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殷俊峰或许注定就是一个自我灵魂上的叛逆者,因为他所承受的磨难和痛苦太多,多年来他的灵魂时常想在挤压与抗争中挣脱,期望抓住某种适合于自身的生存状态,然后给自己一种精神上的解放,使得自己既远离现实,又在冥想中寻找到一个可以给自己带来欢乐的世界。所以,殷俊峰既向往道家的回归自然,又崇尚释家的内心禅定。 “到清凉处,生欢喜心”——殷俊峰一家在庐山脚下起屋、建窑、烧陶,过起了隐居般的世外桃源生活,这么一扎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殷俊峰或许注定就是一个自我灵魂上的叛逆者,因为他所承受的磨难和痛苦太多,多年来他的灵魂时常想在挤压与抗争中挣脱,期望抓住某种适合于自身的生存状态,然后给自己一种精神上的解放,使得自己既远离现实,又在冥想中寻找到一个可以给自己带来欢乐的世界。所以,殷俊峰既向往道家的回归自然,又崇尚释家的内心禅定。
“到清凉处,生欢喜心”——殷俊峰一家在庐山脚下起屋、建窑、烧陶,过起了隐居般的世外桃源生活,这么一扎,便是五年的光景。
几年前,笔者曾造访他在山里的新家和陶艺工作室。他的家背靠青山又傍着水溪,山上的泉水终年从他家门前流淌而过,院内有着一口池塘和一大片竹林,景色宜人,宁静而清幽,好一派田园风光。中午借此小憩,不想睡得格外踏实,因远离了都市喧闹的嘈杂声和无休止的机器轰鸣声,四周不时传来山林里的蝉鸣声和门前潺潺的溪水流响,宛如天籁之音,仿佛在演奏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殷俊峰一家人饮的是山间泉水,吃的是时令蔬菜瓜果,他则白天做陶,晚上看书、与友闲聊,日子就这样在平静与安宁中度过。
在这样山间野逸的环境里做陶,有时候,与其说殷俊峰在做陶,倒不如说是在玩杂耍,一团泥在他的手中几经揉搓,谈笑间便拍成了一张薄泥片,尔后双手将其围成布袋状,四周这么一合拢,再顺势用捏、压、拍、挤等手法,一把壶体就大功告成了,稍后根据壶体的形态添上不同的壶嘴、壶把,那份神情跟玩似的!当然,这种“玩法”实在是一种心态,不受众多知识锁链的约束,连愤懑与忧愁也随之驱除,得到的却是自我满足与快乐,得到了一种超然与出尘!他做壶带有极大的随意性,往往是无所驻心,或者信手拈来,使人感觉出壶里透射出一种空相,给人传递出的却是一种愉悦与率性。倘若你要他在创作之前苦思冥想或绞尽脑汁一番,对他来说绝对是一件痛苦不堪的事,与其如此,还不如躺下歇一会儿!
殷俊峰对陶艺形式的玩味,导致壶的传统功能性被瓦解,展现更多的是材料的天然之美。他的作品追求一种气韵,是顺势而作,不刻意雕琢,也不作无谓的深沉状,体现出一种天真的玩味和随意的率性,追求的是轻松与愉悦。
其实,陶艺家只有依照生命的自觉以及对生命资源的自知,才能以自由状态去捕捉生命中创造的快乐和自身的尊严。在殷俊峰的陶艺世界中,创作的自由表现为独往独来、天马行空般的游戏才情。
殷俊峰将“自由”当作陶艺家个体生命的张扬和实现,他迷恋陶艺,抑或就是因为可以无拘无束和自由地给自己创造快乐,在创造快乐的那一瞬间,殷俊峰体会到了陶艺所带来的快乐与满足。
其他文献
尹少淳(首都师范大学美术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国家美术课程标准研制课题组组长)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环境与人构成了一种互动的关系,一方面人要改造环境使之更适应自身的生存,另一方面环境也会深刻地影响人。环境对人的影响,从群体而言,会铸造一个民族的精神,从个体而言,会塑造一个人的灵魂。从根本上说,人类生存的历史,其实就是人与环境互动的历史。 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的和人造的两类。自然环境包括
Mr. Liu Yuanchang, my loving-teacher and master of Chinese arts and crafts belongs to the latter type. His whole life is attached to fire, glaze and soil, creating human civilization using different p
主持人语: 肖像雕塑,是人类认识自我、表现自我、肯定自我的一种方式。从外貌特征、内在心灵、标准理想诸多方面,肖像雕塑有着更为直接的表现力。在中国雕塑发展的过程中,肖像雕塑相对比较薄弱,这主要是由于中国文化中更多重视的是文字对精神面貌的记载。历史上虽然有些雕塑在神貌刻画上富于特征,但往往是某一类人的共性体现。佛教雕塑更是带着理想的造型,在慈悲的情态中程式化了。上个世纪初叶的现代雕塑兴起,是以学习西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easeless improvement of China's urban construction scale and standards, a specific urban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design can be large as implemented for a whole city or a
初踏雕塑领域,勤奋的浙江嘉兴青年雕塑家陆乐四处闯荡,木雕、石刻、铸造、焊接、治印、竹刻……他无不喜欢亲手尝试摆弄,民间工艺、架上雕塑、肖像雕塑、纪念碑和环境艺术等也无不涉猎,别出心裁的麻杆雕人物造型便是他80年代初发明的,朋友们都称其为“巧手”。 然而其实陆乐不仅“手巧”,且敏思好学。1988年从美院带回来世界雕塑幻灯片是陆乐宝贵的珍藏,他不时翻阅着希腊、摩尔、布朗库西及中国古代汉刻魏塑的资料,
As General Manager of Zhejiang Tiancheng Plastic Arts Co., Ltd., undertaker of the 9th China Sculpture Forum, Mr. Pan Jianbo had received regular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n Sculpture Department of Chin
People in Dawu County of Chaozhou, Guangdong absorb the local customs of Hanjiang River Region and immerse the scene of Ling Dung Area. At the end of 19th century, a large batch of clay sculpture mast
佘国富,福建人,1958年出生。现任教于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装饰艺术系。为福建省美协会员、厦门市美协常务理事。先后就读于福建工艺美术学校和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作品创作题材广泛,追求多样性的表现手法。 《黎明前的勇士》厦门市鼓浪屿 《母亲》
自有文明社会以来,艺术品充斥在人类活动的各个空间,宏伟需仰望的雕塑固然伟岸,陪伴在身前身后、信手可拈的杯盘碗碟更是有着无限可亲的魅力。陶艺追求质朴,在作品中糅合火与土,呈现每一件作品的精髓在您最贴近的生活当中。 韩国陶艺家李仁镇就是一位热爱生活的艺术家。李仁镇,1957年韩国出生,中学时代随父母移居美国。他对泥土存有一种天生的依恋,他曾不止一次地说过:“我喜欢泥土,喜欢触摸它的感觉,喜欢置身于泥
老子曰“埏植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意为“空则为器”。道家认为器皿有了虚空的空间,方可起到盛物之用。这与禅宗崇尚残缺与简素的美学观不同,它主张“物体的不完整形态和有残缺的状态”的理念。禅宗希望超越物体现象而去关注其精神,发现精神世界中的规律与变化,从而达到精神与想象的统一。 因为不足,所以才有增进的空间。故现代陶艺常利用器皿的残缺形态,让欣赏者去联想、补充这不完整的空间,同时体现出一种残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