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一堂四十分钟的语文课,该如何让孩子们快乐学习,提高课堂效率呢?那就根据孩子们爱动的天性,让他们在语文课上动起来吧!通过课堂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动口读与说
1.让琅琅书声走进阅读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朗读,且要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当中。“没有朗读的课就不是阅读课”因此,在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环节莫过于读了。朗读是进行语文教学实践的重要途径。不少阅读课的教学也都是从读开始的,在读中发现问题,在读中感悟内容,在读中品味情感并能在读中得到升华。当然这里讲的读并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而是通过老师引导,学生理解后,用心去读。而朗读的时候,不应该盲目地单为读而读,每读一次有一次的要求。读的形式也要不断变化,为了避免单一乏味,可以采用教师范读、指名读、男女赛读、小组轮读、对读等形式,只要能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读的氛围中即可。故而每每听到学生们富有个性、满怀激情的读书声,无疑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的最好证明了。
2.让学生在情境中畅所欲言
一堂课下来,师生互动对话较多,老师的说一般指引导、评价、总结,而学生的说涉及到学习时遇到的困难,对文本的解读,明白的道理或得到的启发等学情方面。由此可见,说的覆盖面很大。那么,说的形式也应根据不同的课文类型,不同的学习任务而多样化。有时应该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说。例如,写童年生活的作文,这对于正处于童年中的孩子们来说很好写,可学生就是打不开思路。于是我就將自己童年生活中的精彩片断说给同学们听,听完后,他们发现,这些有意思的情节竟然都是因为调皮捣蛋引起的。一下子,课堂气氛热闹起来了,同学们开始坦言自己做过的“坏”事,说的同学口沫横飞,听的同学津津有味,还不时引得同学们捧腹大笑。看到这种情形,可适时引导:“为了让更多的同学分享你们的快乐,不如拿起手中的笔将你们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记录下来。”同学们习作的热情就这样被调动起来了,一篇篇佳作自然地涌现出来了。
二、动手做与写
1.提倡上课做笔记
有句话说得好“不动笔墨不读书”。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会让学生受益终身。因此,每堂课,在预习时,可要求学生动手,在书上圈、点、勾、画做上记号。上课交流时,能进行有准备的发言。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动手做笔记。一些重点知识容易忘,为了能长期记忆,也为了让学生认真听讲不分散注意力,动手做笔记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同时还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2.鼓励学生写读后感
平时,可鼓励学生读课外书籍,并动手写读后感。读完一篇文章,对文中的事物有没有不同的看法,对文中的人物有什么评价,令你联想到什么等,你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教师可以侧面了解学生的思维动向,处世方式等信息。例如,在教学完《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后,可让学生动手写读后感,大多数同学写得很有道理,但有位同学是这样写的:“英法联军太可恶了,等我们国家强大了,一定要派兵到他们的国家去抢他们的珍贵文物。”一看完我不禁摇头,看来他还不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道理,同时对于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害理解也不够深。这就需要教师及时的引导。动手写,除了写读后感,根据课文需要,还可以让学生续写、补写。
3.寥寥数笔,带来生机一片
好动是学生的天性,有时让学生动手画一画,会为课堂带来生机一片。例如,教学《赵州桥》一文时,文中对赵州桥桥洞的描写很细致,但那仅限于语言文字,缺少直观的视觉表象,根据这一特征,可让学生根据文中相关句子,动手画一画,结果学生的兴趣很快被激发,兴致勃勃地画着,简简单单的几笔勾勒,就将赵州桥的样子展现我们眼前。这样一来,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让学生学得轻松快乐。
4.动起手来,做一做
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有意义的拓展,在教学完《只有一个地球》一文后,同学们深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重要性。那如何用实际行动保护我们的环境呢?学生们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一部分同学忙着做以“保护地球”为主题的手抄报;一部分同学动手设计、写标语;还有一部分同学自愿当起了环保监督员。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校园环境变美了,这就说明学生们能做到学以致用了。
动手做还包括根据课文内容做一些小科学实验。教学完《一次成功的实验》一文,可让学生动手做一做文中所提到的科学实验,让他们对课文中的科学道理产生直观感受。
三、动脑思与疑
1.善于思考,敢于质疑
人的大脑犹如一个“司令部”,对所有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在课堂上想要达到让孩子们“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的效果,前提就是让孩子们的小脑袋瓜动起来。例如在教学课文《草船借箭》一文时,有学生质疑:鲁肃是周瑜一方的人,他为什么不把诸葛亮借船的事告诉周瑜呢?通过讨论交流,学生体会到诸葛亮早就看准了鲁肃是个忠厚守信的人。又如在理解《清平乐·村居》“醉里吴音相媚好”这一句中“醉”字时,有的学生认为这里的“醉”字是“醉酒”的意思,有的学生认为是“陶醉”的意思。这时有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是陶醉的意思,那么老翁与老妇在陶醉什么呢?同学们一听这个问题,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结合文本及画面给出了很多精彩的答案。
2.经常动脑,大胆想象
在指导朗读时,我们通常都会要求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书,情境就得通过语言文字想象形成。课文《桂林山水》《索溪峪的野》《鸟的天堂》《可爱的草塘》等,作者精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风景画,那该如何引领学生感受、体验呢?这其中随文想象可少不了,只有想象到文中的美景才能体会到“美”,这都是真实的想象。
想象还包括凭空想象,比如想象未来的计算机将会“神”到什么程度,二十年后生活是什么样的,要求同学们利用现在对这些事物的认识,进行想象。这种想象,随心所欲,具有创新的特点。对于一些独创的见解应给予鼓励。因此,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总之,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动”起来,就要充分发挥动口、动手、动脑的作用,并将他们有机地结合。动口又动脑,动脑又动手。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活跃起来,语文课堂才会变得生机勃勃,课堂效率自然就会得到提高。
一、动口读与说
1.让琅琅书声走进阅读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朗读,且要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当中。“没有朗读的课就不是阅读课”因此,在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环节莫过于读了。朗读是进行语文教学实践的重要途径。不少阅读课的教学也都是从读开始的,在读中发现问题,在读中感悟内容,在读中品味情感并能在读中得到升华。当然这里讲的读并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而是通过老师引导,学生理解后,用心去读。而朗读的时候,不应该盲目地单为读而读,每读一次有一次的要求。读的形式也要不断变化,为了避免单一乏味,可以采用教师范读、指名读、男女赛读、小组轮读、对读等形式,只要能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读的氛围中即可。故而每每听到学生们富有个性、满怀激情的读书声,无疑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的最好证明了。
2.让学生在情境中畅所欲言
一堂课下来,师生互动对话较多,老师的说一般指引导、评价、总结,而学生的说涉及到学习时遇到的困难,对文本的解读,明白的道理或得到的启发等学情方面。由此可见,说的覆盖面很大。那么,说的形式也应根据不同的课文类型,不同的学习任务而多样化。有时应该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说。例如,写童年生活的作文,这对于正处于童年中的孩子们来说很好写,可学生就是打不开思路。于是我就將自己童年生活中的精彩片断说给同学们听,听完后,他们发现,这些有意思的情节竟然都是因为调皮捣蛋引起的。一下子,课堂气氛热闹起来了,同学们开始坦言自己做过的“坏”事,说的同学口沫横飞,听的同学津津有味,还不时引得同学们捧腹大笑。看到这种情形,可适时引导:“为了让更多的同学分享你们的快乐,不如拿起手中的笔将你们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记录下来。”同学们习作的热情就这样被调动起来了,一篇篇佳作自然地涌现出来了。
二、动手做与写
1.提倡上课做笔记
有句话说得好“不动笔墨不读书”。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会让学生受益终身。因此,每堂课,在预习时,可要求学生动手,在书上圈、点、勾、画做上记号。上课交流时,能进行有准备的发言。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动手做笔记。一些重点知识容易忘,为了能长期记忆,也为了让学生认真听讲不分散注意力,动手做笔记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同时还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2.鼓励学生写读后感
平时,可鼓励学生读课外书籍,并动手写读后感。读完一篇文章,对文中的事物有没有不同的看法,对文中的人物有什么评价,令你联想到什么等,你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教师可以侧面了解学生的思维动向,处世方式等信息。例如,在教学完《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后,可让学生动手写读后感,大多数同学写得很有道理,但有位同学是这样写的:“英法联军太可恶了,等我们国家强大了,一定要派兵到他们的国家去抢他们的珍贵文物。”一看完我不禁摇头,看来他还不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道理,同时对于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害理解也不够深。这就需要教师及时的引导。动手写,除了写读后感,根据课文需要,还可以让学生续写、补写。
3.寥寥数笔,带来生机一片
好动是学生的天性,有时让学生动手画一画,会为课堂带来生机一片。例如,教学《赵州桥》一文时,文中对赵州桥桥洞的描写很细致,但那仅限于语言文字,缺少直观的视觉表象,根据这一特征,可让学生根据文中相关句子,动手画一画,结果学生的兴趣很快被激发,兴致勃勃地画着,简简单单的几笔勾勒,就将赵州桥的样子展现我们眼前。这样一来,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让学生学得轻松快乐。
4.动起手来,做一做
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有意义的拓展,在教学完《只有一个地球》一文后,同学们深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重要性。那如何用实际行动保护我们的环境呢?学生们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一部分同学忙着做以“保护地球”为主题的手抄报;一部分同学动手设计、写标语;还有一部分同学自愿当起了环保监督员。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校园环境变美了,这就说明学生们能做到学以致用了。
动手做还包括根据课文内容做一些小科学实验。教学完《一次成功的实验》一文,可让学生动手做一做文中所提到的科学实验,让他们对课文中的科学道理产生直观感受。
三、动脑思与疑
1.善于思考,敢于质疑
人的大脑犹如一个“司令部”,对所有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在课堂上想要达到让孩子们“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的效果,前提就是让孩子们的小脑袋瓜动起来。例如在教学课文《草船借箭》一文时,有学生质疑:鲁肃是周瑜一方的人,他为什么不把诸葛亮借船的事告诉周瑜呢?通过讨论交流,学生体会到诸葛亮早就看准了鲁肃是个忠厚守信的人。又如在理解《清平乐·村居》“醉里吴音相媚好”这一句中“醉”字时,有的学生认为这里的“醉”字是“醉酒”的意思,有的学生认为是“陶醉”的意思。这时有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是陶醉的意思,那么老翁与老妇在陶醉什么呢?同学们一听这个问题,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结合文本及画面给出了很多精彩的答案。
2.经常动脑,大胆想象
在指导朗读时,我们通常都会要求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书,情境就得通过语言文字想象形成。课文《桂林山水》《索溪峪的野》《鸟的天堂》《可爱的草塘》等,作者精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风景画,那该如何引领学生感受、体验呢?这其中随文想象可少不了,只有想象到文中的美景才能体会到“美”,这都是真实的想象。
想象还包括凭空想象,比如想象未来的计算机将会“神”到什么程度,二十年后生活是什么样的,要求同学们利用现在对这些事物的认识,进行想象。这种想象,随心所欲,具有创新的特点。对于一些独创的见解应给予鼓励。因此,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总之,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动”起来,就要充分发挥动口、动手、动脑的作用,并将他们有机地结合。动口又动脑,动脑又动手。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活跃起来,语文课堂才会变得生机勃勃,课堂效率自然就会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