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169-02
“学案引导,主动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改变了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以及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调动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和创新性。它是以导学案为载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主动学习为主体,实现主动、和谐、高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我校在实施高效课堂以来,领导重视,老师积极,在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下面就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一课来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导学案制定的有效性
导学案是高效课堂的路线图,导学案必须基于不同的教学对象,要紧扣教材和课程标准,要充分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要为学生主动、有效学习提供蓝本,要针对学生的基础和个性差异制定,要考虑不同的学生的需要。针对这一点,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一)”时,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产生了本节课的导学案:
(一)复习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平行四边形性质的逆命题分别是什么?它们是真命题吗?可以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吗?为什么?
(二)探究点一:小明的父亲手中有一些细木条,他想通过适当的测量、割剪,钉制一个平行四边形框架,你能帮他想出一些办法来吗?
1.你能适当选择手中的硬纸板条,搭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2.你能验证你搭建的四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吗?此时的细纸条应满足什么条件?
3.能否将你的探索结论作为平行四边形的一种判别方法吗?你能用数学语言表达并证明吗?
4.你还能找出其他方法吗?
探究点二:(1)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BD交于点O,点E、F分别为OA、OF的中点,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吗?请说明理由。
(2)在平行四边形ABCD内,改变E、F的位置,仍满足AE=CF,改变后的图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3)改变题设和结论:平行四边形BFDE的对角线BD、EF交于点O,A、C是EF上的两点且AE=CF,则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邊形吗?
通过复习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的提问,为本节课的顺利进行作好铺垫,自然的引入本节课的课题。探究点一的设计,让学生借助手中的硬纸板条,动手探究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条件,让学生亲身参与数学的研究过程,通过动手实践得出数学结论,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体验数学研究的乐趣。探究点二通过三个变式题目让学生运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来解题,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上三个问题的设计,是贯穿本节课教学的主线。以上三个问题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基本达成。
二、探究问题选择的方向性
当预设问题和教学实际发生冲突时,要沉着应对,找准切入点。由于本节课是我们八年级备课组的探讨课,在让学生自主学习后,让学生通过手中的一些硬纸板条,通过适当的测量、割剪,钉制一个平行四边形框架,进而探讨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再让学生用几何语言说出它的证明过程。在实施这一环节过程中,可能是学生感觉到听课的人数比较多,让学生通过讨论探究后,竟然无一个小组的学生来发言,此时的课堂上出现一点小的冷场,怎么办呢?我灵机一动,又提了一个问题:你搭建的平行四边形中,此时的纸条应满足什么条件?通过这一问题作为桥梁,让学生再讨论、再探究,学生很轻松地完成了此环节。本案例也充分说明,高效课堂的教学,离不开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教学中,能否做到善问、巧问,能否利用有效提问把问题设置在关键点、疑难处,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才是学生合作探究聚焦主题的关键所在,所以探究问题的选择一要合理,应是学生经过合作能够解决的问题,二要有梯度,要循序渐进,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要。当在教学活动中出现冷场时,一定要冷静、沉着应对,选取合适的问题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这样才能化险为夷,打破僵局。
三、展示点评的即时性
本节课的教学中,跟踪训练的5个练习题和探究点二的三个变式题,都是针对平行四边形的不同的判定方法而设计的,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之后,我根据预设的重难点和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形成的问题,让各个小组的学生分别展示,再由学生相互点评。通过学生展示,能充分展现学生的思考过程,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给学生独立思考和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逐步培养A层学生的点评能力,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小组长和小老师的核心地位。教师讲十遍,不如学生做一遍,不如学生评一遍。学生点评,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要评出对错,要分析错误原因,要允许学生有独特的见解;学生点评,可以总结方法规律,也可以是对题目的拓展和升华。教师在点评过程中要进行即时性评价,要多用激励性评语,对学生的点评进行小结性评价。在展示点评中,作为老师,我们要把这种做法逐步培养成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让展示点评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一大亮点。
四、知识梳理的网络性
一节课下来,学生学习了哪些知识,经历了怎样的探究历程,领悟了怎样的数学思想方法,获取了怎样的学习经验,甚至遭受到种种挫折,都是值得我们引导学生加以反思、回顾和总结的。一节课结束后要进行课堂小结,其实一章结束后我们也可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如何进行单元小结,可包括:基础知识的总结、做题方法技巧的总结、典型题目的小结等,如我在八年级数学第十八章勾股定理学习完之后,曾尝试在星期天作业中让学生自己小结本章知识,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且部分学生完成的较好,其中一个学生在总结完本章的基本知识点后,把平常在做题中的小规律也总结到了,如(一)记住常用的勾股数3、4、5;6、8、10;5、12、13;8、15、17;7、24、25等,便于解题准确、迅速。(二)求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利用面积法等于两直角边的乘积除以斜边,在填空选择时解题很快捷。让学生对一节课、一个单元、一个时期的学习情况自己进行归纳小结,便于学生联系前后知识,形成知识网络,理清知识体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案引导,主动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改变了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以及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调动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和创新性。它是以导学案为载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主动学习为主体,实现主动、和谐、高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我校在实施高效课堂以来,领导重视,老师积极,在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下面就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一课来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导学案制定的有效性
导学案是高效课堂的路线图,导学案必须基于不同的教学对象,要紧扣教材和课程标准,要充分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要为学生主动、有效学习提供蓝本,要针对学生的基础和个性差异制定,要考虑不同的学生的需要。针对这一点,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一)”时,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产生了本节课的导学案:
(一)复习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平行四边形性质的逆命题分别是什么?它们是真命题吗?可以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吗?为什么?
(二)探究点一:小明的父亲手中有一些细木条,他想通过适当的测量、割剪,钉制一个平行四边形框架,你能帮他想出一些办法来吗?
1.你能适当选择手中的硬纸板条,搭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2.你能验证你搭建的四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吗?此时的细纸条应满足什么条件?
3.能否将你的探索结论作为平行四边形的一种判别方法吗?你能用数学语言表达并证明吗?
4.你还能找出其他方法吗?
探究点二:(1)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BD交于点O,点E、F分别为OA、OF的中点,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吗?请说明理由。
(2)在平行四边形ABCD内,改变E、F的位置,仍满足AE=CF,改变后的图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3)改变题设和结论:平行四边形BFDE的对角线BD、EF交于点O,A、C是EF上的两点且AE=CF,则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邊形吗?
通过复习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的提问,为本节课的顺利进行作好铺垫,自然的引入本节课的课题。探究点一的设计,让学生借助手中的硬纸板条,动手探究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条件,让学生亲身参与数学的研究过程,通过动手实践得出数学结论,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体验数学研究的乐趣。探究点二通过三个变式题目让学生运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来解题,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上三个问题的设计,是贯穿本节课教学的主线。以上三个问题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基本达成。
二、探究问题选择的方向性
当预设问题和教学实际发生冲突时,要沉着应对,找准切入点。由于本节课是我们八年级备课组的探讨课,在让学生自主学习后,让学生通过手中的一些硬纸板条,通过适当的测量、割剪,钉制一个平行四边形框架,进而探讨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再让学生用几何语言说出它的证明过程。在实施这一环节过程中,可能是学生感觉到听课的人数比较多,让学生通过讨论探究后,竟然无一个小组的学生来发言,此时的课堂上出现一点小的冷场,怎么办呢?我灵机一动,又提了一个问题:你搭建的平行四边形中,此时的纸条应满足什么条件?通过这一问题作为桥梁,让学生再讨论、再探究,学生很轻松地完成了此环节。本案例也充分说明,高效课堂的教学,离不开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教学中,能否做到善问、巧问,能否利用有效提问把问题设置在关键点、疑难处,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才是学生合作探究聚焦主题的关键所在,所以探究问题的选择一要合理,应是学生经过合作能够解决的问题,二要有梯度,要循序渐进,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要。当在教学活动中出现冷场时,一定要冷静、沉着应对,选取合适的问题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这样才能化险为夷,打破僵局。
三、展示点评的即时性
本节课的教学中,跟踪训练的5个练习题和探究点二的三个变式题,都是针对平行四边形的不同的判定方法而设计的,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之后,我根据预设的重难点和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形成的问题,让各个小组的学生分别展示,再由学生相互点评。通过学生展示,能充分展现学生的思考过程,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给学生独立思考和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逐步培养A层学生的点评能力,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小组长和小老师的核心地位。教师讲十遍,不如学生做一遍,不如学生评一遍。学生点评,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要评出对错,要分析错误原因,要允许学生有独特的见解;学生点评,可以总结方法规律,也可以是对题目的拓展和升华。教师在点评过程中要进行即时性评价,要多用激励性评语,对学生的点评进行小结性评价。在展示点评中,作为老师,我们要把这种做法逐步培养成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让展示点评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一大亮点。
四、知识梳理的网络性
一节课下来,学生学习了哪些知识,经历了怎样的探究历程,领悟了怎样的数学思想方法,获取了怎样的学习经验,甚至遭受到种种挫折,都是值得我们引导学生加以反思、回顾和总结的。一节课结束后要进行课堂小结,其实一章结束后我们也可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如何进行单元小结,可包括:基础知识的总结、做题方法技巧的总结、典型题目的小结等,如我在八年级数学第十八章勾股定理学习完之后,曾尝试在星期天作业中让学生自己小结本章知识,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且部分学生完成的较好,其中一个学生在总结完本章的基本知识点后,把平常在做题中的小规律也总结到了,如(一)记住常用的勾股数3、4、5;6、8、10;5、12、13;8、15、17;7、24、25等,便于解题准确、迅速。(二)求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利用面积法等于两直角边的乘积除以斜边,在填空选择时解题很快捷。让学生对一节课、一个单元、一个时期的学习情况自己进行归纳小结,便于学生联系前后知识,形成知识网络,理清知识体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