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专业目录与职业分类目录的谱系变迁研究

来源 :职业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w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职专业目录与职业分类目录的谱系图在时间维度上体现出特定的变迁趋势与特征,二者均在回应特定时空下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诉求中进行着动态变化与调整,并呈现出紧密的关联性。为消解高职专业设置过程中出现的专业设置同质性、人才培养单面性、人才培养环境封闭性等实践困境,应处理好国家宏观层面专业制度设计与院校自主性发挥、专业设置统一性与专业特色建设等关系,同时,要加强专业群建设,促进群内专业交叉融合,不断提升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科学性。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职业分类目录;谱系变迁
  一、问题的提出
  专业目录是高职院校组织招生、进行人才培养、指导学生就业、动态调整专业布局的基本依据。职业分类是对现有职业体系进行的科学系统分类,是统一规范社会职业体系、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开展职业教育培训、进行职业资格制度改革的重要依据,也是高职院校专业目录调整的重要參照。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自20世纪80年代首批短期职业大学诞生,到2006年的示范校、2010年的骨干校、2015年的优质校,再到2019年首批“双高”校的诞生,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逐步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向[1],更加注重特色优质高职院校的示范引领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提质增效。专业(群)建设正是高职院校进行内涵特色建设与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之一。
  高职专业目录的设置有其特定的历史变迁轨迹,从2004年之前参考本科院校专业目录时期出现的专业种类繁多、分类过细、地方特色过于突出等问题,到2004年高职高专院校专门专业目录的诞生,再到2015年专业目录的出台和后续增补专业,再到2020年8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修(制)订工作的通知》的发布。高职专业目录都与特定时空下的经济社会背景相联系,在回应时代需求的过程中进行着动态变化与调整。与此同时,作为高职专业目录设置重要参考依据的社会职业分类体系也呈现出时间维度上的变迁轨迹。谱系是依托客观事物类型而产生的一种隐含的内在相互关系,能够形成谱系的事物之间的关联性与历史时间性是谱系最典型的特征。在本研究中,高职专业目录与职业分类目录将形成特定时空下的谱系,并呈现时间维度的变迁趋势,体现出具体的关联性与历史时间性。职业的谱系图反映了职业类别、职业层次和职业级别等职业体系的综合特征,也反映了职业体系的历史与发展演化。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谱系图则是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类别、专业口径、专业层次、专业级别的反映,是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历史与发展演化的反映。
  高等职业院校在其发展历程中经历了示范校、骨干校、优质校等不同的发展阶段,在每一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专业建设都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进入新时期,国务院于2019年1月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到2022年建设150个骨干专业(群)和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作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配套方案,教育部于2019年4月又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2019年12月公布了“双高”建设单位名单,名单的公布标志着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进入了“双高”建设时代。建设高水平高职专业(群)成为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与趋势之一。在“双高”背景下,为清晰溯源职业和专业的发展演进脉络,科学分析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职业发展的互动关系,本研究将以我国历年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和《职业分类大典》为依据,通过收集历年专业目录与职业目录,形成本研究的“专业与职业谱系库”,见图1,然后通过对相关目录文件的文本分析,得出职业分类目录与专业目录时间维度的谱系变迁轨迹,在厘清二者变迁谱系全景图的基础上,探究高职专业设置的实践困境及其优化策略。
  二、职业分类目录时间维度的变迁历程
  (一)1995-2010年职业分类目录的变迁
  为对我国的社会职业进行科学分类,国家相关部门于1995年开始编制我国首部《职业分类大典》,并于1999年5月颁布,填补了我国职业分类的空白,标志着我国职业分类体系基本建立。1999年版首部《职业分类大典》主要包括大类、中类、小类、细类(职业)四个层次,其中大类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工作性质的同一性,同时兼顾了我国的政治制度、管理体制、科技水平、产业结构等要素;中类则主要根据职业活动所涉及的知识领域、使用的工具与设备、采用的技术与方法、所提供产品与服务种类的同一性进行划分;小类则主要根据从业人员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技术性质的同一性进行划分;职业(细类)则主要根据工作对象、工艺技术、操作方法等要素的同一性进行划分。根据上述原则,同时借鉴国际标准职业分类、国内组织机构分类、行业划分、学科分类、职位职称分类、工种分类等要素,形成了我国首部《职业分类大典》(1999年版),该大典主要包括职业大类8个、职业中类66个、职业小类413个、职业1838个。
  首部《职业分类大典》根据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对其中的职业类别进行了调整与增补。1999年版的《职业分类大典》分别于2005年、2006年、2007年进行了增补,职业大类、中类、小类保持不变,职业(细类)由1999年的1838个增加到了2007年的2028个,其中第一大类(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第七大类(军人)、第八大类(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的职业(细类)保持不变,第二大类(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细类)增加了61个,第三大类(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的职业(细类)增加了8个,第四大类(商业、服务业人员)的职业(细类)增加了50个,第五大类(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的职业(细类)增加了14个,第六大类(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的职业(细类)增加了57个,3年共计增补职业(细类)190个,具体分类与职业数量见表1。
  (二)2010-2020年职业分类目录的变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职业体系的构成发生了变化,一些新的职业开始涌现,一些旧的传统职业则开始衰落与消失。虽然国家分别在2005年、2006年、2007年对1999年版的《职业分类大典》进行了增补,但仍然难以全面准确反映职业领域的变化。为此,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其他相关部门,基于“工作性质相似性为主、技术水平相似性为辅”的职业分类原则,按照“客观性、继承性、科学性、开放性”的基本原则,于2010年开始编制新的《职业分类大典》,历时5年于2015年发布。2015年版的《职业分类大典》包含了8个职业大类、75个职业中类、434个职业小类、1481个职业、2670个工种,见表2。与1999年版的《职业分类大典》(包括2005年、2006年、2007年的增补内容)相比,继续保持8个职业大类不变,但增加了9个职业种类和21个职业小类,减少了205个职业,同时取消了342个“其他”類职业。与1999年版《职业分类大典》相比,另一个显著变化是在本次修订中增加了“绿色职业标识”,这是我国职业分类的首次尝试,其主要目的是促进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绿色就业。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国家又分别于2019年和2020年对2015年版《职业分类大典》进行了增补。2019年4月在2015年版《职业分类大典》中新增了13个新职业信息,新增了3个工种信息,调整变更了4个职业(工种)信息。其中,新职业为: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数字化管理师、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电子竞技运营师、电子竞技员、无人机驾驶员、农业经理人、物联网安装调试员、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新增工种为母婴护理员、茶园管理员、蜂产品品评员。2020年2月,在2019年增补的基础上,新增了16个新职业信息,调整变更了11个职业信息。其中,新职业为:人工智能训练师、虚拟现实工程技术人员、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电气电子产品环保检测员、连锁经营管理师、供应链管理师、网约配送员、出生缺陷防控咨询师、全媒体运营师、健康照护师、康复辅助技术咨询师、呼吸治疗师、装配式建筑施工员、无人机装调检修工、铁路综合维修工等。从近几年增补的职业中可以看出,增补职业主要与人工智能等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相关,同时也新增了与医疗康复等行业相关的职业。
  三、高职专业目录时间维度的变迁历程
  (一)2004年版高职专业目录的颁布与变迁
  从高职专业目录的发展变化趋势来看,主要有两次大的调整,即2004年和2015年发布了新的专业目录,见图2。与此同时,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对专业目录进行过增补。新中国成立后,高等教育的专业目录设置虽然经过了多次调整与优化,但主要是针对普通本科教育,在2004年之前并未形成全国统一的专业目录,但是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些地方性的专业目录,例如江苏、上海、湖南、辽宁等省份都发布了地方性的高职专业目录[2]。地方性的专业目录虽然能够与地方经济较好地对接起来,但其规范性、科学性和统一性得不到保障。据统计,在2004年前后,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名称有1500多个,专业名称相同但专业内涵不同、专业内涵相同但专业名称又不相同的现象广泛存在。这种不规范的现象影响了高职高专院校的招生、教学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毕业生的就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择等不同方面的工作。为了规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教育部在2000年将制定高职高专专业设置指南作为当年的工作要点之一。2003年,教育部成立了高职高专指导性目录课题组。2004年6月,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并于当年10月发布《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在专业管理方面,教育部按照“专业目录基本放开、专业类目录相对稳定、专业大类目录原则不变”的原则对高职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2004年版的高职专业目录在设计过程中以行业或岗位群为主并兼顾学科分类的基本原则,同时兼顾了与本科目录的衔接,呈现出职业性与学科性相结合的特征,也进一步凸显了高职高专的特点。2004版高职专业目录分设了农林牧渔、交通运输、生化与药品、资源开发与测绘、材料与能源、土建、水利、制造、电子信息、环保气象与安全、轻纺食品、财经、医药卫生、旅游、公共事业、文化教育、艺术设计传媒、公安、法律等19个专业大类,下设78个二级类,共532种专业[3],同时为了进一步体现职业性的特征,将管理类专业分归于不同的专业大类中。
  (二)2015年版高职专业目录的颁布与变迁
  在2004年版高职专业目录发布11年后,教育部又于2015年10月发布了新版高职专业目录,即《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新版高职专业目录的修订按照“主动适应、服务发展”“科学规范、体现特色”“继承创新、灵活设置”“推进衔接、构建体系”等原则,坚持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服务发展为宗旨。在2004年版高职专业目录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版高职专业目录,新版高职专业目录的修订参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版)》《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11)》《三次产业划分规定(2012)》《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等文件,并以行业、产业分类作为专业分类的主要依据,同时也兼顾了学科的分类。整体的对应关系是“技术领域或职业岗位群对应专业、行业对应专业类、产业对应产业大类”,2015年版高职专业目录的专业大类维持原来的19个不变,排序和划分有所调整:专业类由原来的78个调整增加到99个;专业由原来的1170个调减到748个;列举专业方向746个、主要对应职业类别291个、衔接中职专业306个、接续普通本科专业343个[4]。2015年版高职专业目录通过调整和修订相关内容,进一步确保了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的对接、产业需求与专业设置的对接、职业标准与课程内容的对接。   (三)2016-2019年高职专业目录的增补与变迁
  2015年版高职专业目录发布之后,对专业目录没有作出较大的调整,更多的是小范围的增补。从时间维度来看,2016年度增补专业涉及11个专业大类、12个专业类、13个具体专业,分别是食用菌生产与加工、珠宝首饰技术与管理、权籍信息化管理、机场电工技术、大数据技术与应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医疗器械经营与管理、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音乐传播、公益慈善事业管理、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等专业。2017年度增补专业涉及3个专业大类,增补最多的专业大类为食品药品与粮食大类,占2017年增补专业大类的66.67%。增补专业涉及3个专业类,增补最多的专业类为药品制造类,增补的具体专业为化学制药技术、中药制药技术、生物制药技术、药物制剂技术、朝医学、宠物临床诊疗技术6个相关专业。2018年度增补专业涉及3个专业大类、3个专业类,具体增补专业为水净化与安全技术、储能材料技术、虚拟现实应用技术3个专业。2019年度增补的专业涉及7个专业大类、8个专业类,具体增补的专业为氢能技术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服务、高铁综合维修技术、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集成电路技术应用、跨境电子商务、葡萄酒营销与服务、冰雪设施运维与管理、陵园服务与管理9个专业。从2016-2020年增补的专业中可以发现,电子信息大类专业,尤其是人工智能与互联技术相关的专业和养老医疗服务类专业是近些年增补的热门专业。
  四、衔接高职专业目录的中职与本科专业目录变迁历程
  (一)中职专业目录时间维度的变迁历程
  中职专业目录是高职专业目录“向下”衔接的目录,从中职专业目录的变迁历程看,最早可以追溯到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在1963年发布的中等专业学校专业目录,随着国家中专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了使专业设置更加符合中职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国家于1992年开始修订专业目录,专业的划分主要依据工艺和技术的领域以及服务领域,专业口径进一步拓宽[5],最终于1993年形成了新版中专学校专业目录,见图3。这次的专业目录按照学科分类的方式划分专业,主要包括工科、医药卫生科、农科、林科、政法科、财经科、管理科、体育科、艺术科9科,每科又包括不同的专业类49种,具体专业518个。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了改变1993年版专业目录的学科化与去行业化特征,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于2000年颁布了新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00年版的专业目录改变了之前按照学科进行划分的方式,开始按照产业划分专业,将专业分为加工制造类、资源与环境类、商贸旅游类等13个大类,270个专业,470个具体专业方向[6]。随着经济社会和职业教育的发展,2010年教育主管部门又出台了新的中职专业目录,该专业目录与2004年版的高职专业目录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对接,将专业大类调整为19个,具体包括321个专业,900多个专业方向。2019年又在2010年版专业目录的基础上增补了46个新专业,新增补的专业分布在14个专业类。
  (二)本科专业目录时间维度的变迁历程
  本科专业目录是高职专业目录“向上”衔接的目录,从本科专业目录的变迁历程看,1952年院系调整后,在学习前苏联经验的基础上,我国教育主管部門于1954年制定了《高等学校专业分类设置草案》,《草案》中的专业主要依据我国行业部门进行划分,基于当时国家建设的需要,主要设有工科、理科、文科、农科、林科、政法、财经、师范、医药、艺术、体育等科类。各科类下共设200多种不同专业,这些专业大多是依据职业和产品进行设置,只有少部分是依据学科知识的分类逻辑设置。1955年第二次院校调整和专业结构调整,使得专业结构呈现重工科轻文科、工科中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的特征,文科类专业比重下降。
  在当时社会经济背景下,专业设置开始追求小而全,专业划分过细,专业点数和专业种类数在这一时期开始快速增长,由1954年的200多个专业增加到了1962年的600多个[7],专业数量剧烈膨胀,专业设置较为无序和混乱。为改变这一状况,教育主管部门针对前期专业设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1963年发布《高等学校绝密和机密专业目录》与《高等学校通用专业目录》,以进一步规范专业设置、统一专业名称、删减不合理专业、增设国家需求的新专业,最终形成的专业目录中主要科类包括工科、理科、文科、农科、林科、政法、财经、师范、医药、艺术、体育等,各科类下的专业数达到430多种,其中工科类专业占各类专业总数的40%。随着时间的推移,在1987年我国教育主管部门为了改变“文革”期间形成的专业设置“缺、乱、窄、旧”等问题[8],开始修订1963年版的专业目录。修订工作历时5年,于1987年年底形成了新的专业目录,新修订的专业目录包含理科、工科、农科、林科、文科、师范、医科等科类下的600多个专业,相较于之前的专业设置,此次修订的专业中,文科的比例进一步上升,且专业口径进一步变宽,专业名称和专业简介进一步规范化与科学化。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为进一步加强对专业的宏观管理和优化专业结构,我国教育主管部门于1993年发布了新的本科专业目录,1993年的本科专业目录相较于之前专业目录的一个显著变化是将原来按照行业划分的科类变成了工学、理学、农学、医学、经济学、教育学、哲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等10大学科门类,各学科门类下的专业数累计500多种。
  我国第四次全国性的本科专业目录修订是在20世纪末进行的,并于1998年发布了新版本科专业目录,在1998年的本科专业目录中进一步减少了专业种数,柔性设计了具体的专业方向,拓宽了专业基础。此次专业设置进一步强调了按照学科知识进行划分的逻辑。同时为了与研究生的专业目录相衔接,又增设了管理学门类。从专业数量看,1998年的本科专业目录包括11个学科门类,下设249个具体专业。
  进入新世纪,直到2012年,我国教育主管部门才在1998年本科专业目录的基础上,重新修订了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版的本科专业目录相较于1998年的本科专业目录新增了艺术学门类,共计12个学科门类(军事学仅保留代码,未设置该门类),各门类共计92个专业类和506种专业,这些专业又细分为352种基本专业、154种特设专业和62种国家控制布点专业。   五、高职专业设置的实践困境与优化策略
  (一)高职专业设置的实践困境
  1.过度强调专业目录的细化类别
  严格按照专业细类划分开展的招生、培养、实践等环节,使得学生只能在特定的专业范围内进行学习,专业培养口径较小,且由于不同专业之间的交往壁垒,很难实现跨专业、跨大类、多学科的人才培养[9]。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产业链、岗位群对各类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更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需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对专业目录细类的过度强调将使得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呈现单面性倾向,很难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2.专业设置的同质性问题
  对专业目录规范性与统一性的强调,使得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过程中面临着“同质化”的倾向[10]。过度关注专业目录的统一性将使得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过程中很难结合所在区域的特色资源办出具有区域特色的专业或者专业方向,这种特色缺失的现象会使得高职院校将注意力集中于当前所谓的“热门专业”,从而出现专业定位不清、专业设置重复、专业与区域产业的匹配性欠佳等问题[11]。
  3.专业组织开放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高职院校以专业为载体形成的二级院系组织和各类实体平台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得以开展的主要依托,由于专业之间的界限,使得不同组织之间壁垒重重,很难实现广泛的互动交流。以专业为基础组建的高职院校二级组织机构,在其实践过程中将面临人才培养环境封闭性增大的弊端。人才培养的环境较为封闭,不利于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二)高职专业设置的优化策略
  1.处理好国家宏观层面专业制度设计与院校自主性发挥的关系
  专业目录的出台与修订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建设、专业设置、组织招生、人才培养等方面宏观管理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国家和地方层面的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宏观管理的导向作用,同时也要进一步调动高职院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得各院校能够结合自身特色,做好院校层面的科学规划,合理设置专业,及时动态调整专业,发挥好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过程中的主人翁作用。
  2.处理好专业设置统一性与专业特色建设的关系
  各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过程中以专业目录为依据,有利于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对专业设置的宏观调控;有利于国家进行相关数据的采集与统计,为科学预测各类人才培养规模奠定基础;也有利于按照特定的目录做好不同层次的专业衔接,做好专业目录与职业体系的有效对接、科学衔接,进而打造横向融通、纵向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此同时,如果过于强调这种统一性,将使得专业设置面临同质化的倾向,专业特色将很难凝练。因此,各高职院校应在专业目录的指导下,尽可能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在广泛调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区域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等要素的基础上,设置有区域特色与院校特色的专业(方向)。
  3.加强专业群建设
  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是消解其在专业设置实践中面临的人才培养单面性、人才培养环境封闭性等问题的有效途径。各高職院校应在现有专业布局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专业范围,将3~5个专业进行组群建设,打破专业之间的壁垒,促进群内专业的交叉融合,培养适应产业链和岗位群需要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在“双高”建设背景下,专业群建设已成为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提升、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凝聚的重要载体[12]。因此,各高职院校应在科学布局专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专业群建设,实现高职院校整体发展水平的提质增效,以更好地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满足各行各业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
  参 考 文 献
  [1]宋亚峰.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的实践样态与优化逻辑[J].职业技术教育,2020(7):6-12.
  [2]谢勇旗,孙青.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5(1):25-27.
  [3]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的通知[EB/OL].(2004-10-19)[2020-06-14].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77/201010/xxgk_110109.html.
  [4]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的通知[EB/OL].(2015-10-26)[2020-06-14].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953/201511/t20151105_217877.html.
  [5]韦君.全国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专业目录修订工作拉开帷幕[J].中国高等教育,1992(4):40.
  [6]邓泽民.《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6):22-25 32.
  [7]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239.
  [8]周光礼,吴越.我国高校专业设置政策六十年回顾与反思——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5):62-75.
  [9]陈涛.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的检视与反思[J].现代教育管理,2015(12):7-11.
  [10]宋亚峰.“双高”背景下民族地区高职专业建设的优化方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2):22-29.
  [11]杜怡萍.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3):19-22.
  [12]任占营.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变革意蕴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6):4-8.
其他文献
摘 要 当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不容乐观,构建心理危机干预系统,改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迫在眉睫。基于对河北省衡水卫生学校在校生4年多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研究与实践,构建了学校主导、家庭辅助、学生参与的中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系统包括对全体新生进行一级预警性干预、对问题学生进行二级针对性干预、对重点学生进行三级治疗性干预三个层面,每一个层面都从学校、家庭和学生三个方面采取干预。系统实施前后的
中体西用与西体中用  “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黑格尔这一著名命题,曾引起轩然大波,保守派十分高兴,自由派义愤填膺。在中国,左右不讨好的命题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简称“中体西用”。顽固派认为这种说法坏了祖宗规矩,西方的东西都是“奇技淫巧”,即使先进,也应一概摒弃不用。革命者则认为此说维护落后的体制,是改良不彻底的体现,于中国的进步没有什么帮助。  没有哪个统治者会
摘 要 通过对吉林省62所独立设置的普通高校相关数据及三大支柱产业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吉林省普通高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走向一致,但局部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协调问题,即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不同步、不匹配。其中,与第一产业相对应的专业结构,无论本科还是专科都极其薄弱;与第二产业相对应的专业结构相对薄弱,而专科更为明显;与第三产业相对应的专业整体超前,专科尤其突出。为了提高契合度,建议政府规划指导要谋
摘 要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学方式和学习行为的变革,全球范围内教学和学习的信息技术发展得到了普遍重视。信息技术背景下,教育教学具有四方面特征:学习者参与的开放性、在线资源的生成性、学习行为的独立性、数据资源的可用性等,这些特征既适用于普通教育,亦适用于职业教育。信息技术背景下,职业教育更需要技术的渗透,职业院校学生需具备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伦理等信息素养。职业院校可以通过“技术是基
摘 要 2020年12月,教育部、财政部印发《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绩效管理暂行办法》,对“双高计划”的绩效目标管理提出了明确方向性要求和具体考核办法。通过对“双高计划”绩效考核目标和具体内容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清晰地理解和把握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从《绩效管理办法》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重心是: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确定科学办学定位,打造高职类型特色,夯实专业(群)建设基础
摘 要 通过对2256名高职学生的压力、情绪表达与学习适应的调查表明:高职学生压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正性情绪表达高于中等水平,而负性情绪表达低于中等水平;学习适应基本处于中等水平。学生压力既可以直接作用于学习适应,也可以通过情绪表达作用于学习适应;情绪表达在学生压力与学习适应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关键词 高职院校;学生压力;情绪表达;学习适应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摘 要 作为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之一,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与合作企业积极开展学徒制的实践和探索,在校企联合招生、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管理和考评机制构建方面积累了“双身份学徒班”招生招工一体化机制、“双基地轮训”的实训管理、构建基于岗位群的精准课程体系、建立内部质量监控和多方参与的考核评价机制等实践经验,形成了学校和企业“双元培养”现代学徒制的运行机制和实施方法。  关键词 现代学徒制;家
天刚黑,田嫂给牛甩了一抱干稻草,然后在卧室门外的地面撒了一层细细的草木灰,哐啷一声把门闩上,搂着八岁的儿了虎子卷进了被窝里。  数九天的夜,万籁俱寂,只有牛吃稻草的声音,田嫂心里害怕,听人讲,人安葬后三天内要回煞的,在门上撒上草木灰,还可以看得到脚印,知道死去的人下辈子变成了啥。这已是三毛子葬了的第三个晚上,前晚和昨晚没回来,门上的草木灰啥痕迹也没有。但田嫂仍旧准备了刀头、白酒、火纸,放在卧室的木
摘 要 高职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其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的需求相契合。以广州市属高职院校为例,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契合特点分析发现,各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契合度差异明显,专业设置覆盖面虽广但对新兴产业支撑有限,专业设置重复度较高,且冷热专业投入不均。对此,广州市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与引导,高职院校应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打造特色化专业群,构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  关键词 高职教育;专业
李晓红  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射流破碎煤岩技术及其在矿山安全与环境工程应用方面的专家,他研发的多相振荡射流在煤层中网格化造缝增强透气性和强化瓦斯解吸技术应用广泛。在武汉大学任校长时,因其亲切、平易、务实的作风,素有“平民校长”之称。2016年6月,在武汉大学毕业典礼上,他给毕业生拨穗,为大家赠言,留下作为本届校长与学生的最后一次合影。其后,被中央任命为教育部副部长,分管职业教育工作。从大学校长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