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长年的战争,国家正处于百废待兴的局面。建国初期的经济恢复放在了首要位置,而经济恢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解决粮食供应的问题,在建国初期我国的粮食问题非常多,但是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制定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粮食政策,解决了当时严重的粮食问题,有益于经济的恢复,同时也可以对解决今后的粮食问题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建国初期;粮食;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接手的是一个在战争中饱经磨难的一穷二百的烂摊子,国家生产力低下,经济发展缓慢,人口却急速增加,对粮食的需求量也是不断增加,在新中国初期,我国的粮食面临着很多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国经济的一个良好发展,本文将简要分析建国初期我国的粮食问题
1 自然灾害极其严重,抢灾救灾任务重。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国家处在国民党统治之下,当时连年混战,很多水利设施长年失修,全国很多地区的水旱灾害都非常的严重。在1949年,全国被淹的耕地有1.2亿亩,粮食减产高达120亿斤,灾民达到了4千万人,重灾区的灾民就有1千万,当时受灾的地区,沿路数百里的河堤完全失去作用,村庄全部淹没,灾民都只能挤在一块块的高地上求生,大家的情绪都是非常低落和恐慌的。在1950年9月,抗美援朝前夕,皖北淮河水災,3100万亩的土地被淹没,9百万的人口受灾,加上河南等地,被淹的土地达六七千万亩,严重的灾害不仅使老百姓遭受生命危险,也严重影响了粮食的种植,对经济影响很大,由此可见,在建国初期,我国的水灾情况极其严重。共产党执政后,立即开展了救灾工作,确定了“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助以国家必要的救济与扶持。”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开展生产自救,1950 年为解决灾区的种子困难,政府仅苏北、皖北、苏南等地就贷出种粮近 3000 万斤。其次是以工代赈,所谓以工代赈,就是运用灾民的劳动力从事建设,是一种积极的救灾办法,主要体现在兴修水利方面。苏北制定了兴修水利三年计划,1950 年 2 月第一次拨粮就达 2 亿多斤。山东水利与治黄工程,拨粮 3 千万斤。平原也拨出治黄粮 3 千万斤。为了解决灾区的粮食困难,国家还于 1950 年开展了粮食大调运,以接济灾区。1950 年国家在财政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发放的救济粮差不多有 4 亿斤。正是由于自然灾害非常严重,老百姓的生活极其的困难,解决温饱的粮食问题就更为严重。
2 粮价剧烈波动,市场混乱,投机行为猖獗。
新中国成立前后,全国范围内曾发生多次大规模的物价上涨风潮,而且每次都是粮价带头。剧烈波动的物价给人民生活和社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在 1949 年 4 月,首先华北地区物价上涨,波及山东、苏北、华中和西北,涨幅极大,物价普遍上涨 50%左右。当时华北地区发生严重的春旱,春粮短收,北平、天津等地的投机资本家利用大家担心缺粮的恐慌心理,哄抬粮价。是上海解放后不久,策源地是上海,这次物价上演的直接原因是国民党军舰封锁上海港,加上台风袭擊东南沿海地区,导致物资紧缺。商人藉机涨价。涨风从米市兴起,继而带动纱布涨价.进而引发全面物价猛涨。物价飞速的上涨,使老百姓生活受到了极其大的影响,商人们进而趁机进行投机倒把活动,哄抬物价,扰乱粮食市场秩序,给国家经济带了很大的挑战,也是必须解决的大问题。
3 粮食供需问题非常尖锐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财政经济十分困难,在国民党破烂摊子上建立起来的新生政权,财政支出很大、税收甚微。1949 年,解放区和新中国的国家财政收入只相当于 303 亿斤小米,而财政支出却达到 567 亿斤小米,收入远远不及支出。新中国的财政困难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军费开支庞大,二是需要供养的军政人员数量多。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尚未全部解放,人民革命战争还要继续进行,战争的迅猛发展需要巨大的军费开支。1949 年 10 月新中国宣布成立,而实际上国内战争至 1950 年春才基本结束,1950 年 10 月又开始了抗美援朝战争,军队供养和战争开支相当庞大。1949 年的军费开支占国家财政支出的 50%以上,1950 年军费开支占国家财政支出的 41.1%,1951 年为保证抗美援朝战争的供给,国防开支占政府财政支出的 48%,是新中国国防开支占财政支出比例最大的年份,1952 年军费开支虽有所下降但在国家财政支出中的比例还是很高为 33%。另外,人民政府还对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的 600 余万军政人员,采取全部“包下来”的政策。在面对尖锐的粮食问题上面,国家采取了很多措施去解决粮食问题。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国初期由于经济的萧条,自然灾害严重,粮食价格波动非常大,但是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采取了合理的符合实际的粮食政策,在建国初期极其困难的经济条件下,粮食问题得到了快速的解决,极大的稳定了居民的生活,增加了人民恢复经济的信心,为经济发展铺平了良好的道路。
参考文献
[1]王浩.水利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2]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财政卷)[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
[3]李玉荣.中共接管城市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0068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长年的战争,国家正处于百废待兴的局面。建国初期的经济恢复放在了首要位置,而经济恢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解决粮食供应的问题,在建国初期我国的粮食问题非常多,但是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制定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粮食政策,解决了当时严重的粮食问题,有益于经济的恢复,同时也可以对解决今后的粮食问题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建国初期;粮食;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接手的是一个在战争中饱经磨难的一穷二百的烂摊子,国家生产力低下,经济发展缓慢,人口却急速增加,对粮食的需求量也是不断增加,在新中国初期,我国的粮食面临着很多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国经济的一个良好发展,本文将简要分析建国初期我国的粮食问题
1 自然灾害极其严重,抢灾救灾任务重。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国家处在国民党统治之下,当时连年混战,很多水利设施长年失修,全国很多地区的水旱灾害都非常的严重。在1949年,全国被淹的耕地有1.2亿亩,粮食减产高达120亿斤,灾民达到了4千万人,重灾区的灾民就有1千万,当时受灾的地区,沿路数百里的河堤完全失去作用,村庄全部淹没,灾民都只能挤在一块块的高地上求生,大家的情绪都是非常低落和恐慌的。在1950年9月,抗美援朝前夕,皖北淮河水災,3100万亩的土地被淹没,9百万的人口受灾,加上河南等地,被淹的土地达六七千万亩,严重的灾害不仅使老百姓遭受生命危险,也严重影响了粮食的种植,对经济影响很大,由此可见,在建国初期,我国的水灾情况极其严重。共产党执政后,立即开展了救灾工作,确定了“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助以国家必要的救济与扶持。”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开展生产自救,1950 年为解决灾区的种子困难,政府仅苏北、皖北、苏南等地就贷出种粮近 3000 万斤。其次是以工代赈,所谓以工代赈,就是运用灾民的劳动力从事建设,是一种积极的救灾办法,主要体现在兴修水利方面。苏北制定了兴修水利三年计划,1950 年 2 月第一次拨粮就达 2 亿多斤。山东水利与治黄工程,拨粮 3 千万斤。平原也拨出治黄粮 3 千万斤。为了解决灾区的粮食困难,国家还于 1950 年开展了粮食大调运,以接济灾区。1950 年国家在财政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发放的救济粮差不多有 4 亿斤。正是由于自然灾害非常严重,老百姓的生活极其的困难,解决温饱的粮食问题就更为严重。
2 粮价剧烈波动,市场混乱,投机行为猖獗。
新中国成立前后,全国范围内曾发生多次大规模的物价上涨风潮,而且每次都是粮价带头。剧烈波动的物价给人民生活和社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在 1949 年 4 月,首先华北地区物价上涨,波及山东、苏北、华中和西北,涨幅极大,物价普遍上涨 50%左右。当时华北地区发生严重的春旱,春粮短收,北平、天津等地的投机资本家利用大家担心缺粮的恐慌心理,哄抬粮价。是上海解放后不久,策源地是上海,这次物价上演的直接原因是国民党军舰封锁上海港,加上台风袭擊东南沿海地区,导致物资紧缺。商人藉机涨价。涨风从米市兴起,继而带动纱布涨价.进而引发全面物价猛涨。物价飞速的上涨,使老百姓生活受到了极其大的影响,商人们进而趁机进行投机倒把活动,哄抬物价,扰乱粮食市场秩序,给国家经济带了很大的挑战,也是必须解决的大问题。
3 粮食供需问题非常尖锐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财政经济十分困难,在国民党破烂摊子上建立起来的新生政权,财政支出很大、税收甚微。1949 年,解放区和新中国的国家财政收入只相当于 303 亿斤小米,而财政支出却达到 567 亿斤小米,收入远远不及支出。新中国的财政困难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军费开支庞大,二是需要供养的军政人员数量多。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尚未全部解放,人民革命战争还要继续进行,战争的迅猛发展需要巨大的军费开支。1949 年 10 月新中国宣布成立,而实际上国内战争至 1950 年春才基本结束,1950 年 10 月又开始了抗美援朝战争,军队供养和战争开支相当庞大。1949 年的军费开支占国家财政支出的 50%以上,1950 年军费开支占国家财政支出的 41.1%,1951 年为保证抗美援朝战争的供给,国防开支占政府财政支出的 48%,是新中国国防开支占财政支出比例最大的年份,1952 年军费开支虽有所下降但在国家财政支出中的比例还是很高为 33%。另外,人民政府还对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的 600 余万军政人员,采取全部“包下来”的政策。在面对尖锐的粮食问题上面,国家采取了很多措施去解决粮食问题。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国初期由于经济的萧条,自然灾害严重,粮食价格波动非常大,但是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采取了合理的符合实际的粮食政策,在建国初期极其困难的经济条件下,粮食问题得到了快速的解决,极大的稳定了居民的生活,增加了人民恢复经济的信心,为经济发展铺平了良好的道路。
参考文献
[1]王浩.水利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2]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财政卷)[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
[3]李玉荣.中共接管城市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