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大学生作弊毒瘤蔓延扩散的四大诱因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lep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
  
  当前,高校的作弊现象已经不再是过去的一种偶发性事件,也不再只有考试作弊这一种单一的表现形式,它已渗透到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领域,作为一种文化怪胎在高校这块净土上蔓延。事实上,大学生的考试作弊现象,仅仅是在社会广泛存在的作弊现象中的一大最直接的表现方式。美国人大卫·卡拉汉(David CaUallall)提出作弊文化这个概念,用来显示美国社会成型的作弊风气。不止是美国,作弊文化已经在全世界疯狂蔓延。
  据《中国青年研究》报道,近日。一份对892名大学生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有82.74%的大学生曾有过作弊行为(包括夹带纸条、给别人传答案、替考、高科技舞弊等)。成绩中等以上的舞弊者占80.66%。其中,目的是“帮助”同学的占8.86%。在各大高校三令五申,严肃考风考纪,加强考场监控之后,作弊事件仍然有增无减。
  导致大学生作弊毒瘤蔓延的四大诱因
  
  1.学生的畸形心态兴风作浪
  一部分学生对目标过度渴望导致采取偏离的考试手段。有的学生不关注个人努力和学习过程,仅仅将焦点放在考试的结果上。有的学生并没有努力学习,或者努力了,但学习效果不好,为了得高分,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在对优秀的考试成绩的极度渴望和迫切要求下。作弊则堂而皇之地成了他们达到目的的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 一部分学生存在“怕吃亏”、患得患失的畸形心理。在作弊已成为普遍性事件的今天,因为“别人都在作弊。我不作弊岂不是很吃亏”的错误心理作祟,很多人放弃了原有的正确的价值观.而在这种不平衡心理的驱动下,走上作弊这条路,从而用“别人作弊我也作弊,谁都不吃亏”这样一种结果来寻求心理上的平衡,这也是受社会世俗观念影响而导致心理扭曲的典型表现。
  
  2.学校的考试模式画地为牢
  一是考试形式利于作弊。虽然,现在的考试形式正在寻求多元化的发展,但因受限于统一的教材和考试大纲,考试形式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因此,固有的笔试形式为作弊提供了大显身手的机会。
  二是考试内容利于作弊。一方面,在考试中,特别是文科考试中,试题多数是书本内容的呈现,在这种强调记诵能力的考试模式中,小抄、夹带书本等无疑是得高分最便利的方式;另一方面,考试片面追求客观性,每道题的答案唯一,偷窥、抄袭等作弊方式可以帮助考生获得更高的分数,让考生从心理上加重了对作弊优势的认可。
  
  3.社会的不良风气推波助澜
  一是社会诚信缺失。“人无信而不立”这句箴言告诫了我们诚信的重要性。然而,当今社会尔虞我诈、欺骗、造假等不良风气的蔓延.也潜入了高校这方净土,让原本纯真的大学生染上了这一社会恶习.造成了大学生诚信的缺失。大学生还处在学习阶段,思想、品行尚未定型,然而身处于这个充斥着作弊文化的大环境中,他们很容易被错误的观念引导,从而难以严于律己,用诚信的价值标准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二是对作弊和剽窃行为的社会认同度大幅增加。2005年2月3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做了一期关于考试作弊的调查,题目是:如果和您的利益无关,您是否介意身边的人考试作弊?这项调查在互联网上公布后的12个小时内。有8454名调查者参与。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作弊现象选择“介意”的比例为23%,明确选择“不介意”的占51%,而选择“说不清”的有26%。选择“不介意”和“说不清”的比例,加在一起达到了77%。这很大程度上预示了一种文化趋势:对考试作弊的熟视无睹,或者对考试作弊的社会承受度在增加。然而,一旦形成了这种认同作弊的文化,团体监督几乎陷于瘫痪,高密度的作弊就会发生。
  
  4.科技的毒副作用助纣为虐
  当今科技的高速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增长,也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两面性,高科技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作弊者创造了更优越的条件。其主要表现有:
  一是网络的发展给作弊者提供了丰富的可利用资源。网络是一个连通全世界的信息交流平台,任何人都有权利享用其包罗万象的丰富资源,然而,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它的虚幻色彩模糊了人们对剽窃、作弊的认识。查尔斯·利普森(CharlesLipons)是《在大学中诚实为人行事》的作者,认为“互联网创造了一个没有明确所有权的空间(ownership)。产生了一种虚拟的一切免责的(virtualfree-for-a11)氛围,使得学生获取欺骗性的信息或论著”。很多人认为网络资源共享,不存在剽窃、作弊的问题,觉得从网络中获得的资料都可以为己所用,而不用标注。加上有关规范网络的法律不健全,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是不是作弊,缺少一种尺度的限制,就让作弊者更是有机可乘,导致学术作弊等案例大大增加。
  二是先进的作弊工具让作弊文化更加猖獗。在高科技的推动下,手机、无线耳机、MP3、录音笔、数码相机等一些具备作弊潜质的高科技产物都在考场上站稳了脚跟。产品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技术越来越先进,让作弊行为在高度隐蔽的环境下更加安全,这就降低了作弊的风险性,增加了作弊的诱惑力。因此,在高校考试中,只要有人感到自己有作弊的需要,都会考虑使用这一手段,这就加速了作弊文化在高校的风行。
  
  思考
  
  解决越来越猖獗的大学生作弊问题,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严肃考纪,加强考场监控力度,规范考试行为。要建立制度严格的作弊惩罚条例等一系列在客观上制约作弊的措施,要让作弊者明白他将为其行为付出怎样的代价,从而在心理上惧怕作弊给其带来的后果。
  其次,要改变僵化的考试模式,积极探索评价学生学习知识、运用知识能力的新方法。考试不是目的,本是手段。考核、评价学生能力,要注重教学过程。要从传统的考察学生死记硬背的能力,转变为通过测试来发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加强诚信教育,要将诚信教育纳入到社会诚信体系当中,构建抵御作弊文化入侵的防火墙。学校的诚信教育脱离社会诚信体系,只是抓住了眼前的问题,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在社会大众作弊、造假等不良风气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学校单打独斗的诚信教育工作无论做得多么尽力,作弊问题都会如洪水猛兽泛滥成灾。因此,要将诚信教育纳入到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当中来。认同作弊的文化是在社会诚信缺失的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缺乏社会责任心的反常现象.良好的社会环境会增加公众的社会责任心。只有社会诚信建设开展得顺利,作弊文化才能失去生存的土壤。只有大家都意识到诚信的可贵、作弊的可耻,共同努力,抵制作弊文化。才能彻底根除作弊问题,让作弊文化无立足之地。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特别是制造型工业企业的发展,帮助7亿中国人民脱贫的同时,中国也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大型工业企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
生涯辅导内涵和目标    1.生涯和生涯辅导的含义  在生活中我们有时会用到生涯一词,如描述一个人的从政经历,我们会用“政治生涯”;描述一个人的当兵经历,用“军人生涯”;描述一个人的职业经历,用“职业生涯”等等。但要从学术上给生涯下—个定义,不是—件容易的事。下面给出为大多数学者接受的,美国生涯理论家萨珀的观点。  生涯是一个人终其一生所经历的所有职位的整个过程,由三个层面组成:其一是时间。即个人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教师能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高校体育教师是高校体育教育的主体力量,体育教育的高标准、新要求,同时也给新世纪的体育教师在素质和能力方面提出了与素质教育发展相符的新要求。作为新时代的体育教师,不仅要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通识性素质和能力,才能适应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胜任新时期的教育教学工作。    新时代的体育教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行政事业单位总体质量的水平。自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来,高校国有资产出现较
几千年来,中国的师生关系维系在“师道尊严”“唯师独尊”的局面上,教师以权威的角色出现在学生的面前,而学生则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对教师的言行只能“唯命是从”,师生之间缺乏亲密合作的和谐关系,学生难教,教师难做。笔者认为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需做好以下几方面:    正确理解“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含义    和谐师生关系就是一个和谐共生、相互依存、充满生机的生态群体,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
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承担的角色有思想政治理论讲解员、学习引导员、职业培训师和心理疏导员等。在社会的急剧变迁和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辅导员的角色定位要实现从传统教育理念向现代教育理念的转换。辅导员应牢固地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把学生教育和管理作为自己潜心研究的一门学问,运用科学的管理理论和现代的教育思想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辅导员的专业化
教育,就其本身意义来说,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也就是说,教育活动所应当关注的是个体的生命,这是教育活动的主要目的之所在。从目前教育发展形势来看,教育的发展必须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在促进学生发展与成长的同时,也要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与进步。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很长时间我们忽视了教育的这一本身意义甚至背离了这一初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伴随着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学生人数的激增,使人才培养数量的问题退居其次,而能否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已成为我国教育的主要问题。因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势下,为社会培养大量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已经成为高校需要解决的问题。    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的人才素质培养    随着上世纪末至今的大学扩招,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进入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西方的文化也随之影响着各国。后现代主义是西方盛行的一种社会文化思潮,20世纪60年代首先兴起于法国和美国,80年代风靡西方,90年代迅速在我国蔓延。它不仅影响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艺术等各领域,还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尤其是对我国大学生的恋爱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的概述及特征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期以来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