室,成为世界现代艺术发展的重要源头。“创意仓库”由于以废弃厂房为工作空间,故大都有相似的空间特征:高大空旷的工作空间、良好的采光性、粗犷的内外线条为艺术设计展开了自由的空间。20世纪90年代,“LOFT”在北京工人体育馆附近废弃的工业厂房中首次出现,并逐渐发展为北京现代艺术中心。“创意仓库”随后在上海、杭州、深圳等地不断扩展开来。
“创意”是人的创意,其实质是“人才”的创意。故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就必须为“创意人才”种下梧桐林,让他们有充分“创意”与发展的空间。这才是一个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根本源泉。在现代社会中,一个国家、一个城市要吸引人才,要“筑巢引凤”,莫过于筑“创业之巢”。当然,北京、上海、深圳由于其特有的经济、文化环境,对各类创意人才自然具有独特的魅力。如果从国家的层面来看,中国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创意”型文化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环境的不断改善升级,相信“创意人才”会越来越多,分布的地域也会越来越广,这才是推动我国未来文化产业大发展的生力军。
从总体上看,北京是辐射全国的全国性文化产业中心,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文化产业中心,深圳则是辐射港澳及珠江三角洲的区域文化产业中心。三地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各有所长。通过对京、沪、深三地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基本经验的总结,可以为我国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寻找到新的路径,使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更具有中国特色,更具有国际性竞争力,也唯有如此,中国的文化产业才能真正在国际文化产业舞台上站稳脚跟,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真正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
参考文献:
[1]王文英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比较研究[J].广东艺术,2001(5).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
责任编辑: 耿超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