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工作的价值就是在大学生心中播下一颗颗创新创业的种子,突破目前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仅为2.4%的魔咒。”日前,在浙江省温州市举行的大陆、台湾两岸高校创新创业论坛发出了这一信息。
据调查统计,全国高校中约有80%的大学生有创业意愿,但真正在上学期间就进行创业活动的学生比例并不高,受到资金、场地、市场、人脉等因素影响,中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仅为2.4%。
中国高教创新创业教育学会秘书长杨芳说:“连续4年在温州讨论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让我们感到不再陌生和孤独,尤其是近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我们深刻感受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春天来到了。”
从工人、农民到大学生
在创新创业大潮中,让你每一滴血都不安分,都在求改革、求创新。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何向荣,承担人社部门委托的创业指数研究课题后发现,社会创业主体正在进行转型。
全国报考大学录取比例在1979年约为6%,大学毕业时就业率基本是100%。到了2013年,全国报考大学录取比例在75%左右。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刘伟说:“我们正在由人口大国向人才大国、创新大国迈进,太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了。”
1986年担任深圳大学党委副书记的俞仲文表示,该校培养出马化腾、史玉柱等人,他们的最大体会是,一定要高举创新大旗,没有创新创业就是浅尝辄止,是没有基础的,甚至是简单化和重复的。
何向荣介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社会创业的主体往往是工人、农民,且局限在熟人圈子内。当前,进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草根型创业向创新型创业转型,创新创业主体变成了大学生,资金来源从个人、家庭转向风险投资基金、私募基金以及众筹等开放圈子。
“美国通用公司、钢铁公司等百年品牌企业牛吧,但是,微软、苹果等高科技公司市场业绩更牛。”教育部发展研究中心高教室主任马陆亭表示,企业生长有周期性,国内将来大的企业可能从今天大学生创造的小企业群体中产生。
宁愿在校园尝试失败
关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大陆、台湾高校的专家学者都非常关心。台湾中华大学创新育成中心资深经理许文川说,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学校各个科系可以充分在课堂学习、实验课程和真题实做过程中面向产业需求。在基础课程学习结束后,可以通过企业导师、实习途径,把做产业的经验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本科学习过程中打好创新创业的功底。
“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并不是鼓励大学生一个人创业。”这位在台湾高校从事创新创业孵化的资深经理认为,大学生如果一个人创新创业是非常辛苦的,大學内要鼓励团队创业,尤其是鼓励学生跨系部、跨学院组建团队,提高创新创业资源互补性与抗挫折能力。
比如,高校创新创业团队中,有的学生是商业管理学院学生,对财务比较敏感;有的是机电学院学生,对技术比较敏锐;还有的来自管理学院、社会人文学院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在创新创业中得到充分的发挥与运用。台湾大华科技大学副校长张慧文说,培养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很重要。
每名大学生必须知道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在一个团队中所有的短处都有可能变成长处。台湾中华大学内的餐厅和旅馆就是创新创业的舞台,让大学生尝试经营一家餐厅、旅行社与超市。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过程,让科研导师、企业导师带领学生解决创业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我们宁愿学生在校园内尝试失败,而不希望毕业进入社会尝试失败。相对来说,在校园内失败,大学生积累的经验会更加丰富。”许文川说,一方面要培养大学生的企业家精神与素养,另一方面要大胆地让他们尝试。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责任感
站在创新创业风口,大象都可以飞起来。来自台湾高校的张慧文说,她带领台湾大华科技大学艺术团去美国林肯艺术中心演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此前,该校艺术团只是一个经常在庙会上表演的团体,学现代芭蕾舞的副团长说,如果是跳现代芭蕾舞,她一辈子也跳不到纽约林肯艺术中心。
但是,张慧文在国际化背景下,突出本土文化艺术和原乡特色,凭借表演台湾民俗文化跳上了林肯艺术中心的舞台。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目前一些高校既不缺土地、资金,又不缺理念与人,就是缺特色,缺好的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
何向荣说,阿里巴巴的马云、新东方的俞敏洪等大学毕业生创业成功的事实证明,只要高校培养的人才贴近市场和企业需求,市场就会点赞欢迎。
“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兼任中南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办公室主任的杨芳教授透露,该校创新创业氛围比较浓厚,先后走出三一重工集团的梁稳根、比亚迪的王传福等业界大亨,在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公司老总队伍中,有一批是中南大学的校友。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一个生态圈,既有高校的责任,也需要政府的支持、企业的帮助,还离不开各类园区的服务及社会的参与。
杨芳认为,目前上有国家宏观政策的引领,下至地市一级政府都建立扶持机制,还有全国上万家风险投资机构在物色项目,创新创业生态圈的环境越来越好。
杨芳最后表示:“一切都将发生深刻变化,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仅为2.4%的魔咒自然会不攻自破。”
据调查统计,全国高校中约有80%的大学生有创业意愿,但真正在上学期间就进行创业活动的学生比例并不高,受到资金、场地、市场、人脉等因素影响,中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仅为2.4%。
中国高教创新创业教育学会秘书长杨芳说:“连续4年在温州讨论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让我们感到不再陌生和孤独,尤其是近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我们深刻感受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春天来到了。”
从工人、农民到大学生
在创新创业大潮中,让你每一滴血都不安分,都在求改革、求创新。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何向荣,承担人社部门委托的创业指数研究课题后发现,社会创业主体正在进行转型。
全国报考大学录取比例在1979年约为6%,大学毕业时就业率基本是100%。到了2013年,全国报考大学录取比例在75%左右。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刘伟说:“我们正在由人口大国向人才大国、创新大国迈进,太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了。”
1986年担任深圳大学党委副书记的俞仲文表示,该校培养出马化腾、史玉柱等人,他们的最大体会是,一定要高举创新大旗,没有创新创业就是浅尝辄止,是没有基础的,甚至是简单化和重复的。
何向荣介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社会创业的主体往往是工人、农民,且局限在熟人圈子内。当前,进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草根型创业向创新型创业转型,创新创业主体变成了大学生,资金来源从个人、家庭转向风险投资基金、私募基金以及众筹等开放圈子。
“美国通用公司、钢铁公司等百年品牌企业牛吧,但是,微软、苹果等高科技公司市场业绩更牛。”教育部发展研究中心高教室主任马陆亭表示,企业生长有周期性,国内将来大的企业可能从今天大学生创造的小企业群体中产生。
宁愿在校园尝试失败
关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大陆、台湾高校的专家学者都非常关心。台湾中华大学创新育成中心资深经理许文川说,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学校各个科系可以充分在课堂学习、实验课程和真题实做过程中面向产业需求。在基础课程学习结束后,可以通过企业导师、实习途径,把做产业的经验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本科学习过程中打好创新创业的功底。
“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并不是鼓励大学生一个人创业。”这位在台湾高校从事创新创业孵化的资深经理认为,大学生如果一个人创新创业是非常辛苦的,大學内要鼓励团队创业,尤其是鼓励学生跨系部、跨学院组建团队,提高创新创业资源互补性与抗挫折能力。
比如,高校创新创业团队中,有的学生是商业管理学院学生,对财务比较敏感;有的是机电学院学生,对技术比较敏锐;还有的来自管理学院、社会人文学院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在创新创业中得到充分的发挥与运用。台湾大华科技大学副校长张慧文说,培养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很重要。
每名大学生必须知道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在一个团队中所有的短处都有可能变成长处。台湾中华大学内的餐厅和旅馆就是创新创业的舞台,让大学生尝试经营一家餐厅、旅行社与超市。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过程,让科研导师、企业导师带领学生解决创业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我们宁愿学生在校园内尝试失败,而不希望毕业进入社会尝试失败。相对来说,在校园内失败,大学生积累的经验会更加丰富。”许文川说,一方面要培养大学生的企业家精神与素养,另一方面要大胆地让他们尝试。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责任感
站在创新创业风口,大象都可以飞起来。来自台湾高校的张慧文说,她带领台湾大华科技大学艺术团去美国林肯艺术中心演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此前,该校艺术团只是一个经常在庙会上表演的团体,学现代芭蕾舞的副团长说,如果是跳现代芭蕾舞,她一辈子也跳不到纽约林肯艺术中心。
但是,张慧文在国际化背景下,突出本土文化艺术和原乡特色,凭借表演台湾民俗文化跳上了林肯艺术中心的舞台。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目前一些高校既不缺土地、资金,又不缺理念与人,就是缺特色,缺好的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
何向荣说,阿里巴巴的马云、新东方的俞敏洪等大学毕业生创业成功的事实证明,只要高校培养的人才贴近市场和企业需求,市场就会点赞欢迎。
“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兼任中南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办公室主任的杨芳教授透露,该校创新创业氛围比较浓厚,先后走出三一重工集团的梁稳根、比亚迪的王传福等业界大亨,在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公司老总队伍中,有一批是中南大学的校友。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一个生态圈,既有高校的责任,也需要政府的支持、企业的帮助,还离不开各类园区的服务及社会的参与。
杨芳认为,目前上有国家宏观政策的引领,下至地市一级政府都建立扶持机制,还有全国上万家风险投资机构在物色项目,创新创业生态圈的环境越来越好。
杨芳最后表示:“一切都将发生深刻变化,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仅为2.4%的魔咒自然会不攻自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