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以质量为信誉,教育质量的主要渊源在课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提升自我,体现职业生命价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不断提高全面素质。既然课堂教学实践是质量的基点,那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自然就成为学校教育永恒的追求。
一、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人的发展需要
学校教育以人为本,人的发展是第一要务,师生发展是学校发展之本。缺乏有效课堂教学实践的教师不但在未来社会竞争中将难以为计,同样也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课改推进的需要
无可否认,几年来,课程改革的理念已逐步地深入人心,其中最值得深思的就是,我们在课改旗帜下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到底取得了哪些实质性的效果呢?从我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一些不解的现象:现象一,煞有介事的研究性学习。没有研究的基础,缺少研究能力的指导,似乎学生都是研究的专家与天才,没有老师的指导就能纵横天下。现象二,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不少课堂上见到的是一些教师不明目标地安设一些看起来热闹,实质上无效的合作学习、合作讨论、合作实践,更有浅尝辄止者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分组讨论,陷入了理解的误区。现象三,贬值的现代教学技术。课堂教学的豪华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尤其是公开教学,非熙熙攘攘的多媒体不行,豪华与效益相关吗?回答显然是否定的。不讲效果的“时尚”,只会造成时间与精力的浪费。现象四,过分地强调学生自主。新课改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这完全是一种正确的人本化的观念,然而过分的强调学生自主,丢弃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学效果也不会很好。现象五,过多地要求实践体验。往往可见一些课堂上教师像上科学课一样,任何事都要让学生去实践体验,导致课堂教学过程推进受阻,课堂教学的时间浪费,收效甚微。现象六,形式上的开放,实施中的封闭。有的老师不乏开放的教育理念,却无开放的行动实质,“不放心”的顽疾成为难破之壁,自觉不自觉地走上“以教师为中心”的老路。现象七,不关注全体学生。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对知识的传授或是对能力的培养局限于优秀学生的满意回答,把大部分学生置之事外,这完全有悖于课改的宗旨——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如此种种课堂教学现象,严重阻碍了课改的进程,其最根本的症结就在于,不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增强目标意识
课堂教学目标的科学设定是教学实践有效的基本保证。首先,教学的目标应是明确的。我们往往发现在一些课堂教学中,老师的目标概念是不明确的,或者是有误的。以语文阅读教学为例,一些老师把阅读任务当作教学目标,似乎课文阅读的任务完成了,目标就达到了。实际上目标已经偏离,教材只是训练的载体,培养训练的目标明确了,多一篇不多,少一篇不少;目标不明确,教得再多也广种薄收。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学生和教材的特点,确立培养目标,把握这一点,就把握了课堂教学实践的主脉。其次,实现目标的思路应是清晰的,新课程改革关注课堂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的设定不宜过细,要随机应变,机智灵活。但素质培养的目标是一定的,大的课堂教学框架是可以设定的,教师唯有以吃透教材的不变,才能适应课堂上的万变。其三,课堂教学的目标应该是科学的。何谓科学?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以生为本,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学生的基础、兴趣和需求。
四、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改进教学方式
改进教学方式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目标。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实践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实践、自我发展,提出问题,在教师引领下解决问题;提倡课堂的民主性,充分地尊重学生,教师成为课堂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提倡教学的开放性,开放教学形式,开放教学场地,尤其是开放学生的活动与思维空间,开放对学生的素质培养的思路,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倡教学的综合性,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注意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予以高度的关注。
五、提高课堂教学实践的有效性要对教学进行理性思考
教学不是一种机械的程序操作,而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对自己的课堂教学,作为教师,对一堂课乃至一堂课中的每一环节的安排,都必须有一个理性的思考,用一个简单的问题表达就是,“我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教师的教学行为要有理论的支撑,不应是盲目的形式的追求。这样做效果不错,为什么不错?要思考、要总结、要提升、要推广;这样做效果不好,为什么不好?要思考、要寻根、要论证、要改进。这就是理性的思考。我们有一些老师尤其是经验不足的老师,做了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错了又不知因何而错。设计时没依据,教学时没智慧,教学后也没反思,即便是听课评价,也是就事论事,论技术而不是讲理论,别人的课已经传达了新的信息却依然对这一问题一知半解。这样就不可能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无从谈起。
现在,我们提出提高教学实践的有效性,是针对目前课堂教学常态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的一种新的探索。这一课题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办学声誉的改善,办学特色的创建,只要我们潜心研究,回报我们的必将是课堂教学新的生命活力。
一、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人的发展需要
学校教育以人为本,人的发展是第一要务,师生发展是学校发展之本。缺乏有效课堂教学实践的教师不但在未来社会竞争中将难以为计,同样也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课改推进的需要
无可否认,几年来,课程改革的理念已逐步地深入人心,其中最值得深思的就是,我们在课改旗帜下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到底取得了哪些实质性的效果呢?从我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一些不解的现象:现象一,煞有介事的研究性学习。没有研究的基础,缺少研究能力的指导,似乎学生都是研究的专家与天才,没有老师的指导就能纵横天下。现象二,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不少课堂上见到的是一些教师不明目标地安设一些看起来热闹,实质上无效的合作学习、合作讨论、合作实践,更有浅尝辄止者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分组讨论,陷入了理解的误区。现象三,贬值的现代教学技术。课堂教学的豪华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尤其是公开教学,非熙熙攘攘的多媒体不行,豪华与效益相关吗?回答显然是否定的。不讲效果的“时尚”,只会造成时间与精力的浪费。现象四,过分地强调学生自主。新课改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这完全是一种正确的人本化的观念,然而过分的强调学生自主,丢弃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学效果也不会很好。现象五,过多地要求实践体验。往往可见一些课堂上教师像上科学课一样,任何事都要让学生去实践体验,导致课堂教学过程推进受阻,课堂教学的时间浪费,收效甚微。现象六,形式上的开放,实施中的封闭。有的老师不乏开放的教育理念,却无开放的行动实质,“不放心”的顽疾成为难破之壁,自觉不自觉地走上“以教师为中心”的老路。现象七,不关注全体学生。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对知识的传授或是对能力的培养局限于优秀学生的满意回答,把大部分学生置之事外,这完全有悖于课改的宗旨——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如此种种课堂教学现象,严重阻碍了课改的进程,其最根本的症结就在于,不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增强目标意识
课堂教学目标的科学设定是教学实践有效的基本保证。首先,教学的目标应是明确的。我们往往发现在一些课堂教学中,老师的目标概念是不明确的,或者是有误的。以语文阅读教学为例,一些老师把阅读任务当作教学目标,似乎课文阅读的任务完成了,目标就达到了。实际上目标已经偏离,教材只是训练的载体,培养训练的目标明确了,多一篇不多,少一篇不少;目标不明确,教得再多也广种薄收。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学生和教材的特点,确立培养目标,把握这一点,就把握了课堂教学实践的主脉。其次,实现目标的思路应是清晰的,新课程改革关注课堂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的设定不宜过细,要随机应变,机智灵活。但素质培养的目标是一定的,大的课堂教学框架是可以设定的,教师唯有以吃透教材的不变,才能适应课堂上的万变。其三,课堂教学的目标应该是科学的。何谓科学?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以生为本,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学生的基础、兴趣和需求。
四、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改进教学方式
改进教学方式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目标。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实践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实践、自我发展,提出问题,在教师引领下解决问题;提倡课堂的民主性,充分地尊重学生,教师成为课堂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提倡教学的开放性,开放教学形式,开放教学场地,尤其是开放学生的活动与思维空间,开放对学生的素质培养的思路,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倡教学的综合性,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注意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予以高度的关注。
五、提高课堂教学实践的有效性要对教学进行理性思考
教学不是一种机械的程序操作,而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对自己的课堂教学,作为教师,对一堂课乃至一堂课中的每一环节的安排,都必须有一个理性的思考,用一个简单的问题表达就是,“我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教师的教学行为要有理论的支撑,不应是盲目的形式的追求。这样做效果不错,为什么不错?要思考、要总结、要提升、要推广;这样做效果不好,为什么不好?要思考、要寻根、要论证、要改进。这就是理性的思考。我们有一些老师尤其是经验不足的老师,做了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错了又不知因何而错。设计时没依据,教学时没智慧,教学后也没反思,即便是听课评价,也是就事论事,论技术而不是讲理论,别人的课已经传达了新的信息却依然对这一问题一知半解。这样就不可能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无从谈起。
现在,我们提出提高教学实践的有效性,是针对目前课堂教学常态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的一种新的探索。这一课题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办学声誉的改善,办学特色的创建,只要我们潜心研究,回报我们的必将是课堂教学新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